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运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在科学教育的课堂中,教师的职责不再局限于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而应更加注重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大胆假设,细心求证。在科学课教学中要把握小学生科学课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掌握技能和获取关于科学知识的良好习惯和态度。小学科学课如何从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需要我们每个教师共同探究。
一、课前充分准备,提供保障,为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创设条件
教师的准备工作有哪些呢?
1.提前对实验有一个全面的掌握。这就需要科学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教材中出现的实验要不折不扣的做一遍。苏教版小学科学3-6年级的教材中提到的实验为127个,这些实验大部分都是小实验,而且数量众多,实验类型又分为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要想全部完成这127个实验,确实难度比较大,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就更应该将这些实验全部做一遍,甚至部分实验要做两遍、三遍。只有教师能够完全掌握这些实验,才能从容应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以,千万不能在态度上轻视小实验,千万不要怕麻烦。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有一个实验叫做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这就是一个小实验,我就曾经在这个实验上吃过亏。当时做的时候把重心做的太偏向一边了,结果怎么站都没站的稳。后来重新做的时候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一遍就好了。
(2)教材中出现的部分实验并不是完全规范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依据教参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实验进行改进,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2.制定好实验计划。开学初,科学教师,无论专职还是兼职的,都要制定好本年级或本班级的试验计划。根据计划进行安排整。
3.课前一天把实验器材准备好。不少教师都是临上课前才抓着书本到实验室拿取材料,不仅容易遗漏,而且学生来后难以组织教学,从而导致上课铃响后实验室闹哄哄。有教师或许对提前一天准备好器材感到很疑惑:没必要这么早吧?其实器材准备好以后,上课教师要先把实验内容进行操作的。这点不少兼职教师容易忽略,等到实验时出现意外情况再想办法就来不及了。所以提前一天准备好器材并熟悉使用,非常关键。
4.培养好小助手,合理分组。实验室事务繁多,科学教师一个人有时忙不过来。怎么办?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小助手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每个班级选一名课代表,并且在实现已经了解了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优势选择合适的岗位,如操作员、汇报员、记录员、材料员等,其中操作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名额,每个小组必须有一个小组长,负责统筹工作。
二、课堂精心辅导,保证效率,实实在在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动手实践的欲望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课改的需要,更是创新教育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必需。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学生动手探究的意识,激发探究的欲望。
谈话鼓励。针对动手能力差的部分学生,可以让他们笨鸟先飞。在上课之前悄悄找他们谈话,并事先告诉他们实验活动的内容,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和注意什么。建议他们积极为小组准备实验材料,实验结束后主动帮助组长和其他同学整理桌面。这样学生才能消除对动手操作的恐惧感,增强做好实验的自信心。
2.加强有效指导、提高学生动手探究能力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有效的指导,确保探究过程井然有序地开展,不能让学生处于无政府状态,感到漫无目的,手足无措,应该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收获。在指导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形成安全操作、规范操作的习惯。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的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要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学生的动手实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经常会受到阻碍,因而教师应该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帮助学生扫除障碍,使学生扬着思维的风帆不断前进。如测量水的温度、温度计的使用等。使学生能够形成掌握正确的操作习惯。如在研究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需要保持不变的是那些条件,需要改变的是哪些条件等,让学生知道实验的方法步骤,知道需要多做几次实验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3.留给学生足够空间,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堂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做”的研究环境,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在操作各种材料或仪器来探究,才能从实验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科学探究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真正探究了科学,真正实现了动手更动脑。例如在讲五年级上册《研究磁铁》一课时,我让学生想办法做一个磁铁玩具,有学生试验很多次都不能成功,但他们不气馁,并对我说:“老师,我就不信我做不起来。”通过多次的试验探究,终于做出了几个好玩的磁铁玩具,从他们一张张笑脸中,我看到了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总之,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课堂辅导、课后实践中时时关注学生,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不断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在亲历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
一、课前充分准备,提供保障,为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创设条件
教师的准备工作有哪些呢?
1.提前对实验有一个全面的掌握。这就需要科学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教材中出现的实验要不折不扣的做一遍。苏教版小学科学3-6年级的教材中提到的实验为127个,这些实验大部分都是小实验,而且数量众多,实验类型又分为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要想全部完成这127个实验,确实难度比较大,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就更应该将这些实验全部做一遍,甚至部分实验要做两遍、三遍。只有教师能够完全掌握这些实验,才能从容应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以,千万不能在态度上轻视小实验,千万不要怕麻烦。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有一个实验叫做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这就是一个小实验,我就曾经在这个实验上吃过亏。当时做的时候把重心做的太偏向一边了,结果怎么站都没站的稳。后来重新做的时候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一遍就好了。
(2)教材中出现的部分实验并不是完全规范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依据教参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实验进行改进,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2.制定好实验计划。开学初,科学教师,无论专职还是兼职的,都要制定好本年级或本班级的试验计划。根据计划进行安排整。
3.课前一天把实验器材准备好。不少教师都是临上课前才抓着书本到实验室拿取材料,不仅容易遗漏,而且学生来后难以组织教学,从而导致上课铃响后实验室闹哄哄。有教师或许对提前一天准备好器材感到很疑惑:没必要这么早吧?其实器材准备好以后,上课教师要先把实验内容进行操作的。这点不少兼职教师容易忽略,等到实验时出现意外情况再想办法就来不及了。所以提前一天准备好器材并熟悉使用,非常关键。
4.培养好小助手,合理分组。实验室事务繁多,科学教师一个人有时忙不过来。怎么办?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小助手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每个班级选一名课代表,并且在实现已经了解了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优势选择合适的岗位,如操作员、汇报员、记录员、材料员等,其中操作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名额,每个小组必须有一个小组长,负责统筹工作。
二、课堂精心辅导,保证效率,实实在在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动手实践的欲望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课改的需要,更是创新教育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必需。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学生动手探究的意识,激发探究的欲望。
谈话鼓励。针对动手能力差的部分学生,可以让他们笨鸟先飞。在上课之前悄悄找他们谈话,并事先告诉他们实验活动的内容,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和注意什么。建议他们积极为小组准备实验材料,实验结束后主动帮助组长和其他同学整理桌面。这样学生才能消除对动手操作的恐惧感,增强做好实验的自信心。
2.加强有效指导、提高学生动手探究能力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有效的指导,确保探究过程井然有序地开展,不能让学生处于无政府状态,感到漫无目的,手足无措,应该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收获。在指导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形成安全操作、规范操作的习惯。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的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要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学生的动手实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经常会受到阻碍,因而教师应该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帮助学生扫除障碍,使学生扬着思维的风帆不断前进。如测量水的温度、温度计的使用等。使学生能够形成掌握正确的操作习惯。如在研究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需要保持不变的是那些条件,需要改变的是哪些条件等,让学生知道实验的方法步骤,知道需要多做几次实验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3.留给学生足够空间,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堂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做”的研究环境,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在操作各种材料或仪器来探究,才能从实验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科学探究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真正探究了科学,真正实现了动手更动脑。例如在讲五年级上册《研究磁铁》一课时,我让学生想办法做一个磁铁玩具,有学生试验很多次都不能成功,但他们不气馁,并对我说:“老师,我就不信我做不起来。”通过多次的试验探究,终于做出了几个好玩的磁铁玩具,从他们一张张笑脸中,我看到了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总之,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课堂辅导、课后实践中时时关注学生,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不断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在亲历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