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俄罗斯当代作家中,柳·乌利茨卡娅以对日常生活的深入观察和细腻的心理刻画而著称。《黑桃皇后》既体现了这种创作风格,又是作者对存在的进一步哲理思考。本文通过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体系以及性格塑造手法揭示了小说的创作主题和中心思想。
关键词:黑桃皇后;善恶主题
柳·乌利茨卡娅是当代俄罗斯文学蓬勃发展的一个鲜明代表。在较短的时间里,无论是在本国,还是在世界文坛,作家都赢得了普遍的关注。中篇小说《黑桃皇后》(1998)是柳·乌利茨卡娅成名以后发表的作品。小说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对于主题的理解和把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家采用倒叙的手法,经常是在过去的生活中才能找到对现在生活的解释,因此作者经常采用情节手段以外的手法来叙事, 如主人公的回忆、作者的插叙等。
小说充满了对生活的哲理思考。在这里,善与恶、灵魂与丑陋的主题在某种意义上,获得了存在主义的特点。在主人公形象的刻画上,作者不再坚持早期创作中比较典型的双重性格的描绘。在短篇小说《那一年的三月二日……》《布哈拉的女儿》《别人的孩子》等作品里,柳·乌利茨卡娅很少把自己笔下的人物严格分成正面主人公和反面主人公。而在《黑桃皇后》里作者不仅塑造了两个性格上完全相对的人物形象,恶毒的穆尔和善良的安娜·费奥多拉芙娜,而且对这两个水火不融的人的类型的关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穆尔这个形象在小说里象征着恶魔般的邪恶势力,这种力量可以使她身边的人都对她俯首帖耳。这个自私自利、恶毒的老人形象同柳·乌利茨卡娅笔下其他年老一代的代表是截然对立的。如《那一年的三月二日…》中的阿阿龙、亚历山大·阿阿罗诺维奇和贝拉·奇诺维耶夫娜,《布哈拉的女儿》中的德米特里·因诺肯基耶维奇,《别人的孩子》里的艾玛·阿肖托夫娜,这些人物形象不仅有名有姓,而且在推动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揭示创作主旨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他们不同,《黑桃皇后》中女主人公的名字只是一个绰号,一家三代人都不约而同地叫她穆尔。
作者用丰富的艺术手法揭示了穆尔那独一无二的性格特征。她那青筋突出、泛黄的手指、长长的脖颈,再配上一个小脑瓜使我们不自觉将她同俄罗斯民间故事中凶恶的老妖婆баба-Яга形象联系起来。穆尔那经过修理的高高的眉发、不友善的目光和“类似空镜子颜色的”眼睛更加突出了她与民间故事主人公的联系。著名的民俗学学者普罗普在《神话的历史根源》一书中认为,呆滞的眼睛和虚弱的眼神是联系人间和地狱、承续生活与死亡的妖婆的一个典型特征。
甚至就连主人公在表达自身需要时的语气和口吻也同老妖婆是一模一样的:“你到那天晓得的地方去,并把那无人知晓的东西带回来。”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形,为了满足自己凌驾于众人之上的需求,甚至是她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派人去,派谁去,到哪里去。
就这样,穆尔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活生生的恶的象征。她活着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在先前,穆尔对自己身边的事情和人的关注是因为把他们看做是自己生活的道具、自己歌剧中跑龙套的群众演员,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切次要的东西都褪色了,于是在空荡荡的舞台中心只剩下她一个人,连带着还有她那些各种各样的愿望。”对于她来讲,活在世上除了为满足自己私人任性的欲求,什么也不存在。她的需求无比巨大。她已经习惯了让所有生活在她身边的人完成她随心所欲的无理念头。对于自己的亲人来讲,特别是对于已经60岁的女儿、成功的眼科医生来讲,她是一个真正的剥削者。
在小说里,马列克并不是一个次要人物。他承担着重要的揭示创作主旨的重任。首先,他是一个鲜明的正面人物。他的命运经历也很复杂。童年时,从波兰逃亡到了俄罗斯,后来又再次从苏俄逃往以色列,从那再到非洲。只有在南非他作为医生的才华才得以展现,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富有的、有经验的医师。这个人物的出现使得家里的情势有向好的方面转变的可能。他对自己的穷亲戚们给以物质上的帮助,给他们带来各种各样的礼物。对于外孙女列娜来说,出现了去国外读书的喜人前景。而格里沙这个可怜的小男孩,由于命运使然,既没有父亲,也没有玩具,突然得到了别人不曾有过的玩具。马列克用自己的关爱、自己的无私几乎征服了所有人。“格里沙搂着马列克,偶尔不缠着他,但只是为了跑开后,能更高地跳到他身上,能更紧密地靠在他的身上。小列娜则全速地奔向考期的崩溃,因为这些天她完全荒废了学业,像影子一样跟在新来的外公后面。因为令人向往的英国使她不再对国内的教育感兴趣,所以对于明天即将到来的考试她感觉不到一丁点儿的不安。安娜·费奥多罗夫娜尽量不去打量卡嘉:面部表情简直令人难以忍受。”
马列克就像童话里的人物一样无所不能。他深知能同穆尔搞好关系,适当的时候反抗她的意志,于是穆尔不得不听他的话。穆尔提议到她的屋里坐一坐,马列克有礼貌地拒绝说:“对您深表谢意,女士。今天我只有一个半小时时间,所以我想和孩子们待在一起。我明天到您那里去,而现在请允许我送您回屋。”穆尔“还没来得及反驳,他就坚定又快活地调转她的轮椅连同轮椅上面的女主人一起把她送回到了寝厅”。在第二次见面的时候,马列克像“一个狡猾的骗子”,故意向穆尔提了一个成功的问题,迫使她许久并且心甘情愿地回忆起过去,虽然“很多情况他从安娜那里已经知道了”。同所有人告别后,他先是来到穆尔的屋里,恭恭敬敬地在她面前举了个躬。她把一页写满要求的纸递给他,而他连看都不看一眼就揣在了斗,答复说:“不胜荣幸……”
原来,同这个恶毒的老太婆打交道并不像安娜·费奥多罗夫娜想象的那样困难。如果对这个恶予以回击,那么就能抑制它,对抗它。并非偶然,正是马列克对穆尔下了一个正确的断语:“真正的奇迹,如同诅咒换成了祝福。这是恶魔,自私的天才。黑桃皇后,把所有人都毁掉了,把所有人都埋葬了……”
善恶之间的冲突在小说的结尾达到了高潮。当穆尔得知马列克邀请自己的外孙们去希腊度假这一真相的时候,她对他们是特别的嫉妒。如果她不能去休息的话,那么她也不会允许别人去。“你们哪儿也别想去”。她想彻底毁掉刚刚建立起来的亲情联系。而安娜私下里努力地准备着这次远行。似乎是恶将被击溃,找到了对付穆尔的方法。可毕竟安娜?费奥多罗夫娜的猝死在某种程度上帮了这个恶毒的女人一下。正是穆尔那恶魔般的力量注定了女儿的死。期待已久的远行不得不面临被取消的危险。
在临死之前,安娜突然明白了,她应该怎么办。她应该打这个女人一个耳光。但是穆尔化身的神秘的恶好像是偷听到了这一未说出来的想法并惩罚了安娜。的确,安娜的女儿卡嘉最后做了母亲想要做的事情。因为穆尔侮辱了死去的母亲,卡嘉狠狠地打了她一个耳光。但由此一切并没有发生变化:卡嘉,遵循着一个封闭的环,“从她的旁边经过,在厨房撕开了牛奶袋把它倒到了已经发凉的咖啡里。”可以去死,但是咖啡里的牛奶随时应该贮备好。充满悲剧意味的小说到此结束了。
原来,只有穆尔无所不能,只有这个恶魔一样的老太婆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当她“抬起骨瘦如柴的手臂,她那贵重的旧式和服袖子掉了下来,干枯的骨头一下子露了出来,如果我们相信以西结说的话,这副骨头过一段时间后应该被新的血肉覆盖”。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柳·乌利茨卡娅的创作进入到了一个新时期,对存在进行哲理思辨是这段时期作家创作的一个鲜明特点。在小说里作者对预示永恒恶的现象进行了思考。得出了以下的结论:一方面,如果善在恶面前妥协,那么恶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将自己的权势传散开来,贻害四方。另一方面,善应该像恶对抗善一样采取积极的态势。如果善良变成没有原则地善待对方,那么这将会产生令人痛心的后果。
毫无疑问,柳·乌利茨卡娅肯定的是那些永恒的全人类普遍适用的价值观:爱、忠诚、自我牺牲精神、善良等等。我们的生活正是基于此才得以存在下去。柳·乌利茨卡娅在文学创作上承继了19世纪俄罗斯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并进一步发展了其中的核心理念。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度一般项目“当代俄罗斯短篇小说研究”,项目批准号:06JC75047—99004;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代俄罗斯小说研究”,项目批准号:1152hq04
编辑/刘文捷
关键词:黑桃皇后;善恶主题
柳·乌利茨卡娅是当代俄罗斯文学蓬勃发展的一个鲜明代表。在较短的时间里,无论是在本国,还是在世界文坛,作家都赢得了普遍的关注。中篇小说《黑桃皇后》(1998)是柳·乌利茨卡娅成名以后发表的作品。小说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对于主题的理解和把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家采用倒叙的手法,经常是在过去的生活中才能找到对现在生活的解释,因此作者经常采用情节手段以外的手法来叙事, 如主人公的回忆、作者的插叙等。
小说充满了对生活的哲理思考。在这里,善与恶、灵魂与丑陋的主题在某种意义上,获得了存在主义的特点。在主人公形象的刻画上,作者不再坚持早期创作中比较典型的双重性格的描绘。在短篇小说《那一年的三月二日……》《布哈拉的女儿》《别人的孩子》等作品里,柳·乌利茨卡娅很少把自己笔下的人物严格分成正面主人公和反面主人公。而在《黑桃皇后》里作者不仅塑造了两个性格上完全相对的人物形象,恶毒的穆尔和善良的安娜·费奥多拉芙娜,而且对这两个水火不融的人的类型的关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穆尔这个形象在小说里象征着恶魔般的邪恶势力,这种力量可以使她身边的人都对她俯首帖耳。这个自私自利、恶毒的老人形象同柳·乌利茨卡娅笔下其他年老一代的代表是截然对立的。如《那一年的三月二日…》中的阿阿龙、亚历山大·阿阿罗诺维奇和贝拉·奇诺维耶夫娜,《布哈拉的女儿》中的德米特里·因诺肯基耶维奇,《别人的孩子》里的艾玛·阿肖托夫娜,这些人物形象不仅有名有姓,而且在推动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揭示创作主旨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他们不同,《黑桃皇后》中女主人公的名字只是一个绰号,一家三代人都不约而同地叫她穆尔。
作者用丰富的艺术手法揭示了穆尔那独一无二的性格特征。她那青筋突出、泛黄的手指、长长的脖颈,再配上一个小脑瓜使我们不自觉将她同俄罗斯民间故事中凶恶的老妖婆баба-Яга形象联系起来。穆尔那经过修理的高高的眉发、不友善的目光和“类似空镜子颜色的”眼睛更加突出了她与民间故事主人公的联系。著名的民俗学学者普罗普在《神话的历史根源》一书中认为,呆滞的眼睛和虚弱的眼神是联系人间和地狱、承续生活与死亡的妖婆的一个典型特征。
甚至就连主人公在表达自身需要时的语气和口吻也同老妖婆是一模一样的:“你到那天晓得的地方去,并把那无人知晓的东西带回来。”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形,为了满足自己凌驾于众人之上的需求,甚至是她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派人去,派谁去,到哪里去。
就这样,穆尔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活生生的恶的象征。她活着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在先前,穆尔对自己身边的事情和人的关注是因为把他们看做是自己生活的道具、自己歌剧中跑龙套的群众演员,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切次要的东西都褪色了,于是在空荡荡的舞台中心只剩下她一个人,连带着还有她那些各种各样的愿望。”对于她来讲,活在世上除了为满足自己私人任性的欲求,什么也不存在。她的需求无比巨大。她已经习惯了让所有生活在她身边的人完成她随心所欲的无理念头。对于自己的亲人来讲,特别是对于已经60岁的女儿、成功的眼科医生来讲,她是一个真正的剥削者。
在小说里,马列克并不是一个次要人物。他承担着重要的揭示创作主旨的重任。首先,他是一个鲜明的正面人物。他的命运经历也很复杂。童年时,从波兰逃亡到了俄罗斯,后来又再次从苏俄逃往以色列,从那再到非洲。只有在南非他作为医生的才华才得以展现,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富有的、有经验的医师。这个人物的出现使得家里的情势有向好的方面转变的可能。他对自己的穷亲戚们给以物质上的帮助,给他们带来各种各样的礼物。对于外孙女列娜来说,出现了去国外读书的喜人前景。而格里沙这个可怜的小男孩,由于命运使然,既没有父亲,也没有玩具,突然得到了别人不曾有过的玩具。马列克用自己的关爱、自己的无私几乎征服了所有人。“格里沙搂着马列克,偶尔不缠着他,但只是为了跑开后,能更高地跳到他身上,能更紧密地靠在他的身上。小列娜则全速地奔向考期的崩溃,因为这些天她完全荒废了学业,像影子一样跟在新来的外公后面。因为令人向往的英国使她不再对国内的教育感兴趣,所以对于明天即将到来的考试她感觉不到一丁点儿的不安。安娜·费奥多罗夫娜尽量不去打量卡嘉:面部表情简直令人难以忍受。”
马列克就像童话里的人物一样无所不能。他深知能同穆尔搞好关系,适当的时候反抗她的意志,于是穆尔不得不听他的话。穆尔提议到她的屋里坐一坐,马列克有礼貌地拒绝说:“对您深表谢意,女士。今天我只有一个半小时时间,所以我想和孩子们待在一起。我明天到您那里去,而现在请允许我送您回屋。”穆尔“还没来得及反驳,他就坚定又快活地调转她的轮椅连同轮椅上面的女主人一起把她送回到了寝厅”。在第二次见面的时候,马列克像“一个狡猾的骗子”,故意向穆尔提了一个成功的问题,迫使她许久并且心甘情愿地回忆起过去,虽然“很多情况他从安娜那里已经知道了”。同所有人告别后,他先是来到穆尔的屋里,恭恭敬敬地在她面前举了个躬。她把一页写满要求的纸递给他,而他连看都不看一眼就揣在了斗,答复说:“不胜荣幸……”
原来,同这个恶毒的老太婆打交道并不像安娜·费奥多罗夫娜想象的那样困难。如果对这个恶予以回击,那么就能抑制它,对抗它。并非偶然,正是马列克对穆尔下了一个正确的断语:“真正的奇迹,如同诅咒换成了祝福。这是恶魔,自私的天才。黑桃皇后,把所有人都毁掉了,把所有人都埋葬了……”
善恶之间的冲突在小说的结尾达到了高潮。当穆尔得知马列克邀请自己的外孙们去希腊度假这一真相的时候,她对他们是特别的嫉妒。如果她不能去休息的话,那么她也不会允许别人去。“你们哪儿也别想去”。她想彻底毁掉刚刚建立起来的亲情联系。而安娜私下里努力地准备着这次远行。似乎是恶将被击溃,找到了对付穆尔的方法。可毕竟安娜?费奥多罗夫娜的猝死在某种程度上帮了这个恶毒的女人一下。正是穆尔那恶魔般的力量注定了女儿的死。期待已久的远行不得不面临被取消的危险。
在临死之前,安娜突然明白了,她应该怎么办。她应该打这个女人一个耳光。但是穆尔化身的神秘的恶好像是偷听到了这一未说出来的想法并惩罚了安娜。的确,安娜的女儿卡嘉最后做了母亲想要做的事情。因为穆尔侮辱了死去的母亲,卡嘉狠狠地打了她一个耳光。但由此一切并没有发生变化:卡嘉,遵循着一个封闭的环,“从她的旁边经过,在厨房撕开了牛奶袋把它倒到了已经发凉的咖啡里。”可以去死,但是咖啡里的牛奶随时应该贮备好。充满悲剧意味的小说到此结束了。
原来,只有穆尔无所不能,只有这个恶魔一样的老太婆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当她“抬起骨瘦如柴的手臂,她那贵重的旧式和服袖子掉了下来,干枯的骨头一下子露了出来,如果我们相信以西结说的话,这副骨头过一段时间后应该被新的血肉覆盖”。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柳·乌利茨卡娅的创作进入到了一个新时期,对存在进行哲理思辨是这段时期作家创作的一个鲜明特点。在小说里作者对预示永恒恶的现象进行了思考。得出了以下的结论:一方面,如果善在恶面前妥协,那么恶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将自己的权势传散开来,贻害四方。另一方面,善应该像恶对抗善一样采取积极的态势。如果善良变成没有原则地善待对方,那么这将会产生令人痛心的后果。
毫无疑问,柳·乌利茨卡娅肯定的是那些永恒的全人类普遍适用的价值观:爱、忠诚、自我牺牲精神、善良等等。我们的生活正是基于此才得以存在下去。柳·乌利茨卡娅在文学创作上承继了19世纪俄罗斯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并进一步发展了其中的核心理念。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度一般项目“当代俄罗斯短篇小说研究”,项目批准号:06JC75047—99004;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代俄罗斯小说研究”,项目批准号:1152hq04
编辑/刘文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