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校辅导员的职责
(一)如何定义高校辅导员
1961 年《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第一次正式提出在高等学校设置专职政治辅导员。到目前为止高校辅导员这只队伍就是冲在高校学生工作第一线的管理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所以,这支队伍工作状态的好坏、工作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现状
我国高校辅导员是适应国情的特有行业,与西方一些国家的学生事务服务者相比在诸多方面差异显著,因为我们还除了服务学生还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我国高校辅导员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服务者,既要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完成大量与学生相关的事务工作。往往当问及辅导员何事应为时,人们都能指出一大堆;而问到辅导员何事可不为时,辅导员们自己也常常无语。年轻辅导员被大量琐事缠身,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反而是难有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常常给人一种“本末倒置”的感觉。特别是现在的年轻辅导员,时刻被事物性工作缠身的结果是不仅消减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而且在学习和科研方面也难有时间和精力投入。
(三)高校辅导员的真正职责
高校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953年4月3日,清华大学向高教部、人事部提交报告,建议挑选学习成绩优良、思想觉悟较高的党团员担任辅导员,把辅导员培养成为具备更高政治素质及业务水平的干部,这成为高校辅导员制度逐步确立的标志。1985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辅导员的解释是:中国高等学校的基层政工干部,其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员,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应列为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明确
高校辅导员是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是高校各项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落实者。但是,由于现状对辅导员岗位职责界定不明,使得辅导员由“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师”蜕变为“学生的生活保姆”。辅导员工作也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文体活动组织、社会实践开展、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就业择业指导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总之,凡是与学生有关的,最先想到的必然是辅导员。为了做好这些工作,很多辅导员都有“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感觉,不得不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奔波,尽管社会、家庭、学校等都对辅导员的“功能”持有较高的期待,希望达到对学生全方位的照顾和培养,甚至有家长干脆认为把学生送到高校,就像到把孩子送到全托幼儿园一样,什么事找辅导员就行了。然而事实是,年轻辅导员们自身的经历和社会经验还没办法达到人们心目中的期待。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强大的心理压力使得许多辅导员深感疲惫,工作热情逐渐减退。
(二)辅导员工作的成效难以数据衡量
德育工作一直难有考核标准,因此,从事德育工作的辅导员的工作绩效很难用数据衡量。长期以来,辅导员一直都处于学生工作的最前沿,只要有问题,家长首先找到的是辅导员,特别是一旦学生出现重大问题,辅导员往往被处在承担责任的风口浪尖上。这些状况使得年轻辅导员精神长期紧绷的弦变得极其敏感甚至脆弱。职业压力的巨大使一些辅导员产生失眠、紧张、焦虑的症状。特别是经过一两年工作后,与一些同龄人相比物质和待遇上的落后的现实,使得年轻辅导员出现了思想不稳定、信念不坚定、工作兴趣衰减等问题。
(三)辅导员成就感低,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有限
一个严峻的现实是,大多数年轻辅导员上岗后,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定期进行高层次的学习和培训。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状况就使得这支队伍两三年后知识落伍、缺少创新,甚至一些方面负于学生,导致师生间可供交流的语言越来越少,从而使辅导员缺乏工作热情和信心。相对专业教师积累起来的学术论文、学术成果而言,辅导员的成果只能说是带过了几届学生而已,社会认可度不高,辅导员在事业上难有成就感。
三、如何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很多是来自一个职业的大环境因数,而且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在研究,也给出了一些很好的解决办法,但是很多都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提出的解决方案,在这里我想根据自身多年的辅导员工作经历,以改变自身小环境为目的,来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生活方式的管理
处于职业倦怠状态中的辅导员,绝大多数都是将醒着的时间几乎都贡献在工作上的人,可想而知,一旦这占到生命绝大部分的工作给自己带来了压力和困扰,很快就会升级为生活中的一个重大危机。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之余要花时间去休息、享受家庭生活、享受个人时光,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不但能够消减压力事件的绝对数量,而且可以运用社会支持系统去抵抗已经形成的压力。因此,我觉得学校举办的每月一次的辅导员沙龙是一个很好的减压方式,既能从中学习同行的工作方式,又能反思自身的工作缺陷,还能找到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二)时间管理
辅导员的工作往往要求一个人同时处理头绪繁多、杂乱无章的事务,从而使他们感到分身乏术、疲惫不堪,久而久之便会心力交瘁。这时很多人就会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实际上,再多的事情都可以区分出轻重缓急,我们需要优先处理的永远都是既重要又紧急的事情,其次是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再次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最后才是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这就是时间管理。此外,在完成某一件复杂的事情时,试着将其分解成几个容易着手的小部分,然后合理地分配每段时间要做的事情,且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当通过这样方式解决掉一些本来自己认为难度很大的事情时,就会产生成就感,并且提升自信心。
(三)情绪管理
置身于长期压力之下的辅导员其情绪难免波动。要做好情绪管理首先要体会自己的情绪,也就是时时提醒自己注意:“我现在的情绪如何?”许多人不肯承认自己有负面的情绪,但压抑情绪反而带来更不好的结果,学着体会自己的情绪,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其次要以合宜的方式舒解情绪。舒解情绪的方法很多,比如暂时放下手边的工作,找好友诉苦、听音乐、散步或逼自己做别的事情以免老想起不愉快等等,其实有时在办公室内与同事发发牢骚,也不免是缓解情绪的好方法。不管采取哪一种方式,舒解情绪的目的在于让自己好过一点,也让自己更有能量去面对未来。如果在工作中有了不舒服的感觉,要勇敢地面对,仔细想想,为什么这么难过、生气?我可以怎么做,将来才不会再重蹈覆辙?怎么做可以降低我的不愉快?这么做会不会带来更大的伤害?根据这几个角度去选择适合自己且能有效舒解情绪的方式,就能够控制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所控制。
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我们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不是个别和短期现象,这是一个群体在经历了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后,形成的一种对自身以及职业本身的不信任甚至是讨厌的情绪,这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必要时也可进行设当的轮岗,体会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性质,从而缓解职业倦怠的状态。
(一)如何定义高校辅导员
1961 年《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第一次正式提出在高等学校设置专职政治辅导员。到目前为止高校辅导员这只队伍就是冲在高校学生工作第一线的管理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所以,这支队伍工作状态的好坏、工作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现状
我国高校辅导员是适应国情的特有行业,与西方一些国家的学生事务服务者相比在诸多方面差异显著,因为我们还除了服务学生还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我国高校辅导员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服务者,既要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完成大量与学生相关的事务工作。往往当问及辅导员何事应为时,人们都能指出一大堆;而问到辅导员何事可不为时,辅导员们自己也常常无语。年轻辅导员被大量琐事缠身,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反而是难有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常常给人一种“本末倒置”的感觉。特别是现在的年轻辅导员,时刻被事物性工作缠身的结果是不仅消减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而且在学习和科研方面也难有时间和精力投入。
(三)高校辅导员的真正职责
高校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953年4月3日,清华大学向高教部、人事部提交报告,建议挑选学习成绩优良、思想觉悟较高的党团员担任辅导员,把辅导员培养成为具备更高政治素质及业务水平的干部,这成为高校辅导员制度逐步确立的标志。1985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辅导员的解释是:中国高等学校的基层政工干部,其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员,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应列为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明确
高校辅导员是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是高校各项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落实者。但是,由于现状对辅导员岗位职责界定不明,使得辅导员由“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师”蜕变为“学生的生活保姆”。辅导员工作也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文体活动组织、社会实践开展、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就业择业指导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总之,凡是与学生有关的,最先想到的必然是辅导员。为了做好这些工作,很多辅导员都有“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感觉,不得不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奔波,尽管社会、家庭、学校等都对辅导员的“功能”持有较高的期待,希望达到对学生全方位的照顾和培养,甚至有家长干脆认为把学生送到高校,就像到把孩子送到全托幼儿园一样,什么事找辅导员就行了。然而事实是,年轻辅导员们自身的经历和社会经验还没办法达到人们心目中的期待。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强大的心理压力使得许多辅导员深感疲惫,工作热情逐渐减退。
(二)辅导员工作的成效难以数据衡量
德育工作一直难有考核标准,因此,从事德育工作的辅导员的工作绩效很难用数据衡量。长期以来,辅导员一直都处于学生工作的最前沿,只要有问题,家长首先找到的是辅导员,特别是一旦学生出现重大问题,辅导员往往被处在承担责任的风口浪尖上。这些状况使得年轻辅导员精神长期紧绷的弦变得极其敏感甚至脆弱。职业压力的巨大使一些辅导员产生失眠、紧张、焦虑的症状。特别是经过一两年工作后,与一些同龄人相比物质和待遇上的落后的现实,使得年轻辅导员出现了思想不稳定、信念不坚定、工作兴趣衰减等问题。
(三)辅导员成就感低,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有限
一个严峻的现实是,大多数年轻辅导员上岗后,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定期进行高层次的学习和培训。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状况就使得这支队伍两三年后知识落伍、缺少创新,甚至一些方面负于学生,导致师生间可供交流的语言越来越少,从而使辅导员缺乏工作热情和信心。相对专业教师积累起来的学术论文、学术成果而言,辅导员的成果只能说是带过了几届学生而已,社会认可度不高,辅导员在事业上难有成就感。
三、如何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很多是来自一个职业的大环境因数,而且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在研究,也给出了一些很好的解决办法,但是很多都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提出的解决方案,在这里我想根据自身多年的辅导员工作经历,以改变自身小环境为目的,来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生活方式的管理
处于职业倦怠状态中的辅导员,绝大多数都是将醒着的时间几乎都贡献在工作上的人,可想而知,一旦这占到生命绝大部分的工作给自己带来了压力和困扰,很快就会升级为生活中的一个重大危机。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之余要花时间去休息、享受家庭生活、享受个人时光,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不但能够消减压力事件的绝对数量,而且可以运用社会支持系统去抵抗已经形成的压力。因此,我觉得学校举办的每月一次的辅导员沙龙是一个很好的减压方式,既能从中学习同行的工作方式,又能反思自身的工作缺陷,还能找到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二)时间管理
辅导员的工作往往要求一个人同时处理头绪繁多、杂乱无章的事务,从而使他们感到分身乏术、疲惫不堪,久而久之便会心力交瘁。这时很多人就会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实际上,再多的事情都可以区分出轻重缓急,我们需要优先处理的永远都是既重要又紧急的事情,其次是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再次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最后才是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这就是时间管理。此外,在完成某一件复杂的事情时,试着将其分解成几个容易着手的小部分,然后合理地分配每段时间要做的事情,且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当通过这样方式解决掉一些本来自己认为难度很大的事情时,就会产生成就感,并且提升自信心。
(三)情绪管理
置身于长期压力之下的辅导员其情绪难免波动。要做好情绪管理首先要体会自己的情绪,也就是时时提醒自己注意:“我现在的情绪如何?”许多人不肯承认自己有负面的情绪,但压抑情绪反而带来更不好的结果,学着体会自己的情绪,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其次要以合宜的方式舒解情绪。舒解情绪的方法很多,比如暂时放下手边的工作,找好友诉苦、听音乐、散步或逼自己做别的事情以免老想起不愉快等等,其实有时在办公室内与同事发发牢骚,也不免是缓解情绪的好方法。不管采取哪一种方式,舒解情绪的目的在于让自己好过一点,也让自己更有能量去面对未来。如果在工作中有了不舒服的感觉,要勇敢地面对,仔细想想,为什么这么难过、生气?我可以怎么做,将来才不会再重蹈覆辙?怎么做可以降低我的不愉快?这么做会不会带来更大的伤害?根据这几个角度去选择适合自己且能有效舒解情绪的方式,就能够控制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所控制。
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我们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不是个别和短期现象,这是一个群体在经历了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后,形成的一种对自身以及职业本身的不信任甚至是讨厌的情绪,这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必要时也可进行设当的轮岗,体会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性质,从而缓解职业倦怠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