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粽子飘香时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yyoooou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来大家可能不信,我在18 岁当兵之前,竟没有见过粽子,更没有品尝过粽子。
  1983 年10 月,我入伍到武警河南某部服役。到了第二年4 月底,老兵们在执勤训练之余,就开始议论过端午节的事了,说端午节会餐,可以放开地吃粽子、油条、煮鸡蛋等等。这对我们这些因训练强度大,吃馒头都是四五个起步的新兵来说,无疑充满极大的诱惑,一个个表面看起來像没事人一样,其实内心却无比在意过端午节,怕是早已盼得口水涟涟了。
  转眼间,端午节来到了。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端午文化,让官兵度过一个难忘的端午节,中队制订了“粽情飘香满军营”系列活动方案。
  炊事班提前准备了糯米、花生、红豆、粽叶等材料,头天下午,中队提前一个小时结束训练,将食材分到各班,以班为单位包粽子。
  这下可把我们来自北方的新兵难住了,在家都没干过这活儿,好在都有着初生牛犊的猛劲儿,在班长和老兵的指点下,纷纷动手包了起来,结果包出来的粽子五花八门,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大家看着、笑着,由此带来的欢乐劲儿,早已超越了食欲。
  当晚,炊事员把各班包的几大盆粽子倒进一口大锅里,加班开火煮粽子。不一会儿,营区里便飘溢着浓浓的粽香味。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官兵们一大早就起床洒扫,把营区整理得干干净净。早操过后,官兵们喊着整齐洪亮的口号来到饭堂前列队,聆听指导员借助节日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中队开展端午节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指导员讲了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及新时期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树立报国之志,争做合格的武警战士等等,指导员的一番话,讲得战士们热血沸腾,个个充满了自豪感。走进饭堂后,见餐桌上摆满了粽子、油条、炸麻叶、煮鸡蛋、煮大蒜等美味主食,官兵们喜笑颜开,吃得津津有味。五大三粗的新兵小张,一连吃下十个粽子后,不好意思再吃了,炊事班长又将一盘粽子端了过来,笑着对他说:“能吃尽管吃,保证管够!”顿时,饭堂里响起了一阵欢快的笑声。为讨个吉利,官兵们还把带枣的粽子挑出来,借谐音“早中”,让报考军校的战士吃,意在吃了可以考中军校,体现出深厚的战友情谊和美好期盼。
  虽然离开连队30多年了,但我依然清晰地记着过端午时热闹的场面。
其他文献
老家筹洋,隶属古田大桥镇。乡村以“洋”为命名,大都有地势平缓之意。从古田到宁德的一路上,就有诸多带“洋”的乡村,如沂洋、吉洋、卓洋、杉洋。与之相比,以“岭”命名,则多半陡峭,如半岭、牛头岭。  老家筹洋村不在公路边,而是与公路边的吉洋村相隔一座山。在车道打通之前的上世纪60 年代,父亲靠着双脚翻山越岭到吉洋,再搭车到当时的大桥公社(如今的大桥镇)去读书,最后考上了南平师范。南平师范毕业之后,父亲没
期刊
半塔是皖东来安县的一个古镇,很有些规模,也很有些超预想的繁华,街巷长且纵横,人流多而喧闹。  半塔的街道,说不上那种刻意模式化的整治,但横看竖看,满是人情味与烟火气。这是一种带有地方历史文化积淀的场景与氛围,对半塔人,具有天然的认同与亲和;对我们这些懵懂的初来者,释放的是素面相对的坦诚与妙意。两位大妈,一位小媳妇,围坐在街边一棵行道树下,从大大的纸箱里,挑拣出一朵一朵小小的塑料花,插接到另只手握着
期刊
在衡阳县西南,有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叫长乐。长乐,地处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大云山脉。这里山峰翠绿,峰峦叠嶂,云雾萦绕。一条武水河沿着大云山脉蜿蜒东下,先入织女湖,再汇蒸水河。  提起长乐,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长乐的红薯粉条,长乐的十里长冲,长乐的井头江,长乐的关帝庙,还有历史悠久的长乐九哨四十八寨,以及长乐老街“天地人和”四街坊。  由于地处大云山区,长乐没有大垄大町,只有山岗、山岭,只有两山相对的
期刊
哑巴来到这个村子有五十多年了,别人说他就像一块石头,不会说话,也不会流泪。他从小就生活在寂静的世界里,啥也听不见。  至于他是如何被带到村里的,老人们也说不清楚,就像来自混沌的远方的某个谜团。  哑巴有自己的世界,他不识字,只会打一些自创的手势,与人简单交流。哑巴几乎没有朋友,年轻时靠力气在车间干活儿,曾经有别有用心的人闯入他的情感世界,他一激动和颤抖,最后连多年的积蓄都没了。上天为他关上一扇门后
期刊
一条河流遇上了一座山  大海仍是它执着不变的追求  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河流  在分享秘密中,互换身体  人们喜欢跟河流傾诉  也乐意将烦扰丢给它处理  可一条河的肩膀,早已无法  承载世人半生的悲喜  流动的记忆记不住任何东西  只有那个远方,催使它不断前行
期刊
我的老家在洪泽湖畔,招待客人的主菜多是鱼类。一般人家吃鱼是草、鲢、鲤、鲫,大户人家以昂刺鱼、银鱼、黄鳝居多,有时会吃到鳜鱼。  鳜鱼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状,味道鲜美。鳜鱼对生长环境要求高,成活率低,逮到鳜鱼对渔民来说可遇不可求,再加上鳜与“贵”谐音,吃鳜鱼意味富贵有余,因此吃鳜鱼也是身份的象征。  我对鳜鱼的恋恋不忘缘于小时候在姑姑家的一次吃鱼。表哥的爷爷是当地有一定文化的铁匠,听说念过
期刊
梁思成曾说:“人有了一个自己的院落,精神才算有了着落。”  跟着先生钻进小城各条小巷寻觅了许久,终于找到了如今这方小院。  我们的父母原先并不同意换这样的旧房子,改造费神耗力,上下楼打扫不便,还时常要与自然界的各种调皮物种拼智力。然而为了拥有一个能平时练声,闲时赏花,静时看星,落寞时听雨的院落,我们已经豁出去了。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淳良樸实的老家小姑爹,他按我们的要求历时数月,用最经济实用的方式将房
期刊
在我印象中,穷苦出身的父亲很少过生日,至少在五个子女全部成家立业前没有。用父亲的话说,他从小就没有过生日的习惯。  或许,那个年代出生的农村人,大多数都没有条件和心思去庆祝自己的生日。  父亲是1945 年生人,虽说孩提时代就赶上了新中国成立,但幼年丧父的悲惨,加之那个年代农村生活的艰辛,迫使他小学未毕业便回家务农,开启跟奶奶相依为命、为生计而奔波的人生之旅。  自我记事起,父母除了在奶奶生日时给
期刊
那么多隐语,在这个季节低头  好在这个时候,低头的事物有很多  一些从春天里趕过来的好消息  在这里集合,还有故乡的那一片月光  天空晴朗,昨天的乌云  和明天的霜花,都埋进秋的身体里  坐在风上,和坐在瑟瑟的落叶上是一样的  关键这一年,除了行走再没有做什么  不多说了,叶子从青翠到凋落  变换出一年中最后的姿态  风声经过沉甸甸的果实  我想起关于果实的托付  有风有雨的日子就隐藏在  岁月的
期刊
我已然被填充在生活之下,轨在上  “四时莫不有也”,皆有重岩叠嶂  人不渡人,未有窄门  我在地上见旁人行于天上  棕榈树一致示意苍茫的路  谁家立着烟筒,上升  从侧面,承认自己  将由瘪肥皂击破永久的联系  沉默 是掷骰子时留下风  其后,長安盛大而杂乱  有我不能显露  如同今日的星子埋的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