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的发展是需要经济和建筑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作为支持的,建筑从人类社会开始就是一直贯穿其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后建筑的规划设计上就需要有所改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走与国际接轨的道路,建筑人性化、环境友好化、可持续发展化等方向都是现代建筑设计所需要注意的方面。本文就对现代建筑智能化设计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设计;技术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智能建筑是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产物,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壮大,理解智能型建筑也需随着研究程度的加深而不断深化和拓展自身的认识。智能建筑是以网络和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对建筑业的渗透和应用,是传统古老建筑技术与现代高科技结合的完美产物,它体现了信息技术和建筑艺术的融合,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表征之一,也将在二十一世纪以龙头主导产业的身份成为世界建筑行业的发展主流。
一、智能建筑中的建筑设计的特点
与普通建筑的建筑设计不同,智能建筑的建筑设计需要将科技结合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并且智能建筑必须要能够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理念,这才是智能建筑最根本的设计原则。也就是说,智能建筑在设计中除了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以外,最重要的是不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且尽可能的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浪费。因此,智能建筑设计必须要能够体现出以下几点特征:
1、节约性
在智能建筑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出利用现代科技术降低资源的消耗的节约型特点。
2、生态性
智能建筑的生态性主要体现在绿色设计中,这要求设计人员在对智能建筑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做好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景观,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为手段来提高建筑设计质量,确保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人性化
要有先進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调节大厦各种设施如室温、湿度、光、供电等为用户提供舒适环境;良好的通信网络设施以及能提供商业支持功能。
4、集约化
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合理的利用空间资源,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将空间内完全利用起来,并实现建筑设计的集约化,减少各种能源的浪费,提高智能建筑的设计水平,也使建筑更加紧凑和人性化。
二、智能建筑中的建筑设计要点
1、建筑的灵活性
建筑在现代的涵义已经不再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封闭空间了,因此在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方向要从多元素多角度综合进行设计,大体上要从两个角度去进行设计开发即空间、时间两方面。从空间角度来讲开间纵深的比例是需要细致把握的,不能以单一的空间划分对居住地进行隔断、墙体的设置,内空间和维空间的结合空间和空间之间的衔接,不能使人产生拘束感和禁闭感,此外房间高度的设置也是十分重要的,高度的把握是要考虑建筑的用途和居住人的心理的,过高的层高容易造成心里压迫,但是过低的层高又会产生憋屈感;至于时间方面的把握就是建筑自身的“趣味性”,千篇一律的建筑就是最好的时间失败者例子,单调乏味缺乏自身特点会导致居住者对自己的房子产生腻烦,是不在现代社会提倡的,因此除装修原因外每个家庭都需要相对具有特色的建筑设计风格。
2、建筑的节能性
现代建筑智能化趋势其中就包括节省能源,其中包括水资源、电资源、热能源。现代智能化建筑对于建筑本身所具备的特点和功能是有相对发散性的设计理念要求的,其中对于墙体内部管道的设置,屋顶防水积水的处理以及风力、太阳能的处理都是新型智能建筑设计需要注意的,在北方地区降低墙体内部热量损失节省供热能源消耗,在南方利用太阳能电池、热水器都是从节能方向去考虑而进行设计的。
3、智能建筑的舒适性
舒适性是任何一个建筑物所具备的基本条件,智能建筑中拥有各种各样的现代先进设备,这样给人们营造了一个更为舒适的环境。然而,不是所有的应用高科技设备的建筑都能让人感到舒服,很多人依然对其不感冒,他们认为这种将建筑物是人造的,而非自然形成的,人是自然中的一份子,趋自然性是与生俱来的,这种具有高科技设备的建筑物并不能让他们觉得身处自然之中,为了觉得这个问题,现代智能建筑的设计很好的考虑了亲近自然、人性化的设计。
三、智能建筑中的建筑设计融入途径的构建
围绕智能建筑设计的核心目标,建筑设计在空间限定、空间组合与空间造型训练的基础上加入了初步的环境认知与体验、空间行为、空间构景等知识,引导建筑在空间设计过程中从更为整体的视角去处理空间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智能建筑从以下方面构建了景观意识融入空间的途径。
1、空间与环境整合设计
引入空间与环境整合设计思想,通过场地条件的限定,引导学生关注设计中的外部环境因素,将空间的限定、组织、形态等问题和场地中的环境要素、景观特征相连接,学习从环境认知与场地分析出发进行空间设计的方法,并从整体编织、互为图底的角度思考、解决各种空间问题,实现建筑与景观在空间上的融合、形态上的协调以及景观空间的连续性。
2、基于感知的空间体验
体验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身体知觉的综合感受,强调的是主体在场。体验对于空间的意义在于一体验是人类感知环境空间秩序从而建立场所感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空间教学需要加强观察体验与设计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和体验,体会环境中的自然景观要素与人文景观要素的密切关联及其对空间建造活动的影响。
3、空间行为与空间场景
空间创造了环境,而环境组织人们的生活、行为和相互关系。空间行为研究是将空间与其承载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不可分割和相互关联的整体来考察,研究人的行为模式、心理体验与空间环境的互动关系,理解空间的内涵在于具体的空间行为所引发的特定空间场景和空间场所感的认同,目的是建构人与空间环境的和谐关系、营造人性化的空间场所。
4、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
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概念,古人造园往往就是在造景。景观空间则是一种被运动的身体以多种感官方式体验的流动空间,并有赖于组景序列对景观印象的完整体现。对古典园林构景手法的关注,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在有限的空间中通过借景、框景,漏景、障景、隔景、影景、题景等实景与虚暴的掏景方式”.将有意义的景象画面从环境中界定和凸显出来.同时,营造步移景异、小中见大、或藏或露的空间层次和丰富的景观体验。
四、我国智能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智能建筑将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主流,其技术和平共处产品必将形成一个新兴的产业,智能建筑将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向综合性发展.建筑将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形成综合性大楼,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商业建筑和办公建筑中.在智能办公楼中安排多种辅助性空间,例如:购物、餐饮、健身、娱乐美容、医疗,托幼、住宿等。2)向专业型发展.在不远的将来将会出现智能学校、智能医院,智能图书馆、智能工厂、智能银行、智能住宅等新型的智能建筑.特别是智能住宅的发展有可能成为今后智能建筑发展的一大主流。3)向区域性发展.智能建筑将向区域管理系统和城市系统发展.智能型建筑不再孤立地规划、营建,逐步走向集中成群规划、建设.它们将成为新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区,最终导致智能城市的出现。
结束语
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下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需要考虑到的方向也是日新月异,对建筑设计师本身的素质要求也相应提升了很多,不但要了解城市背景和把握时代要求的风格,还要难除自身独特的设计创新来设计现代智能化的建筑,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智能化的趋势越来越大,此外建筑结合现代科技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设计者综合考虑环境与科技的结合问题,因此在现代对于智能型建筑的设计工作必须要认真严谨。
参考文献
[1]李林.21世纪新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与发展[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12(5).
[2]杨晓晴,孙万志,桂垣.关于我国智能建筑建设的几点看法[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
[3]杨国忠,郑国兴,王兆青.论只能建筑设计的现在与未来[J].浙江建筑,2010(23).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设计;技术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智能建筑是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产物,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壮大,理解智能型建筑也需随着研究程度的加深而不断深化和拓展自身的认识。智能建筑是以网络和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对建筑业的渗透和应用,是传统古老建筑技术与现代高科技结合的完美产物,它体现了信息技术和建筑艺术的融合,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表征之一,也将在二十一世纪以龙头主导产业的身份成为世界建筑行业的发展主流。
一、智能建筑中的建筑设计的特点
与普通建筑的建筑设计不同,智能建筑的建筑设计需要将科技结合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并且智能建筑必须要能够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理念,这才是智能建筑最根本的设计原则。也就是说,智能建筑在设计中除了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以外,最重要的是不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且尽可能的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浪费。因此,智能建筑设计必须要能够体现出以下几点特征:
1、节约性
在智能建筑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出利用现代科技术降低资源的消耗的节约型特点。
2、生态性
智能建筑的生态性主要体现在绿色设计中,这要求设计人员在对智能建筑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做好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景观,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为手段来提高建筑设计质量,确保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人性化
要有先進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调节大厦各种设施如室温、湿度、光、供电等为用户提供舒适环境;良好的通信网络设施以及能提供商业支持功能。
4、集约化
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合理的利用空间资源,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将空间内完全利用起来,并实现建筑设计的集约化,减少各种能源的浪费,提高智能建筑的设计水平,也使建筑更加紧凑和人性化。
二、智能建筑中的建筑设计要点
1、建筑的灵活性
建筑在现代的涵义已经不再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封闭空间了,因此在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方向要从多元素多角度综合进行设计,大体上要从两个角度去进行设计开发即空间、时间两方面。从空间角度来讲开间纵深的比例是需要细致把握的,不能以单一的空间划分对居住地进行隔断、墙体的设置,内空间和维空间的结合空间和空间之间的衔接,不能使人产生拘束感和禁闭感,此外房间高度的设置也是十分重要的,高度的把握是要考虑建筑的用途和居住人的心理的,过高的层高容易造成心里压迫,但是过低的层高又会产生憋屈感;至于时间方面的把握就是建筑自身的“趣味性”,千篇一律的建筑就是最好的时间失败者例子,单调乏味缺乏自身特点会导致居住者对自己的房子产生腻烦,是不在现代社会提倡的,因此除装修原因外每个家庭都需要相对具有特色的建筑设计风格。
2、建筑的节能性
现代建筑智能化趋势其中就包括节省能源,其中包括水资源、电资源、热能源。现代智能化建筑对于建筑本身所具备的特点和功能是有相对发散性的设计理念要求的,其中对于墙体内部管道的设置,屋顶防水积水的处理以及风力、太阳能的处理都是新型智能建筑设计需要注意的,在北方地区降低墙体内部热量损失节省供热能源消耗,在南方利用太阳能电池、热水器都是从节能方向去考虑而进行设计的。
3、智能建筑的舒适性
舒适性是任何一个建筑物所具备的基本条件,智能建筑中拥有各种各样的现代先进设备,这样给人们营造了一个更为舒适的环境。然而,不是所有的应用高科技设备的建筑都能让人感到舒服,很多人依然对其不感冒,他们认为这种将建筑物是人造的,而非自然形成的,人是自然中的一份子,趋自然性是与生俱来的,这种具有高科技设备的建筑物并不能让他们觉得身处自然之中,为了觉得这个问题,现代智能建筑的设计很好的考虑了亲近自然、人性化的设计。
三、智能建筑中的建筑设计融入途径的构建
围绕智能建筑设计的核心目标,建筑设计在空间限定、空间组合与空间造型训练的基础上加入了初步的环境认知与体验、空间行为、空间构景等知识,引导建筑在空间设计过程中从更为整体的视角去处理空间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智能建筑从以下方面构建了景观意识融入空间的途径。
1、空间与环境整合设计
引入空间与环境整合设计思想,通过场地条件的限定,引导学生关注设计中的外部环境因素,将空间的限定、组织、形态等问题和场地中的环境要素、景观特征相连接,学习从环境认知与场地分析出发进行空间设计的方法,并从整体编织、互为图底的角度思考、解决各种空间问题,实现建筑与景观在空间上的融合、形态上的协调以及景观空间的连续性。
2、基于感知的空间体验
体验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身体知觉的综合感受,强调的是主体在场。体验对于空间的意义在于一体验是人类感知环境空间秩序从而建立场所感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空间教学需要加强观察体验与设计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和体验,体会环境中的自然景观要素与人文景观要素的密切关联及其对空间建造活动的影响。
3、空间行为与空间场景
空间创造了环境,而环境组织人们的生活、行为和相互关系。空间行为研究是将空间与其承载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不可分割和相互关联的整体来考察,研究人的行为模式、心理体验与空间环境的互动关系,理解空间的内涵在于具体的空间行为所引发的特定空间场景和空间场所感的认同,目的是建构人与空间环境的和谐关系、营造人性化的空间场所。
4、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
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概念,古人造园往往就是在造景。景观空间则是一种被运动的身体以多种感官方式体验的流动空间,并有赖于组景序列对景观印象的完整体现。对古典园林构景手法的关注,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在有限的空间中通过借景、框景,漏景、障景、隔景、影景、题景等实景与虚暴的掏景方式”.将有意义的景象画面从环境中界定和凸显出来.同时,营造步移景异、小中见大、或藏或露的空间层次和丰富的景观体验。
四、我国智能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智能建筑将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主流,其技术和平共处产品必将形成一个新兴的产业,智能建筑将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向综合性发展.建筑将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形成综合性大楼,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商业建筑和办公建筑中.在智能办公楼中安排多种辅助性空间,例如:购物、餐饮、健身、娱乐美容、医疗,托幼、住宿等。2)向专业型发展.在不远的将来将会出现智能学校、智能医院,智能图书馆、智能工厂、智能银行、智能住宅等新型的智能建筑.特别是智能住宅的发展有可能成为今后智能建筑发展的一大主流。3)向区域性发展.智能建筑将向区域管理系统和城市系统发展.智能型建筑不再孤立地规划、营建,逐步走向集中成群规划、建设.它们将成为新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区,最终导致智能城市的出现。
结束语
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下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需要考虑到的方向也是日新月异,对建筑设计师本身的素质要求也相应提升了很多,不但要了解城市背景和把握时代要求的风格,还要难除自身独特的设计创新来设计现代智能化的建筑,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智能化的趋势越来越大,此外建筑结合现代科技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设计者综合考虑环境与科技的结合问题,因此在现代对于智能型建筑的设计工作必须要认真严谨。
参考文献
[1]李林.21世纪新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与发展[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12(5).
[2]杨晓晴,孙万志,桂垣.关于我国智能建筑建设的几点看法[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
[3]杨国忠,郑国兴,王兆青.论只能建筑设计的现在与未来[J].浙江建筑,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