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我们探索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生活为源泉,实践为根基,综合为主要特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了小学一至六年级比较完整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体系。
一、 根植学生的经验
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为了真实地了解学生喜欢的生活情景,曾经作过一个调查,让学生写出自己喜欢的生活内容。在此基础上选择、开发了一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材料,如:
(1) 校园生活:《童心在游戏中放飞》《快乐六一》《友情如歌》《冰雪节》。
(2) 社会生活:《超市里的学问》《走进桥的世界》《学说广告语》《城市雕塑——凝固的诗》。
(3) 家庭生活:《母亲》《亲情永恒》《我的玩具真有趣》《谁是水果之王》。
(4) 走进四季:《春天化装会》《夏天真精彩》《秋叶飘飘》《我们和冬爷爷握手》。
(5) 欢度节日:《闹元宵》《粽叶飘香》《重阳佳节话重阳》《叙新年》。
我们在优选材料的基础上,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该过程首先注意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教材内容紧密结合,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垛。如五年级结合《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确定了“我爱地球妈妈”的主题;其次,根据富有校本特色的传统文化节、教育周等大型活动来设计,如结合学校的“红领巾游戏节”确定了“童心在游戏中放飞”的主题;再次,在春夏秋冬季节的变换中捕捉同学们生活的情趣,像“和春天一起飞”“秋之思”;最后,挖掘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蕴来开发课程空间,如“趣话十二生肖”“舞动的北京”等。总之,我们力求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根植于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回到儿童的语言赖以存在与发展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使之焕发生命的光彩。
二、 走出狭窄的视野
语文教育应当为学生语言的发展提供宽广开放的境域,使儿童在与自然、社会、信息世界的对话、沟通中,丰富感知,激发情思,活跃语词,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用充满生命意蕴的语言“状桃花之鲜”“尽杨柳之貌”“逐黄莺之声”“学草虫之韵”……
1 教室外的游戏活动。为了让学生感受学语文的快乐,觅取生活的真谛,体味心灵的震颤,我们将语文学习由纯文本的学习空间拓展到实体性的活动中。如五年级活动“童心在游戏中放飞”,同学们回家调查祖辈们小时候玩的游戏;搜集、记录古代的童谣、童诗;寻找父辈当年的玩具。课上,师生来到操场上,在碧绿的草坪上举行游戏文化大汇展。朗诵古代游戏童谣;表演打陀螺、跳方框游戏;师生集体对口令;唱数学歌谣等等,还创编了一些新型游戏,配上了新的游戏童谣。学生在游戏文化的海洋里徜徉,享受到的是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悟到的是游戏文化的延续与传扬。
2 蓝天下的亲密接触。根据季节的不同,我们把学生们带到小河边、田野里、树林中,果园内……沐浴在阳光里,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热烈拥抱。每一个年级都有根据季节的变化设计的活动,且形成了系列。同一个主题却有不同的侧重点。如一年级“春姑娘来了”,在鲜明可感的情境中,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利用表演激发学生说话的愿望,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和勃勃生机。二年级的“春天化装会”,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自然、人文环境,在扮演、想象等语言活动中认识春天的特征,激发爱春天、爱大自然的情感。三年级“和春天相约”活动,学生在亲身观察、实践的基础上,在编故事、办小报、吟古诗等综合实践活动中,赞美春天的热烈与美好,陶冶美的情操。五年级“和春天一起飞”,使学生欣赏了语言的美、自然的美、艺术的美。把生活中的美感材料经过语言加工,生成为美的创造。由大自然的绚丽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升华对美的认识。“儿童是自然之子”,他们在大自然千变万化的神韵中睁大了双眼,迈开了脚步,尽情地观察、感受、体验、阅读、表达、创造。他们迈出的不仅是脚步,更是他们整个开放的心灵。
3 教室里的文化宫殿。挖掘生活中语文活动的资源,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将学生带出课堂,走向自然和社会。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再现自然,再现生活,使学生在课堂上,如临其境,同样感受到大自然的存在,也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非常注意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创设教室内的生活情境。如“闹元宵”活动前,师生在教室里布满了花灯图案,张贴着各式窗花,一派热烈祥和的节日气氛。活动中,同学们听录音故事,讲“元宵节的传说”,互相介绍自己在元宵节晚上的活动,看花灯、猜灯谜、表演诗歌等等,各人按自己的设想彩绘各种花灯,并用喜欢的方式充分展示。正是这些充满生活化、人文性的内容,开放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
4 网络上的精彩世界。网络学习是一场革命,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学习者联系世界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会自主地搜集、判断、表现、处理、创造信息。可见,网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多种学习能力,应当成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我们每周有一节信息技术课由语文教师来上,所以我们设计了系列的语文综合性网络学习活动。如“走进桥的世界”“踏上丝绸之路”“祖国山河美”等等。网络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世界的浩瀚,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获取和加工信息的便捷,培养起崭新的学习能力。
三、 伸展活动的灵性
学生蕴藏着的巨大情感能量和无限潜在智慧,是学生生命力量不断壮大的内在源泉。它无时无刻不在寻求机会变成现实。生活中、活动中、实践中蕴含无限的创造力,需要唤醒、点燃创造的火花。用什么来点燃同学们创造的潜能?是学生的生活!我们力图从以下一些方面构建基于学生生活的自由自主的活动。
1 认知性活动。如探究、观察、实验、设计、制作、操作、考察、调查、搜集等活动。活动中,学生去探究恐龙家族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观察梅花傲雪斗霜的妩媚与坚强;为家乡的特产设计广告语;制作送给老师的节日贺卡;考察丰收田野里麦浪翻滚、豆花飘香的喜人景象;研究《水浒传》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搜集春联、民间谚语……认知性活动强调学生的眼、手、耳、口、脑的全方位活动。
2 享用性活动。如欣赏、旅游、踏青、体验等活动。这种活动强调文学、艺术、自然美景的熏陶与感染。享用性活动能将学生引入体验和陶冶的文化情境,用美去浸润、感染学生的心灵。活动中,同学们或在乐音袅袅中朗读文学作品,揣摩文学意韵;或在美术世界里静静沉思,寻找语言文字的诠释;或在自然美景中驻足停留,捕捉山水田园的美妙神韵……如五年级的活动“马”,学生们欣赏徐悲鸿的《八骏图》、唐朝的《百马图》,“马踏飞燕”雕塑,在二胡曲《赛马》的旋律里朗读课文《马踏飞燕》,在《骏马奔驰保边疆》的歌声中欣赏马威武挺拔,奋勇驰骋的英姿,并用诸多成语来赞美马:万马奔腾、一马当先、马不停蹄……在赞美马的经典诗文诵读中,感悟马的神韵。千百年来的“马”文化,在小小的课堂中得到了会聚。
3 表现性活动。主要是表演、演唱、歌咏、演讲等活动。表现性活动主要是模仿生活情境,或剪取生活片段,通过角色扮演,或角色置换等方式,从自己所承担角色的角度和立场去学习。活动中,低年级常常把儿歌、小诗编成不同旋律的歌曲去吟唱;化装成故事中的主人公去表演;高年级,可以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演讲、辩论等。表现性活动,重在对语言的理解、表达与创造,对事物、行为、情感的内省与体察。
4 社会性活动。主要是口语交际、同伴互助、合作交往等。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是在特定的交往情境中发展的。因此,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相互作用的交往型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可以互相启迪、分享经验,在对话与沟通中促进知识的共生,心灵的默契。如“我为家乡做广告”的活动,同学们自由组合成小组,设计方案,共同创作广告。图片、文字资料的搜集,广告词的撰写都由学生分工合作来完成。学生始终处在自主学习和积极交往的状态中。教师作为这个系统中重要的一员,要适时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状态和达到的学习效果。对于有困难的小组要给予帮助与提示。
5 创造性活动。如创编、创作、辩论等活动。它重在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创造性态度,形成创造性品格,更主要的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态度。我们的大部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都包含着创造的成分。如六年级“与哲学家对话”的活动,学生把古代、近代的许多哲学家的名字、名言、故事展现在课堂上,在阅读了故事《嗟来之食》后,就“生命重要还是尊严重要”这个哲学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正方与反方唇枪舌剑,引经据典,智慧如泉喷涌。学生们的创造性活动还表现在自己策划和组织语文专题研究活动中。六年级的同学根据教材特点经过反复思考设计了“张开想象的翅膀”“漫游长江”“中国茶文化研究”“漫话西游”“花诗花语”等综合实践活动专题,并全方位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对自己的语言文字进行积极加工,对自己的研究成果特别关注,如有问题及时修改,促进了研究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
四、 统合发展的资源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非零散的、无序的、即时性的活动,应将一切有利于学生语言发展的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创设一个有生命的语言世界,使学生有能力有条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与语文相沟通的学习内容,创造与他人的协作和分享的机会,达到智慧的共生与共长。
1 主题引领。我们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没有固定的单元。为此,我们通过设计大单元活动主题,来引领整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展开。每一个大单元主题活动包括课堂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活动与多种版本的教材“牵手”,使课堂教学成为每一个大单元主题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成为每一个活动的“开场白”,也可以是整个活动的“中间戏”,甚至成为整个活动尾声时的“高潮”。在每一个大单元主题活动中,我们都对丰富的文本资源进行了统整与优化,为学生精选了读本,促进学生在活动与阅读中建构起生活与文本的对话、沟通、互动、共生的发展空间,提高了阅读的实效性。
每一个大单元主题活动,有一课时的,有一周的,也有贯穿一个月的。在鲜明主题的引导下,横向沟通了各个学科活动,纵向贯穿于全学期的阶段教育,每个活动协调运作,相互作用,相互迁移,相互补充,使有限的语文学习活动,从深度、密度上得以拓展。它超越了教材(知识)单元的重组,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填平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鸿沟,弥合了学科自身的裂痕。它主题明确、情感伴随、儿童自主、角色众多、场景转换、活动动态、综合协调,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区域,使他们获得了知、情、意、行的整体素养的全面发展。
2 资源统整。我们在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时,充分利用并整合课程资源中的“相似块”,沟通并且充分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和适应学生的活动课程,实现全方位的课程整合。使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多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资源都很好地在大单元主题活动中得到全方位的开发利用和优化组合。首先立足于语文学科本身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并与活动牵线。其次,和地域性的文化资源相整合。第三,与学校的传统文化相融合。第四,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四个领域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第五,与现代教育技术、科技成果的结合。从教学到教育,从课堂到课外,从班级、校园、社区到城市、域外、异域,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到“地球村”的每一个角落。在时间的跨度上,从远古到未来,在文本、自然、经验、社会中去寻求语言活动丰富的资源。
总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质,促使所有相关的学科课程资源、学生生活资源、多种正规、非正规或非正式教育中的课程资源都很好地在大单元活动课程中得到开发利用和优化组合,让学生快乐地穿行于生活的灌木林,沐浴母语文化温暖的阳光。
(作者单位:海门市东洲小学)
一、 根植学生的经验
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为了真实地了解学生喜欢的生活情景,曾经作过一个调查,让学生写出自己喜欢的生活内容。在此基础上选择、开发了一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材料,如:
(1) 校园生活:《童心在游戏中放飞》《快乐六一》《友情如歌》《冰雪节》。
(2) 社会生活:《超市里的学问》《走进桥的世界》《学说广告语》《城市雕塑——凝固的诗》。
(3) 家庭生活:《母亲》《亲情永恒》《我的玩具真有趣》《谁是水果之王》。
(4) 走进四季:《春天化装会》《夏天真精彩》《秋叶飘飘》《我们和冬爷爷握手》。
(5) 欢度节日:《闹元宵》《粽叶飘香》《重阳佳节话重阳》《叙新年》。
我们在优选材料的基础上,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该过程首先注意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教材内容紧密结合,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垛。如五年级结合《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确定了“我爱地球妈妈”的主题;其次,根据富有校本特色的传统文化节、教育周等大型活动来设计,如结合学校的“红领巾游戏节”确定了“童心在游戏中放飞”的主题;再次,在春夏秋冬季节的变换中捕捉同学们生活的情趣,像“和春天一起飞”“秋之思”;最后,挖掘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蕴来开发课程空间,如“趣话十二生肖”“舞动的北京”等。总之,我们力求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根植于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回到儿童的语言赖以存在与发展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使之焕发生命的光彩。
二、 走出狭窄的视野
语文教育应当为学生语言的发展提供宽广开放的境域,使儿童在与自然、社会、信息世界的对话、沟通中,丰富感知,激发情思,活跃语词,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用充满生命意蕴的语言“状桃花之鲜”“尽杨柳之貌”“逐黄莺之声”“学草虫之韵”……
1 教室外的游戏活动。为了让学生感受学语文的快乐,觅取生活的真谛,体味心灵的震颤,我们将语文学习由纯文本的学习空间拓展到实体性的活动中。如五年级活动“童心在游戏中放飞”,同学们回家调查祖辈们小时候玩的游戏;搜集、记录古代的童谣、童诗;寻找父辈当年的玩具。课上,师生来到操场上,在碧绿的草坪上举行游戏文化大汇展。朗诵古代游戏童谣;表演打陀螺、跳方框游戏;师生集体对口令;唱数学歌谣等等,还创编了一些新型游戏,配上了新的游戏童谣。学生在游戏文化的海洋里徜徉,享受到的是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悟到的是游戏文化的延续与传扬。
2 蓝天下的亲密接触。根据季节的不同,我们把学生们带到小河边、田野里、树林中,果园内……沐浴在阳光里,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热烈拥抱。每一个年级都有根据季节的变化设计的活动,且形成了系列。同一个主题却有不同的侧重点。如一年级“春姑娘来了”,在鲜明可感的情境中,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利用表演激发学生说话的愿望,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和勃勃生机。二年级的“春天化装会”,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自然、人文环境,在扮演、想象等语言活动中认识春天的特征,激发爱春天、爱大自然的情感。三年级“和春天相约”活动,学生在亲身观察、实践的基础上,在编故事、办小报、吟古诗等综合实践活动中,赞美春天的热烈与美好,陶冶美的情操。五年级“和春天一起飞”,使学生欣赏了语言的美、自然的美、艺术的美。把生活中的美感材料经过语言加工,生成为美的创造。由大自然的绚丽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升华对美的认识。“儿童是自然之子”,他们在大自然千变万化的神韵中睁大了双眼,迈开了脚步,尽情地观察、感受、体验、阅读、表达、创造。他们迈出的不仅是脚步,更是他们整个开放的心灵。
3 教室里的文化宫殿。挖掘生活中语文活动的资源,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将学生带出课堂,走向自然和社会。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再现自然,再现生活,使学生在课堂上,如临其境,同样感受到大自然的存在,也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非常注意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创设教室内的生活情境。如“闹元宵”活动前,师生在教室里布满了花灯图案,张贴着各式窗花,一派热烈祥和的节日气氛。活动中,同学们听录音故事,讲“元宵节的传说”,互相介绍自己在元宵节晚上的活动,看花灯、猜灯谜、表演诗歌等等,各人按自己的设想彩绘各种花灯,并用喜欢的方式充分展示。正是这些充满生活化、人文性的内容,开放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
4 网络上的精彩世界。网络学习是一场革命,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学习者联系世界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会自主地搜集、判断、表现、处理、创造信息。可见,网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多种学习能力,应当成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我们每周有一节信息技术课由语文教师来上,所以我们设计了系列的语文综合性网络学习活动。如“走进桥的世界”“踏上丝绸之路”“祖国山河美”等等。网络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世界的浩瀚,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获取和加工信息的便捷,培养起崭新的学习能力。
三、 伸展活动的灵性
学生蕴藏着的巨大情感能量和无限潜在智慧,是学生生命力量不断壮大的内在源泉。它无时无刻不在寻求机会变成现实。生活中、活动中、实践中蕴含无限的创造力,需要唤醒、点燃创造的火花。用什么来点燃同学们创造的潜能?是学生的生活!我们力图从以下一些方面构建基于学生生活的自由自主的活动。
1 认知性活动。如探究、观察、实验、设计、制作、操作、考察、调查、搜集等活动。活动中,学生去探究恐龙家族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观察梅花傲雪斗霜的妩媚与坚强;为家乡的特产设计广告语;制作送给老师的节日贺卡;考察丰收田野里麦浪翻滚、豆花飘香的喜人景象;研究《水浒传》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搜集春联、民间谚语……认知性活动强调学生的眼、手、耳、口、脑的全方位活动。
2 享用性活动。如欣赏、旅游、踏青、体验等活动。这种活动强调文学、艺术、自然美景的熏陶与感染。享用性活动能将学生引入体验和陶冶的文化情境,用美去浸润、感染学生的心灵。活动中,同学们或在乐音袅袅中朗读文学作品,揣摩文学意韵;或在美术世界里静静沉思,寻找语言文字的诠释;或在自然美景中驻足停留,捕捉山水田园的美妙神韵……如五年级的活动“马”,学生们欣赏徐悲鸿的《八骏图》、唐朝的《百马图》,“马踏飞燕”雕塑,在二胡曲《赛马》的旋律里朗读课文《马踏飞燕》,在《骏马奔驰保边疆》的歌声中欣赏马威武挺拔,奋勇驰骋的英姿,并用诸多成语来赞美马:万马奔腾、一马当先、马不停蹄……在赞美马的经典诗文诵读中,感悟马的神韵。千百年来的“马”文化,在小小的课堂中得到了会聚。
3 表现性活动。主要是表演、演唱、歌咏、演讲等活动。表现性活动主要是模仿生活情境,或剪取生活片段,通过角色扮演,或角色置换等方式,从自己所承担角色的角度和立场去学习。活动中,低年级常常把儿歌、小诗编成不同旋律的歌曲去吟唱;化装成故事中的主人公去表演;高年级,可以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演讲、辩论等。表现性活动,重在对语言的理解、表达与创造,对事物、行为、情感的内省与体察。
4 社会性活动。主要是口语交际、同伴互助、合作交往等。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是在特定的交往情境中发展的。因此,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相互作用的交往型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可以互相启迪、分享经验,在对话与沟通中促进知识的共生,心灵的默契。如“我为家乡做广告”的活动,同学们自由组合成小组,设计方案,共同创作广告。图片、文字资料的搜集,广告词的撰写都由学生分工合作来完成。学生始终处在自主学习和积极交往的状态中。教师作为这个系统中重要的一员,要适时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状态和达到的学习效果。对于有困难的小组要给予帮助与提示。
5 创造性活动。如创编、创作、辩论等活动。它重在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创造性态度,形成创造性品格,更主要的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态度。我们的大部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都包含着创造的成分。如六年级“与哲学家对话”的活动,学生把古代、近代的许多哲学家的名字、名言、故事展现在课堂上,在阅读了故事《嗟来之食》后,就“生命重要还是尊严重要”这个哲学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正方与反方唇枪舌剑,引经据典,智慧如泉喷涌。学生们的创造性活动还表现在自己策划和组织语文专题研究活动中。六年级的同学根据教材特点经过反复思考设计了“张开想象的翅膀”“漫游长江”“中国茶文化研究”“漫话西游”“花诗花语”等综合实践活动专题,并全方位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对自己的语言文字进行积极加工,对自己的研究成果特别关注,如有问题及时修改,促进了研究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
四、 统合发展的资源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非零散的、无序的、即时性的活动,应将一切有利于学生语言发展的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创设一个有生命的语言世界,使学生有能力有条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与语文相沟通的学习内容,创造与他人的协作和分享的机会,达到智慧的共生与共长。
1 主题引领。我们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没有固定的单元。为此,我们通过设计大单元活动主题,来引领整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展开。每一个大单元主题活动包括课堂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活动与多种版本的教材“牵手”,使课堂教学成为每一个大单元主题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成为每一个活动的“开场白”,也可以是整个活动的“中间戏”,甚至成为整个活动尾声时的“高潮”。在每一个大单元主题活动中,我们都对丰富的文本资源进行了统整与优化,为学生精选了读本,促进学生在活动与阅读中建构起生活与文本的对话、沟通、互动、共生的发展空间,提高了阅读的实效性。
每一个大单元主题活动,有一课时的,有一周的,也有贯穿一个月的。在鲜明主题的引导下,横向沟通了各个学科活动,纵向贯穿于全学期的阶段教育,每个活动协调运作,相互作用,相互迁移,相互补充,使有限的语文学习活动,从深度、密度上得以拓展。它超越了教材(知识)单元的重组,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填平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鸿沟,弥合了学科自身的裂痕。它主题明确、情感伴随、儿童自主、角色众多、场景转换、活动动态、综合协调,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区域,使他们获得了知、情、意、行的整体素养的全面发展。
2 资源统整。我们在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时,充分利用并整合课程资源中的“相似块”,沟通并且充分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和适应学生的活动课程,实现全方位的课程整合。使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多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资源都很好地在大单元主题活动中得到全方位的开发利用和优化组合。首先立足于语文学科本身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并与活动牵线。其次,和地域性的文化资源相整合。第三,与学校的传统文化相融合。第四,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四个领域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第五,与现代教育技术、科技成果的结合。从教学到教育,从课堂到课外,从班级、校园、社区到城市、域外、异域,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到“地球村”的每一个角落。在时间的跨度上,从远古到未来,在文本、自然、经验、社会中去寻求语言活动丰富的资源。
总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质,促使所有相关的学科课程资源、学生生活资源、多种正规、非正规或非正式教育中的课程资源都很好地在大单元活动课程中得到开发利用和优化组合,让学生快乐地穿行于生活的灌木林,沐浴母语文化温暖的阳光。
(作者单位:海门市东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