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和谐思想对和谐社会的意义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ccess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分析了老子庄子围绕“和”所进行的理论思考,并结合当今社会的和谐内涵,阐明了老子庄子的“和”与当今社会和谐思想的联系,老子庄子的“和”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当今借鉴老子庄子和谐思想,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关键词:道家;老子;庄子;和谐思想;和谐社会;和谐的利益关系
  和谐作为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哲学范畴是人类的永恒追求。道家的和谐思想极其丰富,从道家创始人老子到战国时期的庄周学派及其后来的道家继承人,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和谐”的问题,既涉及和谐的存在方式,也揭示了和谐的重要意义,还探讨了实现和谐的方法、途径,其中以老子、庄子的理论贡献最大。道家和谐思想不仅对我国历史上的文明进步产生过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1]。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充分发掘、吸收和运用老庄和谐思想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一、老庄和谐思想
  (一)老子和谐思想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吏,著《道德经》五千言。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的社会和谐思想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把和谐作为道的基本特征,与万物一体共生;将人类与自然包容于一体。老子通过对道的基本特征的揭示,把安定和谐当成理想社会的实现前提。人类的生存是与自然和谐融为一体的,从二元对立走向和谐共生的相处。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在这种与他人,与自然及与社会的和谐整体的角度上,在尊重“道法自然”的条件下才具有意义。[2]二是老子提出了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展开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一是在社会生活中遵循无为、自然之道。社会和谐不仅包括个人自身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社会各领域的和谐,而且包括社会与自然的和谐。老子的和谐思想具体表现为:
  ⑴ 论人自身的和谐
  人与身心的和谐主要体现在老子的“持守中道” 上,老子的思想就是要求人要适度即“中庸之道”。 老子主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彻底消除个人的痼弊,以纯自然的,平等的心去感受世界。
  ⑵ 论人与人的和谐
  老子由“道”生万物,天地人一体的角度论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要符合道的规则。老子认为要使社会和谐,就要消除不均,不能使贫富差距扩大,倡导平等,彰显社会公平。老子认为,世间万物以及人类应当是平等或者趋向平等的。
  ⑶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要求人只能“顺天地万物之自然而为之”,不能靠外力破坏事物的发展,违背自然规律。 老子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启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要树立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观念,防止物欲膨胀和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泛滥。从而使和谐社会的理想成为现实。
  (二)庄子和谐思想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民权县境内)人,曾做过漆园吏。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的人学思想,主要是生命哲学.主张视生命为人生的首要价值,强调不断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超然物外,达到一种无往而不适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⑴人自身的和谐
  庄子的理想人格是身心和谐的修养主体,身心关系在“心领身从”的模式下向“得道”的境界超越。在庄子那里,自我的认识能力符合“观”的方法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和外物;语言是自我在世界中的生存方式,也需要进行反思和还原。
  ⑵人与人的和谐
  庄子希望人与人相处,就像鱼和鱼同游于水中那样,自由自在,自得其乐。这样和谐逍遥的人际关系,就是庄子所谓的
  “人和”[3]。人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⑶人与自然的和谐
  庄子的“齐物观”所蕴涵的平等内涵和理想境界是庄子关于人与自然思想的具体体现。它说明了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平等共生”的和谐关系。庄子“天道观”促使人们对大自然保持适度的尊重和敬畏,限制和削弱了人们对自然界的任意征服行为。庄子主张“无我”,完全把自己和自然同化,以达到人自身和自然的完全和谐。庄子提出的一系列社会和谐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二、当代社会的和谐内涵
  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必须有人与人之间的接纳;人自身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点,只有有了人的自身和谐,才有其它和谐,才有和谐社会。
  (一)人自身的和谐
  人自身的和谐是其他一切和谐关系的基础,因而它也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人自身的和谐包含思想的和谐、心理的和谐与发展的和谐三个方面。只有社会中每个公民的思想、道德、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打下良好而稳固的基础。人的内心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高境界,是和谐社会的新层次,即精神面貌和谐、道德和谐。
  (二)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必须把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标尺,把诚信友爱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把充分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作为奋斗目标,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维护自然的稳定与和谐,保证自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人类经过深刻反思得出的科学认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类为之奋斗的目标。
  三、老庄和谐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人自身和谐——修身
  作为每个社会人,要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就需要自身的努力和谐。每个人自身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实现人自己的和谐,即解决个人内心思想感情的矛盾问题,要通过外在教育、管制和个人修养、实践,即自律和他律的途径个人的修养与实践,他人的教导与劝说,再加上公、检、法的制约,就能实现人自己的和谐。我们要提高道德素质,能够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文明素养,那么我们的社会必定是保持和平安静的、“天人合一”的。
  (二)人与人和谐——友爱
  道家提倡“贵和尚中”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道家致力于人与人矛盾冲突的缓解与协调,和谐社会要依靠人来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我们要借鉴老子“无欲”、“无为”、“无争”的思想,和谐相处;只有具有和谐的人格,才能消除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偏狭和人伦关系局限,以开豁的心胸去看待一切人事世物,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4]。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是全方位的、多渠道的,只有将各种利益协调手段综合运用,统筹兼顾,才能协调社会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人与自然和谐——保护
  道家所具有的把人类与整个世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系统观念以及相应的环境保护思想,在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科学发展,就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就要强调可持续发展。 “天人合一”思想,它既可以给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某种理论支撑,又可以给现代生态学、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是我们今天研究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视角。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5]
  总结
  和谐社会的构筑,要求我们以整体性的观点来对应,老庄思想提醒我们人类不应只知一直往前走,无限度地追求人文创造乃至财富、成就、功名、利欲,而无视它们所同时带来的消极性和负面影响,看不到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深刻矛盾性。[6]当然,和任何传统思想文化一样,道家思想既有精华亦有其糟粕。老庄思想也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不能因此忽视老庄思想仍具有的现代价值。用于国与国之间,就是和睦万邦,讲信修睦,表现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和谐。老子和谐思想中包含的丰富哲理,为我们建设和谐的中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黄钊.《论道家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6,1
  [2]邓济乾,冯周卓.《论老子的社会和谐思想意蕴及其当代启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7,3
  [3]张敏 . 论庄子的逍遥观[J].沧桑,2005,5
  [4]刘晓玲. 老子的和谐思想及其借鉴[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
  [5]李玉用.《道家道教和谐思想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启示》[J].唯实·哲学世界,2007,7
  [6]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其他文献
摘 要:明代四川状元杨慎谪戍云南三十五年,著作涉猎经、史、子、集,多达四百种,为古音学先驱之一。小学著述主要以音韵著作为主,并兼及文字、训诂,这些著作或详或略地记录了明时云南方音的特点,揭示了普通话音系形成的初始状态,继承先贤,开启后学,系统的整理研究这批文献,对进一步丰富近代汉语的研究材料,更好地认识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演变规律,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杨慎;云南语言文献;小学;音韵学;古
期刊
摘要:在高校学生党员成长的不同培养阶段实施党的全程理论与实践教育,是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过程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入党前、预备期和转正后三个阶段实施“开导性‘启蒙式’教育、针对性‘提升式’教育、普遍性‘帮扶式’教育”的“三段式”全程培养教育,最后针对高校学生党员全程化长效培养机制提出了若干思考。 
期刊
摘要:家政教育能使人掌握经营家庭生活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本文在回顾我国家政教育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实施家政教育所面临的社会偏见、缺乏、课程标准和教材、师资力量匮乏、缺少学科设备、教学效果难以评估等五个方面的困境,并针对每一个困境提出对家政教育的发展构想。  关键词:家政教育;历史;困惑;初步构想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社会发展起着基础而又关键的作用。家政是对家
期刊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想提高其实效性,必须构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而“启、学、论、行、评”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比较好的模式,即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理论,开展互动教学,组织学生讨论,实行知行合一,改革评价机制。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概论”课;教学模式;五位一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
期刊
摘要:分阶段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问题,研究和探讨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大学生活的各方面,形成主渠道、专业课、各年级、课内外、教学与活动、学习与生活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循序渐进、贯穿始终的教育链,为实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提供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分阶段;实施;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  一、分
期刊
摘要:对学科建设的管理必须要有层级性,学科建设三级管理机制,是指学科建设实行学校—二级学院—学科带头人的三级管理,实行目标管理,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学科建设三级管理机制中,要明确各管理层级的职责,重视学科建设目标的设定和目标完成程度的考核,建立学科带头人的激励机制等。  关键词:学科建设;三级管理;目标管理;学科带头人负责制  学科是一定领域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相对稳定的知识组合,学科水平是衡量
期刊
摘 要:构词法中的“同位”或“同位关系”原本是传统语法中的术语,表示一种句法关系。关于同位复合词,学界有过一些讨论,但一直不够深入。虽然提出了一些检验方法,却过于严格,把有些例词堵在了门外。从例词的类型来看,学者们心目中的同位复合词实际上包括两类:一类是同位双心复合词,另一类是同位孤心复合词。要使这两类词都能通过验证,有必要设定一套更有效的标准。本文试图提供这样一套的标准。另外,同位复合词一直是汉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校车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也为众多家庭蒙上了阴影,教训十分惨痛。本文首先通过分析我国校车安全管理的现状,虽然我国为加强校车安全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校车安全管理仍然存在安全意识薄弱、资金不足、缺少系统的管理体制机制等问题。其次,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我国校车安全管理的建议与措施,着重强调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必须高度重视校车安全问题
期刊
一年多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创先争优活动深入推进,取得重要进展。全体共产党员通过参加创先争优活动,党员意识更加浓厚,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通过活动助推了本单位、本部门的科学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服务了人民群众,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在全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一个好措施、一种好方式、一项好载体。这种作法,值得充分肯定,应该认
期刊
摘 要: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单纯偏重于教学过程或人才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的同步开展,导致相当部分高职毕业生“会做事,欠做人”。 本文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思考,并提出了应对建议,强调高职教改应注重与德育教学融合开展。  关键词:高职;教改;德育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的颁发,使得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得以确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