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一节课的组织结构是否完美,结课部分不容忽视。通过首尾呼应、整体优化;系统概括、提炼深化;幽默生趣、巩固强化;激发潜能、迁移活化,让结课更完美。
【关键词】教学功能 策略与案例
笔者曾多次参加优质课的评课、议课,发现参赛者在课堂导入时,各具魅力、亮点纷呈;在课堂活动中,风格迥异、精彩不断;但在课堂结尾时,有些却草草收场,略给人一丝只顾耕耘,不管收获的缺憾。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同样,一节课的组织结构是否完美,结课部分也不容忽视。
一、课堂结课的教学功能
1.总结全课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脉络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美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忘记的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概括归纳以及新旧知识的有机整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融成一个新的概念体系,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发生由“厚”到“薄”的量变,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激发未知兴趣,帮助学生搭建学习“通路”
结课是一节课的终点,同时也是走向新课堂的起点。本节课与下一节课的内容往往是前后连贯的,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若能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这对学习“通路”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能达到“课止意在”的教学意境。
3.反馈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清除知识“盲区”
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教师希望达到的目标。”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可通过设计各种类型的练习,来巩固教学成果,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并通过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适时采取弥补性的措施,可以达到帮助学生清除知识“盲区”的教学效果,达到调控后续教学的目的。
二、课堂结课的处理策略与案例
课堂教学到了最后,学生大都处于一种“审美”疲劳状态,如何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中结束课堂,提高本课最后几分钟的时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未来将学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教师确实需要下一番功夫。下面,笔者就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汲取他人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课堂结课的一些处理策略。
1.首尾呼应、整体优化
首尾呼应又称回应法,课堂结束时回应的内容包括开头设置的悬念、问题、假设等,是悬念则释消,是问题则解决,是假设则证实或证伪。
【案例】参考“中国的河流——滚滚长江”的教学设计(该设计获“2012年全国中学生地理新课程教研成果评比”特等奖)
导课:参赛者以一幅对联引入无锡一游长江
上联:阎锡山去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下联:潘长江到天长游长江,长江天长
横批:浓缩就是精华
结课:参赛者也以一幅对联渗透情感教育
上联:盲目开发,长江必山穷水尽
下联:人地协调,江河定柳暗花明
横批:善待长江
通过对联的形式进行导课和结课,首尾呼应,相得益彰。这样的结课在内容上立意新颖,寓意深刻,体现了地理的精髓思想——可持续发展;同时,在课堂结构上,也达到了整体优化的效果。
2.系统概括、提炼深化
在结课阶段,对所讲知识作一个系统的归纳概括,把零星分散的知识连成一串,展示教学全貌,这样既可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也可起到将所学内容提炼深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效果。展示的形式可以是概念图、流程图,也可以是图表比较法等;概括的方式可以是传统的教师总结,也可以是学生先小结,教师再作适当补充等。
【案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湘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3节)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本节课主要以陆地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通过读图分析、判断推理等环节来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堂活动设计:开展模拟旅游,将全班同学分成A、B、C三个组,A组由赤道出发,严亚欧大陆西岸一直到北极;B组由亚欧大陆东岸(中纬度)沿纬线到亚欧大陆西岸;C组由珠穆朗玛峰山麓到山顶。每组学生采取研读地图、阅读课本、个体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展示、归纳概括、梳理知识框架,并形成图标(见附表):
表格中拟填的内容不是教师直接给学生的,而是先由各组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参与讨论下完成。结课时,教师以这种方式进行点拨诱导、提炼深化、归纳完善,不但让学生完成了认知系统从被组织向自组织转变的过程,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网络,还会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并提高他们的自学和推理能力。
3.幽默生趣、巩固强化
美国的乔治·可汗说:“当你说再见时,要使孩子们脸上带着笑容。”而幽默式的结课常常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我们可以采用巧妙比喻、插说故事、逻辑归谬等方法,让学生在微笑中来巩固强化本节课的内容。
【案例】时区和日界线(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3节)
知识点:自东向西过日界线(180°经线)日期加1天;自西向东过日界线(180°经线)日期减1天。结课设计:一个双胞胎孕妇从上海乘船向东横渡太平洋去美国洛杉矶,在日界线西侧时,生了一个男婴,过了日界线后又生了一个女婴,请问究竟男孩是哥哥还是女孩是姐姐?
问题抛出后,学生顿时热情高涨、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愉悦欢快、轻松高效;乏味的知识此时也变得形象生动、意味深长,学生在笑声和讨论声中很快将自西向东过日界线的日期减1天的知识牢牢掌握。因此,合理巧妙地采用幽默式的结课,容易让师生关系变得亲切自然、和谐融洽,从而调动起学生积极的“乐学”情绪,让学生感到地理课并非枯燥无味,而是妙趣横生。
4.激发潜能、迁移活化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因此,结课阶段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别出心裁的练习(如竞赛、抢答等),多元多样的展示(如角色体验、演讲等),来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
【案例】“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湘教版必修三第3节)
请同学们利用本节所学知识进行相关角色扮演:假如你是一个水利开发商、企业家、当地农民、环保工作者、政府官员,你在流域综合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做哪些事情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小组经过简短的讨论后,马上选派一名同学从其中一个角度进行热情洋溢的演讲,将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推向了高潮。在学生的表演展示过程中,不但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记忆、提取、归纳总结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还使他们的智慧、灵感和潜能得到激发,并且使所学的地理知识得到了内化、活化。
三、结束语
总之,结课的方式多种多样,效果各有千秋。可谓是“结课有法、然无定法、贵在得法、妙于巧法”。通过结课,不仅概括要点、突出重点,达到“点拨迷津、画龙点睛”的教学效果,而且最大限度地使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得到优化、深化、强化和活化!
【关键词】教学功能 策略与案例
笔者曾多次参加优质课的评课、议课,发现参赛者在课堂导入时,各具魅力、亮点纷呈;在课堂活动中,风格迥异、精彩不断;但在课堂结尾时,有些却草草收场,略给人一丝只顾耕耘,不管收获的缺憾。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同样,一节课的组织结构是否完美,结课部分也不容忽视。
一、课堂结课的教学功能
1.总结全课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脉络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美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忘记的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概括归纳以及新旧知识的有机整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融成一个新的概念体系,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发生由“厚”到“薄”的量变,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激发未知兴趣,帮助学生搭建学习“通路”
结课是一节课的终点,同时也是走向新课堂的起点。本节课与下一节课的内容往往是前后连贯的,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若能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这对学习“通路”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能达到“课止意在”的教学意境。
3.反馈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清除知识“盲区”
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教师希望达到的目标。”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可通过设计各种类型的练习,来巩固教学成果,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并通过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适时采取弥补性的措施,可以达到帮助学生清除知识“盲区”的教学效果,达到调控后续教学的目的。
二、课堂结课的处理策略与案例
课堂教学到了最后,学生大都处于一种“审美”疲劳状态,如何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中结束课堂,提高本课最后几分钟的时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未来将学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教师确实需要下一番功夫。下面,笔者就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汲取他人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课堂结课的一些处理策略。
1.首尾呼应、整体优化
首尾呼应又称回应法,课堂结束时回应的内容包括开头设置的悬念、问题、假设等,是悬念则释消,是问题则解决,是假设则证实或证伪。
【案例】参考“中国的河流——滚滚长江”的教学设计(该设计获“2012年全国中学生地理新课程教研成果评比”特等奖)
导课:参赛者以一幅对联引入无锡一游长江
上联:阎锡山去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下联:潘长江到天长游长江,长江天长
横批:浓缩就是精华
结课:参赛者也以一幅对联渗透情感教育
上联:盲目开发,长江必山穷水尽
下联:人地协调,江河定柳暗花明
横批:善待长江
通过对联的形式进行导课和结课,首尾呼应,相得益彰。这样的结课在内容上立意新颖,寓意深刻,体现了地理的精髓思想——可持续发展;同时,在课堂结构上,也达到了整体优化的效果。
2.系统概括、提炼深化
在结课阶段,对所讲知识作一个系统的归纳概括,把零星分散的知识连成一串,展示教学全貌,这样既可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也可起到将所学内容提炼深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效果。展示的形式可以是概念图、流程图,也可以是图表比较法等;概括的方式可以是传统的教师总结,也可以是学生先小结,教师再作适当补充等。
【案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湘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3节)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本节课主要以陆地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通过读图分析、判断推理等环节来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堂活动设计:开展模拟旅游,将全班同学分成A、B、C三个组,A组由赤道出发,严亚欧大陆西岸一直到北极;B组由亚欧大陆东岸(中纬度)沿纬线到亚欧大陆西岸;C组由珠穆朗玛峰山麓到山顶。每组学生采取研读地图、阅读课本、个体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展示、归纳概括、梳理知识框架,并形成图标(见附表):
表格中拟填的内容不是教师直接给学生的,而是先由各组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参与讨论下完成。结课时,教师以这种方式进行点拨诱导、提炼深化、归纳完善,不但让学生完成了认知系统从被组织向自组织转变的过程,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网络,还会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并提高他们的自学和推理能力。
3.幽默生趣、巩固强化
美国的乔治·可汗说:“当你说再见时,要使孩子们脸上带着笑容。”而幽默式的结课常常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我们可以采用巧妙比喻、插说故事、逻辑归谬等方法,让学生在微笑中来巩固强化本节课的内容。
【案例】时区和日界线(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3节)
知识点:自东向西过日界线(180°经线)日期加1天;自西向东过日界线(180°经线)日期减1天。结课设计:一个双胞胎孕妇从上海乘船向东横渡太平洋去美国洛杉矶,在日界线西侧时,生了一个男婴,过了日界线后又生了一个女婴,请问究竟男孩是哥哥还是女孩是姐姐?
问题抛出后,学生顿时热情高涨、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愉悦欢快、轻松高效;乏味的知识此时也变得形象生动、意味深长,学生在笑声和讨论声中很快将自西向东过日界线的日期减1天的知识牢牢掌握。因此,合理巧妙地采用幽默式的结课,容易让师生关系变得亲切自然、和谐融洽,从而调动起学生积极的“乐学”情绪,让学生感到地理课并非枯燥无味,而是妙趣横生。
4.激发潜能、迁移活化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因此,结课阶段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别出心裁的练习(如竞赛、抢答等),多元多样的展示(如角色体验、演讲等),来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
【案例】“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湘教版必修三第3节)
请同学们利用本节所学知识进行相关角色扮演:假如你是一个水利开发商、企业家、当地农民、环保工作者、政府官员,你在流域综合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做哪些事情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小组经过简短的讨论后,马上选派一名同学从其中一个角度进行热情洋溢的演讲,将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推向了高潮。在学生的表演展示过程中,不但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记忆、提取、归纳总结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还使他们的智慧、灵感和潜能得到激发,并且使所学的地理知识得到了内化、活化。
三、结束语
总之,结课的方式多种多样,效果各有千秋。可谓是“结课有法、然无定法、贵在得法、妙于巧法”。通过结课,不仅概括要点、突出重点,达到“点拨迷津、画龙点睛”的教学效果,而且最大限度地使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得到优化、深化、强化和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