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提问铺设“绿色通道”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clam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疑问是智慧的窗口,是学习的“路标”,是推动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难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开发智力,发展思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对实现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期刊发相关文章,旨在对“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这一问题作一些探讨,以启发对其深入思考研究。
  提问,亦即发问。
  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对人而言,提问是思想的发端,也是思想提升的支点和台阶。正是不断的提问,引领着人类去探究世界,认识世界,“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正是基于提问对人之发展的重要意义,以色列的家长们才会在孩子放学回家时劈口先问:“今天你向老师发问了吗?”假如孩子自豪地说“今天我向教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都回答不出来!”家长便会把孩子好好表扬一番。作为学校教学,无疑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这里,笔者就这一话题抛砖引玉。
  一、激活需求,让学生问有兴趣
  我们常见这样的情形,学龄前的幼儿,跟着父母到户外活动,见到什么都新鲜,都要凑上去看,伸手去摸,都要没完没了地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鸟儿为什么会飞、鱼儿为什么会游,他们天生好奇,爱问。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十分珍贵,应该悉心呵护,尽量满足。
  然而,当今教学在这方面却不尽如人意。有些教师严重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对学生没有应有的尊重,对学生潜能没有足够的估计,以为学生提问不得要领,漫无目标,如果任由学生随便提问,只能徒增热闹气氛,于教于学有害无益,因此,将提问视为教师的特权,听讲和答问才是学生的天职,当学生对学习内容表现出浓厚的追问兴趣时,教师却往往视为制造麻烦、有意捣蛋,不由自主表现出不满,遭遇冷脸、拒绝、批评甚至责骂等成了“问题”学生的家常便饭。试问:置身这样的教学场景,哪个学生愿意提问,又有哪个学生敢提问?
  所以,培养提问能力须顺应儿童心理,激发学生的提问意愿和心向。主要可从如下几方面去努力:(1)要充分信任,以满腔的热情呼唤学生提问。作为教师要在意识中坚信学生一定能发现问题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且将这种信任意识灌注于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自己的举手投足和神态言谈之中,让学生不断从中获得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而在心灵深处建立自信,将主动提出问题视为表现自己实力的“最棒”行为。(2)要愉快期待,以友好的宽慰等候学生提问。即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提问氛围,摒弃急躁催促现象,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让学生有充裕时间酝酿问题、组织问题,尤其要善待思维缓慢、反应迟钝的“学困”学生,在友好的宽慰中欣然期待他们姗姗来迟的发问。(3)要适切评价,以真诚的赏识激励学生提问:即,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功能,当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提出问题后,无论其问题本身质量如何、价值如何、信度如何,教师应首先对其主动发问的表现给予由衷的赞赏,对于不得体或不靠谱的问题,亦须在赞赏之后给予恰当的点拨。(4)要精心布局,以生动的情境诱发学生提问。即遵循儿童学习的心理规律,利用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天性及普遍存在的求知需求,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问题“布局”,“布局”方式包括:在讲述趣味故事中隐伏问题,在虚拟生活场景中隐伏问题,在编导现场表演中隐伏问题,在呈现实际案例中隐伏问题,在设计过渡练习中隐伏问题等,在多种多样的“布局”形式中,埋问题之伏笔,设问题之悬念,兜问题之包袱,激起学生发现问题的强烈兴趣,引发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
  二、创设条件,让学生问有机会
  认识指导着实践,理念制约着行动,然而反过来看,正确的认识,先进的理念,要真正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在行动中得到贯彻,既要有探索的勇气,也要有演绎的能力,而探索、演绎则需要经历一个“破茧飞翔”的过程。
  一次笔者执教《公仪休拒收礼物》,引导学生完成了全文的语言文字的体会后,正想小结课文,忽见一名学生将手高举,我让他发言,他很兴奋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公仪休身为宰相日夜操劳。万一人家是真心诚意关心他送鱼给他补身子,他这样拒绝别人的好意合适吗?”我略作考虑,觉得此问有意思,便向全班问一句:“大家觉得呢?”于是同学们各抒己见,从公仪休的特殊身份,送鱼者的神态等角度,探讨了不能收鱼的理由。从而对文章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咀嚼,对人物的品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事后我想,学生提问往往是很有价值的,然而又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给忽略了。
  由此可见,培养提问能力须创设提问条件,创设各种提问的时机。总体上要确保学生问有时间、问有空间、问有机会,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处、随意提问题。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为学生创设提问条件:(1)在课堂教学中,须专门安排提问环节,留足提问时间,比如导课环节应安排针对新课课题进行预测性提问,新授环节应安排随教学进程的探究性提问,结课环节应安排针对已学内容的发展性提问;(2)在课余作业中,要特意提出提问要求,比如布置课文预习作业时,应特别要求学生将新课要为我们解决哪些问题,自学之后能够解决哪些问题,无法解决的有哪些问题等都以自己的语言作出归纳;(3)在日常交流中,应全面开通提问通道,比如允许学生下课时间随时可以向教师提出学习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在节假日、双休日随时打电话提出问题,还可发挥网络作用,创建学科博客或QQ群,让学生在博客中发帖提问,在QQ群中互相发问等;(4)在课程设置中,可尝试开设提问型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素质教学需要,或每周一节,或两周一节,或不定期经常性地开出质疑提问课,让学生将事先针对近期学习内容所准备的问题集中提出,集中交流,集中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探讨答案,在解答问题的同时也追加提问,通过这样的对答和追问,既帮助了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又给学生开辟了自由提问的极好渠道,对提高学生提问能力无疑有着极大促进作用。
  三、指点方法,让学生问有成效
  作为一种能力,提问是由若干认知“动作”按一定程序实施的流程性智能体系,主体对相关认知操作要领以及流程规则越是熟练,就意味着提问能力越强。因此,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就须对形成有效提问的认知操作流程及相应要领作出概括,并加强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提问的路径,最终形成相应的能力。提问的认知操作要领及其运作程序如下:   1.确定提问区域。即在整体知觉学习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初步印象再次进行表象筛选,从中发现可能蕴含问题的部位、环节、片段等敏感区域,这种敏感区域在不同类型不同学科领域有着各自的规律可循。比如,一篇等待阅读理解的课文,可提出的问题通常是课题、过渡句段、中心章节、意义特殊的语句等;一种等待新授的数学知识,可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其中新出现的概念、定律、法则等;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实验过程,可提出的问题也许是其中一些特别的操作要点及产生的新鲜现象。只有在知觉学习的过程中迅速锁定问题存在的区域,才能确保提问有的放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着力训练学生迅速确定“问题”区域的敏锐知觉智能。
  2.活用提问方法。依凭感性直觉框定问题的存在区域,并不意味着必定能提出蕴含在学习内容中有价值的问题,这当中还有一个从“问题”区域中过滤出确切问题的方法。通常的方法有下列几种。(1)寻找“差异”生成问题。比如教学“年月日”中的“闰年”这一知识,可出示连续5年的年历卡,让学生统计得出各月份的天数后,引导他们按月观察天数,他们便会发现唯有二月份天数不一致(差异),进而自然会针对这种差异提出若干问题。经常引导学生寻找“差异”提出问题,学生就能掌握相应提问策略。(2)针对“异常”生成问题。以语文为例,我们不难发现,课本中有很多课文的标题,或标题中某个语素带有引号,例如《最大的“书”》《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等,这些带了引号的标题或语素肯定有了异于寻常的用法或意义,我们可指点学生学会从这类“异常”之处生发问题。(3)聚焦“亮点”生成问题。所谓“亮点”,可以是一个有待掌握的新知,可以是一个语句中的关键词,它通常比较“醒目”。比如教学“有理数加减法”,便先可引导学生紧扣“有理数”提出“什么叫有理数?”“哪些数是有理数?”“为什么称之为有理数?”“照此说来是否该有无理数?”由此导入新课讲授。(4)发现“关联”生成问题。教材中常常有着相互关联的知识、概念、语言或其他形式的信息,它们常以相似、相同或局部相同的“面目”出现在不同部位,构成关联,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番茄太阳”》,先后在不同语境中三次出现“番茄太阳”便可教会学生抓住这一关联元素,提出问题。(5)追溯“源流”生成问题。这是由果索因或由因推果的提问策略。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条定律和一个“结果”时,我们可以暂不进行过程推理,而是先向学生呈现该定律的内容,接着提示学生“对此有没有问题要问”,引起学生发问,然后再出示例证算式,展开教学过程。(6)跳出“成见”生成问题。“条条道路通罗马。”知识理解,问题解决,往往是可以多视角、多途径的,比如《落花生》中有一段花生与苹果石榴对比的文字,作者旨在突出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本意的同时,不妨启发学生从反面质疑:“花生值得肯定,那么苹果是否应否定呢?”
  综合上述,我们在教学中只有激活提问需求、创设提问条件、点拨提问方法。才能为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铺设一条绿色通道,使学生的提问能力得到提高。(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在绩效评价的发展历程中,因目的不同,形成了具有“提高教学效能”的奖惩性评价和具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性评价。奖惩性评价是站在学校领导者的角度,以教学管理人员为主,预设一套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把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其特点是面对过去,属于总结性评价。其缺陷在于引导教师工作只局限于符合领导者的期望,而无益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能力的提高。在多数教师的头脑中,教学被看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某些不解的问题后,就会不由自主地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这是自主探究的一种具体表现方式,它既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的动力。这样的学习方法很有效,这样的习惯会让学生在学习探究数学的过程中走得更远。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追究问题罢了。”他还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摘 要: 凯瑟琳·安·波特是二十世纪美国作家,其短篇小说《玛丽亚·孔塞浦西翁》的女主角玛丽亚,她的婚姻经历了一场巨变,由父权制社会的一名“屋内天使”蜕变成了杀人“恶魔”。她作为小说的女主角表现出的独立意识及其在婚恋问题上的所作所为,是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婚恋观的艺术再现。  关键词: 凯瑟琳·安·波特 《玛丽亚·孔塞浦西翁》 玛丽亚 婚戀观  凯瑟琳·安·波特(Katherine 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