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而且把“数感 ”摆在六个核心概念中的首要位置,充分表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就应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结合原有生活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数学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让“数”概念教学外显生动,内隐深刻,彰显“数”的教学魅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本文试图通过分析“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对于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数感的思考。
[关键字] 小学数学 数感 数学活动
“数感”一词,大家并不陌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感”,就像美术家有美感,音乐家需要乐感一样,数感作为人们生活中基本的一种数学素养,对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益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起量化的意识,增强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这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呼唤。
一、生活感知活动中体会数感
培养数感,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能从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例如教学一上《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超市买铅笔”的情境,出示主题图超市货架,提问:货架上的铅笔是怎样摆放的?生:有的一支一支、有的一盒一盒;师:买2支、4支怎么买?生:一支一支的数,数2支,数4支;师:买10支呢?生:一支一支数10支,也可以直接买一盒。以此渗透生活中通常都以10个为一捆,这样比较方便。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生活经验就是他们获取数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在生动、具体、熟悉的生活氛围中充分感知、理解数的意义,从而逐步建立数感。
二、观察活动中建立数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它是思维的门户。任何一个数学问题都包含一定的条件和关系,在低段教材中,往往通过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呈现数学问题与条件,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整体观察依据图画和文字,才能发现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中,我设计了以游戏形式观察猜数的环节。课件出示3幅画面:①1根1根排列的小棒。画面出现2秒钟后消失,要求说出小棒的根数。学生纷纷抱怨时间短,来不及数。②2根2根排列的小棒。方法同上,学生还是无奈地摇头。③左边10根小棒扎成一捆,右边2根。学生兴奋地脱口而出“12根”。其实3幅画面上 出现的都是12根。“现在你喜欢哪一种摆法?”此时,学生的意见基本统一,认可了“10根扎一捆”的方法。
这样,通过细致的观察,再进行认真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透过表面现象,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从而提高了学生对数有灵敏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
三、动手实践活动中培养数感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灌输的数学概念往往会让他们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他们活泼好动,喜欢动手去试探自己的“好奇”。动手实践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这一动态的认知活动中,既满足了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等心理特点,又可以集中注意,激发动机。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自己的创造中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理解。
在《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重新摆12根小棒。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一边摆小棒一边说:先摆1捆,再摆2根,也就是先摆1个十,再摆2个一。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12。摆小棒是学生很容易做的事,但是要摆得好、摆得巧妙,并能从中领悟出道理,就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活动把学生的关注点转移到“一捆”上,在比较中让学生领悟到10根 扎成一捆可以使数数显得方便,进一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初步渗透十进制。
四、估算练习活动中发展数感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新课标也指出估算相对于精确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广泛的实际应用,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学习估算方法,通过比较、交流,让学生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估算练习活动环节。
活动一:先要求学生“抓一把小棒,数数多少根”,数完后再抓在手中,仔细体会手的感觉。再要求学生“如果让你一把抓出十几根,你能做得到吗?怎样才能保证抓出来的一定是十几根?”活动后,每人人说一说感受。并再次体会十几根小棒握在手中的感觉。
活动二:采用“即现即逝”的方式出示草薄图,“估一估一共有多少草幕?”(板書学生估计的数)然后数一 数,数后一起评价学生的估计。最后再对照图看一看14颗草墓的分布范围。同样的方法出示雨伞图 ,“估计一下雨伞的把数多,还是草茸的个数多?”然后先估再数,最后再次看图感知。
活动三:同桌合作,先由两人一起数出数学课本中的10张纸,捏一捏有多厚;再让一人捏住已经数出的10张,另一人数出20张,互相捏一捏、比一比。
这些活动中我着重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形式多样的估算活动。从抓一把小棒,估一估、数一数有多少,再到一把抓出十几根小棒;从估计草毒的数量,到估计雨伞的数量;从数出数学书的10张纸,捏一 捏有多厚,到数出20张再捏一捏有多厚。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地体验和感受 1到 20各数的大小,使学生感悟到数无处不在,从中体会数感。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数感的培养是多种多样的,但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我们教师应以生为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把数感的培养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字] 小学数学 数感 数学活动
“数感”一词,大家并不陌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感”,就像美术家有美感,音乐家需要乐感一样,数感作为人们生活中基本的一种数学素养,对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益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起量化的意识,增强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这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呼唤。
一、生活感知活动中体会数感
培养数感,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能从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例如教学一上《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超市买铅笔”的情境,出示主题图超市货架,提问:货架上的铅笔是怎样摆放的?生:有的一支一支、有的一盒一盒;师:买2支、4支怎么买?生:一支一支的数,数2支,数4支;师:买10支呢?生:一支一支数10支,也可以直接买一盒。以此渗透生活中通常都以10个为一捆,这样比较方便。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生活经验就是他们获取数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在生动、具体、熟悉的生活氛围中充分感知、理解数的意义,从而逐步建立数感。
二、观察活动中建立数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它是思维的门户。任何一个数学问题都包含一定的条件和关系,在低段教材中,往往通过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呈现数学问题与条件,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整体观察依据图画和文字,才能发现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中,我设计了以游戏形式观察猜数的环节。课件出示3幅画面:①1根1根排列的小棒。画面出现2秒钟后消失,要求说出小棒的根数。学生纷纷抱怨时间短,来不及数。②2根2根排列的小棒。方法同上,学生还是无奈地摇头。③左边10根小棒扎成一捆,右边2根。学生兴奋地脱口而出“12根”。其实3幅画面上 出现的都是12根。“现在你喜欢哪一种摆法?”此时,学生的意见基本统一,认可了“10根扎一捆”的方法。
这样,通过细致的观察,再进行认真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透过表面现象,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从而提高了学生对数有灵敏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
三、动手实践活动中培养数感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灌输的数学概念往往会让他们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他们活泼好动,喜欢动手去试探自己的“好奇”。动手实践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这一动态的认知活动中,既满足了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等心理特点,又可以集中注意,激发动机。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自己的创造中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理解。
在《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重新摆12根小棒。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一边摆小棒一边说:先摆1捆,再摆2根,也就是先摆1个十,再摆2个一。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12。摆小棒是学生很容易做的事,但是要摆得好、摆得巧妙,并能从中领悟出道理,就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活动把学生的关注点转移到“一捆”上,在比较中让学生领悟到10根 扎成一捆可以使数数显得方便,进一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初步渗透十进制。
四、估算练习活动中发展数感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新课标也指出估算相对于精确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广泛的实际应用,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学习估算方法,通过比较、交流,让学生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估算练习活动环节。
活动一:先要求学生“抓一把小棒,数数多少根”,数完后再抓在手中,仔细体会手的感觉。再要求学生“如果让你一把抓出十几根,你能做得到吗?怎样才能保证抓出来的一定是十几根?”活动后,每人人说一说感受。并再次体会十几根小棒握在手中的感觉。
活动二:采用“即现即逝”的方式出示草薄图,“估一估一共有多少草幕?”(板書学生估计的数)然后数一 数,数后一起评价学生的估计。最后再对照图看一看14颗草墓的分布范围。同样的方法出示雨伞图 ,“估计一下雨伞的把数多,还是草茸的个数多?”然后先估再数,最后再次看图感知。
活动三:同桌合作,先由两人一起数出数学课本中的10张纸,捏一捏有多厚;再让一人捏住已经数出的10张,另一人数出20张,互相捏一捏、比一比。
这些活动中我着重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形式多样的估算活动。从抓一把小棒,估一估、数一数有多少,再到一把抓出十几根小棒;从估计草毒的数量,到估计雨伞的数量;从数出数学书的10张纸,捏一 捏有多厚,到数出20张再捏一捏有多厚。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地体验和感受 1到 20各数的大小,使学生感悟到数无处不在,从中体会数感。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数感的培养是多种多样的,但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我们教师应以生为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把数感的培养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