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应该足够重视对学生心理档案全面的、有价值的、有效率的建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个体成长的各个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之系统化,成为个体成长性心理档案。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重视
一、学校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必要性
教育部多年前就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普及、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咨询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协作机制,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作为学校应该做的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系统地收集资料并建立心理档案,可以为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提供依据。学校心理咨询室是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的场所,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但专门课程设置、专业师资配备等是中小学校的瓶颈,这些都严重影响到对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的开展,普及和关注每个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是难上加难。许多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但也是学生有了困惑主动找老师。因为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未引起重视的原因,老师往往将对学生的心理咨询记录资料束之高阁,主动对资料的更新比较鲜见,更谈不上对这种延续性差、缺乏系统性的档案的利用,当然也很难做到及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校即使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其关注的也是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心理辅导需要还是被忽略。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学校应从新生入学时就对全体学生进行个性、气质测试,建立心理档案,以预防、疏导为主,干预、治疗为辅。因此,在建立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系统化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显得十分必要。
二、学校建立心理档案的意义
1.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全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规律及现状,为学校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制订工作计划、选择合理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依据;
2.可以动态监测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可以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尽最大力量避免犯罪事件发生;
3.可以让班主任以这些资料为依据,短期内熟悉全班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同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并纠正学生心理品质存在的问题,促进改变教育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心理良性发展的目的;
4.有助于学生正面认识并参与各类教育活动,使学生更充分地认识、调节和发展自我,促进其心理正常发展;
5.家长也可以通过查看孩子的心理档案,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隐患,在与教师及时沟通的基础上与学校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使学生良好地成长。
总之,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能够充分发掘其预测价值,在育人上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它既是工具、助手;也是参谋、依据。因此,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三、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议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另外学校团委干部可以成为心理健康管理队伍的成员,他们策划各种活动,与学生建立友谊和沟通的渠道通畅,是最容易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的部门。
2.配备专业心理档案系统软件是途径。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应积极引进现代管理手段,充分运用心理测评、统计分析等各种管理软件,在建立和处理学生的心理档案材料以及便捷地对学生心理档案加以利用的同时减轻档案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如教育部牵头开发的“中国版”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加上其他如纸质等载体档案信息的数字化,使心理档案管理系统更趋完整、合理。
3.规划心理档案建档工作计划、步骤是关键。学生心理健康建档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心理健康建档数据整理工作。包括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基础数据录入,建档时间安排,心理测评前期培训、宣传等。第二阶段: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工作。心理档案如同“学籍档案”和“身体健康检查档案”,在我校的心理测评工作中,多用于了解自我性格、特质及心理健康状况。心理测评可以问卷调查、谈话法、观察法或以心理档案系统为依托。第三阶段:开展心理危机排查工作。通过学生心理档案发现和了解有心理困惑或存在不良心理状况的个案,进行情绪疏导和缓解,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也可主动去学校心理咨询室咨询。
四、结论
学生的心理问题最终的爆发不是一日形成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因此,中小学校要足够重视对学生心理档案全面的、有价值的、有效率的建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个体成长的各个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心理档案,使之系统化,成为个体成长性心理档案,全面客观体现学生个性成长状况,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1] 李开平.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档案与建设,2006(1).
[2] 葛爱荣.中学生心理档案的建设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3).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重视
一、学校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必要性
教育部多年前就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普及、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咨询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协作机制,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作为学校应该做的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系统地收集资料并建立心理档案,可以为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提供依据。学校心理咨询室是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的场所,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但专门课程设置、专业师资配备等是中小学校的瓶颈,这些都严重影响到对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的开展,普及和关注每个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是难上加难。许多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但也是学生有了困惑主动找老师。因为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未引起重视的原因,老师往往将对学生的心理咨询记录资料束之高阁,主动对资料的更新比较鲜见,更谈不上对这种延续性差、缺乏系统性的档案的利用,当然也很难做到及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校即使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其关注的也是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心理辅导需要还是被忽略。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学校应从新生入学时就对全体学生进行个性、气质测试,建立心理档案,以预防、疏导为主,干预、治疗为辅。因此,在建立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系统化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显得十分必要。
二、学校建立心理档案的意义
1.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全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规律及现状,为学校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制订工作计划、选择合理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依据;
2.可以动态监测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可以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尽最大力量避免犯罪事件发生;
3.可以让班主任以这些资料为依据,短期内熟悉全班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同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并纠正学生心理品质存在的问题,促进改变教育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心理良性发展的目的;
4.有助于学生正面认识并参与各类教育活动,使学生更充分地认识、调节和发展自我,促进其心理正常发展;
5.家长也可以通过查看孩子的心理档案,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隐患,在与教师及时沟通的基础上与学校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使学生良好地成长。
总之,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能够充分发掘其预测价值,在育人上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它既是工具、助手;也是参谋、依据。因此,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三、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议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另外学校团委干部可以成为心理健康管理队伍的成员,他们策划各种活动,与学生建立友谊和沟通的渠道通畅,是最容易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的部门。
2.配备专业心理档案系统软件是途径。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应积极引进现代管理手段,充分运用心理测评、统计分析等各种管理软件,在建立和处理学生的心理档案材料以及便捷地对学生心理档案加以利用的同时减轻档案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如教育部牵头开发的“中国版”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加上其他如纸质等载体档案信息的数字化,使心理档案管理系统更趋完整、合理。
3.规划心理档案建档工作计划、步骤是关键。学生心理健康建档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心理健康建档数据整理工作。包括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基础数据录入,建档时间安排,心理测评前期培训、宣传等。第二阶段: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工作。心理档案如同“学籍档案”和“身体健康检查档案”,在我校的心理测评工作中,多用于了解自我性格、特质及心理健康状况。心理测评可以问卷调查、谈话法、观察法或以心理档案系统为依托。第三阶段:开展心理危机排查工作。通过学生心理档案发现和了解有心理困惑或存在不良心理状况的个案,进行情绪疏导和缓解,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也可主动去学校心理咨询室咨询。
四、结论
学生的心理问题最终的爆发不是一日形成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因此,中小学校要足够重视对学生心理档案全面的、有价值的、有效率的建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个体成长的各个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心理档案,使之系统化,成为个体成长性心理档案,全面客观体现学生个性成长状况,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1] 李开平.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档案与建设,2006(1).
[2] 葛爱荣.中学生心理档案的建设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