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知识综合化、一体化显著加强,使得社会职业呈现综合化发展趋势,我们要以转变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主题,建立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服务为宗旨”的教学改革新理念。
机电 教学 改革
一、机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学时太少。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机电专业课程和其它的专业课一样,教学课时被明显的缩减,存在着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
2、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在电机知识的介绍中,概念抽象,理论繁琐,跟数学、物理及电路等相关课程的联系很紧密。在电气控制电路的原理分析、基本控制环节的设计、设计思想的叙述一般都较清楚。但由于原理图多、文字叙述较抽象,学生又无实物接触,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枯燥乏味,而且有关安装位置图、面板开孔图、电气接线图及安装、调试等工艺设计方面几乎均未涉足,理论教学与实际的控制系统设计、制造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3、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
近年来PLC技术的迅速的发展,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场合,基于PLC的实验系统无论其运行过程还是运行结果只能通过对控制对象的观察得以了解,因此PLC教学的实践环节更应强调对象模型的实例化与控制流程的动态演示。但受控对象往往由于其体积大、重量重、价格高、维护难等因素,难以大量装备于实验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无法感受到工程实践中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实验成功后的成就感,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4、生源整体素质下降。
由于连年大幅扩招,生源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在接受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都比过去的相对降低,许多基础课的学习不够扎实,给本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机电教学改革的策略
1、改革课程设置
1)、建立树状结构新课程体系。
我们打破课程开设的先后依课程自然排列顺序的那种课程组合呈链状结构的课程体系,扩充新课程内容,对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建立新型树状结构的课程体系,改课程系列为系列课程。
2)、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
以职业资格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重点,以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为核心目标来设置课程。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宗旨,调整教学实施计划,由“学科中心”转回“多元整合”的课程。我们提出了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业方向以及学生应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在实践中我们还制订出机电专业的课程计划,提出了机电专业主要学科的教学要求,并在实际中试行。
2、改革优化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是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机电专业教育教学的重点。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实验技能训练。
实验技能训练主要 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 基本数据的测量、采集和基本实验方法的运用。
(2)单项技能训练。
单项技能训练主要包括金工实习、数控实训等,学生进行基本技能(钳工、机加工、电工)、职业基本素质(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的编程和操作)的训练。
(3)综合技能训练。
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生产实 习、顶岗实习等,教师在实训中,采用边教、边学、边做的教学方法, 通过典型零件数控加工案例引导教学设计,针对实际零件数控加工任务讨论工艺解决方案,并在加工现场实施,形成不同零件加工效果的直观比较和认识,以合作完成实训教学过程。融理论、示范、练习、 反馈于一体,将教、学、做合而为一,有效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学生根据实际生产任务,在不同的岗位上完成实践任务,毕业后实现 零距离上岗。
3、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式教育與菜单式教学
1)、校企合作,开展项目教学
学校在学生培养、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上应该与市场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可通过校企合作,促进机电一体化专业向以基于项目学习的创新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并发挥学校教学、科研优势,为企业提供研发场所,实现双赢。
推动校企合作,践行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技能。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设计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项目教学中,将课堂教学、企业设计项目等全部贯穿于教学环节之中,构成一个学校——企业——社会贯通的现代教学链。通过这种校企间的全方位合作模式,不仅让学生丰富专业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的能力,而且还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不断创新,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这种合作模式促进校企交流,更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也给企业补充了新鲜的血液,并为他们提供了合格的企业准员工。
2)、订单式教育与菜单式教学
“订单式”教育。围绕重点企业和新的改扩建项目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校企签定技能人才培养订单合同,使人才培养计划与项目建设计划相衔接,并按需求设置办学专业、培养目标、学制及招生计划。
“菜单式”教学。根据企业对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的特殊要求,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选定教材,确定专业课程、制定操作技能训练标准,对课程设置实行动态管理。
这样实现了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零距离的接轨。我们让机电专业学生轮换上岗,充分利用学校设备资源直接参与实际产品的加工,使实习和生产既“对口”,又“接口”,实现教育和岗位之间的“无缝”对接。通过校企之间的优势互补,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为学校创造了效益。同时既为企业免费培训在职职工的职业技能,又可以根据当地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为企业培养所需高技能人才和储备人才。这种针对性强的教学模式,顺应科技快速发展,市场风云变幻的现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培养出对口、合格的急需人才。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实现了校企双赢。
机电 教学 改革
一、机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学时太少。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机电专业课程和其它的专业课一样,教学课时被明显的缩减,存在着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
2、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在电机知识的介绍中,概念抽象,理论繁琐,跟数学、物理及电路等相关课程的联系很紧密。在电气控制电路的原理分析、基本控制环节的设计、设计思想的叙述一般都较清楚。但由于原理图多、文字叙述较抽象,学生又无实物接触,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枯燥乏味,而且有关安装位置图、面板开孔图、电气接线图及安装、调试等工艺设计方面几乎均未涉足,理论教学与实际的控制系统设计、制造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3、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
近年来PLC技术的迅速的发展,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场合,基于PLC的实验系统无论其运行过程还是运行结果只能通过对控制对象的观察得以了解,因此PLC教学的实践环节更应强调对象模型的实例化与控制流程的动态演示。但受控对象往往由于其体积大、重量重、价格高、维护难等因素,难以大量装备于实验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无法感受到工程实践中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实验成功后的成就感,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4、生源整体素质下降。
由于连年大幅扩招,生源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在接受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都比过去的相对降低,许多基础课的学习不够扎实,给本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机电教学改革的策略
1、改革课程设置
1)、建立树状结构新课程体系。
我们打破课程开设的先后依课程自然排列顺序的那种课程组合呈链状结构的课程体系,扩充新课程内容,对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建立新型树状结构的课程体系,改课程系列为系列课程。
2)、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
以职业资格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重点,以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为核心目标来设置课程。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宗旨,调整教学实施计划,由“学科中心”转回“多元整合”的课程。我们提出了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业方向以及学生应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在实践中我们还制订出机电专业的课程计划,提出了机电专业主要学科的教学要求,并在实际中试行。
2、改革优化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是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机电专业教育教学的重点。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实验技能训练。
实验技能训练主要 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 基本数据的测量、采集和基本实验方法的运用。
(2)单项技能训练。
单项技能训练主要包括金工实习、数控实训等,学生进行基本技能(钳工、机加工、电工)、职业基本素质(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的编程和操作)的训练。
(3)综合技能训练。
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生产实 习、顶岗实习等,教师在实训中,采用边教、边学、边做的教学方法, 通过典型零件数控加工案例引导教学设计,针对实际零件数控加工任务讨论工艺解决方案,并在加工现场实施,形成不同零件加工效果的直观比较和认识,以合作完成实训教学过程。融理论、示范、练习、 反馈于一体,将教、学、做合而为一,有效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学生根据实际生产任务,在不同的岗位上完成实践任务,毕业后实现 零距离上岗。
3、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式教育與菜单式教学
1)、校企合作,开展项目教学
学校在学生培养、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上应该与市场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可通过校企合作,促进机电一体化专业向以基于项目学习的创新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并发挥学校教学、科研优势,为企业提供研发场所,实现双赢。
推动校企合作,践行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技能。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设计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项目教学中,将课堂教学、企业设计项目等全部贯穿于教学环节之中,构成一个学校——企业——社会贯通的现代教学链。通过这种校企间的全方位合作模式,不仅让学生丰富专业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的能力,而且还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不断创新,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这种合作模式促进校企交流,更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也给企业补充了新鲜的血液,并为他们提供了合格的企业准员工。
2)、订单式教育与菜单式教学
“订单式”教育。围绕重点企业和新的改扩建项目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校企签定技能人才培养订单合同,使人才培养计划与项目建设计划相衔接,并按需求设置办学专业、培养目标、学制及招生计划。
“菜单式”教学。根据企业对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的特殊要求,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选定教材,确定专业课程、制定操作技能训练标准,对课程设置实行动态管理。
这样实现了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零距离的接轨。我们让机电专业学生轮换上岗,充分利用学校设备资源直接参与实际产品的加工,使实习和生产既“对口”,又“接口”,实现教育和岗位之间的“无缝”对接。通过校企之间的优势互补,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为学校创造了效益。同时既为企业免费培训在职职工的职业技能,又可以根据当地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为企业培养所需高技能人才和储备人才。这种针对性强的教学模式,顺应科技快速发展,市场风云变幻的现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培养出对口、合格的急需人才。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实现了校企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