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最高目标。可现实的情况是,我们教了这么多的课文,学生学了那么多的好作品,可我们的学生还是怕作文,写不好作文。这是为什么呢?笔者个人认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忽略了对文本作文指导方面的借鉴学习功能,缺乏对经典名篇中重要写作特色的仿写。这种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割裂开来的做法,就是我们今天作文教学的最大弊端,也是我们学生写不出作文、写不好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分析朱自清的著名叙事散文《背影》对中学生写作的启示,来探究如何“积极借鉴文本,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深情描摹父子之情的动人散文。之前,笔者曾听闻有人提议将其从中学教科书中删除,说什么已经过时了,说什么文中父亲翻月台穿铁路不讲文明,违反交通规则,对青少年有负面影响。真亏这些人想得出来,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呀!
笔者认为,《背影》非但不能删去,还得好好地去学习,学习如何做父亲,学习如何做儿女,学习如何让自己由幼稚走向成熟。当然,笔者在这里主要谈的不是做人的道理,而是如何从作品中汲取写作的灵感和技巧,来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
具体来说,笔者认为《背影》一文对我们的写作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精心选材,巧妙构思
一方面,《背影》塑造父亲的形象,精心选择了特定环境下父亲的“背影”去表现,打破了一般记叙文通过几件事从不同角度去塑造人物形象的传统构思。另一方面,作者塑造父亲的形象,主要选择了“买橘送别”这件事去表现。除此之外,还设计了诸如嘱托伙计照顾、铺毛毯、讲价钱等琐事去为买橘送别作铺垫。
这样的选材构思启示我们学生:①写人的记叙文,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可以选择人物身上令自己感触最深的典型特征去写,例如:白发、皱纹、眼睛、手、驼背、脚、伤疤等等,那样写出来的文章可能更加震撼人心,感人至深,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②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不能只写一件事,可以以一件事为主,适当安排其他几件相关的事进行铺垫和陪衬。例如,学生写父亲到车站接自己的事情,可以根据时间推移做如下安排:车未进站远远看见父亲身影、车停下后父亲向我冲来、父亲帮我拎行李、帮我围围巾等,而重点是写父亲欲帮我焐手却发现比我手冷又抽回去又被我牢牢攥住的情节。如此安排,前面的情节既丰富了父爱的内涵,又为下文重点情节作了很好的铺垫和陪衬,使作品更加充实感人。
二、注意剪裁,详略得当
正如前面所说,《背影》一文中塑造父亲形象选择的事情不止一件,但重点却只有“买橘送别”这一件事,这就是作者注意剪裁的结果。另外,从“买橘送别”这一件事来看,作者同样注意了剪裁,作者详写了父亲去买橘的过程,而略写了买橘回来的过程。原因很简单,因为去买橘才是背影,所以详写;回来不是背影,所以略写。
朱自清先生是非常清醒的,写作技巧是纯熟的,他决不会犯详略不当的低级错误。而我们的中学生作文,却存在着两种明显的剪裁不当的错误倾向:要么作文太短,该详写的地方没有详写;要么作文太长,该略写甚至不该写的东西太多。
所以,我们的学生必须认真向朱自清先生学习,每写一篇作文都必须注意剪裁。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文章的重点是什么,哪里该详写,哪里该略写,什么根本不需要写,都必须胸有成竹。例如:让学生写《 的眼睛》一文,学生就要注意在叙事的过程中,突出人物的眼神,尤其眼睛的作用,语言动作描写应尽量少些。说白了,文中应该有许多描写眼睛的段落和语句;如果没有,就一定犯了剪裁不当,详略不分的错误。
三、适时点题,首尾呼应
现在的中学生作文,不注意点题和呼应的大有人在。有的同学文章一直写到最后才点了一下题目,甚至有的学生通篇都不去点题,更不要说什么呼应了。
反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大家会发现文中一共四次提到了“背影”这两个字,其中还有对“买橘爬月台”时背影的详细描写。而且,作品开头点出背影,结尾再点背影,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朱自清先生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篇作文绝对不能忽视标题的存在,除了在字眼上有意无意地去点题外,还必须对能够表现标题含义的内容进行浓墨重彩地描写,以突出作文的重点和中心。另外,一定要注意呼应,尤其是首尾的呼应。开头写环境,结尾可以再回到环境描写;开头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结尾也可以回到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开头写某一事物,结尾还回到某一事物;开头议论抒情,结尾同样议论抒情等等。
四、设置背景,巧妙烘托
在教学中,笔者每次教到《背影》时,都会问学生同样的一个问题:“买橘送别”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件小事,为什么本文读来却令我们那么感动呢?学生的答案虽然五花八门,但无一例外地提到了一点:那就是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的背景起到了强烈的烘托作用,让文中的父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更加感人至深。
其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也是经常生病,经常有烦恼忧愁的,但他们在那种情况下,同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我们在记叙自己父母的故事时,为什么不把他们当时的处境交待清楚呢?例如:写父母时,可以写带病为我烧饭,为替我送雨具而摔伤,冒着被处罚的风险送我看病等等。当然,作文中背景的设置,最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如果不是,一定要掌握好分寸。绝对不能像某年高考作文那样,很多考生都“让父母被死去”,那样的所谓的背景设置,不仅可笑至极,而且丧失了起码的人性,反而会弄巧成拙。
五、语言质朴,灵动多变
《背影》这篇散文,是文学界公认的以质朴的语言抒发最真挚动人情愫的巅峰力作。其质朴冲淡的语言风格向来为世人所称道,笔者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笔者想说的是,《背影》一文的语言还具有灵动多变的特色。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字词句表达出来,让作品的语言显得灵动而决不雷同。例如:文中写到了四次“流泪”:第一次是看到家境惨淡,“不禁簌簌流下眼泪”;第二次是看见父亲买橘的艰难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第三次是看见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我的眼泪又来了”;第四次是在读完父亲的信之后,“在晶莹的泪光中……”。四次流泪原因各不相同,写法也不同。
而现在的中学生作文语言缺乏个性,不去创新,习惯于用一种固定的语言去表述一种意思。例如:写到流泪就是“断了线的珍珠”,或者“嚎啕大哭”,这种写法既没有个性,又脱离实际,缺乏真实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眼睛模糊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眼里噙满激动的泪水”“潸然泪下”“泣不成声”“泪眼婆娑”“泪水滂沱”等不同程度的词句去表达流泪的意思,教会学生掌握好分寸,坚决杜绝不顾客观实际的教条主义思维。相信经过长期举一反三地训练,学生的作文语言运用能力一定会有令人惊喜的提高。
当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值得我们学生学习借鉴的地方还有很多,笔者也仅仅是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师都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经典文本教会学生写作文,写出好作文。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深情描摹父子之情的动人散文。之前,笔者曾听闻有人提议将其从中学教科书中删除,说什么已经过时了,说什么文中父亲翻月台穿铁路不讲文明,违反交通规则,对青少年有负面影响。真亏这些人想得出来,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呀!
笔者认为,《背影》非但不能删去,还得好好地去学习,学习如何做父亲,学习如何做儿女,学习如何让自己由幼稚走向成熟。当然,笔者在这里主要谈的不是做人的道理,而是如何从作品中汲取写作的灵感和技巧,来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
具体来说,笔者认为《背影》一文对我们的写作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精心选材,巧妙构思
一方面,《背影》塑造父亲的形象,精心选择了特定环境下父亲的“背影”去表现,打破了一般记叙文通过几件事从不同角度去塑造人物形象的传统构思。另一方面,作者塑造父亲的形象,主要选择了“买橘送别”这件事去表现。除此之外,还设计了诸如嘱托伙计照顾、铺毛毯、讲价钱等琐事去为买橘送别作铺垫。
这样的选材构思启示我们学生:①写人的记叙文,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可以选择人物身上令自己感触最深的典型特征去写,例如:白发、皱纹、眼睛、手、驼背、脚、伤疤等等,那样写出来的文章可能更加震撼人心,感人至深,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②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不能只写一件事,可以以一件事为主,适当安排其他几件相关的事进行铺垫和陪衬。例如,学生写父亲到车站接自己的事情,可以根据时间推移做如下安排:车未进站远远看见父亲身影、车停下后父亲向我冲来、父亲帮我拎行李、帮我围围巾等,而重点是写父亲欲帮我焐手却发现比我手冷又抽回去又被我牢牢攥住的情节。如此安排,前面的情节既丰富了父爱的内涵,又为下文重点情节作了很好的铺垫和陪衬,使作品更加充实感人。
二、注意剪裁,详略得当
正如前面所说,《背影》一文中塑造父亲形象选择的事情不止一件,但重点却只有“买橘送别”这一件事,这就是作者注意剪裁的结果。另外,从“买橘送别”这一件事来看,作者同样注意了剪裁,作者详写了父亲去买橘的过程,而略写了买橘回来的过程。原因很简单,因为去买橘才是背影,所以详写;回来不是背影,所以略写。
朱自清先生是非常清醒的,写作技巧是纯熟的,他决不会犯详略不当的低级错误。而我们的中学生作文,却存在着两种明显的剪裁不当的错误倾向:要么作文太短,该详写的地方没有详写;要么作文太长,该略写甚至不该写的东西太多。
所以,我们的学生必须认真向朱自清先生学习,每写一篇作文都必须注意剪裁。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文章的重点是什么,哪里该详写,哪里该略写,什么根本不需要写,都必须胸有成竹。例如:让学生写《 的眼睛》一文,学生就要注意在叙事的过程中,突出人物的眼神,尤其眼睛的作用,语言动作描写应尽量少些。说白了,文中应该有许多描写眼睛的段落和语句;如果没有,就一定犯了剪裁不当,详略不分的错误。
三、适时点题,首尾呼应
现在的中学生作文,不注意点题和呼应的大有人在。有的同学文章一直写到最后才点了一下题目,甚至有的学生通篇都不去点题,更不要说什么呼应了。
反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大家会发现文中一共四次提到了“背影”这两个字,其中还有对“买橘爬月台”时背影的详细描写。而且,作品开头点出背影,结尾再点背影,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朱自清先生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篇作文绝对不能忽视标题的存在,除了在字眼上有意无意地去点题外,还必须对能够表现标题含义的内容进行浓墨重彩地描写,以突出作文的重点和中心。另外,一定要注意呼应,尤其是首尾的呼应。开头写环境,结尾可以再回到环境描写;开头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结尾也可以回到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开头写某一事物,结尾还回到某一事物;开头议论抒情,结尾同样议论抒情等等。
四、设置背景,巧妙烘托
在教学中,笔者每次教到《背影》时,都会问学生同样的一个问题:“买橘送别”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件小事,为什么本文读来却令我们那么感动呢?学生的答案虽然五花八门,但无一例外地提到了一点:那就是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的背景起到了强烈的烘托作用,让文中的父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更加感人至深。
其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也是经常生病,经常有烦恼忧愁的,但他们在那种情况下,同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我们在记叙自己父母的故事时,为什么不把他们当时的处境交待清楚呢?例如:写父母时,可以写带病为我烧饭,为替我送雨具而摔伤,冒着被处罚的风险送我看病等等。当然,作文中背景的设置,最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如果不是,一定要掌握好分寸。绝对不能像某年高考作文那样,很多考生都“让父母被死去”,那样的所谓的背景设置,不仅可笑至极,而且丧失了起码的人性,反而会弄巧成拙。
五、语言质朴,灵动多变
《背影》这篇散文,是文学界公认的以质朴的语言抒发最真挚动人情愫的巅峰力作。其质朴冲淡的语言风格向来为世人所称道,笔者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笔者想说的是,《背影》一文的语言还具有灵动多变的特色。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字词句表达出来,让作品的语言显得灵动而决不雷同。例如:文中写到了四次“流泪”:第一次是看到家境惨淡,“不禁簌簌流下眼泪”;第二次是看见父亲买橘的艰难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第三次是看见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我的眼泪又来了”;第四次是在读完父亲的信之后,“在晶莹的泪光中……”。四次流泪原因各不相同,写法也不同。
而现在的中学生作文语言缺乏个性,不去创新,习惯于用一种固定的语言去表述一种意思。例如:写到流泪就是“断了线的珍珠”,或者“嚎啕大哭”,这种写法既没有个性,又脱离实际,缺乏真实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眼睛模糊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眼里噙满激动的泪水”“潸然泪下”“泣不成声”“泪眼婆娑”“泪水滂沱”等不同程度的词句去表达流泪的意思,教会学生掌握好分寸,坚决杜绝不顾客观实际的教条主义思维。相信经过长期举一反三地训练,学生的作文语言运用能力一定会有令人惊喜的提高。
当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值得我们学生学习借鉴的地方还有很多,笔者也仅仅是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师都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经典文本教会学生写作文,写出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