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创新学习,使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进一步贴近生活,增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生涯。
【关键词】中职语文;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激发兴趣
在中职学生的眼中,语文课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边缘学科。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常识缺乏,语言积累薄弱,阅读视野狭窄,学习习惯于被动接受,以往学业的失败及学习上的困难,使其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但他们却很容易五彩斑斓的图片、悦耳动听的音乐、角色的生动语言和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所吸引。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教会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一、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的課堂教学更具有鲜明的艺术性,要让语文成为人文的歌手,诗意的栖居,让课堂充满诗意,语文教师应当努力使自己成为课堂教学艺术家。
语文和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优美的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美,好的文章有音乐般的韵律美和旋律美,生动的课堂具有音乐般的节奏美和结构美。无疑,将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无论是激发学生兴趣还是启发学生心智,无论是煽动学生情感体念还是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都有着十分总要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选择和文章内容情感等相似的音乐,借助音乐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特定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让学生进入到美的意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各种情感,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维,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到文本的学习中。
例如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音乐《月满西楼》,这首歌的歌词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一剪梅》,忧愁的语言,哀伤的情境,对课文凄婉的感情基调也有了一个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情感较易投入,为这节课走向成功奠定了基础。
音乐在中职语文教学的作用,正如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在长期而又不间断的训练中发生积极的作用,影响着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也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用音乐来制造适宜的气氛,为学生创设特殊的情境,让学生带着对音乐的感悟,进入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进行情感审美的交流。音乐让学生的感情伴着音乐升华,让学生的思想伴着音乐迸发,让学生的想象伴着音乐轻翔,让中职语文课堂充满诗意与活力。
二、角色扮演,体验感悟
语文是生活的缩影,生活是语文的延伸。只有把握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才能使学生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好明白”这句格言告诉我们,角色扮演能让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情地感悟、真实地感受。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构建引导感悟的桥梁。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充当角色,进入课堂所描述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经历、观察、欣赏。角色扮演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上台表演的实践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张洁的《拣麦穗》时,这篇课文有大量的人物对话,而且人物形象分明。我让学生们分别扮演大雁和老汉两个角色,学生们非常喜欢角色扮演,将大雁和老汉的语言、神态和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听觉上,无论从感官上还是心灵上,让他们设身处地处于人物的情感之中,从而深刻体悟出文章中的人间真情,把握住文章的主旨。
三、借助图像,引人入胜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兴趣,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中职语文教材不乏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何切入中职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自然走进文本,主动探究文本,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中职语文教师上课时可以巧妙地创设情境,用逼真的图像提供与所学课文相关的图画,使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受,从而准确地理解相关课文。
例如,在学习《过万重山漫想》一文,几乎没有学生到过长江三峡,很难让他们在头脑中产生想象。通过播放一段纪录片《长江三峡》作为课文的导入,画面感非常强烈,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也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让学生在领略大自然风光的愉悦中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四、联系实际,触景生情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感觉到:只有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让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更做生活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课文中反映的生活场景、表达的感情与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把学生的思考建立在实际的生活环境之中,让学生对文中的情境产生共鸣。
例如学习罗曼﹒加里的《我的母亲》一课中 ,讲到母亲自称自己是素食者,却用小碎面包擦给儿子煎牛排用的油锅的情节时,我让学生回忆父亲母亲关心自己的画面,回顾父母做过的令自己感动的事情,这就可以唤起学生和作者相似的心情和体会,学习起来就更加水到渠成了。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增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情境,利用这些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学生自然就会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让他们能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他们的主体作用也就明显地突显出来了。然而情境教学法的充分发挥,源于理性思考的深入,教学实践的创新,语文教师必须明确目的、恰择时机、精选内容、丰富手段、扩展主体,努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使其形真、情切、意远且理寓其中,不仅使学生学习得更加有趣,也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韦志成主编《语文教育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3] 李吉林主编《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李吉林文集(卷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关键词】中职语文;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激发兴趣
在中职学生的眼中,语文课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边缘学科。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常识缺乏,语言积累薄弱,阅读视野狭窄,学习习惯于被动接受,以往学业的失败及学习上的困难,使其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但他们却很容易五彩斑斓的图片、悦耳动听的音乐、角色的生动语言和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所吸引。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教会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一、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的課堂教学更具有鲜明的艺术性,要让语文成为人文的歌手,诗意的栖居,让课堂充满诗意,语文教师应当努力使自己成为课堂教学艺术家。
语文和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优美的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美,好的文章有音乐般的韵律美和旋律美,生动的课堂具有音乐般的节奏美和结构美。无疑,将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无论是激发学生兴趣还是启发学生心智,无论是煽动学生情感体念还是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都有着十分总要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选择和文章内容情感等相似的音乐,借助音乐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特定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让学生进入到美的意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各种情感,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维,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到文本的学习中。
例如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音乐《月满西楼》,这首歌的歌词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一剪梅》,忧愁的语言,哀伤的情境,对课文凄婉的感情基调也有了一个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情感较易投入,为这节课走向成功奠定了基础。
音乐在中职语文教学的作用,正如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在长期而又不间断的训练中发生积极的作用,影响着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也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用音乐来制造适宜的气氛,为学生创设特殊的情境,让学生带着对音乐的感悟,进入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进行情感审美的交流。音乐让学生的感情伴着音乐升华,让学生的思想伴着音乐迸发,让学生的想象伴着音乐轻翔,让中职语文课堂充满诗意与活力。
二、角色扮演,体验感悟
语文是生活的缩影,生活是语文的延伸。只有把握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才能使学生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好明白”这句格言告诉我们,角色扮演能让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情地感悟、真实地感受。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构建引导感悟的桥梁。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充当角色,进入课堂所描述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经历、观察、欣赏。角色扮演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上台表演的实践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张洁的《拣麦穗》时,这篇课文有大量的人物对话,而且人物形象分明。我让学生们分别扮演大雁和老汉两个角色,学生们非常喜欢角色扮演,将大雁和老汉的语言、神态和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听觉上,无论从感官上还是心灵上,让他们设身处地处于人物的情感之中,从而深刻体悟出文章中的人间真情,把握住文章的主旨。
三、借助图像,引人入胜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兴趣,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中职语文教材不乏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何切入中职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自然走进文本,主动探究文本,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中职语文教师上课时可以巧妙地创设情境,用逼真的图像提供与所学课文相关的图画,使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受,从而准确地理解相关课文。
例如,在学习《过万重山漫想》一文,几乎没有学生到过长江三峡,很难让他们在头脑中产生想象。通过播放一段纪录片《长江三峡》作为课文的导入,画面感非常强烈,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也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让学生在领略大自然风光的愉悦中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四、联系实际,触景生情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感觉到:只有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让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更做生活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课文中反映的生活场景、表达的感情与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把学生的思考建立在实际的生活环境之中,让学生对文中的情境产生共鸣。
例如学习罗曼﹒加里的《我的母亲》一课中 ,讲到母亲自称自己是素食者,却用小碎面包擦给儿子煎牛排用的油锅的情节时,我让学生回忆父亲母亲关心自己的画面,回顾父母做过的令自己感动的事情,这就可以唤起学生和作者相似的心情和体会,学习起来就更加水到渠成了。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增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情境,利用这些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学生自然就会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让他们能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他们的主体作用也就明显地突显出来了。然而情境教学法的充分发挥,源于理性思考的深入,教学实践的创新,语文教师必须明确目的、恰择时机、精选内容、丰富手段、扩展主体,努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使其形真、情切、意远且理寓其中,不仅使学生学习得更加有趣,也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韦志成主编《语文教育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3] 李吉林主编《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李吉林文集(卷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