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今年全国人大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进行审议。随着“两会”闭幕,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设定的发展目标。
回顾“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举世瞩目,尤其在规划期的后半段,虽然中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但在投资和出口的强力拉动下,很快扭转了增速下滑的局面,保持了较快发展,2010年中国的GDP跃居全球第二。
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亦面临越来越多的资源、产业和制度约束。着眼未来五年,“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主线,不能局限于以GDP指标考量经济发展,更要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了怎样的进展,这就涉及中国增长模式的深层次转变和政策指向背后的价值观念更新。
对比发达经济体,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位居世界第二的GDP有不少还是靠廉价劳动力,依靠铺摊子、上项目换来,而不是主要通过创新或竞争产生。
如何尽快提升产业结构,不再将大量宝贵的资源投入到产能已经过剩的部分制造业;如何在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避免对环境造成更大影响;如何将更多经济成果分配给居民,用国内消费来拉动生产,形成消费与生产的良性循环,均是跨越数个五年计划或规划而依然待解的重要命题。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上述种种问题,与地方官员考评和激励机制密切相关。以往的政绩考评,相当程度上受到“唯GDP论英雄”的影响。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
新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改变主要从经济总量进行考评的缺陷,纳入反映结构、创新、民生和环境等方面的详细指标,更为完整地反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真实进展。
在新的指标体系中,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指数应具体量化,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指标、城乡一体化指标、需求结构指标、产业结构指标、要素效率指标、创新指标、环境指标等,以期形成有效约束。
要通过建立新的考评指标,扭转政府过于注重经济规模的观念,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关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正确认识适当降低经济发展速度的必要性,“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7%,有利于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
在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现实下,各级政府和官员观念的转变是关键变量。因此,应改革干部选拔和管理体制,适当参考地方民众对干部的施政满意度评价,以改变一些干部只唯上、只唯GDP的为政心态,从而在领导干部中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意识。
还要通过将经济结构和创新纳入到考评指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十二五”时期,要改造提升制造业,必须加快自主创新步伐。除了政府加大创新的投入,要改进对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考评体系,改变目前许多国有企业注重短期经营目标,相对而言不够重视研发投入的现状,对企业科技创新形成更强的激励,引导广大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通过这些手段,使中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能够逐步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发展服务业是本轮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要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在五年内提高4个百分点,在这方面,政府要发挥表率和导向作用,政府要转向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同时,要放开服务业领域对民营经济的限制,还要适当降低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废除对服务业发展方面的价格歧视和管制。
要通过纳入更多的环保考评指标,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这方面,“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要将非化石能源比重提升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也有明确的指标。其中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首次列入五年规划的考评指标。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首先要建立监测评估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方法,引导企业节能减排。要积极发展低碳能源,减轻我国对煤炭的依赖程度,调整能源结构,提高煤炭等能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能源总体利用效率。将人均收入等民生指标纳入考评体系,使居民更多分享经济发展的实惠。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除了要提高居民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还要通过调整政府支出的结构,增大政府对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出,降低居民在这些方面的负担。并且可以为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促进需求结构的调整。
这些调整和创新,并不能涵盖“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部要求,却能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打下较好基础。
回顾“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举世瞩目,尤其在规划期的后半段,虽然中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但在投资和出口的强力拉动下,很快扭转了增速下滑的局面,保持了较快发展,2010年中国的GDP跃居全球第二。
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亦面临越来越多的资源、产业和制度约束。着眼未来五年,“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主线,不能局限于以GDP指标考量经济发展,更要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了怎样的进展,这就涉及中国增长模式的深层次转变和政策指向背后的价值观念更新。
对比发达经济体,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位居世界第二的GDP有不少还是靠廉价劳动力,依靠铺摊子、上项目换来,而不是主要通过创新或竞争产生。
如何尽快提升产业结构,不再将大量宝贵的资源投入到产能已经过剩的部分制造业;如何在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避免对环境造成更大影响;如何将更多经济成果分配给居民,用国内消费来拉动生产,形成消费与生产的良性循环,均是跨越数个五年计划或规划而依然待解的重要命题。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上述种种问题,与地方官员考评和激励机制密切相关。以往的政绩考评,相当程度上受到“唯GDP论英雄”的影响。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
新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改变主要从经济总量进行考评的缺陷,纳入反映结构、创新、民生和环境等方面的详细指标,更为完整地反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真实进展。
在新的指标体系中,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指数应具体量化,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指标、城乡一体化指标、需求结构指标、产业结构指标、要素效率指标、创新指标、环境指标等,以期形成有效约束。
要通过建立新的考评指标,扭转政府过于注重经济规模的观念,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关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正确认识适当降低经济发展速度的必要性,“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7%,有利于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
在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现实下,各级政府和官员观念的转变是关键变量。因此,应改革干部选拔和管理体制,适当参考地方民众对干部的施政满意度评价,以改变一些干部只唯上、只唯GDP的为政心态,从而在领导干部中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意识。
还要通过将经济结构和创新纳入到考评指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十二五”时期,要改造提升制造业,必须加快自主创新步伐。除了政府加大创新的投入,要改进对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考评体系,改变目前许多国有企业注重短期经营目标,相对而言不够重视研发投入的现状,对企业科技创新形成更强的激励,引导广大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通过这些手段,使中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能够逐步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发展服务业是本轮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要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在五年内提高4个百分点,在这方面,政府要发挥表率和导向作用,政府要转向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同时,要放开服务业领域对民营经济的限制,还要适当降低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废除对服务业发展方面的价格歧视和管制。
要通过纳入更多的环保考评指标,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这方面,“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要将非化石能源比重提升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也有明确的指标。其中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首次列入五年规划的考评指标。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首先要建立监测评估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方法,引导企业节能减排。要积极发展低碳能源,减轻我国对煤炭的依赖程度,调整能源结构,提高煤炭等能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能源总体利用效率。将人均收入等民生指标纳入考评体系,使居民更多分享经济发展的实惠。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除了要提高居民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还要通过调整政府支出的结构,增大政府对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出,降低居民在这些方面的负担。并且可以为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促进需求结构的调整。
这些调整和创新,并不能涵盖“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部要求,却能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打下较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