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语言习得迁移理论入手,探讨我国儿童二语习得研究的必要性。强调儿童英语教学要针对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客观条件采取不同的策略。同时,努力克服负迁移,充分运用学习者所掌握的汉语知识促成语言学习的正迁移。
关键词:二语习得;迁移理论;儿童英语教学
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概括地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我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才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且研究多以学习、介绍和借鉴西方学者的理论为主。中国学者引进国外的理论并在某些方面进行实践探讨。
在中国,对于儿童进行第二语言学习,语言教育专家们的态度与看法是见仁见智。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国际交流的普遍性,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显示出其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各行各业从业人员争相学习英语,各级各类学校,从大学到小学,甚至有些幼儿园,都把英语列入必修科目。家长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提高,生怕自己的孩子错过英语学习的黄金期,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纷纷把孩子送入英语培训班和培训学校。可以说,时代的发展导致了社会上儿童英语培训班和英语培训学校的出现和壮大。那么,到底英语学习是否存在所谓的关键期?儿童英语习得过程中,如何看待母语的正负迁移作用和效果?
一.儿童进行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依据
1.关键期学说
20世纪50年代,一位神经心理学家w.Penfild得出结论,语言的习得与大脑发展有关。60年代一位心理语言学家Lennerberg在其代表作《语言的生物学基础》(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一书中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关键期理论是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阶段是5—12岁,一旦错过了这一关键期,生理条件发生变化,二语习得将变得事倍功半,语言学习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且永远也难以达到本族语的熟练程度。一直以来,关键期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年龄”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决定能否取得英语学习成功的主要因素,全社会似乎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英语学习必须从娃娃抓起,越早越好。依据主要有二:一是儿童听觉更加灵敏,口腔肌肉更加灵活,大脑还有发育的余地;二是儿童心理障碍较小,不会因发音错误而觉得面子扫地。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皮亚杰认为学习是儿童进行发明与发现的过程,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这意味著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要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
皮亚杰还认为认知发展是呈阶段性的(2—7的孩子属于前运算阶段,此时的儿童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出于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其认识和解释事物的方式与成人是有别的。因此,要了解并根据儿童的认知方式设计教学,才能让儿童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也不会扼杀儿童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儿童早期有能力学习并接受第二语言学习,幼儿教育是可行的,但应符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特征。幼儿学习英语的优势在于语音语调。然而只有老师给儿童提供足够和准确的语言输入时,儿童的生理优势才有意义;只有老师了解并善于引导儿童时,儿童的心理优势才能得以发挥。
因此,有人认为Lennerberg的关键期理论是针对母语习得而言(靳洪刚,1997:94)
二.迁移理论的两重性
迁移是多种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存在于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学习当中同样也存在于语言学习过程中(姚梅林,吴建民,2000:1)。对学习起到积极和正面的促进叫“正迁移”,对学习起到阻碍作用叫“负迁移”。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迁移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母语迁移可来自语音、词汇、语法和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其实,在从母语到目的语的习得过程中,正迁移的发生几率要远远大于负迁移。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资源。Cohen(1998:205)在谈到母语和二语思维时,把母语思维当作学习策略对待。
Ellis(1994:151)认为,所有的自然语言中,都存在一些共同的核心规则。也就是说,尽管人类语言千差万别,但仍有其共同的地方。汉语属汉藏语系,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上差异很大。根据语言类型学,汉语属分析性语言,用语序、复合词及虚词等手段表达语言逻辑;英语属词形变化复杂的屈折语。但汉语和英语之间确实存在许多共同点,这些共同之处可以在语音、句法和语义等方面促成正迁移的实现。
1.母语正迁移现象的主要表现
(1)语音上
目前,无论汉语或者英语都使用国际音标。汉语音标也使用元音和辅音,只不过汉语被分为三个范畴——声母、韵母和调子。汉语中的声母就相当于英语中处于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就相当于英语的元音。如:汉语中“大树”(da shu)、“美丽”(mei li),其中“d”、“sh” 、“m”、“l”都是开头的声母,相当于英语中对应的辅音 “d”、“∫”、“m”、“l”;“a”、“u”、“ei”、“i”就相当于英语中的元音。
(2)句法上
汉语和英语在基本结构上相同,如陈述句、否定句、特殊疑问句、感叹句、被动语态等,所以中国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些句型。
仅就陈述句而言,汉语和英语之间有五种基本句型相同(黄传庆,1996:114):
①S+V+Predicate
e.g. I am a teacher. 我是老师。
② S+V(+adverbial)
e.g. We work hard.
我们努力工作。
③ S+V+O
e.g. He studies English.
他学习英语。
④S+V+ indirect O+ direct O
e.g. I sent him a letter.
我给他发了一封信。
⑤ S+V+O+C
e.g. He teaches us to study English.
他教我们学习英语。
(3)语义上
英语和汉语在语义上也存在着许多共性。
①同形异义词。英语单词“black”有许多表达意义,其中有四个和汉语的一样。
a. 黑色——颜色。如:a black clothes ( 黑色的衣服)
b. 黑暗——没有光。如:a black house (一间黑屋)
c. 秘密——sectet。如:black list (黑名单)
d. 坏(指心肠)、狠毒——immoral (不道德)。如:the black art ( 魔术;妖术)
②同音异义词
英语: The earth revolves on its axis. (地球)
It fell to earth. (地面)
汉语:木锨是一种农用的工具。
老杨真实一把好木锨。
③同形异音字
英语:I am practicing drawing the bow.
He has been bowed with age.
汉语:人参(shen)、参(can)加;长(chang)短,长(zhang)大
2.母语负迁移现象的主要表现
(1)语音方面
主要出现在口头语篇中。虽然很多中国人的英语很流利,但多少都会带一点Chinese accent,不像本族使用者那样纯正地道。这是因为受到了母语发音方式和规则的负面影响而导致的。从语言系统看,英语是一种主要依靠语调来区别字义的“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而汉语则属于以声调区别字义的“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
例如:A: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cinema with me tonight?
B: Sorry? ( )/ Sorry
如果用声调说“Sorry”表达的意思是“I didn’t hear you . Could you say that again, please?”但如果用降调说“Sorry”,显然意思是委婉拒绝。而汉语就主要用声调来区分字义,如“妈(ma)和马(ma),虽然字音拼写是一样的,但声调的不同直接导致汉字字面意思的差异。
(2)词汇方面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词汇负迁移最常见。我们经常会在学生低年级阶段的作文里发现类似下面这些词语的表达:money bag (钱包),big student(大学生), watering chicken(落汤鸡)。不难看出在词语的表达上,学生在选词时受到了汉语词汇表达的影响。
再比如,龙在汉语中含有褒义色彩,是威武、刚毅以及帝王的象征,如龙袍,还有中国人常说自己是龙的传人。父母期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大有作为,称为望子成龙等。而在西方人眼中,dragon是神话中浑身乌黑、长着翅膀、张牙舞爪的怪物,常常给人带来灾难和不幸。因此,在交流中不要想当然地以母语文化去理解英语词汇,以避免产生误解,导致交流不畅。
(3)语法、句法方面
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其表现是:英语主要以词汇为纽带,汉语则主要以逻辑为纽带;英语造句主要借着连词、关系代词等形式骨架,汉语造句则主要凭借隐含的逻辑将句子的各个部分统一起来。由于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法不像英语那样要求在人称和数的变化、名词单复数,因而对中国学生来说汉语语法负迁移在学习英语时很容易出现。因此中国学生很容易出现从汉语语法规则推导英语语法表达,从而产生了语法上的负迁移现象。比如下面一些因为汉语语法、句法负迁移而产生的不正确表达:
①They are my friend.
②She like watching movie.
③Mr. Wang teach us English last year.
④I go shopping tomorrow morning.
⑤His body is very healthy.
⑥I’ll go to the street tomorrow to buy some clothes.
(4) 文化习俗方面
文化负迁移主要表现在社交场合,它指的是学习者在实施言语行为时,因为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而按母语的文化习惯进行交际,从而产生了不符合目标语文化习惯的言语行为。下面是一些例子。中国人很含蓄,当被人赞扬时,总是客气地说“哪里,哪里”,若按字面译成“where, where”可就要闹笑话了。外国人面对赞扬,通常是说“Thank you”表示接受。中国人在交谈中会谈及对方的年龄、职业、收入、婚姻家庭状况及物品衣服的价钱,但如果对西方人问“How old are you? ”、 “How much do you earn every month?”、 “How much is your dress?”对方肯定会生气地回答“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在干涉隐私,非常粗鲁的行为。 三.二语习得对外语教与学的启示
1. 合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
可以充分利用英汉语之间的共同性,积极发挥汉语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可以大大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中国学生都是在母语先入为主,并且根深蒂固的前提下进行外语学习的。这种情况下,对于母语,应端正态度,不是要努力摆脱它,而是要思考如何更好利用它为外语学习提供方便。
2. 努力克服母语的负迁移
对于母语的负迁移,在教学中就必须着重强调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告诉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犯错很正常,有错才说明二语学习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另外,要认识母语负迁移的作用,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从而减轻母语思维的影响。
教师应选择真实的语言材料,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目的语语言模式,让学习者更多的接触目的语环境。同时,应该把文化教学纳入外语教学的一部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该注重课堂上的语言输入,输入的越多则越能帮助学生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
3. 二语习得中的年龄因素
从理论上讲,二语习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既有内在的先天因素,也有外在的环境因素。关于“外语学习是否应该越早越好”这一问题,目前国外的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普遍认同一下几种观点:1)如果说低龄儿童在学习外语方面较青少年和成年人更具优势,那么这种优势仅仅局限在语音方面。2)虽然儿童有可能习得地道的发音,但其前提是要大量接触第二语言,如果儿童倾向于保持自己的母语水平,则较有可能无法习得地道的发音。3)成年人在二语习得的初始速度上要快一些,但儿童通常在最终成效上要优于成年人。4)儿童在自然环境及语境嵌入式交际中表现出更强的优势,而青少年和成年人则在正规的教育环境或语境缺乏式交际中表现出优势。5)儿童习得地道的语法能力的年龄(大约15岁左右)晚于习得地道发音的年龄(大约6岁左右);成年人也有可能在口语和写作中达到较高的语法水平。6)高质量地浸入式外语学习比在低龄阶段开始学习外语更加重要,这是外语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总之,低龄儿童确实在语言习得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年龄自身并不独立构成优势,这个优势只有在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时才能发挥出来,如教师的质量、教学的条件和方法、学时的投入、学习者的主观因素及其学习能力等。
4. 我国儿童学习外语所受到的制约
第一,从社会环境来看,英语在我国仅是一门外语,它既非官方语言,也非大众日常使用的语言。英语学习者除课堂之外,接触或使用英语的机会极其有限。幼儿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模仿、练习、(对错误语言的)纠正、(对正确语言的)强化以及儿童与成人或儿童与儿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但我国儿童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缺乏这样的自然环境。第二,从教学环境来看,虽然浸入式教学是儿童英语教师追求的目标,但受到师资水平的制约,我国目前大部分幼儿园都不具备实行浸入式教学的条件。不得当的教学方式就无法为儿童提供“习得”外语的环境。第三,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儿童语言发展必须依靠一个可以实际学习和使用语言的环境,通过与他人交流互动,学习适当的语音、语义、语用和语法。如果仅让儿童鹦鹉学舌般地掌握部分语句或歌谣,而无对话、交流的语境,这种教育是不值得提倡的。第四,幼儿的学习能力受到其自身生理、智力、认知等条件的限制,要想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而儿童教育的重心是维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因此,在幼儿阶段开展英语教学往往会事倍功半,在小学阶段开始学习英语也许更具科学性。
四.结语
因此,虽然我国的儿童英语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产业,但在“外语学习是否越早越好”这一问题没有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家长、教师和社会都应该对儿童英语教育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有更加理性的认识。如果不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不考虑具体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条件,那么盲目地进行幼儿教育不仅会造成巨大的教育浪费,而且还会给儿童今后的英语学习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同时儿童外语的教与学以及二语习得的正负迁移等问题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展开探讨和深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Cohen, A. 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1998:205.
[2]Ellis, Rod.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1994:151,213.
[3]Lenneberg, E.H.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M].New York: Wiles and Sons, 1967:57.
[4]靳洪刚. 语言获得性理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94.
[5]李健淑、杨嘉宜. 学前儿童英语学习现状实证研究[J]. 广东科技,2012,6 第11期.
[6]王振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5-88.
[7]杨文伟. 从迁移理论看儿童英语学习[J]. Crazy English Teachers 2010, (07):124-125.
[8]姚梅林、吴建民. 迁移机制与语言迁移[J]. 宁波大学学报,2000(02):1.
[9]赵启君. 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教学启示[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增刊.
[10]周锋. 从二语习得理论中的年龄因素谈我国儿童英语教育问题[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03).
关键词:二语习得;迁移理论;儿童英语教学
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概括地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我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才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且研究多以学习、介绍和借鉴西方学者的理论为主。中国学者引进国外的理论并在某些方面进行实践探讨。
在中国,对于儿童进行第二语言学习,语言教育专家们的态度与看法是见仁见智。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国际交流的普遍性,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显示出其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各行各业从业人员争相学习英语,各级各类学校,从大学到小学,甚至有些幼儿园,都把英语列入必修科目。家长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提高,生怕自己的孩子错过英语学习的黄金期,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纷纷把孩子送入英语培训班和培训学校。可以说,时代的发展导致了社会上儿童英语培训班和英语培训学校的出现和壮大。那么,到底英语学习是否存在所谓的关键期?儿童英语习得过程中,如何看待母语的正负迁移作用和效果?
一.儿童进行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依据
1.关键期学说
20世纪50年代,一位神经心理学家w.Penfild得出结论,语言的习得与大脑发展有关。60年代一位心理语言学家Lennerberg在其代表作《语言的生物学基础》(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一书中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关键期理论是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阶段是5—12岁,一旦错过了这一关键期,生理条件发生变化,二语习得将变得事倍功半,语言学习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且永远也难以达到本族语的熟练程度。一直以来,关键期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年龄”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决定能否取得英语学习成功的主要因素,全社会似乎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英语学习必须从娃娃抓起,越早越好。依据主要有二:一是儿童听觉更加灵敏,口腔肌肉更加灵活,大脑还有发育的余地;二是儿童心理障碍较小,不会因发音错误而觉得面子扫地。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皮亚杰认为学习是儿童进行发明与发现的过程,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这意味著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要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
皮亚杰还认为认知发展是呈阶段性的(2—7的孩子属于前运算阶段,此时的儿童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出于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其认识和解释事物的方式与成人是有别的。因此,要了解并根据儿童的认知方式设计教学,才能让儿童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也不会扼杀儿童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儿童早期有能力学习并接受第二语言学习,幼儿教育是可行的,但应符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特征。幼儿学习英语的优势在于语音语调。然而只有老师给儿童提供足够和准确的语言输入时,儿童的生理优势才有意义;只有老师了解并善于引导儿童时,儿童的心理优势才能得以发挥。
因此,有人认为Lennerberg的关键期理论是针对母语习得而言(靳洪刚,1997:94)
二.迁移理论的两重性
迁移是多种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存在于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学习当中同样也存在于语言学习过程中(姚梅林,吴建民,2000:1)。对学习起到积极和正面的促进叫“正迁移”,对学习起到阻碍作用叫“负迁移”。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迁移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母语迁移可来自语音、词汇、语法和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其实,在从母语到目的语的习得过程中,正迁移的发生几率要远远大于负迁移。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资源。Cohen(1998:205)在谈到母语和二语思维时,把母语思维当作学习策略对待。
Ellis(1994:151)认为,所有的自然语言中,都存在一些共同的核心规则。也就是说,尽管人类语言千差万别,但仍有其共同的地方。汉语属汉藏语系,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上差异很大。根据语言类型学,汉语属分析性语言,用语序、复合词及虚词等手段表达语言逻辑;英语属词形变化复杂的屈折语。但汉语和英语之间确实存在许多共同点,这些共同之处可以在语音、句法和语义等方面促成正迁移的实现。
1.母语正迁移现象的主要表现
(1)语音上
目前,无论汉语或者英语都使用国际音标。汉语音标也使用元音和辅音,只不过汉语被分为三个范畴——声母、韵母和调子。汉语中的声母就相当于英语中处于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就相当于英语的元音。如:汉语中“大树”(da shu)、“美丽”(mei li),其中“d”、“sh” 、“m”、“l”都是开头的声母,相当于英语中对应的辅音 “d”、“∫”、“m”、“l”;“a”、“u”、“ei”、“i”就相当于英语中的元音。
(2)句法上
汉语和英语在基本结构上相同,如陈述句、否定句、特殊疑问句、感叹句、被动语态等,所以中国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些句型。
仅就陈述句而言,汉语和英语之间有五种基本句型相同(黄传庆,1996:114):
①S+V+Predicate
e.g. I am a teacher. 我是老师。
② S+V(+adverbial)
e.g. We work hard.
我们努力工作。
③ S+V+O
e.g. He studies English.
他学习英语。
④S+V+ indirect O+ direct O
e.g. I sent him a letter.
我给他发了一封信。
⑤ S+V+O+C
e.g. He teaches us to study English.
他教我们学习英语。
(3)语义上
英语和汉语在语义上也存在着许多共性。
①同形异义词。英语单词“black”有许多表达意义,其中有四个和汉语的一样。
a. 黑色——颜色。如:a black clothes ( 黑色的衣服)
b. 黑暗——没有光。如:a black house (一间黑屋)
c. 秘密——sectet。如:black list (黑名单)
d. 坏(指心肠)、狠毒——immoral (不道德)。如:the black art ( 魔术;妖术)
②同音异义词
英语: The earth revolves on its axis. (地球)
It fell to earth. (地面)
汉语:木锨是一种农用的工具。
老杨真实一把好木锨。
③同形异音字
英语:I am practicing drawing the bow.
He has been bowed with age.
汉语:人参(shen)、参(can)加;长(chang)短,长(zhang)大
2.母语负迁移现象的主要表现
(1)语音方面
主要出现在口头语篇中。虽然很多中国人的英语很流利,但多少都会带一点Chinese accent,不像本族使用者那样纯正地道。这是因为受到了母语发音方式和规则的负面影响而导致的。从语言系统看,英语是一种主要依靠语调来区别字义的“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而汉语则属于以声调区别字义的“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
例如:A: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cinema with me tonight?
B: Sorry? ( )/ Sorry
如果用声调说“Sorry”表达的意思是“I didn’t hear you . Could you say that again, please?”但如果用降调说“Sorry”,显然意思是委婉拒绝。而汉语就主要用声调来区分字义,如“妈(ma)和马(ma),虽然字音拼写是一样的,但声调的不同直接导致汉字字面意思的差异。
(2)词汇方面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词汇负迁移最常见。我们经常会在学生低年级阶段的作文里发现类似下面这些词语的表达:money bag (钱包),big student(大学生), watering chicken(落汤鸡)。不难看出在词语的表达上,学生在选词时受到了汉语词汇表达的影响。
再比如,龙在汉语中含有褒义色彩,是威武、刚毅以及帝王的象征,如龙袍,还有中国人常说自己是龙的传人。父母期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大有作为,称为望子成龙等。而在西方人眼中,dragon是神话中浑身乌黑、长着翅膀、张牙舞爪的怪物,常常给人带来灾难和不幸。因此,在交流中不要想当然地以母语文化去理解英语词汇,以避免产生误解,导致交流不畅。
(3)语法、句法方面
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其表现是:英语主要以词汇为纽带,汉语则主要以逻辑为纽带;英语造句主要借着连词、关系代词等形式骨架,汉语造句则主要凭借隐含的逻辑将句子的各个部分统一起来。由于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法不像英语那样要求在人称和数的变化、名词单复数,因而对中国学生来说汉语语法负迁移在学习英语时很容易出现。因此中国学生很容易出现从汉语语法规则推导英语语法表达,从而产生了语法上的负迁移现象。比如下面一些因为汉语语法、句法负迁移而产生的不正确表达:
①They are my friend.
②She like watching movie.
③Mr. Wang teach us English last year.
④I go shopping tomorrow morning.
⑤His body is very healthy.
⑥I’ll go to the street tomorrow to buy some clothes.
(4) 文化习俗方面
文化负迁移主要表现在社交场合,它指的是学习者在实施言语行为时,因为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而按母语的文化习惯进行交际,从而产生了不符合目标语文化习惯的言语行为。下面是一些例子。中国人很含蓄,当被人赞扬时,总是客气地说“哪里,哪里”,若按字面译成“where, where”可就要闹笑话了。外国人面对赞扬,通常是说“Thank you”表示接受。中国人在交谈中会谈及对方的年龄、职业、收入、婚姻家庭状况及物品衣服的价钱,但如果对西方人问“How old are you? ”、 “How much do you earn every month?”、 “How much is your dress?”对方肯定会生气地回答“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在干涉隐私,非常粗鲁的行为。 三.二语习得对外语教与学的启示
1. 合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
可以充分利用英汉语之间的共同性,积极发挥汉语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可以大大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中国学生都是在母语先入为主,并且根深蒂固的前提下进行外语学习的。这种情况下,对于母语,应端正态度,不是要努力摆脱它,而是要思考如何更好利用它为外语学习提供方便。
2. 努力克服母语的负迁移
对于母语的负迁移,在教学中就必须着重强调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告诉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犯错很正常,有错才说明二语学习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另外,要认识母语负迁移的作用,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从而减轻母语思维的影响。
教师应选择真实的语言材料,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目的语语言模式,让学习者更多的接触目的语环境。同时,应该把文化教学纳入外语教学的一部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该注重课堂上的语言输入,输入的越多则越能帮助学生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
3. 二语习得中的年龄因素
从理论上讲,二语习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既有内在的先天因素,也有外在的环境因素。关于“外语学习是否应该越早越好”这一问题,目前国外的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普遍认同一下几种观点:1)如果说低龄儿童在学习外语方面较青少年和成年人更具优势,那么这种优势仅仅局限在语音方面。2)虽然儿童有可能习得地道的发音,但其前提是要大量接触第二语言,如果儿童倾向于保持自己的母语水平,则较有可能无法习得地道的发音。3)成年人在二语习得的初始速度上要快一些,但儿童通常在最终成效上要优于成年人。4)儿童在自然环境及语境嵌入式交际中表现出更强的优势,而青少年和成年人则在正规的教育环境或语境缺乏式交际中表现出优势。5)儿童习得地道的语法能力的年龄(大约15岁左右)晚于习得地道发音的年龄(大约6岁左右);成年人也有可能在口语和写作中达到较高的语法水平。6)高质量地浸入式外语学习比在低龄阶段开始学习外语更加重要,这是外语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总之,低龄儿童确实在语言习得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年龄自身并不独立构成优势,这个优势只有在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时才能发挥出来,如教师的质量、教学的条件和方法、学时的投入、学习者的主观因素及其学习能力等。
4. 我国儿童学习外语所受到的制约
第一,从社会环境来看,英语在我国仅是一门外语,它既非官方语言,也非大众日常使用的语言。英语学习者除课堂之外,接触或使用英语的机会极其有限。幼儿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模仿、练习、(对错误语言的)纠正、(对正确语言的)强化以及儿童与成人或儿童与儿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但我国儿童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缺乏这样的自然环境。第二,从教学环境来看,虽然浸入式教学是儿童英语教师追求的目标,但受到师资水平的制约,我国目前大部分幼儿园都不具备实行浸入式教学的条件。不得当的教学方式就无法为儿童提供“习得”外语的环境。第三,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儿童语言发展必须依靠一个可以实际学习和使用语言的环境,通过与他人交流互动,学习适当的语音、语义、语用和语法。如果仅让儿童鹦鹉学舌般地掌握部分语句或歌谣,而无对话、交流的语境,这种教育是不值得提倡的。第四,幼儿的学习能力受到其自身生理、智力、认知等条件的限制,要想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而儿童教育的重心是维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因此,在幼儿阶段开展英语教学往往会事倍功半,在小学阶段开始学习英语也许更具科学性。
四.结语
因此,虽然我国的儿童英语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产业,但在“外语学习是否越早越好”这一问题没有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家长、教师和社会都应该对儿童英语教育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有更加理性的认识。如果不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不考虑具体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条件,那么盲目地进行幼儿教育不仅会造成巨大的教育浪费,而且还会给儿童今后的英语学习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同时儿童外语的教与学以及二语习得的正负迁移等问题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展开探讨和深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Cohen, A. 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1998:205.
[2]Ellis, Rod.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1994:151,213.
[3]Lenneberg, E.H.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M].New York: Wiles and Sons, 1967:57.
[4]靳洪刚. 语言获得性理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94.
[5]李健淑、杨嘉宜. 学前儿童英语学习现状实证研究[J]. 广东科技,2012,6 第11期.
[6]王振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5-88.
[7]杨文伟. 从迁移理论看儿童英语学习[J]. Crazy English Teachers 2010, (07):124-125.
[8]姚梅林、吴建民. 迁移机制与语言迁移[J]. 宁波大学学报,2000(02):1.
[9]赵启君. 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教学启示[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增刊.
[10]周锋. 从二语习得理论中的年龄因素谈我国儿童英语教育问题[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