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元素化合物是高中阶段重要的内容,在考试中也占有较大比例,笔者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为主线,利用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优化教学,并通过实验探究、生活情境的创设增加上课的趣味性,以达到元素化合物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元素化合物、教学策略、教学设计
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被安排必修一模块中,是学生从初中过渡到高中最先接触到的内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有效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形成化学观点,为后续学习化学做铺垫。元素化合物在高考中占有较大比例,除了直接考查,还与化学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综合在一起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本身有着“杂、乱、难”的特点,对于学生而言,学起来比较枯燥,不易掌握,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组织有效教学。
一、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为主线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教学应该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为主线,对于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尤为适用,根据物质的组成及结构,推测其可能具有的性质。以化学1专题2《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为例:
“结构决定性质”这条规律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向学生强调的,教材在编排的时候也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把元素化合物的内容放到《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点零散,学生在掌握的时候比较费力,所以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规律去理解,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为主线,去预判性质,也可以根据这条主线去理解所学内容,以及对陌生物质的猜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处了教授课本知识,更多的应该是方法的指导。
二、利用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优化教学
根据元素化合物在物质分类中属于哪种类别,可以预判其部分性质;根据化合物中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可以确定其是否具有氧化性、还原性等。化学1中硅及其化合物以及含硫化合物的教学都可以采用这钟方法。以化学1专题4《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为例:
物质分类学生在初中有所接触,已经熟悉不少种类的物质,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类比同一种类的物质,进而迁移到新物质的学习中。非金属元素往往存在多种价态,在教学中教师应抓好化合价变化这条主线,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而优化教学。
三、利用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傅鹰先生曾说:“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的法庭[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都十分重视实验的作用,而元素化合物部分实验比例更大,这充分说明化学实验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开展实验探究,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种有效策略。教师应当根据元素化合物的性质,设计合理的实验,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根据物质的物质的组成、结构,学生已经预判金属钠的性质:1.活泼非金属(O2、Cl2); 2.置换酸中的氢 ; 3.置换水中的氢 ; 4.置换某些比它不活泼的金属,接下来需要用实验来验证这些猜测。
通过实验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加深印象。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通过现象推理,得出结论或推翻假设,培养学生证据推理的核心素养。当然,对于一些适合学生操作的实验,教师应创造条件进行学生实验或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科學探究的核心素养。
四、创设实际生活情境生动课堂
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要“从生活走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线索体现元素化合物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2],不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教师都可以尽可能采用学生的生活中的场景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在复习氯气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通过展示一则新闻材料:在一家澡堂内,两个熊孩子将洁厕灵和84消毒液混合在一起,不料产生毒气,四人中毒,其中一名老人经抢救无效死亡。警方调查认为,这两种液体混合,会产生有毒的氯气,是发生不幸的罪魁祸首,原因太令人惊讶了!利用生活中这个实例提出如下问题:1.用方程式表示氯气的产生?2.氯气中毒的原理是什么?3.如果发生氯气泄露事件,应该如何处理?在复习课上通过几个问题,唤起学生的注意,将所学有关氯气的性质应用到生活情境中,改善了复习课枯燥无聊、反复“炒冷饭”的知识点讲解现状,生动了课堂,同时也培养学生形成把化学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意识。
五、结束语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教学的重点,考试的重点,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最先接触到的内容,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有没有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要求,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为主线,利用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优化教学,借助实验探究、生活情境的创设等方式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实验化学[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5
[2] 孙天山、沈颖.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策略[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
关键词:元素化合物、教学策略、教学设计
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被安排必修一模块中,是学生从初中过渡到高中最先接触到的内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有效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形成化学观点,为后续学习化学做铺垫。元素化合物在高考中占有较大比例,除了直接考查,还与化学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综合在一起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本身有着“杂、乱、难”的特点,对于学生而言,学起来比较枯燥,不易掌握,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组织有效教学。
一、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为主线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教学应该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为主线,对于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尤为适用,根据物质的组成及结构,推测其可能具有的性质。以化学1专题2《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为例:
“结构决定性质”这条规律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向学生强调的,教材在编排的时候也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把元素化合物的内容放到《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点零散,学生在掌握的时候比较费力,所以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规律去理解,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为主线,去预判性质,也可以根据这条主线去理解所学内容,以及对陌生物质的猜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处了教授课本知识,更多的应该是方法的指导。
二、利用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优化教学
根据元素化合物在物质分类中属于哪种类别,可以预判其部分性质;根据化合物中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可以确定其是否具有氧化性、还原性等。化学1中硅及其化合物以及含硫化合物的教学都可以采用这钟方法。以化学1专题4《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为例:
物质分类学生在初中有所接触,已经熟悉不少种类的物质,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类比同一种类的物质,进而迁移到新物质的学习中。非金属元素往往存在多种价态,在教学中教师应抓好化合价变化这条主线,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而优化教学。
三、利用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傅鹰先生曾说:“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的法庭[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都十分重视实验的作用,而元素化合物部分实验比例更大,这充分说明化学实验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开展实验探究,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种有效策略。教师应当根据元素化合物的性质,设计合理的实验,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根据物质的物质的组成、结构,学生已经预判金属钠的性质:1.活泼非金属(O2、Cl2); 2.置换酸中的氢 ; 3.置换水中的氢 ; 4.置换某些比它不活泼的金属,接下来需要用实验来验证这些猜测。
通过实验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加深印象。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通过现象推理,得出结论或推翻假设,培养学生证据推理的核心素养。当然,对于一些适合学生操作的实验,教师应创造条件进行学生实验或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科學探究的核心素养。
四、创设实际生活情境生动课堂
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要“从生活走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线索体现元素化合物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2],不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教师都可以尽可能采用学生的生活中的场景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在复习氯气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通过展示一则新闻材料:在一家澡堂内,两个熊孩子将洁厕灵和84消毒液混合在一起,不料产生毒气,四人中毒,其中一名老人经抢救无效死亡。警方调查认为,这两种液体混合,会产生有毒的氯气,是发生不幸的罪魁祸首,原因太令人惊讶了!利用生活中这个实例提出如下问题:1.用方程式表示氯气的产生?2.氯气中毒的原理是什么?3.如果发生氯气泄露事件,应该如何处理?在复习课上通过几个问题,唤起学生的注意,将所学有关氯气的性质应用到生活情境中,改善了复习课枯燥无聊、反复“炒冷饭”的知识点讲解现状,生动了课堂,同时也培养学生形成把化学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意识。
五、结束语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教学的重点,考试的重点,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最先接触到的内容,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有没有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要求,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为主线,利用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优化教学,借助实验探究、生活情境的创设等方式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实验化学[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5
[2] 孙天山、沈颖.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策略[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