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与数学学科的发展要求高中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并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关键在于高一的学习。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学习以被动学习为主,为考试而学,使得高一学生容易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高一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一学生失去数学学习兴趣的原因
1.高一新生不能适应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和进度的要求,影响学习自信心。与初中相比,高中数学严密抽象,重理论、逻辑推理,如果处理不好初高中的衔接,就会影响高一数学的教与学。高一数学的内容较多,教学进度相对快,知识点重现较少,学生往往不能适应。
2.高一新生有较大的惰性,学习目的不够明确,缺乏计划性。进入高中后,学生产生“松口气”、“慢慢来”的思想,认为初三太辛苦,高一要好好地休息轻松一下;高一离高三还有三年,到高三努力拼搏一段时间就可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过分依赖教师,表现为“要我学”而非“我要学”。
3.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欠佳,对高中数学学习的要求认识不足,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不订学习计划,课前没有预习,笔记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
二、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1.兴趣来源于需要,需要产生兴趣。教师应首先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由为分数而学习转变为为学习而学习,改变学习数学作为升学的“敲门砖”的错误观念,向学生展示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例如,对例题进行分析,有利的条件有哪些,要达到什么目的,缺少什么条件,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达到目标。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白,解决数学问题不仅仅在于求得答案,更重要的是锻炼人的思维能力。人在社会上会面对各种问题,要思考如何去处理,采用什么方式,走什么途径,有哪些有利因素,哪些不利因素。这种思维训练将为今后面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一旦了解了数学是今后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2.让每一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持续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对学生分层要求,让成功走近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笔者坚持采用“宜浅不宜深,宜精不宜泛,宜慢不宜快”的原则,精讲多练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做到每节课的疑难点当堂解决。
3.全程参与,变被动听为主动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师的“导”要具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建立有效的学习模式。有效的数学学习模式不能单纯地依赖记忆公式和概念,模仿解题的方式,而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情境中,经历自主与合作的探索过程,获得知识和技能并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解决问题。对所教内容的知识结构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加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主动获取,从而促进学生和谐、自主、个性化的发展。
5.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學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CAI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6.善于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数学美主要表现为内在美、逻辑美、理智美。数学美是隐蔽的美,深邃的美,美在思想内容。要领悟数学美,必须通过“抽象枯燥”的符号、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任何智能活动都少不了人的情感,数学美是对数学对象融入情感的产物。数学美育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掌握数学内容,培养数学创造能力及体会数学的价值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7.教师要以自己坚定的数学信仰和高雅的数学气质去感染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简洁的语言、深刻的道理、广博的知识、精湛的解释、严谨的推理、直观的图示、优美的板书、历史的出处与沿革,这一切都体现了高雅的数学气质,这必然让学生喜欢教师,喜欢数学。
总之,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是重视过程、情感,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学会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一学生失去数学学习兴趣的原因
1.高一新生不能适应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和进度的要求,影响学习自信心。与初中相比,高中数学严密抽象,重理论、逻辑推理,如果处理不好初高中的衔接,就会影响高一数学的教与学。高一数学的内容较多,教学进度相对快,知识点重现较少,学生往往不能适应。
2.高一新生有较大的惰性,学习目的不够明确,缺乏计划性。进入高中后,学生产生“松口气”、“慢慢来”的思想,认为初三太辛苦,高一要好好地休息轻松一下;高一离高三还有三年,到高三努力拼搏一段时间就可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过分依赖教师,表现为“要我学”而非“我要学”。
3.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欠佳,对高中数学学习的要求认识不足,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不订学习计划,课前没有预习,笔记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
二、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1.兴趣来源于需要,需要产生兴趣。教师应首先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由为分数而学习转变为为学习而学习,改变学习数学作为升学的“敲门砖”的错误观念,向学生展示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例如,对例题进行分析,有利的条件有哪些,要达到什么目的,缺少什么条件,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达到目标。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白,解决数学问题不仅仅在于求得答案,更重要的是锻炼人的思维能力。人在社会上会面对各种问题,要思考如何去处理,采用什么方式,走什么途径,有哪些有利因素,哪些不利因素。这种思维训练将为今后面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一旦了解了数学是今后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2.让每一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持续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对学生分层要求,让成功走近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笔者坚持采用“宜浅不宜深,宜精不宜泛,宜慢不宜快”的原则,精讲多练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做到每节课的疑难点当堂解决。
3.全程参与,变被动听为主动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师的“导”要具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建立有效的学习模式。有效的数学学习模式不能单纯地依赖记忆公式和概念,模仿解题的方式,而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情境中,经历自主与合作的探索过程,获得知识和技能并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解决问题。对所教内容的知识结构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加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主动获取,从而促进学生和谐、自主、个性化的发展。
5.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學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CAI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6.善于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数学美主要表现为内在美、逻辑美、理智美。数学美是隐蔽的美,深邃的美,美在思想内容。要领悟数学美,必须通过“抽象枯燥”的符号、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任何智能活动都少不了人的情感,数学美是对数学对象融入情感的产物。数学美育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掌握数学内容,培养数学创造能力及体会数学的价值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7.教师要以自己坚定的数学信仰和高雅的数学气质去感染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简洁的语言、深刻的道理、广博的知识、精湛的解释、严谨的推理、直观的图示、优美的板书、历史的出处与沿革,这一切都体现了高雅的数学气质,这必然让学生喜欢教师,喜欢数学。
总之,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是重视过程、情感,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学会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