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权介入民事诉讼执行阶段的制度安排

来源 :商场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25912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民诉法明确赋予检察机关执行监督权,但执行检察在执行阶段的适用由于立法的不完备仍有可能导致各种司法困局。为保障检察权顺畅介入执行阶段,需及时清理旧规,“两高”细化执行监督规则,架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
  [关键词]民事执行检察权介入理基础制度安排
  一、民事诉讼执行阶段检察监督的立法分析
  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了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权力。“该条规定开启了国家监督权力介入民事诉讼领域的司法之门,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由刑事诉讼领域扩展到民事诉讼领域。”①根据民诉法第183条的规定,检察机关对法院生效裁判在法定条件下可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此处“生效裁判”并未区分出自哪个阶段。根据上述法律逻辑,检察监督完全可以在民事诉讼执行阶段适用。但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对这些民事裁定的法律监督举步维艰。主要是因为最高人民法院陆续出台了专门针对检察监督的司法解释或司法性文件,几乎完全排除了检察监督在执行程序中的适用。
  二、执行活动出现的司法困境
  (1)执行裁定肆意和不规范难得到纠正。众所周知,执行乱象屡见不鲜。程序化的检察监督的缺失致使某些执行人员感受不到公权力的约束和法律责任的潜在危险压力。无人能保证众多的执行人员在作出民事执行裁定时都尊重法律和事实,执行工作难免出现随意性和主观臆断。
  (2)群众对司法公正产生严重质疑而不得解。执行活动存在随意和不规范甚至违法的问题,怎能让申请人亦或被执行人认同民事执行裁定所确定的内容?对执行的抵触和抗拒必然会加剧社会矛盾,进而演化为社会冲突,从而导致司法公正的社会基础逐渐崩溃。
  (3)执行腐败愈演愈烈而得不到有效遏制。近年来,被查处的执行人员有增无减,执行腐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缺乏有效的公权力介入,意志不坚的某些执行员在执行过程中会更容易禁不住金钱和美色的诱惑,前腐后继仍将会上演。
  三、民事执行程序检察监督的制度安排
  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第二次修订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检察院有权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然而对于监督的原则、范围和程序等均未提及。当务之急需及时清理旧规,建立执行检察监督规范体系框架,并作出科学的程序设计和制度安排。
  (1)确立执行检察监督的原则
  执行检察应遵循依法监督和居中原则,以及事后监督与全程参与结合原则。开展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必须严格依照法律和法规,参照相关司法解释进行,不能干扰人民法院的正常执行活动,也不能代表当事人一方,更不能代行执行权。“所谓事后是指执行活动中需要监督的事件已经发生,并非案件已经执行完结。即便是对执行过程中已经发生的事件,亦无需事件已经完结。”②对于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案件,检察机关可以全程参与其中。
  (2)界定执行检察监督的对象和范围
  监督的对象应是法院及执行人员在执行程序中的活动,仅在涉及国家利益的例外情形下才能将被执行人、案外人纳入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对象。新《民诉法》对执行检察的规定在执行程序篇一般规定中,对所有“执行活动”均可介入监督,即执行的申请和移送、执行措施、执行中止和终结等均应纳入检察机关监督范围。
  (3)执行检察监督的方式
  对于执行中的涉及实体权利的裁定,出于司法效率和节约司法资源的考虑,即可以抗诉监督,也可以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的方式监督。抗诉权只能针对实体意义上的错误裁定。因为只有作出此类裁定的裁判权才与审判程序中的裁判权相一致。检察建议未能起到监督作用的,再使用抗诉或纠正违法通知等效力较强的方式监督。
  (4)执行检察监督的程序设计
  对于不涉及实体权利、非终局性的执行裁定和其他执行活动,宜通过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通知的进行。具体程序设计可参考如下: 1.法院接到检察机关的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通知后,应另行成立合议庭进行审查。法院应在一个月内作出是否采纳的决定。2.经审查认为检察机关理由成立的,法院应当及时做出处理决定,并以书面形式向检察机关反馈纠正处理结果; 3.经审查,认为检察机关理由不成立的,也应以书面形式向人民检察院说明理由。
  对于涉及实体权利的执行裁定的抗诉适用的诉讼程序,虽然对审判程序作出的生效裁判的抗诉在现行法律下会产生再审的效果,但执行行为是审判行为的延伸,具有自身特点和相对独立性,对执行裁定的抗诉是否引起再审需立法予以明确。“上一级法院认为检察机关抗诉理由成立的,责令下级法院立即纠正错误的执行行为,同时书面答复提起监督的检察院;如果认为检察院提出的纠正意见不成立的,书面答复提起监督的检察院并说明理由。”③
  审查和审理期间,除采取保全措施、禁止令等紧急情况,或对方当事人提供有效担保,或继续执行不会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第三人合法利益时,应中止执行。
  注解:
  ①徐灿:《论民事执行中公权力介入的理想与现实》,载于最高人民法院网站,2007年3月5日。
  ②孙加瑞:《检察机关实施民事执行监督之程序设计》,载于《人民检察》,2007年第7期。
  ③郭兴莲 曹琳:《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方式及相关的程序设计》,载于《法学家》2010年第7期。
其他文献
[摘 要]生产力不断重塑社会,综合实力不断重塑国家形象,情感不断重塑国家意识。国家政治、国家意识与文化沉淀出国家的情感,而国家的情感作为国际关系与政治的灰色地带,能够更真实地描述正在全球化的世界。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全球化趋势下,本文对《情感地缘政治学》主要观点进行剖析与引述,结合近年国内国际重大事件,通过对历史“乐观主义和悲剧性”的深刻认识,提出“冲破恐惧与羞辱”,为中国崛起建立正确情感支撑的理性国
期刊
[摘 要]伴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工商业活动和经济生活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拜物教”、“物化”等现象日益普遍,甚至深入到人类思想文化和精神心灵中去,造成更为严重深远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和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异化”及其所造成的人文精神缺失的批判性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这一问题,并积极探究扬弃这一异化的途径。  [关键词]文化 文化异化 人文精神  一、什么是文化
期刊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哲学的声音也随着声势巨大的改革浪潮逐渐远去。之所以产生这种现状在于哲学未能与时俱进跟上甚至滞后后于时代的步伐。同时哲学专业遭到冷遇也需要从自身找寻答案,认清哲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让社会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哲学 批判 教育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其形式和内容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由于生产力的
期刊
[摘 要]在高职高专《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增强能力与技能,取得了较好效果。适应毕业生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引进了《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有利于适应高职高专毕业生工作岗位的需要。  [关键词]《财务会计》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法 《小企业会计准则》  一、课程改革方案的设计  “行动导向”理论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为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教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子女对老人缺乏情感交流,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关心老人,使老人的晚年生活倍感孤独、凄凉。电影飞越老人院的出现,把老人在养老院的现实生活搬到了大荧幕上。让我们明白他们真正所需的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再孤独。呼吁更多的年轻人除了从物质上赡养老人外,更多的去关注老人的精神世界。人生一世草生一秋,善待老人,也是善待将来的自己。善待他们,犹如他们呵护我们一样!让老人的晚年生活和
期刊
[摘 要]买办作为近代社会最重要的一个社会符号,很早就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关于买办的研究成果斐然。对买办的研究是具有很强的历史及现实意义的。本文大胆尝试从经纪人的视角出发,尊重史实,以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知识为理论分析框架,辅之以博弈论有关知识,把我们的研究视野深入到买办制度的内部来看买办制度的有效性: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思路来探究买办制度存在的合理性;用委托——代理模型来分析买办制度的内部激励—
期刊
[摘 要]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应被视为学习生涯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存在中等程度的学习倦怠现象。就此,本文从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以及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并给出相应解决策略。  [关键词]学习倦怠 高职学生 原因 对策  近年来,作为学生学习的消极心理——“学习倦怠”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教育界、心理学界的关注。高职学生学习态度非常好的比例在整个群体中
期刊
一、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会计课程改革研究的意义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应"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故"双证书制"是高职院校必须大力推行的一种制度。"双证书制"要求学校应调整教学思路,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进行很好的设计。  本课题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纳税实务》课程为例,研究对会计类课程在
期刊
[摘 要]班主任是学校的最底层管理者,他不但要负责教书,还要负责育人。因此班主任比较要充满爱心,用爱心感召高职学生去学习去做人。班主任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大批优秀的综合型人才,那么怎么才能做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做好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班主任 尊重 感召  引言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核心管理者,虽然在学校属于底层管理者,但是他们的作用却至关重要。班主任的工作
期刊
[摘 要]正义被作为社会制度追求的首要价值由来已久。一个制度的公平与合理可以被认为是正义得到实现的前提。然而在《失控的陪审团》中,以违法手段“引导”下得出的“正义”比按照合法程序寻求的“正义”更接近于正义,而绝对不是制度在正常运作下所达到的正义。这里就引发一个问题,为什么法律会遭遇法律之外的博弈影响?这种博弈甚至影响法律的最终判决,正义缘何无法从这一优化配置的制度(陪审团制度)中寻求到满足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