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位养老,兼顾情与法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id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26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对家庭养老重新定位,将现行法“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修改为“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至此,我国已有5000年历史的“养儿防老”传统观念有望改变。此外,“常回家看看”、“拒绝啃老”是否适合写入法律,草案中与此相关的规定引起了社会各界热议。
  “啃老”已成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
  话题背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高材生小魏,如今因为不找工作,靠父母养活而被父母告上法庭,要求其搬家。北京房山法院已受理了此案。父亲老魏在起诉书中称,小魏毕业于北京大学,体格健壮,曾在北京燕山石化工作,于2001年买断了16年的工龄,从此游手好闲,坐吃山空,迄今为止,已逾10年。还有一个事件在当前很火,网友称之为史上最荒唐的“啃老”事件——2011年7月,河北石家庄电视台《情感密码》栏目曾播出了一期节目“我给儿子当孙子”。当事人是一对身强力壮的夫妻,大学毕业后闲在家里看电视、打电脑,全靠当搬运工的父亲过日子,一日三餐要靠父亲,连儿媳的内衣也要父亲洗。
  实际上,近年来,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并有增长的趋势。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以上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啃老族”中,有些结婚新房靠父母全付或者首付,有些常年在父母家中“蹭吃蹭喝”,有些生下孩子后让父母帮助带,费用全由父母贴补……
  立法禁止“啃老”是否行得通
  “啃老族”,给老年父母带来了沉重的生活和精神负担。2011年初,江苏省曾拟立法,规定禁止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啃老”,老年人可拒绝子女经济资助的要求,子女不得强行索取老年人的财物。
  立法禁止“啃老”,赞成者认为,当道德不再约束“缺德”时,依法治理就是必然。反对者表示,立法限制“啃老”没有可操作性,啃到什么程度算违法?
  有学者指出,伴随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从最初的“啃吃啃穿”逐步升级为“啃房啃车”。有人戏言,以前是“养儿防老”,现在是“养儿啃老”。
  “啃老”也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养老模式有关。我国长期以来以家庭养老为主,沿袭着“反哺”式养老传统,父母与子女很难像西方国家那样分得清清楚楚。尤其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些都让“被啃”的父母和啃老的子女觉得“啃”得当然。而且,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421”的家庭结构使子女无暇顾及对老人的照顾,一些老人反而希望“被啃”,愿意和子女住在一起,与子女共同承担生活压力。
  可以说,“啃老”虽然发生在个体身上,却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是各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缓解“啃老”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努力,需要政策的联动机制。
  “常回家看看”能否避免“孤独死”
  话题背景:与“啃老”相对应的是让人不寒而栗的“孤独死”。6月20日,株洲市59岁独居生活的李建设,死后一周被邻居发现;不久,附近一小区的一名约60岁的独居老人去世多日,才被人发觉。一个月两起独居老人去世多日才被发现,并不是个例。
  “孤独死”是指在没有任何人照顾的情况下死去的意思。“孤独死”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由日本人提出。
  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我国“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据统计,2010年,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有4150万人,到“十二五”期末将超过510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近1/4。“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不少“空巢家庭”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老人普遍存在生活困难、生活无人照顾、生命时常受到威胁等问题。而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对“空巢老人”来说则是更巨大的伤害。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将“常回家看看”入法,是有关方面重视“空巢老人”问题的表现,是政府部门在民生问题上的进步。
  立法应多些可操作性
  “常回家看看”是否该入法,围绕这一规定,社会上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法律终于开始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了;另一种观点认为,“常回家看看”属于道德、私人事务的范畴,适用于公共领域的法律不应过分介入。此外,草案中如何界定“经常”也引起了争议。一个月回家一次是经常,一个星期回家一次也是经常,半年回家一次算不算经常?“常回家看看”如果写入法律,是否意味着如果以后子女没有回家探望父母,父母就可以把子女告上法庭?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副院长何文炯认为:“首先‘常回家看看’入法是件好事,有助于发扬敬老美德,但是如何操作和保障的确值得研究。”
  也有学者提出,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讲,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比如企业为员工提供带薪假期,也可以享受税收优惠。“这样整个社会的积极性就提高了,法律也落到实处了。”
  从倡导“常回家看看”到禁止子女“啃老”,这些法律条文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人们本应柔软的亲情。“亲情”也需要法律来保障,这说明我们的法律设定越来越人性化。“常回家看看”和“拒绝啃老”需要很大的社会成本,这从春运和提高新就业人员就业起薪点就能看出一二,但无论成本多大,都是值得的。家庭是社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织机构,家庭的幸福与否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责编:孙展)
其他文献
刘福兴是河北省黄骅市一位退休检察官,已年逾古稀。他这辈子参与救人47次,独立施救二十多人。他遵循爷爷“施恩不图报,张扬无道德”的家训,救人从不留名,如果不是一篇报道引发的寻恩连锁反应,这位古稀老英雄还会一直“潜伏”下去——   一  刘福兴家住河北省黄骅市常郭镇常郭村,他的爷爷刘立泰就是个一生帮助了无数人的大好人,被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称为“活佛”。  那是1949年农历八月,那天
期刊
我老爸发病前说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是:“要不然,我也吃一点儿麻酱烧饼吧。”当时我们家正吃中午饭,母亲刚买回的麻酱火烧,我爸看到了,馋了,才说出了这句话。  他的要求当时就被拦了回去,我妈皱着眉头斩钉截铁地说:“不能吃!又是红糖又是淀粉的,吃一块火烧你的血糖得升多高?”我爸的手马上缩了回来。其实从他查出糖尿病开始,对饮食的忌口和吃药的按时比任何人都在意、都严格,麻酱烧饼是他最期待的也是从来没敢实现的梦想
期刊
2012年夏,家住上海虹口区公安街的汤修咏迎来百岁寿诞。全家人和社区的热心人欢聚一堂,为老寿星合唱:“祝您生日快乐!”大家都知道,老人的百岁寿诞来得格外不易,她与死神抗争了4年,终于身体好转,迎来新生活。  汤修咏是一位高龄低保老人。她在96岁高龄时不慎摔了一跤,卧床不起。病来如山倒,汤老太又患老年并发症,屡屡被列入高危病人名单。女儿轮流一天24小时侍候她。高龄病人身上插了5根管子,昏迷不醒,甚至
期刊
二战结束以来,德国比较勇于反省历史罪责,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二战后,德国积极配合美苏英法等盟国对德国推行的“非纳粹化”运动,严惩那些罪大恶极的纳粹分子。此外,德国政府在不同场合积极表达对二战的忏悔之意,1970年12月7日,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殉难纪念碑前公开下跪,这一忏悔之举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德国政府还先后向波兰、俄罗斯、捷克等受害国家先后赔偿累计近550亿欧元。1994年,德
期刊
日本手机抱枕手感好  日本大阪大学研究出一种手机通话抱枕,它全长75厘米,重600克。只要将抱枕上附带的两只“手”打开,抱枕就呈现人体形状,手感如同乙烯基树脂橡胶一样柔软。如果把手机插在它的头部,麦克风会感知声音,内部的振动器会再现人说话时心脏的震动感。如果电话那头的人说话时兴致勃勃,抱枕的震动就会愈加强烈。抱着它通话,就会觉得远方的人就在自己身边。    孤独加速衰老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
期刊
丁老师:您好!  我和老伴都是古稀之人了。我们相伴一生,没怎么红过脸。可谁想到,现在竟吵得不可开交。我很生气,很想和您说一说,听一听您的意见。  我们有一对儿女,儿子在珠海,女儿在天津,我们在云南。我和我老伴退休前是大学老师,虽说不上富裕,但是生活还算无忧。可是我们年纪一天比一天大了,不能不想如何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  两年前女儿就说,离她不太远的地方有一处还可以的房子,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卖掉现在
期刊
1.观察与询问  根据实际情况,如果老人清醒,可以询问其原因,然后扶对方起来。如果对方说不了话,或者受伤,在询问对方没有应答时,进行下一步。  2.判断  此时,不要贸然上去搀扶或移动老人,因为这时不能确定老人是否有先天性疾病或者受伤有多严重,如果贸然去移动或者搀扶只会让老人更加痛苦,这个时候,一是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一是寻找群众一起帮忙,看现场有没有经验人士处理过类似事故。  3.实施  如
期刊
说到著名歌唱家姜嘉锵和夫人金家勤走在外面总是牵着手的习惯,朋友曾非常羡慕地说:“你们真幸福,像恋爱中的情侣一样。”金家勤说:姜老师色盲,过马路时,我要拉着他过红绿灯,我才放心。姜嘉锵却说:没办法,我的夫人总是不记得路……  一  1960年初,作为中央民族乐团的“元老”之一,歌唱家姜嘉锵除了完成演出任务,还作为授课老师,负责培养音乐人才。就在这时,美丽清纯的女孩金家勤闯入他的视线。17岁的金家勤是
期刊
【伦敦奥运会的理念】:伦敦2012将是每一个人的奥运会,每一个人的2012,让奥林匹克精神启发每个人。  【伦敦奥运会会徽】:会徽颜色一共有四种,分别是粉色、橙色、蓝色和绿色,将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选择不同颜色的会徽。表示举办年份的“2012”通过变体形式成了会徽的主体,表示举办地点的“london”和代表奥运的五环标志则被嵌在第一个“2” 和“0”中。  【伦敦奥运会主体育场】:伦敦碗。位于伦敦市
期刊
广播牵手有缘人  我结婚多年一直没有生育,1995年,丈夫在外面与别人有了孩子后遗弃了我。那个年代,广播成了我最贴心的精神伙伴。  老李是长沙人,比我年长10岁。离婚后也对广播情有独钟。我们就是通过电波牵线走到一起的。  记得那是一个雷雨交加的黄昏,广播里正在播放一档“七夕会”的交友节目。广播里老李求偶的信息,让我为之振奋。  当晚,我夜不能寐,写了一封信给远在长沙的老李。几天后老李也快速地回了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