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朗 何妨隐居一千年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qer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说布朗族的前身为南方古族“濮人”,濮人在世界上最早种茶,在茶界并无太大疑义。从数千年前开始,濮人已开始散居澜沧江流域,尽管随岁月流逝,这种定义广泛的族群已经烟消云散,但很多人文学者相信,当代布朗族,乃是保留了濮人衣钵的真正继承者。
  章朗村,就是一个完全纯粹的布朗族寨子。虽仅244户人家,却是西双版纳最大的布朗族寨。严格说,称章朗是千年古寨还有些保守,寨头那座金碧辉煌的缅寺(佛寺)里有块大碑,碑文明证章朗寨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1400年是什么概念?约等于内地公元614年,农历甲戌年,中国农历狗年,隋大业十年,这一年,李世民讨媳妇,隋炀帝派出大军三征高句丽,铩羽而归。而与此同时,在南方鸟兽横行的丛林里,数名布朗族用粗笨的工具砍开雨林,搭建了章朗的第一间房屋,开始繁衍生息,过着与世无争的狩猎生活。也许他们还种下了茶树也未可知。而此时内地尊崇的茶圣陆羽,则要到100多年后,才在湖北天门破啼出生。


  章朗是布朗族历史文化保存得最完整的寨子。布朗族建筑、语言、服饰,布朗族生活习俗在章朗都得以完整保留。西双版纳州政府于2004年在章朗建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布朗族生态博物馆,以向外界展示这个古老村落的文化。站在这间规模并不宏大、设施并不豪华的博物馆前,你可能要问,为什么一个1400年历史的悠久村落,如今居然人口不足千人?在江南地区,就连村龄不足200年的村子,都动辄上千人口,章朗发生过什么?
  确实什么都没发生。热带丛林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一方面,布朗人迁徙流动的民族习惯是另一方面。今日勐海是中国最大的布朗族聚居区,大部份位于西部,南部山区中缅边境一带,你已经无法去区分究竟哪些寨子带有章朗的基因,这种基因甚至远播缅甸境内。而那些带有章朗基因的“村二代”,村X代,同样有不少是几百年的古老村落。
  章朗分新老两个寨子——这也是寨子不断壮大的结果。两个寨子相隔不远,新寨虽有新字,其实也相当老。布朗族和傣族一样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村落的房屋,也全部是干栏式建筑,寺院的造型、沙弥的袈裟等等,更是与傣族寺院别无二致。所不同的是,傣族通常住在山下盆地,而布朗族的灵魂属于大山。所有布朗族都居住在大山深处,说实话,对一个初来乍到的旅行者而言,如果撇开地理位置不说,不从服饰、习俗上加以区分,仅仅从寨子的外观,你很容易以为这就是一个傣族寨子。但布朗族就是布朗族,语言是自成体系的布朗语,虽然外人听不懂。


  有资料表明,章朗,这座将布朗族古老历史文化、生产活动以及民间习俗保存和传承得极为完整的千年老寨,是巴达山普洱茶之天空里最为璀粲的星座。与很多茶乡不同,章朗的茶名,不仅仅得益于其茶质之优,同时还得益于其文化底韵之厚。茶与文化原本不分家,茶禅一味是明证,茶作为一种可以兴观群怨的生活方式,更是成了人们表情达意、修身养性必不可少的一种物态化的精神方式。据说,布朗族先民迁徙定居于这里大约在2000多年以前,那时,他们称这里为“景桑”,意为“祖先曾居住过的地方”。“章朗”的名字来源于傣语无疑,意为大象冻僵的地方。相传,1400多年以前,佛家弟子玛哈烘用大象驮着经书自斯里兰卡学经归来,当他来到恩巩跺多山(现章朗佛寺所在地)时,由于正值冬季,又冻雨突降,大象竟被冻僵了,跪卧不起,附近村民闻讯赶来,帮助玛哈烘拾掇薪柴,在大象周围燃起熊熊之火,供其驱寒取暖,以助恢复。后来,玛哈烘因在此建寺立塔,便动员周围村寨的人们搬到现在的地址,组建新寨,取名“章朗”,以纪念大象驮经书之功。
  作为一个千年古寨,章朗至今还传承着古老的历史文化、生产活动以及民间习俗。寨内不仅有最古老的布朗族佛寺、几百年的古茶园和幽深浩淼的“竜山”森林,还有大象井、南三飘坟、仙人洞、古驿道、景桑古城遗址、虎跳峡、白水河瀑布等一系列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景观。可以说,章朗人民对布朗族古老文化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扬,真的是尽其善而得其美哉,无论生产劳动、婚丧嫁娶、宗教祭祀,还是音乐舞蹈、文学艺术等,都保留着古朴淳厚的民风民俗,具有亘古如斯的延伸之美与高远之韵。


   TIPS
  到达 章朗村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西定乡。距离县城44公里。有相当多的资深茶友为寻访优质普洱古茶,到过章朗。从昆明驱车前往章朗,一路沿昆明到景洪的高速路先抵达景洪,再转西向勐海方向,再转西定。西定离章朗仅4公里。由于路况不一,全程约需8-9个小时。
  玩转 景真八角亭、勐海六大古茶山、布朗山、打洛边境风情、西定云海、南糯山等,均是难得的自然人文景观。
  舌尖 勐海以好茶闻名天下。中国最优质的普洱茶成品、原料多源于此。章朗约有千亩以上的古茶树,所产茶叶品质优异,不输班章茶。
其他文献
山川大美,人文多姿,毫无疑问,人人都爱云南。  到云南旅行,几乎存在于每一个人休闲的计划中。  而对昆明曦之门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王彦凡来说,理想所在并始终致力的却是“让云南去旅行”!  用她的话说,“虽然云南早已蜚声中外,但仍有太多“最云南”的东西值得被更多人的以更深刻的方式了解”。如果刚好近期有乘坐旅游大巴到云南各地旅行,那么你已经跟王彦凡的旅游文化事业打过照面。深受云南旅游大巴乘客喜爱的“彩云
期刊
云南与海南是我国两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同为国家确定的旅游改革试验区,在全国旅游业改革发展中具有风向标作用。2014年5月9日至12日,带着与海南旅游互惠合作的美好愿望,由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省财政厅、省运管局、昆明市人民政府等单位组成的代表团,远赴海南开展学习调研。  考察组先后对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海棠湾、凤凰岛邮轮港、陵水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观澜湖度假区、冯小刚电影公社旅游文化项目、高端
期刊
云南已进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第一梯队  不同区域的文化产业只有充分依托具有优势、特色突出的文化资源,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找准定位,才能准确探寻和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实现差异化竞争。10多年来,云南制定的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努力实践并遵循了现代社会文化和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充分挖掘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依托快速增长的本土文化消费市场和旅游产业带来的外部消费市场,找到了被媒体和学术
期刊
进入南博会展馆,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好似没有尽头。再看展台,随处可见被人群包裹的银饰、木雕、沉香……我寻思老老实实钻进一小展位看看得了,于是便转身进了满是红木家具的隔间。看看老板娘的长相,听听她嘴里冒出的语言,再抬头瞅瞅门牌,才知道我是进了老挝的地盘。  仔细环顾四周,发现整个空间被罩在一股暖红之中,就连老板娘的脸在这暖红之中也显得多了几分温暖。我索性上前与她攀谈,从她身边那个中文不利索的翻译小伙
期刊
不久之前,原本称号“春城”的昆明,被人戏谑地代之以“堵城”。诚然,修建二环,北京路、人民路围挡,汽车保有量突破180万辆……昆明城内的交通让人心烦不已。尽管春城风光无限,赏玩之地众多,然而出门就是一片拥堵,再好的兴致也磨没了。  4月30日,昆明地铁1、2号线贯通运营。这条连接昆明主城南北的线路,不仅大大满足了我们对于出行便捷的需求,也瞬间将昆明城内美景拉到我们面前,触手可及。坐着地铁游昆明,在野
期刊
修凿之初为了抵御匪兵,纳西族辟岩建屋,石头城唯东西两道石门可以进出,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其宅居起伏错落,随岩就势,城内瓦屋鳞鳞,巷道纵横,是一座充满了自然美的巨型实用石雕艺术作品。千百年来,还没有哪一只军队真正用武力攻克过这座不可思议的村庄。  传说石头城是一条被斩巨龙的龙头化身而成,石头城的村民亦因此而获得神龙庇佑,自得天然屏障,城内资源富饶水源充足。只要到城内小住一两天,便能享受一段悠闲
期刊
在云南众多的古村镇里,郑营绝对算得上是个另类,这里既不是交通要道,也没有可以让人一夜暴富的矿藏,自然更谈不上什么伟烈丰功。但郑营却是云南最符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村落,有的是“耕读家风”的沉淀,“妫水长流”的底蕴。郑营人来自杏花烟雨的江南,把那里浓厚的文化气息播撒在滇南赤瑞湖畔,小桥流水人家,营造着对遥远故乡的记忆。祠堂、书肆、庭院、街巷,处处透着江南的婉约与细腻,而郑营人的精神世界里,也铭刻着“万般
期刊
我的周身堆满了装菜的背箩和各式的大包小包,盘山公路有些颠簸,车身晃动,椅子就会嘎吱嘎吱地响,算作给昏昏欲睡的车子最明快的伴奏。随眼一瞟,我看到那堆在我脚下的,不知是谁的,满是污黑的牛仔背包带子上绣了一朵小花,艳丽的红色搭配抢眼的绿,针脚细密,不知是哪个姑娘为情郎绣上的切切心意,再仔细一看,原来是原处破了一个口子,便用这朵小花遮盖。我想起电影里的一句经典台词:“我们这代人东西坏了是拿去修,你们这代人
期刊
初次认识琢木郎是因为巍山帅哥小段的介绍。在此之前我知道巍山是著名的南诏故地,有保存完整的宁静古城,有建筑精致的古老乡村,有道教圣地巍宝山,有南诏都城遗址龙于图城,有红河源头……已经不胜枚举。小段第一次介绍时我还“哦”了一下,但看了几幅广东摄影师此前在琢木郎拍摄的照片,霎时觉得摄人魂魄。一股强大的好奇心,顿从胆边生。当即决定驱车前往最最神秘的琢木郎。  琢木郎离巍山县城仅40公里,离最近的乡镇大仓镇
期刊
话说逢年过节,网上总有段子手调侃:北上广写字楼里的James、Peter、Pivian们又打点行装,滚回村里当狗剩、铁蛋、二丫去了。哈哈哈哈。  是的,村里。  但狗剩、二丫们难道会告诉你,他们在山旮旯里被负氧离子砸得浑身生疼,吃的烤全羊都是吃野草长大,住的房子还能闻到纯正的木头香吗?这酸爽,在“厚德载雾,自强不吸”的口罩背后委实是无法想象的。  在这个狂飙突进的时代,也许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