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价值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核心,引导着社会制度的建立,塑造着社会成员的人格。了解西方文化,尤其是其价值文化,对于我们认识西方社会,以及更深刻地认识我们自己有很大意义。本文认为,西方价值文化既有科学、合理的一面,也有偏颇和错误,它对社会、个人既有积极促进,又有消极影响,应一分为二看待。
关键词:西方 价值文化 积极 消极
About Western value culture history function ponder
Xu Lianmei
Abstract:The value culture is the social culture core,is guiding the social system establishment,is molding members of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personality.Understood the Western culture,its value culture,regarding us knew in particular the Western society,as well as knew profoundly we have the very big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believed,the Western value culture both has the science,reasonable one side,also has is biased and is wrong,also it to the society,individual has the positive promotion,and has the negative effect,should one divides into two regarding.
Keywords:West Value culture PositiveNegative
【中图分类号】F1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2-0025-02
价值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核心,引导着社会制度的建立,塑造着社会成员的人格。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两种非常不同的文化,特别是其价值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了解西方文化,尤其是其价值文化,对于我们认识西方,以及更深刻地认识我们自己有很大意义。西方价值文化强调人的自私本能,强调个人本位、自由至上和利己原则。这种价值文化既有科学、合理的一面,也有偏颇和错误,它对社会、个人既有积极促进,又有消极影响。
1.西方价值文化推动了社会民主,却减弱了社会的亲和力、凝聚力
1.1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民主。
西方价值文化从个人本位出发,把国民作为社会一切权力的来源和目的,这是实现社会民主的理论前提。以此为前提,从理论上来讲,政府的组建、元首的任用都要由国民(选民)来选择、决定;以此为前提,政府的职责是为了维护公民权利,而且公民,即纳税人养活着政府、官员,所以,政府、官员要对公民负责,为公民服务,这就在理论上大大提高了公民的民主地位,并以此为基础促进了民主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民主机制的建立,使得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政治、法律、制度上的保障。自由思想特别是言论自由在社会民主的进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西方价值文化对社会民主的推动是有限度的。且不说广大公民是否能够真正拥有社会民主权利,即使有,也还需要有公民具有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能够获取全面信息这两个重要条件。现实是,公民的判断能力常常是有限的,他们的判断又建立在他们所获得的信息上,而信息的发布情况则往往决定于社会的话语权,这样,话语权就成为影响人们判断、选择的关键因素。市场经济社会,权力、财力是决定话语权的重要因素,就是说,谁掌握着社会权力、有钱,谁才能够赢得话语权,而赢得了话语权,就能够强有力地影响选民的判断力。话语权、财力、选民的判断力成为限制社会民主的重要因素。
自由思想在推动社会思想的活跃和真理的探索与发现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1.2 削弱了社会的亲和力、凝聚力。
1.2.1 削弱了政府的亲和力、凝聚力。根据西方人性自私说,人都是自私的,都有自利倾向。政府的职能最终是由具体的人,即官员来完成的,官员也是人,所以也有私心、自利倾向,他们的私心将会危害公民的利益。这样,就由人性自私的理论前提引发出国民对政府、官员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促使西方社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督制度,但也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国民与政府之间的亲和力。西方价值文化里,国民与政府的关系只是雇佣关系,这也影响了他们之间的亲和力。
1.2.2 崇尚人的自然本性,必然导致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对立。西方价值文化崇尚人的自然本性、本能。人的本能对个体来说是一种维护,对社会秩序、社会整体利益而言则往往形成威胁,所以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文化对它进行约束。这就意味着,社会制度、社会文化从本质上讲与人的自然本性相对立,或者说社会与个人在本质上是对立的。现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从心理学角度强调了这一点。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认为“本我”主要是生物的本能、欲望冲动,若无节制很可能成为罪恶的渊薮,因此是对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威胁。社会的功能则在于借助“超我”(道德化、社会化、理想化的自我)来压抑本能,因为不如此社会便不能存在。因此,个人的需要同社会的限制总是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中。人的本能、欲望从幼年起便开始受到社会的摧残和损害,被压抑到无意识领域,神经病和精神病由此产生。所以,社会对于生活其中的人来说永远是一种祸害。人类文明是以牺牲幸福为代价的。
1.2.3 自由的滥用必将导致社会的混乱。
1.3 淡漠了人际关系甚至带来人际关系的紧张。
1.3.1 西方价值文化的个人本位和自由至上,导致淡漠的人际关系。既然最可宝贵的是个人的价值,是人的个性和自由,所以,第一,人们最应关心的是自己:自己的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二,要尊重他人的个性和自由,不宜过多地关注、干涉他人。这就使得西方人际交往少而浅,缺少亲情的浓烈,缺少了邻里、朋友情感的交流,更缺少对陌生人真切的关爱,有的主要是程式化的礼貌,对违反人权与社会公共秩序行为的干涉,这就使得社会缺少了亲和力、凝聚力。
1.3.2 个人本位、自利原则和追求自由往往带来人际冲突。社会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并不总是互不干扰甚至双赢的。相反,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利益常常发生冲突。冲突发生时,个人本位和自利原则价值文化指导下的行为必然会引发人际冲突,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美国一本通俗读物《权力的取得与应用》承认:“不论你是什么人,一个基本的道理是:你的利益别人都不关心,你的收获无可避免地会造成别人的损失,你的失败就是别人的胜利。”追求个人自由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与他人处于互相联系之中。追求个人的自由常会影响到他人的自由,所以会遭到他人的抵制,发生冲突。正是在此意义上,萨特说:“他人是地狱”。
2.西方价值文化指导下建立的市场经济为人的自由解除了人为限制却使人陷入更多不自由
市场经济制度是在西方价值文化的指导下建立的,其目的是维护个人利益、促进个人自由,在实际运行中却把人拖入更多的不自由。
2.1 使人成为金钱、欲望的奴隶。
“人是目的”是西方价值文化的一个响亮口号,但在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原则、资本的本性、竞争的驱使、丰富的商品,再加上舆论媒体的诱导,人们往往沦为金钱、欲望的奴隶,每日里被自己的欲望牵着走,为金钱而忙,追逐着资本的增长,忘却自我为何物。
2.2 使人们成为市场的奴隶。
市场经济社会里,一切由市场说了算,一旦进入市场竞争便身不由已,被市场需求牵着走,被激烈竞争推着行。市场需要什么产品,就生产什么产品;市场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甚至市场需要什么人格,就塑造什么样的人格——为了推销产品,先推销自己;为了推销自己,要面部微笑化、行为程式化、语言模式化。
3.西方价值文化一定程度促进了人的个性发展,却又使人陷入孤独、痛苦
3.1 个人本位、自由至上思想促进了人的个性发展和对人的认识。
个人本位、自由至上思想促进了对人自身的探索和认识。第一,既然人的价值在个人自身,那么个人的价值到底在哪里?这就促进了对人自身、特别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探寻,西方哲学、心理学因此得到很大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第二,自由至上的文化氛围,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社会发展环境,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念促进人们追求个性、发挥创造性,使得人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个人本位、自由至上思想也促进了人的个性发展。个人本位、自由至上的文化促进了民主制度的发展。个人本位的价值理念为推动个性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自由的文化、民主的制度又为人的个性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所以在西方社会,人的个性得以张扬。
3.2 个人本位的价值文化导致人的孤独、弱小感和痛苦。
人是社会性动物,脱离社会从个人角度认识自我,只能导致人的孤独、弱小感和痛苦。
3.2.1 人有着丰富的社会情感需求——亲情、友谊等。这种情感需求只能从他人、社会中获得。个人本位和自由至上的价值文化阻碍着个人与他人、社会的交往,从而必然导致人的孤独和情感缺失。
3.2.2 人的力量来自社会。通过社会,我们传承人类各种文明成果,获得智慧,增长了生存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大大提高了个人的力量。无论经济还是政治上的成功,都必须借助社会的团体力量才能实现。如果离开社会,时间上,个人的生命不过几十年或百十年,都摆脱不了死亡的结局;空间上,面对浩淼的星空、无垠的大海、连绵的群山,个人显得多么渺小;力量上,无论是面对洪水、地震、疾病等自然力量,还是面对战争、暴乱等社会力量,个人都显得多么无助和不堪一击。所以,以个人本位看人,人只能是孤独、弱小和无助。
3.2.3 人的价值、意义在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作用是有限的,相对而言,历史是长远的,社会是强大的。但历史是由每个具体的社会发展阶段连续而成的,每个社会又是由无数的个人组成的,人应当而且只有把个人的生命、价值与社会的需要、历史的发展联系起来,把有限的个人与无限的社会结合起来,也就是追寻个人的社会价值才能获得生命的永恒、真正的价值。相反,如果脱离社会,仅仅从个人角度认识人的价值、意义,人生只能是一个悲剧、是痛苦。第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作用是有限的,都摆脱不了死亡这个悲剧结局。第二,从个人本位出发寻找个人的价值,只能是个人欲望、需求的满足。着眼于个人的欲望满足,人生注定是痛苦的。个人的欲望无非两种,物质欲望和精神灵魂需求。就物质欲望来说,第一,执着追求个人的物质欲望,就会患得患失,总担心得到了什么、错过了什么、被剥夺了什么。看到别人比他强,就妒火中烧,痛苦难奈。第二,物质欲望是无限的,往往使人陷于贪婪,成为欲望的奴隶,而失却了自我,这当然是人生的悲剧。再看精神灵魂需求,在个人本位、自由至上的文化里它只能表现为特立独行的人格,即尼采、萨特说的“成为你自己”。这也将导致人生的悲剧。因为,要真正能够成为“你自己”,必须摆脱一切约束,不与任何权威、习俗、他人妥协,这就难免受到社会的诽谤和孤立,不仅要付出最大的艰辛,而且要遭受最多的屈辱,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所以多数人选择的是逃避,是随波逐流。这又被认为是无价值、卑微的人生。其实,纵使成为了特立独行的所谓“你自己”又有什么意义?能给人多大的精神慰藉呢?
所以,西方哲学家对人生的看法多是消极、悲观的。叔本华认为,生命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个人受这种冲动的驱使,不断产生欲望。欲望意味着痛苦,当欲望停止时,人会感到无聊,人生就摇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尼采认为,生命本无意义,痛苦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痛苦,人只能是卑微的幸福,伟大的幸福正是战胜巨大痛苦所产生的生命崇高感。要用生命力的蓬勃兴旺战胜人生的悲剧性质。
自由带给人的也不仅仅是快乐,也有痛苦。首先,个人本位和自由至上必须导致人的孤独(上面已说过)。其次,自由意味着责任、承担。如果人完全是自由的,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自己的独立意志下决定的,那么他就必须为他的选择、他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不能有任何的推脱。而且不仅为他自己负责,也要为社会负责,因为一个人的行为结果影响的往往不仅是他个人,还会影响他人、社会。这种承担、责任是沉重的。所以,萨特再三强调:自由不是值得人们向往的东西,因为人完全是自由的,他就必须对一切负责,成为使人难以承受的重负,故自由是痛苦的源泉;“如果人被判定是自由的,那他同时也就注定是烦恼的。”
参考文献
[1] 《外国人生哲学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关键词:西方 价值文化 积极 消极
About Western value culture history function ponder
Xu Lianmei
Abstract:The value culture is the social culture core,is guiding the social system establishment,is molding members of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personality.Understood the Western culture,its value culture,regarding us knew in particular the Western society,as well as knew profoundly we have the very big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believed,the Western value culture both has the science,reasonable one side,also has is biased and is wrong,also it to the society,individual has the positive promotion,and has the negative effect,should one divides into two regarding.
Keywords:West Value culture PositiveNegative
【中图分类号】F1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2-0025-02
价值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核心,引导着社会制度的建立,塑造着社会成员的人格。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两种非常不同的文化,特别是其价值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了解西方文化,尤其是其价值文化,对于我们认识西方,以及更深刻地认识我们自己有很大意义。西方价值文化强调人的自私本能,强调个人本位、自由至上和利己原则。这种价值文化既有科学、合理的一面,也有偏颇和错误,它对社会、个人既有积极促进,又有消极影响。
1.西方价值文化推动了社会民主,却减弱了社会的亲和力、凝聚力
1.1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民主。
西方价值文化从个人本位出发,把国民作为社会一切权力的来源和目的,这是实现社会民主的理论前提。以此为前提,从理论上来讲,政府的组建、元首的任用都要由国民(选民)来选择、决定;以此为前提,政府的职责是为了维护公民权利,而且公民,即纳税人养活着政府、官员,所以,政府、官员要对公民负责,为公民服务,这就在理论上大大提高了公民的民主地位,并以此为基础促进了民主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民主机制的建立,使得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政治、法律、制度上的保障。自由思想特别是言论自由在社会民主的进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西方价值文化对社会民主的推动是有限度的。且不说广大公民是否能够真正拥有社会民主权利,即使有,也还需要有公民具有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能够获取全面信息这两个重要条件。现实是,公民的判断能力常常是有限的,他们的判断又建立在他们所获得的信息上,而信息的发布情况则往往决定于社会的话语权,这样,话语权就成为影响人们判断、选择的关键因素。市场经济社会,权力、财力是决定话语权的重要因素,就是说,谁掌握着社会权力、有钱,谁才能够赢得话语权,而赢得了话语权,就能够强有力地影响选民的判断力。话语权、财力、选民的判断力成为限制社会民主的重要因素。
自由思想在推动社会思想的活跃和真理的探索与发现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1.2 削弱了社会的亲和力、凝聚力。
1.2.1 削弱了政府的亲和力、凝聚力。根据西方人性自私说,人都是自私的,都有自利倾向。政府的职能最终是由具体的人,即官员来完成的,官员也是人,所以也有私心、自利倾向,他们的私心将会危害公民的利益。这样,就由人性自私的理论前提引发出国民对政府、官员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促使西方社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督制度,但也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国民与政府之间的亲和力。西方价值文化里,国民与政府的关系只是雇佣关系,这也影响了他们之间的亲和力。
1.2.2 崇尚人的自然本性,必然导致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对立。西方价值文化崇尚人的自然本性、本能。人的本能对个体来说是一种维护,对社会秩序、社会整体利益而言则往往形成威胁,所以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文化对它进行约束。这就意味着,社会制度、社会文化从本质上讲与人的自然本性相对立,或者说社会与个人在本质上是对立的。现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从心理学角度强调了这一点。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认为“本我”主要是生物的本能、欲望冲动,若无节制很可能成为罪恶的渊薮,因此是对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威胁。社会的功能则在于借助“超我”(道德化、社会化、理想化的自我)来压抑本能,因为不如此社会便不能存在。因此,个人的需要同社会的限制总是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中。人的本能、欲望从幼年起便开始受到社会的摧残和损害,被压抑到无意识领域,神经病和精神病由此产生。所以,社会对于生活其中的人来说永远是一种祸害。人类文明是以牺牲幸福为代价的。
1.2.3 自由的滥用必将导致社会的混乱。
1.3 淡漠了人际关系甚至带来人际关系的紧张。
1.3.1 西方价值文化的个人本位和自由至上,导致淡漠的人际关系。既然最可宝贵的是个人的价值,是人的个性和自由,所以,第一,人们最应关心的是自己:自己的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二,要尊重他人的个性和自由,不宜过多地关注、干涉他人。这就使得西方人际交往少而浅,缺少亲情的浓烈,缺少了邻里、朋友情感的交流,更缺少对陌生人真切的关爱,有的主要是程式化的礼貌,对违反人权与社会公共秩序行为的干涉,这就使得社会缺少了亲和力、凝聚力。
1.3.2 个人本位、自利原则和追求自由往往带来人际冲突。社会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并不总是互不干扰甚至双赢的。相反,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利益常常发生冲突。冲突发生时,个人本位和自利原则价值文化指导下的行为必然会引发人际冲突,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美国一本通俗读物《权力的取得与应用》承认:“不论你是什么人,一个基本的道理是:你的利益别人都不关心,你的收获无可避免地会造成别人的损失,你的失败就是别人的胜利。”追求个人自由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与他人处于互相联系之中。追求个人的自由常会影响到他人的自由,所以会遭到他人的抵制,发生冲突。正是在此意义上,萨特说:“他人是地狱”。
2.西方价值文化指导下建立的市场经济为人的自由解除了人为限制却使人陷入更多不自由
市场经济制度是在西方价值文化的指导下建立的,其目的是维护个人利益、促进个人自由,在实际运行中却把人拖入更多的不自由。
2.1 使人成为金钱、欲望的奴隶。
“人是目的”是西方价值文化的一个响亮口号,但在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原则、资本的本性、竞争的驱使、丰富的商品,再加上舆论媒体的诱导,人们往往沦为金钱、欲望的奴隶,每日里被自己的欲望牵着走,为金钱而忙,追逐着资本的增长,忘却自我为何物。
2.2 使人们成为市场的奴隶。
市场经济社会里,一切由市场说了算,一旦进入市场竞争便身不由已,被市场需求牵着走,被激烈竞争推着行。市场需要什么产品,就生产什么产品;市场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甚至市场需要什么人格,就塑造什么样的人格——为了推销产品,先推销自己;为了推销自己,要面部微笑化、行为程式化、语言模式化。
3.西方价值文化一定程度促进了人的个性发展,却又使人陷入孤独、痛苦
3.1 个人本位、自由至上思想促进了人的个性发展和对人的认识。
个人本位、自由至上思想促进了对人自身的探索和认识。第一,既然人的价值在个人自身,那么个人的价值到底在哪里?这就促进了对人自身、特别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探寻,西方哲学、心理学因此得到很大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第二,自由至上的文化氛围,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社会发展环境,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念促进人们追求个性、发挥创造性,使得人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个人本位、自由至上思想也促进了人的个性发展。个人本位、自由至上的文化促进了民主制度的发展。个人本位的价值理念为推动个性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自由的文化、民主的制度又为人的个性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所以在西方社会,人的个性得以张扬。
3.2 个人本位的价值文化导致人的孤独、弱小感和痛苦。
人是社会性动物,脱离社会从个人角度认识自我,只能导致人的孤独、弱小感和痛苦。
3.2.1 人有着丰富的社会情感需求——亲情、友谊等。这种情感需求只能从他人、社会中获得。个人本位和自由至上的价值文化阻碍着个人与他人、社会的交往,从而必然导致人的孤独和情感缺失。
3.2.2 人的力量来自社会。通过社会,我们传承人类各种文明成果,获得智慧,增长了生存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大大提高了个人的力量。无论经济还是政治上的成功,都必须借助社会的团体力量才能实现。如果离开社会,时间上,个人的生命不过几十年或百十年,都摆脱不了死亡的结局;空间上,面对浩淼的星空、无垠的大海、连绵的群山,个人显得多么渺小;力量上,无论是面对洪水、地震、疾病等自然力量,还是面对战争、暴乱等社会力量,个人都显得多么无助和不堪一击。所以,以个人本位看人,人只能是孤独、弱小和无助。
3.2.3 人的价值、意义在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作用是有限的,相对而言,历史是长远的,社会是强大的。但历史是由每个具体的社会发展阶段连续而成的,每个社会又是由无数的个人组成的,人应当而且只有把个人的生命、价值与社会的需要、历史的发展联系起来,把有限的个人与无限的社会结合起来,也就是追寻个人的社会价值才能获得生命的永恒、真正的价值。相反,如果脱离社会,仅仅从个人角度认识人的价值、意义,人生只能是一个悲剧、是痛苦。第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作用是有限的,都摆脱不了死亡这个悲剧结局。第二,从个人本位出发寻找个人的价值,只能是个人欲望、需求的满足。着眼于个人的欲望满足,人生注定是痛苦的。个人的欲望无非两种,物质欲望和精神灵魂需求。就物质欲望来说,第一,执着追求个人的物质欲望,就会患得患失,总担心得到了什么、错过了什么、被剥夺了什么。看到别人比他强,就妒火中烧,痛苦难奈。第二,物质欲望是无限的,往往使人陷于贪婪,成为欲望的奴隶,而失却了自我,这当然是人生的悲剧。再看精神灵魂需求,在个人本位、自由至上的文化里它只能表现为特立独行的人格,即尼采、萨特说的“成为你自己”。这也将导致人生的悲剧。因为,要真正能够成为“你自己”,必须摆脱一切约束,不与任何权威、习俗、他人妥协,这就难免受到社会的诽谤和孤立,不仅要付出最大的艰辛,而且要遭受最多的屈辱,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所以多数人选择的是逃避,是随波逐流。这又被认为是无价值、卑微的人生。其实,纵使成为了特立独行的所谓“你自己”又有什么意义?能给人多大的精神慰藉呢?
所以,西方哲学家对人生的看法多是消极、悲观的。叔本华认为,生命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个人受这种冲动的驱使,不断产生欲望。欲望意味着痛苦,当欲望停止时,人会感到无聊,人生就摇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尼采认为,生命本无意义,痛苦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痛苦,人只能是卑微的幸福,伟大的幸福正是战胜巨大痛苦所产生的生命崇高感。要用生命力的蓬勃兴旺战胜人生的悲剧性质。
自由带给人的也不仅仅是快乐,也有痛苦。首先,个人本位和自由至上必须导致人的孤独(上面已说过)。其次,自由意味着责任、承担。如果人完全是自由的,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自己的独立意志下决定的,那么他就必须为他的选择、他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不能有任何的推脱。而且不仅为他自己负责,也要为社会负责,因为一个人的行为结果影响的往往不仅是他个人,还会影响他人、社会。这种承担、责任是沉重的。所以,萨特再三强调:自由不是值得人们向往的东西,因为人完全是自由的,他就必须对一切负责,成为使人难以承受的重负,故自由是痛苦的源泉;“如果人被判定是自由的,那他同时也就注定是烦恼的。”
参考文献
[1] 《外国人生哲学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