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灯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uyh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70 年代,在乡村是煤油灯唱主角。村民们一家人居一个山坳,或三代人守一个湖汊、一口塘。世世代代的煤油灯,让他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
  大集体时代,最繁重的农事就是抢收抢种。村民白天收割、耕田、插秧,夜晚拖着疲惫的身体赶向晒场。脱粒机轰隆隆地唱响,把收割堆垒的稻穗捋出来,第二天赶上太阳曝晒稻谷,储存到仓库,作为国库的征粮。夜间脱粒少不了照明,能够照亮晒场四周的唯有气灯。
  父亲带上两位大叔,手握铁柄,不断给油灯打气。打完气,又先后点燃。每盏油灯有四五个白热的燃点,同时呼呼作响,四周一下子亮如白昼。此刻,平常在夜间引路的星星和月亮都黯淡无光。
  父亲和大叔们将气灯分别悬挂在数千平方米的晒场四周,于是夏夜或秋夜的石磙转起来了,梿杖、木锨扬起来了,竹杈、木杈翻起来了,左邻右舍的欢声笑语闹起来了,我们一群小伙伴在高高垒起的谷垛、麦垛中间嬉戏、追逐,左冲右突。虽然没少挨骂,但那是我童年最快乐的时光。
  那时父母正值壮年,农忙季节,白天在田间地头忙收割,夜间就在晒场上忙脱粒。我们与其在家中昏暗的小煤油灯下昏睡,不如在亮如白昼的气灯下嬉闹。
  气灯是农村最奢侈的一种油灯,一盏灯有几个喷射式的燃点,耗油量极大,只有在大集体时代的特殊场合才使用。
  要是走亲访友,或向亲朋传递什么信息,在月黑风高的夜间,有一盏“马灯”就够奢侈了。马灯装有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罩,底部盛油,上端有一排很小的通风孔,在疾风暴雨的黑夜等同手电筒或矿灯的功效。那时候在没有电灯、电话的农村,马灯就是一盏信号灯、一个通信兵。
  当年的小煤油灯很简陋,要么一个墨水瓶里栽上一根捻子,要么一个小油漆筒焊上个空心铁杆,穿上捻子。在家里,昏暗的小煤油灯都要节约使用,只有年三十和初一初二晚上及元宵夜才通宵达旦地在每间屋子亮着。农闲季节,母亲就着昏暗的小煤油灯为我们的衣服缝好一个又一个补丁,一针一线为我们赶制一双又一双布鞋。无数个夜晚那土坯墙都投下母亲忽明忽暗的剪影。
  家里开始添置“罩子灯”,那是大哥娶了大嫂之后的事。罩子灯的底座是圆鼓鼓的玻璃容器,上部是一个玻璃罩子。农村的窗户没有玻璃,冷风袭来,罩子燈吹不灭,而且比普通的油灯亮堂了许多。寒风灌进罩子口常常蒙上一层黑烟,用抹布或薄纸片擦一擦,又会透亮起来。在罩子灯下,大嫂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童话故事,照亮了我们的童年。
  家乡通电,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不仅油灯逐渐被电灯取代,全县每一个偏远的山寨也逐渐实现村村通、户户通。
  炊烟和灯,曾是那美丽乡村的灵魂啊!
其他文献
我的老家在洪泽湖畔,招待客人的主菜多是鱼类。一般人家吃鱼是草、鲢、鲤、鲫,大户人家以昂刺鱼、银鱼、黄鳝居多,有时会吃到鳜鱼。  鳜鱼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状,味道鲜美。鳜鱼对生长环境要求高,成活率低,逮到鳜鱼对渔民来说可遇不可求,再加上鳜与“贵”谐音,吃鳜鱼意味富贵有余,因此吃鳜鱼也是身份的象征。  我对鳜鱼的恋恋不忘缘于小时候在姑姑家的一次吃鱼。表哥的爷爷是当地有一定文化的铁匠,听说念过
期刊
梁思成曾说:“人有了一个自己的院落,精神才算有了着落。”  跟着先生钻进小城各条小巷寻觅了许久,终于找到了如今这方小院。  我们的父母原先并不同意换这样的旧房子,改造费神耗力,上下楼打扫不便,还时常要与自然界的各种调皮物种拼智力。然而为了拥有一个能平时练声,闲时赏花,静时看星,落寞时听雨的院落,我们已经豁出去了。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淳良樸实的老家小姑爹,他按我们的要求历时数月,用最经济实用的方式将房
期刊
在我印象中,穷苦出身的父亲很少过生日,至少在五个子女全部成家立业前没有。用父亲的话说,他从小就没有过生日的习惯。  或许,那个年代出生的农村人,大多数都没有条件和心思去庆祝自己的生日。  父亲是1945 年生人,虽说孩提时代就赶上了新中国成立,但幼年丧父的悲惨,加之那个年代农村生活的艰辛,迫使他小学未毕业便回家务农,开启跟奶奶相依为命、为生计而奔波的人生之旅。  自我记事起,父母除了在奶奶生日时给
期刊
那么多隐语,在这个季节低头  好在这个时候,低头的事物有很多  一些从春天里趕过来的好消息  在这里集合,还有故乡的那一片月光  天空晴朗,昨天的乌云  和明天的霜花,都埋进秋的身体里  坐在风上,和坐在瑟瑟的落叶上是一样的  关键这一年,除了行走再没有做什么  不多说了,叶子从青翠到凋落  变换出一年中最后的姿态  风声经过沉甸甸的果实  我想起关于果实的托付  有风有雨的日子就隐藏在  岁月的
期刊
我已然被填充在生活之下,轨在上  “四时莫不有也”,皆有重岩叠嶂  人不渡人,未有窄门  我在地上见旁人行于天上  棕榈树一致示意苍茫的路  谁家立着烟筒,上升  从侧面,承认自己  将由瘪肥皂击破永久的联系  沉默 是掷骰子时留下风  其后,長安盛大而杂乱  有我不能显露  如同今日的星子埋的深
期刊
说来大家可能不信,我在18 岁当兵之前,竟没有见过粽子,更没有品尝过粽子。  1983 年10 月,我入伍到武警河南某部服役。到了第二年4 月底,老兵们在执勤训练之余,就开始议论过端午节的事了,说端午节会餐,可以放开地吃粽子、油条、煮鸡蛋等等。这对我们这些因训练强度大,吃馒头都是四五个起步的新兵来说,无疑充满极大的诱惑,一个个表面看起來像没事人一样,其实内心却无比在意过端午节,怕是早已盼得口水涟涟
期刊
两只酒杯,  在餐桌前碰一碰,  你就走远了。  留给我的,  只有两只空酒杯。  它们在黑夜中,  像死鱼眼,  且有眼无珠。  花花世界  为什么有石榴裙,  就得败下阵来。  绵软的松针和刀枪,  同样有力。  在你面前,我是個  负荆请罪的人。  一朵花开,又是一朵花开。  你流浪,你们流浪,成了花花世界。
期刊
1991年,我第一次去武汉开会。会后,参会的几个人相邀去归元寺。记得归元寺的酒酿汤圆很好吃,那时免费,一勺盛五六个实心糯米小团子,半碗酸酸甜甜、不稀不稠的汤。原本我就喜欢吃黏食,因此对糯米食物更加青睐。  哈尔滨的春天年年姗姗来迟,阴晴不定,说翻脸就翻脸,但属于春天的食物却抢先登场,一拨刚来一拨又到,比如春茶、春笋,当然还有青团。这些都是南方的春季食物,拜网购和迅捷的物流所赐,现在可以在飘着春雪的
期刊
清明应该有三重涵义:一是天地自然的“清明”,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二是心灵境界的清明,人们通过祭扫,获得的是心灵的净化与“清明”。第三,也是人们最易忘却的,却是“政治清明”。春秋战国之时,晋文公重耳当政前曾被迫害流亡,是介子推在他饥饿濒亡之时,割股肉救了重耳,晋文公希望报恩,试图让归隐山林中的介子推入朝为臣之时,这位舍命救主者却与母亲坚辞不受其报,晋文公
期刊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他乡。  你在一个地方已经住了三代、五代,以为就是这里人了。十代、二十代、三十代以前呢?你的家族来自哪里?历史上由于战乱、灾荒、谋生等各种原因,人类一直在迁徙、流动,终于在一个地方安顿下来,权把他乡作故乡。开始几辈人还记得来自何方,后辈就渐渐淡忘了。好在中国人有修谱建祠的传统,记载故乡,供奉先祖,把繁衍世代记录入册。家谱上还会记载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也是为了教育后人。  我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