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距离说”分析《凝望上帝》中珍妮的形象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webst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凝望上帝》是美国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所创作的一部在黑人女性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作品。文章试从主人公、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作者、读者不同层面出发,具体分析女主人公珍妮的形象,进而探究不同的审美距离赋予珍妮迥异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凝望上帝》;珍妮;“距离说”
  
  一、前言
  距离说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爱德华·布洛(Edward
  Bullough)提出来的,他把审美主体与客体间发生的无我的但又是如此有我的关系称为“距离”,在中国“距离说”的影响主要归功于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介绍。“朱先生所阐述的距离概念大体上还是布洛的观点,然而却已经扩展到布洛所不可能预见的程度。朱先生的距离理论极大地拓宽了艺术心理学的范围”(凌继尧,2003:62)在朱光潜看来,美感经验的获得关键在于把世界摆到一种距离以外去看。
  “距离说”不但如朱光潜所说,“艺术成功的秘密在于距离的微妙调整”,艺术家还可以制造“距离”。例如朱光潜在其《文艺心理学》一书中说到:“《西厢记》写张生初和莺莺定情的词是:‘软玉温香抱满怀,春至人间花弄色,露滴牡丹开。’这其实只是说交媾,‘距离’再近不过了。但是王实甫把这种淫秽的事迹写在很幽美的意象里面,再以音调很和谐的词句表现出来,于是我们的意识遂被这种美妙的形象和声音占住,不想到其他的事。”(朱光潜,2009:23-24)由此可见作者用意在制造“距离”。
  此外,空间和时间也是“距离”的两个要素。愈古愈远的东西愈易引起美感。这和旅行家到新地方容易看事物的美是一个道理。“比如一幅写实的巫峡图或西湖图,在西湖或巫峡本地人看,距离太近,或许不觉得有什么美妙,在没有见过西湖或巫峡的人看,就有些新奇了”。(朱光潜:2004:43)时间辽远也是“距离”的一个成因。当时发生的事物因为细节涌出反而使主体不易把握,拉开一段时间距离后主体通过回忆和想象,呈现事物的主要过程和特征,在这个回忆再现的过程中,主体获得了自由度,能对当时的事物进行一定程度的创造和优化。“比如汉代卓文君不守寡,私奔司马相如,陪他当垆卖酒,海伦皇后的潜逃,在百世之下虽然传为佳话,在当时人看来,他们的爱情故事是被人唾弃和不屑的,是一种秽行丑迹”。(朱光潜,2009:24)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类事情逐渐不那么令人反感,现在还有谁因为海伦与人私奔而传她到法庭受审?“它们在当时和实际人生距离太近,到现在则和实际人生距离较远了,好比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已失去它原来的辣性,只留下纯淡的滋味”。(凌继尧,2003:64)可见,时空距离对于审美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因此,笔者认为距离说的要义在于,适当的心理距离可以把人与物之间由实用关系转变为审美关系,使人们虽然置身于实用世界里,却可以用非实用的眼光,把现实生活当做审美对象去欣赏。正如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里所说:“一个普通物体之所以变得美,都是由于插入一段距离而使人的眼光发生了变化,使某一现象或事件得以超出我们的个人需求和目的的范围,使我们能够客观而超然地看待它”(朱光潜,2009:22)。
  二、《凝望上帝》中的距离审美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黑人女作家、民俗学家、人类学家,堪称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先驱。她写了四部小说:《凝望上帝》(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1937 )、《约拿的葫芦藤》(Jonah’s Gourd Vine, 1934)、《山里人摩西》(Moses, Man of the Mountain,1939)与《萨旺尼的撒拉弗》(Seraph on the Suwanee,1948)。其中,《凝望上帝》(1937年)是一部被誉为黑人妇女文学经典、女性主义文学经典和20世纪美国文学经典的作品。
  《凝望上帝》(1937年)成功塑造了一位在美国文学史上光彩夺目的女性角色珍妮·克劳福德·基利克斯·斯塔克斯·伍兹。女主人公的这个复杂姓名蕴涵着她成长的进程,“克劳福德”、“基利克斯”、“斯塔克斯”和“伍兹”分别代表着她成长的四个阶段:婚前阶段、第一次婚姻、第二次婚姻和第三次婚姻。珍妮是一个成长在白人庭院的黑人女孩,由外祖母抚养长大。外祖母和母亲在年轻时都遭到白人的强暴,为了不使珍妮遭受同样的悲惨命运,16岁那年,在外祖母南妮的操办下,她嫁给了一个拥有一所房子和60英亩田地的老头洛根·基利克斯。珍妮的第一次婚姻注定失败,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将她束缚于家中,成为丈夫的附属品。于是珍妮和一个过路客乔·斯塔克斯私奔了,斯塔克斯成为了珍妮的第二任丈夫。最初她以为自己找到了真正的爱情,然而经过多年的婚姻生活,她发现丈夫只是将她作为玩赏的宠物,要她对他俯首听命,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斯塔克斯死后,珍妮遇到了一名绰号为迪·凯克的季节农民工。和迪·凯克在一起,珍妮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到幸福和平等。珍妮经历了三次婚姻,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的变化,对珍妮形象的评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综观国内外对《凝望上帝》的评论,主要集中在女性主义、种族歧视、黑人民间文化、小说的叙事策略以及黑人方言的运用上,对女主人公的成长主题也有所涉及,但很少以美学的角度来解读《凝望上帝》,本文旨在从主人公、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作者、读者不同层面出发,运用审美上的“距离说”具体分析女主人公珍妮的形象。
  对《凝望上帝》中珍妮形象的评价因审美角度而异。首先在其三任丈夫眼中,第一任丈夫洛根·基利克斯是一位拥有房产和地产的老头,他认为珍妮就应该老老实实持家,打扫门廊、剪马铃薯种、喂养牲畜、做饭等等,当珍妮对他说要离开时,他觉得不可思议,你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小姑娘,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岂敢有这样大胆荒谬的想法呢?这样一个弱女子怎么能随随便便离他而去,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认为自己已不再年轻,等他死后60亩地就属于珍妮的,在他眼里珍妮是贪图物质享受、世俗的女人,之所以与他结婚是因为贪图他的房产和地产,殊不知珍妮渴望的是真正的爱情和幸福生活。第二任丈夫乔·斯塔克斯表面上让珍妮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可是并未给她带来平等、幸福的婚姻生活。在他眼中珍妮只是他的附属品、私人物品。乔自私、虚荣、傲慢自大,他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有名的镇长。一天晚上当乔宣布伊维顿尔将成为美国第一个黑人公司性质的镇时,村民提出让珍妮也说几句鼓励的话,可是乔断然拒绝道:“谢谢你们的赞赏,但是镇长夫人不知道怎样演讲,我不是因此而娶她的,她只是一个女人,她的位置应该是在家里的”。(Z. N. Hurston,1978:69)可见珍妮之所以能成为他的妻子是因为她年轻,漂亮,能为他在众人面前撑足了面子。当珍妮不同意裹头巾决意要离开时,他警告她:我遇到你时你一无所有,你离开我时会更穷。没有人会娶你,你只会被别人利用、玩乐。男人为了开心而利用你,然后就会将你扔到壕沟里。此时,他觉得珍妮离开他就会走投无路,只能附属于他。他不允许珍妮有朋友和邻居,剥夺了她的自由。从此20年的夫妻生活中,珍妮只能每天按时做饭送饭,他根本就不了解珍妮。在斯塔克斯去世后她同黑人青年凯克谈恋爱,此时的凯克已不同于前两任丈夫,他十分尊重珍妮的个人兴趣爱好,教她玩扑克、打猎、夜间钓鱼和学习射击,尽管在当时的社会这些活动都是妇女们所望尘莫及的。在他心目中,珍妮是他的真爱、女神,深深地爱着她,平等地对待她。
  其次,小说的其他人物比如珍妮的朋友和邻居们又是如何看待她呢?在当时父权制社会的压迫下,珍妮的三次婚姻本身就是令人难以启齿的,特别是当她和第一任丈夫洛根·基利克斯在一起没有感受到爱情的浪漫和婚姻的幸福时,居然跟过路客乔·斯塔克斯私奔了,之后又同黑人青年凯克谈恋爱,在当时妇女是绝不可能做的,因为女性天生就是男人的附属品。邻居们都觉得她不守妇道,甚至是一个堕落的女人。她的行为严重违背社会习俗,她是邪恶的、放荡的、制造混乱的、损耗男人精力的,以至于都对她窃窃私语,指指点点:梅尔·斯塔克夫人和凯克去钓鱼了;珍妮小姐和凯克去奥兰多照相了;凯克晚上送珍妮小姐回家了,到了早上他才回自己的家等等。当凯克去世后,珍妮光着脚穿着连裤服回到镇上时,所有的人都幸灾乐祸:“她长长的头发放下来干嘛呀?学习年轻姑娘吗?”“我想知道凯克去哪了?”“她不是个寡妇吗?差不多四十岁了吧?那个小伙子不会娶她的……”此外,在珍妮决心摆脱她的第一次婚姻时,“她解开腰间的围裙,扔在路边矮树丛上继续往前走”。(程锡麟,2005:35)在摆脱乔的束缚后,最明显的动作就是“扯下头上的包头巾,让浓密的头发垂了下来”。在当时社会,围裙、丝巾、头帕以及罩衣等象征着黑人妇女的牢笼,她们在父权制社会里只是一头干活的骡子。然后珍妮却丢弃了它们,邻居们认为她的行为是如此的大逆不道,违背了传统观念。就连她的好朋友费奥比也曾多次劝她。一次当乔去世后,珍妮同费奥比出去游泳,晒太阳。“我现在很享受自由”,珍妮说道,费奥比立马阻止道:珍妮,不要让人听到你这样说,人们会认为你对乔的去世不感到悲伤。当珍妮决定同凯克离开后,费奥比对她说:你知道女人跟年轻人跑出去会怎么样吗?他会把你当傻子,你的结局会跟安妮·塔勒一样,她当初笑着,非常坚定,就跟你一样。可是结果那个年轻人骗走了她所有的钱。就连珍妮最好的朋友费奥比心中,珍妮的行为也是疯狂的,认为凯克只是惦记珍妮的钱。
  此外,作者赫斯顿具有极其深邃的洞察力。拥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和民族意识,身为黑人女性,她能够进入那些非黑人和非女性所不能进入的情感领域去读懂黑人妇女的心灵。在她的笔下,黑人妇女大多是具有追求个性解放的刚毅性格,大胆的抗争精神。在作者看来,珍妮的形象又是如何定位的呢?在当时的社会里男人主宰一切,是社会主体。妇女没有发言权,是沉默的客体。可是赫斯顿却让珍妮从一个沉默的“客体”变成了一个有着自己声音的“主体”。与洛根发生争吵时,珍妮便警告洛根:“要是我有一天离开你逃跑呢?”乔死前禁止珍妮出入他住的房间,但是她还是鼓足勇气走到乔前面,她说:“我来这里是要和你谈谈,我就是要谈,这样做是为了咱们俩好”。(Z. N. Hurston,1978:131)她试图帮助乔认识到他的自私、狭隘、粗暴、自以为是和目空一切。珍妮说:“如果在这个世界上你想得到爱和同情的话,你就得不但要爱抚自己还要爱抚别人。”(Z. N. Hurston,1978:131)一次当乔因为珍妮犯的一点小错误取笑她时珍妮当众进行了尖锐的反击:“你腆着大肚子在这里目空一切,自吹自擂,可是除了你的大嗓门外你一文不值。哼!说我显老!你扯下裤子看看就知道到了更年期了!”(Z. N. Hurston,1978:122)她的反击像一把利剑,严重刺伤了乔的虚荣心。在乔或者其邻居眼中珍妮无疑是一个胆大包天,叛逆的黑人女人。她应该失去声音,失去发言权,保持沉默,无声无息,凝视周围发生的一切,毕竟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应该是温柔的、可爱的、顺从的。可是赫斯顿却赋予了珍妮说话的权利以及刚毅、勇敢的性格。珍妮的行为是如此勇敢,精神如此可贵。她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独立、努力寻求自我、发现自我价值,是一位敢作敢为、敢爱敢恨、具有独立意识、敢于反抗父权社会及观念的新女性,是一位彻底的、具有强烈反叛思想的女性主义者。
  然而经过时间的洗礼后,读者又是如何定义珍妮的形象的呢?他们已经摆脱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习俗束缚,自由地、无粘无碍地、聚精会神地谛视珍妮的形象。在珍妮决心摆脱她的第一次婚姻时说道:“即使他(乔)没有在那里等我,改变也会对我有好处”。(Z. N. Hurston,1978:54)可见她对真爱的渴望与新生活的向往。随后“她解开腰间的围裙,扔在路边矮树丛上继续往前走”。(程锡麟,2005:35)当摆脱乔的束缚后,她最明显的动作就是“扯下头上的包头巾,让浓密的头发垂了下来”。(程锡麟,2005:95)。扔掉围裙意味珍妮扔掉了传统父权制社会将她束缚于家庭劳作的限制,她告别了她人生的“骡子”阶段。她的行为绝不是缺乏责任感,扯下头巾是要恢复从前的自我,不再是任何人的私有物、附属品,而是要逃离屈辱、压迫,去争取一种有尊严的生活。她终于冲破了传统观念的羁绊,有了独立自由的生活和思想,走上了自主的道路。可见她的光泽的秀发所暗含的独立人格精神是不言而喻的。同样她的三次婚姻足以证明她是一位敢于反抗传统习俗的束缚、反叛传统婚姻观、勇于寻求真爱的伟大女性。她所向往的不仅仅是物质享受,更是让她实现自我价值的爱情。因此一定的时间距离因记忆的过滤和想象的弥补可以产生审美效果。
  由于审美角度的不同,对珍妮形象的定位也不同。在小说中的主人公以及珍妮的邻居们看来,认为她不守妇道,与人私奔,珍妮的失节可谓一件秽行丑迹。那是因为当时的人受实际问题的牵绊,不能把人物的行为从传统的社会信仰和狭隘的道德约束中划出来,去欣赏和鼓励珍妮的勇气和坚毅。在读者和作者看来她或许是一位敢于反抗传统习俗、追求独立自主的伟大女性。因为读者以现在的眼光和社会道德范畴去看这件事情,能够把这桩事情从极繁复的社会习惯和利害观念中划出,就抛弃了当时的一些实际社会背景,无粘无碍地、聚精会神地谛视美的形象,所以比较自由,能够纯粹以美感的态度对付它,使主体能对客体进行凝神观照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由此可见,不同的审美角度之间存在着各种距离,审美距离的存在赋予了珍妮形象的多样化。
  因此,作者赫斯顿在小说中充分地应用了距离化的手段,使得珍妮的形象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解读。《凝望上帝》一书写于1937年,作品反映了十九世纪20年代珍妮同美国南方农村中的种族主义作斗争的故事。虽然间隔时间并不长,但是时间上的距离更能使作者把切身的情绪摆在某种“距离”以外去观照,而后客观冷静地处理珍妮的形象问题。此外作者选择人物与情节的特殊性也是突出距离的重要手段之一。珍妮虽然与现实人有许多相似点,但是在某些方面超出了一般人之上。她虽出身卑微,但是具有坚强的意志、勇气来为自己的生活、爱情奋斗。赫斯顿让珍妮找到了真爱凯克,可是却让凯克死去,而且是倒在珍妮的枪口之下。情节的特殊性使得作品人物和读者之间在特殊性上产生了距离。由此可见,作者如此巧慧地运用距离使得珍妮的形象从不同层面得以全面呈现,距离审美的意义亦即如此。
  综上所述,本文透过古典审美上的“距离说”视角,从主人公、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作者、读者不同层面出发具体分析《凝望上帝》中女主人公珍妮的形象。不同的审美角度之间存在着各种距离,作者巧妙运用距离的结果,使得对人物的审美更加独特。可见,“距离说”既是古典审美中的一个学说,又为探讨分析西方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提供了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程锡麟.赫斯顿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董倩怡.试论“美距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0):69-70.
  [3]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刘婧.论《他们眼望上苍》中的黑人女性形象[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9):97-98.
  [5]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6]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7]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佐拉·尼尔·赫斯顿.他们眼望上苍[M].王家湘,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
  [9]Hurston. Zora Neale.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M]. 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78.
  
  作者简介:王静(198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学术界历来认为中国古典悲剧缺乏崇高性,没有产生世界意义上的悲剧,然而通过比较中西悲剧差异,寻求不同民族文化的根源,可以真正的认识中国悲剧的重要影响,为当今中西悲剧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中西悲剧差异;大团圆;悲壮;优美     悲剧,在戏剧中地位显赫;悲剧,在每一个时代都是人生和艺术的最深足迹。西方悲剧研究发展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中国的戏剧产生也比较早,但一直没有成熟的戏剧理
期刊
【摘要】犯罪的客观表现形式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与之相对应,犯罪可分为作为犯罪和不作为犯罪。不作为犯罪问题是相当复杂的刑法理论问题,本文将对不作为犯罪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探究。不作为、不作为犯罪,以及不作为中的讨论的重点和热点都将予以论述。  【关键词】不作为;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    一、不作为犯罪  不作为犯罪,是指以不作为形式实现的犯罪,即负有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该义务而不履行,因而危害
期刊
【摘要】体育旅游以其集参与性与观赏性、娱乐性与健身性、教育性与互动性于一体的特征,正逐渐成为现代旅游的新选择。在分析辽宁省开发体育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辽宁省体育旅游联动开发的构想及保障因素,从而得出辽宁省作为一个体育强省和体育旅游资源大省,通过将产品、市场、产业、营销等方面联动开发,形成一个鲜活、动态的体系既可促进辽宁的体育旅游向着产业化、可持续方向发展,还可以推动全省旅游市场的良性运
期刊
【摘要】“实事”是进入人的实践领域的客观事物,“求”是指人的实践本身,“是”是人在特定时期形成的特定认识的总和。实事求是关键在人,具体是关键看人能否认识自身的渺小和有限,能否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以入世之事求出世之功的理念去认识名利。  【关键词】实事求是;务必;出世;入世;为民    一、实事求是关键在“人”  “实事求是”源远流长,从元世纪(58-88年)《汉书》的首次记载到1945年党的七大
期刊
【摘要】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直逼当代人的生存境况,笔者试图从自然、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梳理,来领略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真谛,为人类摆脱生存困境指明方向。  【关键词】自然;人;人与自然;人化自然    当下,环境危机、生态失衡、自然资源日渐枯竭等已成为人类生存面临的严峻问题,而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直逼当代人的生存境况,为人类摆脱生存困境指明了方向。笔者拟从自然、人及人与自然关
期刊
【摘要】新生活运动是指1934年至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推出的公民教育运动,是一场以恢复中国传统道德、提倡礼义廉耻为核心的所谓新生活运动。新运虽然标榜“新”生活,内容却是“旧”的儒家伦理思想。新运最后因中华民国政府于1949年内战失利「暂停办理」,无疾而终。它不过是蒋介石的一种统治策略,他试图把党治的政治模式强加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观念和行为中,使居民的生活按设计的规范而运作,其核心是要达到使“服
期刊
【摘要】在中国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诸葛亮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这种独特的心理特征让他青史留名——成了智慧的化身与忠贞的典范,然而这也造就了诸葛亮一生的悲剧:将他推向了人性毁灭的深渊!   【关键词】诸葛亮;人格;人性;悲剧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忠贞的典范与智慧的化身,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膜拜。然而,他却不能按照“人”的方式和要求去做人、待物、行事,没有自己独立的人
期刊
【摘要】B. Kumaravadivelu在他有关后方法的著作中提出了自己的宏观策略框架,并指出了三个参量和十大原则。这个框架对中国的课堂教学实践具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从介绍后方法入手,着重抓住十大原则中的“提高学习者自主性”原则,将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元认知策略细化至大学英语的阅读教学中,希望能提供一个视角促进人们去挖掘宏观策略框架在中国外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及效果。  【关键词】后方法;宏观
期刊
【摘要】机关反腐倡廉走前头是机关腐败依然多发和基层腐败相对低发的必然要求。这种必然要求首先表现在机关腐败的惩治力必须超过基层组织,但其奋斗目标则应该是腐败多发降至最低限度。为了将腐败多发降至最低限度,我们必须深化党的领导机关改革,这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  【关键词】反腐倡廉;机关改革;走前头    机关反腐倡廉走前头,这是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的新精神。为了深刻领会这一新精神,更好地指导当前的反腐
期刊
【摘要】彭祖是史家认定的长寿之人。从现存最早的关于彭祖记录的竹简《彭祖》篇分析彭祖的养生之道,可以提炼出彭祖养生术的大要:1.顺应自然规律;2.谦虚谨慎,勤劳自律,重视品性修养;3.要善于处理好各种关系。而这些正与维多利亚宣言的三个里程碑不谋而合,可见彭祖养生术在今天仍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上博简三;彭祖;养生之道    彭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寿星和养生家。我们能在以先秦诸子为代表的一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