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的未来走向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yitian1046906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香港凤凰卫视的《时事辩论会》是一档关于时政新闻论辩的电视节目,该节目自2003年3月开办以来,至今已经12个年头了。本文以《时事辩论会》为研究对象,透过对论辩话题的策划、参与对象的选择、节目时长的设定、舆论场的构建这几个方面来探求该类型节目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时事辩论会》 论辩型节目 舆论场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公民意识的提高,公民对公共话题的讨论也日渐增多。为了适应社会和大众的需求,电视媒体也纷纷改版创新,许多电视台相继开办了类型风格迥异的电视节目。其中,论辩型电视新闻时政节目就是其中一种。而在众多的论辩型电视新闻节目中,唯有香港凤凰卫视的《时事辩论会》是一档真正意义上的关于时政新闻论辩的电视节目,该节目自2003年3月开办以来,至今已经12个年头了。该节目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不禁令业界同行们连连称奇。因此,作为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的代表,本文以《时事辩论会》为研究对象,透过对论辩话题的策划、参与对象的选择、节目时长的设定、舆论场的构建这几个方面来探求该类型节目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概念界定
  对于“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在学界和业界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那么要研究此类电视节目,首先就要搞清楚三个概念:即何为“时政”?何为“时政新闻”?何为“论辩”?根据对《辞海》等相关工具书的查询得知,“时政”是时事政治的简称。其指某个时间段发生的国际新闻,从国际局势出发纵览全局,概括性比较强,从大局出发的事件。“时政新闻”是指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它是由政治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决定的。“论辩”就其字面意义而言,是指辩论并说明辩论之理由。通过对“时政”、“时政新闻”及“论辩”三个概念的了解后,我们不妨将“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定义为:它是一种以电视台演播室为活动范围,以“主持人加嘉宾”或者“主持人加嘉宾加场内观众”或者“主持人加嘉宾加场外观众”等为参与对象,主要围绕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为话题形成两种对立观点,即兴对话题进行对抗性辩论并阐述理由的一种新型的电视节目。
  二、《时事辩论会》改版前后对比
  2003年3月3日,凤凰卫视推出了全国首档论辩型电视节目——《时事辩论会》。节目以论辩的方式,除了嘉宾与主持人之间的精彩交锋以外,场外观众还可以通过各种科技手段参与到时政新闻的讨论中来,就在这观点交锋的一来一往中展开思想对决。节目一经播出,就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全国各家电视台的争相效仿。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当年众多的“模仿者”早已不复存在,而《时事辩论会》却处于“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地位,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备受观众喜爱。2014年7月1日,已经开播了11年的《时事辩论会》进行了全新的改版。具体介绍如下表:
  节目改版后,人数的增加使得主持人左右两边的嘉宾都为两人,不仅从视觉上看整体感觉平衡了,而且从观点的阐释上看,两方面的声音也更加平衡了,不会出现两个攻一个的情况,这样就使得双方的观点交锋更加激烈,从而提高了节目整体的紧凑性,增加了可看性,避免了拖沓之感。此外,美女嘉宾的加入不仅吸引观众眼球,而且在激辩过程中增加了一股温柔而有力的力量。演播室布景的改变使得正反双方的位置更加明确了,增加了辨识度,而且打在背景幕布上的九只白色光束烘托出了节目庄重严肃的气氛,这与嘉宾们在辩论中偶尔出现的轻松打趣的话语与笑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场外观众参与形式的变化节省了更多的时间,这部分时间则被补充到了现场嘉宾对于话题的论辩中。这不仅利于嘉宾观点的充分表达与阐释,而且对嘉宾的现场应变能力与逻辑思维的连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未来发展应注意的四个方面
  1、论辩话题的策划
  论辩话题犹如节目的灵魂。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在辩题的选择上要特别注重时效性和冲突性的结合。从对当前中国安全问题讨论到对当前两岸关系分析,从对马航MH17事件对当前各国关系局势的预测到对郭美美事件的持续发酵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的判断,《时事辩论会》在辩题的选择上始终跟随当前国际国内发生的时政热点,突出新闻的时效性。此外,辩题中多以“中美双方”、“中日双方”等类似的方式出现,折射出当前国际局势中主要受关注并且存在问题的几个国家和地区,从而增加了辩题的冲突性。
  2、参与对象的选择
  参与对象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论辩节目的精彩程度。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在节目嘉宾的挑选上,要注重多元化与知识背景的深度化。在这一点上,《时事辩论会》节目组的编导们可谓是煞费苦心。节目邀请的嘉宾都是大陆,香港或海外“名嘴”,他们大多背景各异且慧黠过人,这有助于辩题讨论的多元化以及观点阐释的深度化,从而形成热烈的争辩气氛,增加节目的可看性。而此类节目在主持人的选取上,更特别突出主持人作为“催化剂”的重要作用。所谓“催化剂”是指在嘉宾陈述观点的过程中,主持人要适时的在嘉宾们所陈述观点中的“关键之处”做文章,从而把一些没有必要争辩的观点或者是争持不下没有结论的观点或者是嘉宾发表的有些偏离辩题的观点引向另一个层面进行延伸或扩展。在这一点上,《时事辩论会》的主持人程鹤麟就做得恰到好处。如2014年8月21日关于“伊拉克分裂是否有利于中国”的论辩中,当反方嘉宾将观点扯远到“如果伊拉克分裂为三个国家之后,则会怎样怎样”的时候,主持人马上打断说:“今天不讨论伊拉克会不会分裂成三个国家”。同时引起其他几位嘉宾,包括同一阵营的嘉宾附和主持人的观点。正是主持人及时的发挥了他“催化剂”的作用,才使得论辩及时的被拉回到正确的方向上。
  3、节目时长的设定
  对于时政新闻类节目来说,其涉及到的话题往往严肃且枯燥,而对于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来说,若想吸引更多的观众,除了在论辩话题和参与对象的选择上下功夫以外,还应该在节目的时长上有所考量。据美国专家在对“成人的注意力到底有多长”课题的研究中发现,成人的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长只有20分钟。即使是在玩竞技游戏时,超过20分钟后出现的失误也会越来越多。此外,对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来说,人们普遍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鉴于此,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的时长应该控制在30分钟到40分钟以内。《时事辩论会》的节目时长就是30分钟。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时事辩论会》的首播时间是周一至周五中午的12:30-13:00。这个时间段正好是人们刚刚结束一上午紧张的工作,吃完午饭之后的休闲时间,观众基于对时事新闻有所诉求和兴趣的心理,便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有时间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此时间段播出节目,有利于被更多观众所青睐。   4、舆论场的构建
  我国“舆论场”概念的较早提出者是清华大学的刘建明教授。他认为:“所谓舆论场,就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其中构成舆论场的要素有三个,分别是“同一空间的人群密度与交往频率”“舆论场的开放度”和“舆论场的渲染物和渲染气氛”。。
  (1)同一空间的人群密度与交往频率。人群集结密度大,交往频繁是节目得以实现思想交锋广度上延伸的必要提前。从人群集结密度上来讲,《时事辩论会》显然做得有些不够,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毕竟此档节目自开播以来,其节目形式就定位于小组论辩。这是今后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类节目所要注意的地方。而从交往频繁度上来讲,《时事辩论会》中嘉宾参与者们的平均语速达到了每分钟约400字,在论辩的第二阶段,即高潮阶段时,真可谓是“唇枪舌战,火花四溅”,让观看者不忍离开。这是今后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类节目所要借鉴的地方。
  (2)舆论场的开放度。这个“开放度”是指空间的开放和信息内容的开放。在空间开放度上,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要注重“演播室真实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的结合。所谓的“网络虚拟空间”就是指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与场外观众进行实时互动。如节目论坛、网络直播专栏、微博、微信平台等。《时事辩论会》在凤凰网论坛上开辟辩论会版块,在场内激辩的同时,让场外观众随时加入争战,让观众不再是冷眼的旁观者。在信息内容的开放上,《时事辩论会》经常会加入一些关于时政新闻的假设性辩题,如《蒙古是中国的稳固后院吗》等。为了避免麻烦,《时事辩论会》会在每期节目开播之前,在节目的片头打出这样一行“免责声明”:“以下节目只反映主持人及嘉宾个人意见,与本台立场无关。”这些都是值得今后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这类节目所要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3)舆论场的渲染物和气氛。此类节目中多方角色营造的舆论氛围不仅靠语言的交流,也应注重环境中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如背景布置等。改版后的《时事辩论会》在背景幕布分别以“黑色(代表主持人)”、“红色(代表反方)”和“蓝色(代表正方)”三种颜色进行划分,同时配上九只白色光束,烘托出了节目庄重严肃的气氛。
  舆论场正是在以上三点要素的相互配合下才得以全面构建。这类开放的、公开平等而自由讨论的地方,是促成舆论形成和变动的重要空间。所以,今后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类节目要在舆论场的构建上做足功课,下足功夫。
其他文献
【摘要】回顾陈炳德总参谋长的访美行程,我国国内媒体主动出击,第一时间先声夺人,坚持舆论引导的鲜明性;把握舆论宣传的渐进性,在恰当的时机发出自己的声音,慢中有快;注意舆论引导的辩证性,客观全面地报道新闻;追求舆论宣传的科学性,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在包装形式上突出人性化和多样化的报道。  【关键词】陈炳德 舆论宣传 军队形象    2011年5月15日至5月22日,应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尔·马
拉斯维加斯,从一百年前的小村庄变成一个活色生香的城市。作为美国游的一个必去的景点,这里永远不乏游客的身影。  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拉斯维加斯可以方便的镶嵌于各种旅行计划中,完全取决于你的行程有多少时间。如果你只有一个周末,通过方便的美国国内航线你可以从拉斯维加斯机场直达赌场,狂欢两天两夜后满载而归或者输的甚至付不起去机场的的士钱,在赌场千万不要想着那些赌场传奇或者赌神之类的电影,相信我,如果你每天沉醉
淘金是一项古老的营生。《魏书·食货志》载:“汉中旧有金户千余家,常于汉水沙淘金。”五代的诗词这样描绘:“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摇云鬓佩鸣珰。”  十九世纪初,美国的西进运动开拓了西部的疆域。1848年,前进到加利福尼亚的人们发现了金矿,形成了规模空前的淘金热。  古今中外,黄金寄托了人们对财富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进入新世纪,金价高企,世界各地的人们仍然在用或古老或先进的手段谋取黄金。  在澳大利亚最大的
想要一个既有休闲娱乐氛围也能承担工作商务的弹性地带,非咖啡馆莫属。  “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奥地利作家彼得·艾腾贝格如是说。这是他写给曾经的情人的便条,简单隽永,被无数后人引用借用。那么,人为何会去咖啡馆?在咖啡馆独自坐着,和一个人闷在家里,感觉有什么不同?咖啡馆是如何有了今日的样貌?这背后都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咖啡冲泡饮用的历史已超过300年,最早起源于非洲埃塞俄比亚,人们发现
伊莲娜·罗莎(1922-2011)是法国设计师马萨尔·罗莎的妻子, 被法國超现实主义诗人保尔·艾吕雅(Paul Eluard)称誉为宛若仙子。海伦娜1927年出生在法国,17岁进入时装业做模特,一年后嫁给马萨尔。两人的邂逅,曾被法国时尚界传为一段佳话:在地铁上,马萨尔对这个年轻女孩搭腔说:“你有一个为帽子而生的头。”  2011年,法国各大报刊报道了84岁的昔日名媛伊莲娜·罗莎逝于巴黎的消息。所有
产品名:明基 SW2700PT  标签:摄影、专业显示器、广色域  亮点:该显示器为专业摄影师量身打造的专业级广色域显示器,拥有与单反相机一致的99
导语: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高潮,尽管蜷缩在车里十分疲倦,我们两人还努力突出政治,坚持了每天“早请示、晚汇报”,直到把“大红旗”押送到南宁。  在外交部地区司和驻外使馆工作,不乏出差的机会,一般出差都同接待外宾有关,但也不尽如此。我个人就曾有过几次别样的出差。  担任汽车押运员  大约在1968年初,外交部决定为我国驻苏联、罗马尼亚、朝鲜、越南等国大使配备国产红旗牌轿车。那年冬天我从驻越使馆回国休
通晓艺术史的人都知道,中国的民国时期,能出国接受美术高等教育的画家本来就不多,女画家尤其罕见。算来算去,这些女画家在人数上并没有超过二十人,杰出者似乎只有我们熟知或不那么熟知的“民国六大新女性画家”──潘玉良、方君璧、关紫兰、蔡威廉、丘堤与孙多慈。  这六个人中,潘玉良无疑是一个异数。因其他的五位,大多是出自名门望族、富贵之家的窈窕淑女,或书香门第、一身书卷气的个性女子。唯潘玉良出身最贫寒,经历最
科学家们曾经认为,女性比男性拥有更灵敏的嗅觉是因为受到情绪和认知的影响。但最新的研究显示,这可能是因为女性大脑中有更多的嗅觉神经细胞。  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报道,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的科研人员研究了7名男性和11名女性解剖后的大脑,发现女性大脑中的嗅觉神经细胞比男性多50%。女性似乎从一出生就具备这些额外的嗅觉细胞,因为大脑是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积累更多细胞的。  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生物医学教授罗
导语:科雷什对信徒精神和肉体的控制十分严苛,他规定信徒必须将所有财产完全供奉给他,教徒们分男女集体居住,每天从事劳作,诵读《圣经》、汇报思想。还时常不让教徒们吃饭、睡觉,以“适应世界末日时出现的灾难”。大卫·科雷什口才十分出众,熟谙《圣经》能倒背如流的他常常把反对他的人驳斥得哑口无言。  “把女人和孩子带到楼上去!”大卫·科雷什厉声喊道,窗外轰鸣的直升机的声音让他的话需要努力才能听清,几十名女人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