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的高考备考已然到了紧锣密鼓阶段,备考的重头戏——作文备考业已隆重上演。如何把握命题方向、如何押中作文题型、如何省时省力高效地进行写作复习以期在高考作文中一举获胜,成了有责任感的高三语文老师日思夜想的问题。但笔者却从不热衷于此,从不寄望于权威信息,也不企盼于灵丹妙药,而是让作文备考回归于写作本真,追求“道”,精研“术”,道术兼修,夯实写作基础。
一、归真——莫让浮云遮望眼
此处的“浮云”,一是指各种信息,二是指各式题型。越是临近高考,越是各种信息泛滥之时;越是进入模拟阶段,越是题型魔变之日。多年的备考经验告诉我们:信息,无论是权威的,私密的,还是最新的,基本上是模棱两可的;题型,无论是话题,新材料,还是任务驱动型,基本上是无太大用途的。如果我们过分地关注信息甚至是依赖,过度解读题型甚至是膜拜,势必顾此失彼,很可能挂一漏万。
2016年备考,我们得到最多最可靠的信息是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结果不是明显的“驱动”——信息不准;而全国Ⅰ卷的作文题也由以往的文字表述变为漫画——题型已变,心理素质不过硬的考生,望题生畏,举笔维艰,最终草草了事。然而写作基础好、心态端正的考生依然长袖善舞、游刃有余,照拿高分不誤,何故?万变不离其宗也。写作不外乎是一项情怀与思想并重的个性化创作,可若没有坚实、厚重的写作基础打底,何来的文思泉涌、文采飞扬、文气激荡?又何来的养眼悦心、让人拍案叫绝的高分或满分佳作?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是根基。根基牢固,能力方可生发,实力才能提升。
因此,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备考正确而有效的做法就是要归真,即回归写作的正道,帮助学生重回写作的本真状态,与其舍本逐末,心浮气躁地猎取什么权威信息,孤注一掷于什么题型,劳神费力而惶恐不安,倒不如认认真真地夯实、巩固写作基础,练好基本功。老师们应把关注信息和题型的时间和精力回归到基础写作上来,严抓写作的基本技能。记叙文就从如何写人记事抒情等基本叙述写法练起;议论文则从如何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如何层层递进丝丝入扣地说理等基本论证写法讲起;散文就从如何绘景、抒情、言理等基本表情达意写法说起。明辨各种文体的特点,掌握各类文章的基本写法,这是让高考作文备考立于不败之地的第一步。
二、明道——风景这边独好
提及高考作文备考方法和策略,老师们是各有各的门道,各有各的招数,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市场上林林总总的写作秘籍,各式各样的美文速成大法,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可以说,这些方法大都来自不同的一线授课者的教学实践,也许都是行之有效的,也是无可非议的。但笔者以为,这些所谓的写作方法,无非是“术”,而非“道”。如果备考时一味工于这些五花八门的方法,沉溺于对这些方法的推崇,重“术”轻“道”,实为不智之举。
此处所说的“道”是指写作的理念、规律、原则,“术”是写作的方法、技巧、策略。所谓“明道”,就高考作文备考而言就是要摆正写作的理念,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规律,牢记不同文体的写作原则。
唯有明道,方可登高望远,高屋建瓴。最典型的例子便是2013年北京市语文高考状元孙婧妍。她在《语文于我》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从来是一门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足见该生深谙语文学习之道,难怪其高考语文考出148分的高分,这跟她对语文学科的规律认知和学习理念不无关系。而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写作——写作从来是一项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创作活动。写作素养不单指写作技巧素养,还应包括思想素养、生活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等。遗憾的是不少老师只见其一,未见其余。关于写作说得较多的一句话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徒有技而没“米”,一切成空;有米而无巧技,要煮出一锅香喷喷的米饭仍有很大的可能。这样的例子在文学史上不胜枚举。许多的文学大家的成名作往往是其处女作便能说明问题。相对于手艺、技巧,“米”更为重要。可惜的是,不少老师把“米”单一地误解为写作素材中的事例积累,实则不然,它还应包括情感素材、思想素材、文化素材等等。一篇优秀文章的高配置从来都不是形式上的技巧和创新,而应是字里行间或暗藏或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怀、审美、品位等,恰恰是这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的文学素养才是打动读者的真正原因。所以,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备考舍“道”逐“术”,无异于舍本逐末,无异于没有基础却建“空中楼阁”。正确的做法应是以道为本、为重、为第一位的,而术次之。
然而,文体不同,道也有异。余党绪老师曾说过,语文学习的三境界是有态度、有观点、有思想。笔者认为,这恰是议论性文章写作的三层次。态度往往基于感觉与情感,观点往往基于理解与判断,思想则基于论证与建构,体现在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上。没有观点的态度是暧昧的,没有思想的观点是肤浅的。无论是二三十年前,还是现今,出自高中生之手的有态度、有观点的议论文比比皆是,而有思想、有见地的文章则凤毛麟角。可见,高中生议论性文章写作最缺的不是“术”,而是“道”,是头脑中自然生成的理,是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遗憾的是一些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上忽视逻辑思维训练,只抓一些细枝末节的写作技巧,重术轻道,因而学生的写作水平停滞不前。
因此,提升学生的见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强化逻辑思维训练,使学生的作文由思考芜杂、思维混乱到思考严谨、思维缜密是高考议论性文章写作备考的重中之重。而记叙性文章的写作之道则在一个“情”字上,情感、情趣、情怀,因篇幅有限,在此不再赘言。
三、优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明道”的基础上“优术”。此处的“优术”,是指不断提升写作方法,探索和积累实用写作的策略,积淀适合于自己的经验,生成自己的个性化写作。优术的最终目的是以求达到“无斧凿之痕”、“无招胜有招”的境界。如前文提到的孙婧妍的写作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在模仿这些个性鲜明的作家的过程中,我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最终她“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就是文言议论文或者议论性散文”。因此,在备考时不妨多精选一些有价值的可供模仿的美文向学生推荐阅读。具体的一些优化方法如下:
一、归真——莫让浮云遮望眼
此处的“浮云”,一是指各种信息,二是指各式题型。越是临近高考,越是各种信息泛滥之时;越是进入模拟阶段,越是题型魔变之日。多年的备考经验告诉我们:信息,无论是权威的,私密的,还是最新的,基本上是模棱两可的;题型,无论是话题,新材料,还是任务驱动型,基本上是无太大用途的。如果我们过分地关注信息甚至是依赖,过度解读题型甚至是膜拜,势必顾此失彼,很可能挂一漏万。
2016年备考,我们得到最多最可靠的信息是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结果不是明显的“驱动”——信息不准;而全国Ⅰ卷的作文题也由以往的文字表述变为漫画——题型已变,心理素质不过硬的考生,望题生畏,举笔维艰,最终草草了事。然而写作基础好、心态端正的考生依然长袖善舞、游刃有余,照拿高分不誤,何故?万变不离其宗也。写作不外乎是一项情怀与思想并重的个性化创作,可若没有坚实、厚重的写作基础打底,何来的文思泉涌、文采飞扬、文气激荡?又何来的养眼悦心、让人拍案叫绝的高分或满分佳作?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是根基。根基牢固,能力方可生发,实力才能提升。
因此,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备考正确而有效的做法就是要归真,即回归写作的正道,帮助学生重回写作的本真状态,与其舍本逐末,心浮气躁地猎取什么权威信息,孤注一掷于什么题型,劳神费力而惶恐不安,倒不如认认真真地夯实、巩固写作基础,练好基本功。老师们应把关注信息和题型的时间和精力回归到基础写作上来,严抓写作的基本技能。记叙文就从如何写人记事抒情等基本叙述写法练起;议论文则从如何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如何层层递进丝丝入扣地说理等基本论证写法讲起;散文就从如何绘景、抒情、言理等基本表情达意写法说起。明辨各种文体的特点,掌握各类文章的基本写法,这是让高考作文备考立于不败之地的第一步。
二、明道——风景这边独好
提及高考作文备考方法和策略,老师们是各有各的门道,各有各的招数,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市场上林林总总的写作秘籍,各式各样的美文速成大法,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可以说,这些方法大都来自不同的一线授课者的教学实践,也许都是行之有效的,也是无可非议的。但笔者以为,这些所谓的写作方法,无非是“术”,而非“道”。如果备考时一味工于这些五花八门的方法,沉溺于对这些方法的推崇,重“术”轻“道”,实为不智之举。
此处所说的“道”是指写作的理念、规律、原则,“术”是写作的方法、技巧、策略。所谓“明道”,就高考作文备考而言就是要摆正写作的理念,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规律,牢记不同文体的写作原则。
唯有明道,方可登高望远,高屋建瓴。最典型的例子便是2013年北京市语文高考状元孙婧妍。她在《语文于我》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从来是一门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足见该生深谙语文学习之道,难怪其高考语文考出148分的高分,这跟她对语文学科的规律认知和学习理念不无关系。而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写作——写作从来是一项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创作活动。写作素养不单指写作技巧素养,还应包括思想素养、生活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等。遗憾的是不少老师只见其一,未见其余。关于写作说得较多的一句话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徒有技而没“米”,一切成空;有米而无巧技,要煮出一锅香喷喷的米饭仍有很大的可能。这样的例子在文学史上不胜枚举。许多的文学大家的成名作往往是其处女作便能说明问题。相对于手艺、技巧,“米”更为重要。可惜的是,不少老师把“米”单一地误解为写作素材中的事例积累,实则不然,它还应包括情感素材、思想素材、文化素材等等。一篇优秀文章的高配置从来都不是形式上的技巧和创新,而应是字里行间或暗藏或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怀、审美、品位等,恰恰是这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的文学素养才是打动读者的真正原因。所以,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备考舍“道”逐“术”,无异于舍本逐末,无异于没有基础却建“空中楼阁”。正确的做法应是以道为本、为重、为第一位的,而术次之。
然而,文体不同,道也有异。余党绪老师曾说过,语文学习的三境界是有态度、有观点、有思想。笔者认为,这恰是议论性文章写作的三层次。态度往往基于感觉与情感,观点往往基于理解与判断,思想则基于论证与建构,体现在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上。没有观点的态度是暧昧的,没有思想的观点是肤浅的。无论是二三十年前,还是现今,出自高中生之手的有态度、有观点的议论文比比皆是,而有思想、有见地的文章则凤毛麟角。可见,高中生议论性文章写作最缺的不是“术”,而是“道”,是头脑中自然生成的理,是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遗憾的是一些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上忽视逻辑思维训练,只抓一些细枝末节的写作技巧,重术轻道,因而学生的写作水平停滞不前。
因此,提升学生的见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强化逻辑思维训练,使学生的作文由思考芜杂、思维混乱到思考严谨、思维缜密是高考议论性文章写作备考的重中之重。而记叙性文章的写作之道则在一个“情”字上,情感、情趣、情怀,因篇幅有限,在此不再赘言。
三、优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明道”的基础上“优术”。此处的“优术”,是指不断提升写作方法,探索和积累实用写作的策略,积淀适合于自己的经验,生成自己的个性化写作。优术的最终目的是以求达到“无斧凿之痕”、“无招胜有招”的境界。如前文提到的孙婧妍的写作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在模仿这些个性鲜明的作家的过程中,我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最终她“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就是文言议论文或者议论性散文”。因此,在备考时不妨多精选一些有价值的可供模仿的美文向学生推荐阅读。具体的一些优化方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