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保险的成本与品质,消费者似乎有些陌生,这些普通商品的特征在保险上表现不明显。其实,作为商品,保险具有成本和品质的特征,而且成本和品质比普通商品的丰富得多,不是简单的保费支出和所得就能涵盖的。消费者由于缺乏成本、品质的比较意识,或者不知道该如何比较,往往买不到最佳的保险。
成本和品质进入消费视野
消费者缺少保险成本与品质比较意识,跟缺少市场培育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市场放开之前,保险主体少,如同两三只羊生活在广袤的大草原上一样,从来都不担心生存问题,也就缺少产品创新的动力。市场上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在费率、回报和服务上也大同小异,那时谈论保险成本和品质比较等问题显得不切实际,没有什么可以对比和进行选择。
最近两年,保险市场逐渐放开,对国内市场觊觎已久的外资保险公司大量涌入外,数量增加到37家,而中资保险公司也加快了市场拓展步伐,今年又将有20家中资保险公司开业。保险主体迅速增多,资源有限,竞争不可避免。而产品是保险公司竞争的有效“武器”,面对开放的市场,不管是老公司还是新公司,都铆足了劲创新产品。
当前保险市场的发展很不均衡,在寿险市场上,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和太保寿险三家大保险公司已经先行发展了近20年,所占市场份额超过80%,拥有广泛的销售队伍和客户群,新保险公司要立足发展,必须付出更多成本,包括降低产品价格、丰富保障范围等。在新公司的刺激下,老保险公司则要努力保持市场优势。在较量过程中,保险产品不可避免地多元化起来,如今年1月份,寿险公司推出的同类分红两全保险就有六七种。产品丰富的同时,在品质上也良莠不齐,价高者不一定品质高,价低者不一定品质低。
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产品,缺少市场培育的消费者为拥有选择权而欢呼雀跃时,却又在为选择何种保险而头痛。如果不能准确地比较保险成本与品质,很可能买的保险不仅没有让自己心安,反而心烦,最后只能一退了之,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于是,成本和品质进入了消费者的视野。
成本与品质的构成
保险成本是广义的,不单指缴纳的保费,而且是支出与所得的总和,包括保费支出、死亡给付、现金价值及红利和其他相关保障。保险公司由于经营收益、投资绩效、收益目标、营销成本等各不相同,在开发产品时确定的成本也会有较大差别。如费率是保险公司根据生命表、以往出险赔付数据加上公司的经营成本确定的,如果保险公司管理效率高,经营成本低,可以降低保险费率,消费者就相应少缴保费,相反亦然。这样,消费者有时遇到付出高保费可不一定买到优质产品的怪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现在市场上较受欢迎的分红两全险为例:在拿到产品条款或者听完营销员的介绍后,消费者不要冲动购买,而要货比三家后决定。在设定总缴费额相同的情况下,有下列成本需要比较,这也是寿险产品主要的比较因素:同类保险的保险期间,是到80岁,还是终身保险,期间不同,到期后的给付也会不同;比较生存给付的现金多少;意外身故或者疾病身故的起效时间,能得到的保险金数额;重大疾病是否提前给付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随着保险风险保障功能一再被强调,保险公司增加了产品的保障金额,比较成本时要看清意外身故的给付金额,有的是保险金的2倍,有的则是3倍,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3倍比2倍的成本更低。此外,还要看手续费有无优惠政策,保单是否有抵押权,连续承保是否保额增加等,因为牵涉到红利问题,保险公司的投资盈利能力也应该成为保险成本的要素。
品质是保险比较的另外一个重点。保险品质包括公司经营是否稳健,服务的方便性以及公司提供的后续服务,再加上承保条件以及保障范围。保险说到底是给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安心的状态,如果产品具有瑕疵,比如,公司本身经营出了问题,保险利益难以保障;服务不到位,出险后,不能及时查勘,支付理赔款或给付金拖沓,都会给消费者造成不安,这也是保险品质不好的直接表现。
所以,选购保险在比较成本的同时,要比较商品品质。以车险为例,现在车险费率市场化,产品的差异性也表现出来,有的保险公司对赛欧、雅阁、飞度等车型上调20%保费,有的则对吉利、长安羚羊等提高保费;有的还对8万元以下的车拒保。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根据自己的车型进行比较选择。比较下来,对自己车型增加保费的品质肯定较低。
此外,服务是保险品质的关键因素,却常被消费者忽略,或者在进行成本比较的时候,成为牺牲对象。还是以车险为例,有时购买了成本相对便宜的车险,但是因为保险公司小,查勘理赔力量薄弱,出险后会遇到查勘理赔的时间长、理赔不方便,异地出险的查勘理赔麻烦等问题。而那些购买成本相对较高的车险产品,可能会提供丰富的服务支撑,如酒后代驾、全城通赔、免费拖车、1000元内现场赔付等服务。在这些前提条件下,进行综合比较,然后权衡利弊就非常必要了。
总之,保险市场在变化,消费者挑选保险产品也应学会比较成本和品质,这样才能购买到较理想的产品。
成本和品质进入消费视野
消费者缺少保险成本与品质比较意识,跟缺少市场培育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市场放开之前,保险主体少,如同两三只羊生活在广袤的大草原上一样,从来都不担心生存问题,也就缺少产品创新的动力。市场上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在费率、回报和服务上也大同小异,那时谈论保险成本和品质比较等问题显得不切实际,没有什么可以对比和进行选择。
最近两年,保险市场逐渐放开,对国内市场觊觎已久的外资保险公司大量涌入外,数量增加到37家,而中资保险公司也加快了市场拓展步伐,今年又将有20家中资保险公司开业。保险主体迅速增多,资源有限,竞争不可避免。而产品是保险公司竞争的有效“武器”,面对开放的市场,不管是老公司还是新公司,都铆足了劲创新产品。
当前保险市场的发展很不均衡,在寿险市场上,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和太保寿险三家大保险公司已经先行发展了近20年,所占市场份额超过80%,拥有广泛的销售队伍和客户群,新保险公司要立足发展,必须付出更多成本,包括降低产品价格、丰富保障范围等。在新公司的刺激下,老保险公司则要努力保持市场优势。在较量过程中,保险产品不可避免地多元化起来,如今年1月份,寿险公司推出的同类分红两全保险就有六七种。产品丰富的同时,在品质上也良莠不齐,价高者不一定品质高,价低者不一定品质低。
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产品,缺少市场培育的消费者为拥有选择权而欢呼雀跃时,却又在为选择何种保险而头痛。如果不能准确地比较保险成本与品质,很可能买的保险不仅没有让自己心安,反而心烦,最后只能一退了之,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于是,成本和品质进入了消费者的视野。
成本与品质的构成
保险成本是广义的,不单指缴纳的保费,而且是支出与所得的总和,包括保费支出、死亡给付、现金价值及红利和其他相关保障。保险公司由于经营收益、投资绩效、收益目标、营销成本等各不相同,在开发产品时确定的成本也会有较大差别。如费率是保险公司根据生命表、以往出险赔付数据加上公司的经营成本确定的,如果保险公司管理效率高,经营成本低,可以降低保险费率,消费者就相应少缴保费,相反亦然。这样,消费者有时遇到付出高保费可不一定买到优质产品的怪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现在市场上较受欢迎的分红两全险为例:在拿到产品条款或者听完营销员的介绍后,消费者不要冲动购买,而要货比三家后决定。在设定总缴费额相同的情况下,有下列成本需要比较,这也是寿险产品主要的比较因素:同类保险的保险期间,是到80岁,还是终身保险,期间不同,到期后的给付也会不同;比较生存给付的现金多少;意外身故或者疾病身故的起效时间,能得到的保险金数额;重大疾病是否提前给付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随着保险风险保障功能一再被强调,保险公司增加了产品的保障金额,比较成本时要看清意外身故的给付金额,有的是保险金的2倍,有的则是3倍,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3倍比2倍的成本更低。此外,还要看手续费有无优惠政策,保单是否有抵押权,连续承保是否保额增加等,因为牵涉到红利问题,保险公司的投资盈利能力也应该成为保险成本的要素。
品质是保险比较的另外一个重点。保险品质包括公司经营是否稳健,服务的方便性以及公司提供的后续服务,再加上承保条件以及保障范围。保险说到底是给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安心的状态,如果产品具有瑕疵,比如,公司本身经营出了问题,保险利益难以保障;服务不到位,出险后,不能及时查勘,支付理赔款或给付金拖沓,都会给消费者造成不安,这也是保险品质不好的直接表现。
所以,选购保险在比较成本的同时,要比较商品品质。以车险为例,现在车险费率市场化,产品的差异性也表现出来,有的保险公司对赛欧、雅阁、飞度等车型上调20%保费,有的则对吉利、长安羚羊等提高保费;有的还对8万元以下的车拒保。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根据自己的车型进行比较选择。比较下来,对自己车型增加保费的品质肯定较低。
此外,服务是保险品质的关键因素,却常被消费者忽略,或者在进行成本比较的时候,成为牺牲对象。还是以车险为例,有时购买了成本相对便宜的车险,但是因为保险公司小,查勘理赔力量薄弱,出险后会遇到查勘理赔的时间长、理赔不方便,异地出险的查勘理赔麻烦等问题。而那些购买成本相对较高的车险产品,可能会提供丰富的服务支撑,如酒后代驾、全城通赔、免费拖车、1000元内现场赔付等服务。在这些前提条件下,进行综合比较,然后权衡利弊就非常必要了。
总之,保险市场在变化,消费者挑选保险产品也应学会比较成本和品质,这样才能购买到较理想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