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教是与儒教、佛教相对的三大思想流派之一,对中国及周边各国的思想、文化、历史和语言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国的道教从汉代开始,逐步兴盛,道教的理论家和管理者为适应道教思想的发展传播,假托神明或以不记名的方式,创作了大量文献,成为我们研究这一段历史的重要依据。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由于在思想体系上跟儒家存在差异,从六朝开始大量产生的道教文献用语跟当时的典范用语不尽相同,有着自己的特点,其中既有为适应道教思想的创新而出现的语言新成分,也有采用不为当时典范所接纳的社会俚俗用语以及反映文献写作者个人用语风格的语用创新。因此,六朝的道教文献,在反映道教思想和道教人士活动情况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汉语面貌以及道教活动对汉语的影响。因此,它们不仅是道教研究的重要材料,也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材料。
不过,道教文献作为汉语历史研究的语料,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其中的原因,主要是道教文献本身缺乏整理和研究,尤其是大量道教文献的作者和写作时代都没有明确记载,这不仅影响了它们作为历史材料在汉语史研究中的使用,也是困扰道教历史研究的一个难题。
近年来,道教研究的专家们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历史记载、文献内容和道教传承关系等因素,一批文献的写作时代大体弄清,可以作为历史语言研究的基本材料。当然,不少文献的时代还只是确定在一个大体的范围内,一些文献产生的时代范围,各家意见仍存在不少分歧。比如,同一种文献,有人认为产生于魏晋,有人认为产生于六朝,还可能有人认为是唐代以后产生的文献,各家见仁见智,各执一词,众说纷纭。还有一些文献被含糊地标写为“隋唐前”“南北朝”“六朝”“疑似南北朝或隋唐”等,时间跨度长达数百年,令人困惑。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对这些道教文献的利用,直接影响相关的研究深入。
语言在传承和使用中不断地发生变化,社会上新出现的事物,新出现的观念,都在时时改变语言的面貌。语言本身的变化和内部可能存在的差异,反映在文献的用语上,体现为文献用语的时代差异和地域差异,因此,不同文献中的用语之间存在着多种可能的差异,不能一概而论。产生于特定时代和特定地域的文献,其中的用语会在语法、词汇和语音等方面,带有那个时代或地域的某些特点,具有它的时代或地域的特征。
汉语的书面语体,大致可以分为韵文和散文两类,韵文多数用于诗歌之中,但韵文并不等于诗歌,有不少韵文夹杂在散文之中,成为散文修辞的一种手段。早期的道教文献中,也常常可以看到韵文,其中有的韵文与上下文之间有明显的界限,也有一些韵文就直接夹杂在散文之中,这些韵文形式整齐,朗朗上口,有助于对相关内容的总结、宣传和记诵,成为相当一部分道教文献的用语特点。
汉语韵文的特点,就是采韵相同的字放在某些确定语句的句末,用有规则的重复来形成韵律或韵味。因此,韵文的写作,跟语音有密切关系,道经中韵文的用韵,在很大程度上是文献写作时期语音的直接反映。
历代汉语的语音,各有特点。至少从六朝时期开始,汉语语音的研究就进入了一个活跃期,产生了音韵学。汉语音韵学的研究,传统有古音学与今音学之分,今音学研究以唐宋韵书为基础,这些韵书对当时的语音状况有相当充分的描写,起点高,古音学的研究以先秦文献用语为主要范围,虽然缺乏韵书一类的材料,但从宋代以来,学者们借助先秦诗歌、韵文、谐声、双声叠韵等材料,深入探究,重现了先秦汉语的语音系统,成果卓然。六朝介于二者之间,虽然汉语语音的研究在当时已经兴起,但今存的资料中,没有留下什么直接描写六朝语音的材料,学者们借鉴先秦语音研究的方法,利用当时的诗歌韵文等材料,对六朝时期的语音作了清晰的描写。
道教文献中保存了大量韵文,由于语音具有时代性,产生于不同时期的韵文,会有不同的押韵情况,了解这些韵文的押韵,并把它们跟同时期的语音系统(主要是韵部系统)进行比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韵文的写作年代,从而确定这些道教典籍的产生时期。
夏先忠的《六朝上清经用韵研究》就是遵从这样的思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已经初步确定的早期上清文献为基础材料,通过细致阅读,搜寻其中的韵文,逐一记录其中的韵字和通押关系,描写各段韵文的韵谱,归纳出当时用韵的基本情况,并通过与其他同时代文献韵文韵部押韵情况的对比,分析其中的异同,为描写当时的语音面貌,考察各段韵文的语音特点,进而分析相关文献的写作年代和作者的方言背景,作了十分有益的尝试。
据初步调查,现存的六朝道教文献中有几十万字的韵文,其中大多缺乏写作确切年代的记载,利用这些韵文中保存的韵字关系,考察分析它们的时代特点,能为这批道教文献的年代考察提出更为确切的意见,也可以为六朝语音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基础材料。
夏先忠有志于六朝道教文献语音研究和通过语音考察文献时代的工作,在这方面,他已经作了大量的努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已经有了初步成果。可以预见,在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中,还会有更多的发现,获得更多的成果。
(俞理明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由于在思想体系上跟儒家存在差异,从六朝开始大量产生的道教文献用语跟当时的典范用语不尽相同,有着自己的特点,其中既有为适应道教思想的创新而出现的语言新成分,也有采用不为当时典范所接纳的社会俚俗用语以及反映文献写作者个人用语风格的语用创新。因此,六朝的道教文献,在反映道教思想和道教人士活动情况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汉语面貌以及道教活动对汉语的影响。因此,它们不仅是道教研究的重要材料,也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材料。
不过,道教文献作为汉语历史研究的语料,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其中的原因,主要是道教文献本身缺乏整理和研究,尤其是大量道教文献的作者和写作时代都没有明确记载,这不仅影响了它们作为历史材料在汉语史研究中的使用,也是困扰道教历史研究的一个难题。
近年来,道教研究的专家们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历史记载、文献内容和道教传承关系等因素,一批文献的写作时代大体弄清,可以作为历史语言研究的基本材料。当然,不少文献的时代还只是确定在一个大体的范围内,一些文献产生的时代范围,各家意见仍存在不少分歧。比如,同一种文献,有人认为产生于魏晋,有人认为产生于六朝,还可能有人认为是唐代以后产生的文献,各家见仁见智,各执一词,众说纷纭。还有一些文献被含糊地标写为“隋唐前”“南北朝”“六朝”“疑似南北朝或隋唐”等,时间跨度长达数百年,令人困惑。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对这些道教文献的利用,直接影响相关的研究深入。
语言在传承和使用中不断地发生变化,社会上新出现的事物,新出现的观念,都在时时改变语言的面貌。语言本身的变化和内部可能存在的差异,反映在文献的用语上,体现为文献用语的时代差异和地域差异,因此,不同文献中的用语之间存在着多种可能的差异,不能一概而论。产生于特定时代和特定地域的文献,其中的用语会在语法、词汇和语音等方面,带有那个时代或地域的某些特点,具有它的时代或地域的特征。
汉语的书面语体,大致可以分为韵文和散文两类,韵文多数用于诗歌之中,但韵文并不等于诗歌,有不少韵文夹杂在散文之中,成为散文修辞的一种手段。早期的道教文献中,也常常可以看到韵文,其中有的韵文与上下文之间有明显的界限,也有一些韵文就直接夹杂在散文之中,这些韵文形式整齐,朗朗上口,有助于对相关内容的总结、宣传和记诵,成为相当一部分道教文献的用语特点。
汉语韵文的特点,就是采韵相同的字放在某些确定语句的句末,用有规则的重复来形成韵律或韵味。因此,韵文的写作,跟语音有密切关系,道经中韵文的用韵,在很大程度上是文献写作时期语音的直接反映。
历代汉语的语音,各有特点。至少从六朝时期开始,汉语语音的研究就进入了一个活跃期,产生了音韵学。汉语音韵学的研究,传统有古音学与今音学之分,今音学研究以唐宋韵书为基础,这些韵书对当时的语音状况有相当充分的描写,起点高,古音学的研究以先秦文献用语为主要范围,虽然缺乏韵书一类的材料,但从宋代以来,学者们借助先秦诗歌、韵文、谐声、双声叠韵等材料,深入探究,重现了先秦汉语的语音系统,成果卓然。六朝介于二者之间,虽然汉语语音的研究在当时已经兴起,但今存的资料中,没有留下什么直接描写六朝语音的材料,学者们借鉴先秦语音研究的方法,利用当时的诗歌韵文等材料,对六朝时期的语音作了清晰的描写。
道教文献中保存了大量韵文,由于语音具有时代性,产生于不同时期的韵文,会有不同的押韵情况,了解这些韵文的押韵,并把它们跟同时期的语音系统(主要是韵部系统)进行比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韵文的写作年代,从而确定这些道教典籍的产生时期。
夏先忠的《六朝上清经用韵研究》就是遵从这样的思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已经初步确定的早期上清文献为基础材料,通过细致阅读,搜寻其中的韵文,逐一记录其中的韵字和通押关系,描写各段韵文的韵谱,归纳出当时用韵的基本情况,并通过与其他同时代文献韵文韵部押韵情况的对比,分析其中的异同,为描写当时的语音面貌,考察各段韵文的语音特点,进而分析相关文献的写作年代和作者的方言背景,作了十分有益的尝试。
据初步调查,现存的六朝道教文献中有几十万字的韵文,其中大多缺乏写作确切年代的记载,利用这些韵文中保存的韵字关系,考察分析它们的时代特点,能为这批道教文献的年代考察提出更为确切的意见,也可以为六朝语音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基础材料。
夏先忠有志于六朝道教文献语音研究和通过语音考察文献时代的工作,在这方面,他已经作了大量的努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已经有了初步成果。可以预见,在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中,还会有更多的发现,获得更多的成果。
(俞理明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