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描述了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其中包括“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与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这是一个包括观念、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不断地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空间观念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被明确提出,足以说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素质。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利用教材中的素材,渗透《数学课程标准》这一理念,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做法和体会。
一、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的几何知识体验出发,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这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对于抽象的空间图形的理解学生总是显得一头雾水,但对于现实中可接触到的客观事物,他们却总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观察物体”时,先让学生用“搭积木”的方法照着教材中的图形摆一摆,看一共需要用几块正方体搭成的,再组织学生观察,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是怎样的。学生直接观察书上的立体图形需要空间想象,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比较弱的,像这样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以实见虚,通过不断感知,积累丰富的表象,这样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的空间认知经验,从而建立并发展空间观念。
二、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在认真的观察中培养空间观念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直观图形、实物的观察和实际操作,借助视觉、触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是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思维性质的学科,观察是进行思维活动的一个窗口,是接触现实世界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最直接的一种方法,也是形成和发现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目标有序、认真、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可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形成直观的形象,发现问题,同时引导学生用直观认识来表达和交流观察到的信息,从而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直观形象,建立和发展空间观念。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先出示一个圆柱体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1) 圆柱有几个面?(2)相对的上下两个面的形状、大小怎样?(3)沿着圆柱侧面的一条高展开是什么图形?(4)侧面展开后所得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圆柱的什么部分有什么关系?(5)你们有没有办法加以验证呢?学生通过验证这一活动,强化了学生对圆柱整体的认识,从更高层次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加强操作感知,在操作活动中培养空间观念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单靠观察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才会产生稳固的认识。动手操作是学生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途径,它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与探索欲望。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其实是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合作的过程。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想象出几何图形形成现实空间、图形的形象,能准确地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使学生能进一步在大脑中留下空间图形的形象,从而建立与发展空间观念。
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我用小正方体积木让学生来练习拼合成长方体(正方体),让学生比较相对面的大小、体积变化等来推导出体积公式。这种实际操作不但可以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容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牢固地建立起长方体(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空间观念的训练
能力总是伴随人的活动而产生和提高的,培养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加强空间想象的训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打破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习惯,从而提高空间观念的形成。如学习“平移与旋转”一课,教师根据教材中提供的素材,通过联系实际播放录像,展示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平移和哪些地方用到旋转。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平移与旋转的特点。又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一课,讲授“如何将圆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通过动态画面的演示将圆通过圆心平均分成若干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三角形、梯形……这样不需教师太多的讲解,学生自己就可以找到答案。多媒体教学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能直观、生动、形象地进行教学,突出教学重点,浅化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抽象的几何知识理解的进度加快,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素材,结合几何知识本身的特点,让学生从观察、操作入手,注重语言表述与判别,并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获取和运用几何初步知识的过程中,把学生初步空间观念的培养真正落在实处。
(责编 杜 华)
一、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的几何知识体验出发,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这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对于抽象的空间图形的理解学生总是显得一头雾水,但对于现实中可接触到的客观事物,他们却总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观察物体”时,先让学生用“搭积木”的方法照着教材中的图形摆一摆,看一共需要用几块正方体搭成的,再组织学生观察,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是怎样的。学生直接观察书上的立体图形需要空间想象,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比较弱的,像这样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以实见虚,通过不断感知,积累丰富的表象,这样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的空间认知经验,从而建立并发展空间观念。
二、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在认真的观察中培养空间观念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直观图形、实物的观察和实际操作,借助视觉、触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是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思维性质的学科,观察是进行思维活动的一个窗口,是接触现实世界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最直接的一种方法,也是形成和发现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目标有序、认真、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可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形成直观的形象,发现问题,同时引导学生用直观认识来表达和交流观察到的信息,从而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直观形象,建立和发展空间观念。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先出示一个圆柱体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1) 圆柱有几个面?(2)相对的上下两个面的形状、大小怎样?(3)沿着圆柱侧面的一条高展开是什么图形?(4)侧面展开后所得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圆柱的什么部分有什么关系?(5)你们有没有办法加以验证呢?学生通过验证这一活动,强化了学生对圆柱整体的认识,从更高层次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加强操作感知,在操作活动中培养空间观念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单靠观察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才会产生稳固的认识。动手操作是学生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途径,它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与探索欲望。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其实是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合作的过程。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想象出几何图形形成现实空间、图形的形象,能准确地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使学生能进一步在大脑中留下空间图形的形象,从而建立与发展空间观念。
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我用小正方体积木让学生来练习拼合成长方体(正方体),让学生比较相对面的大小、体积变化等来推导出体积公式。这种实际操作不但可以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容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牢固地建立起长方体(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空间观念的训练
能力总是伴随人的活动而产生和提高的,培养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加强空间想象的训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打破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习惯,从而提高空间观念的形成。如学习“平移与旋转”一课,教师根据教材中提供的素材,通过联系实际播放录像,展示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平移和哪些地方用到旋转。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平移与旋转的特点。又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一课,讲授“如何将圆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通过动态画面的演示将圆通过圆心平均分成若干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三角形、梯形……这样不需教师太多的讲解,学生自己就可以找到答案。多媒体教学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能直观、生动、形象地进行教学,突出教学重点,浅化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抽象的几何知识理解的进度加快,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素材,结合几何知识本身的特点,让学生从观察、操作入手,注重语言表述与判别,并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获取和运用几何初步知识的过程中,把学生初步空间观念的培养真正落在实处。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