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弹之父”于敏去世,碧血丹心照汗青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t200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月16日,“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去世,享年93岁。
  于敏,1926年8月16日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的一个普通家庭。他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物。
  1967年6月17日,在罗布泊沙漠腹地,中国人研制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记住了这个日子,记住了这份荣耀,却没多少人知道在氢弹爆炸的背后,那些隐姓埋名、默默无闻,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们,这其中,就有于敏。
  在长达28年的氢弹理论探索和试验中,于敏隐姓埋名,连妻子都不知道他具体是做什么的,哪怕在后来分别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改革先锋”称号,老人家也一直保持着谦虚和低调,并且从不让别人叫他“氢弹之父”。
  于敏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谦逊之情,发自肺腑。
  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栏目组送给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的颁奖词这样评价他: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當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于敏生前说过:“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的故事,精彩历史,传递温暖,我们爱听。

角度一:认真务实,淡泊名利


  他的名字几十年不为世人所知,直到逝世才被广为传颂。他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一生获得了无数荣誉功勋;他一心为事业、为国家,把生命融入到伟大的科学事业之中。他有高才,却从不恃才傲物;他有大功,却从不倨功自傲;他不骄不躁,低调做事做人。于敏的身上体现了科学家认真务实、淡泊名利的精神操守。

角度二:时代英雄,中国脊梁


  于敏不怕艰苦,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不怕艰难,勇往直前,为祖国担当,为事业担当,他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建设者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成就了伟大的科学事业,为祖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有着高尚的人格,是我们的时代英雄,是我们中国的脊梁!

角度三:埋头苦干,默默奉献


  于敏隐姓埋名28年,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全部情感,全部汗水奉献给祖国的事业,奉献给自己的科学追求,这是一个科学家的传奇。这是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于敏老人身上的折射,在他的身上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们共同的坚守,这就是中国精神,中国魅力!
其他文献
当前高中作文教学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作文教学处境尴尬,处于“三无”状态,即教学无法、学生无奈、写作无效。二是教学作文的感受不容乐观,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认为作文教学难度大、负担重、费时多、收效低,因此对作文教学缺乏兴趣,缺少对作文教学内容的系统规划,教学方法不具备有效性、艺术性和创新性,导致作文教学收效甚微。在这样的写作环境里,学生兴趣不高,普遍认为作文提升难度大,课堂收获微乎其微,最终导致写作信
期刊
一直以来,高中生的作文存在很多问题,诸如脱离生活、空洞、离题、跑题、堆砌词汇、结构混乱等,严重影响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制约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新课标的落实,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备受关注,成为研究的重心。  一、引导学生仔细审题,指导学生准确立意  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审题和立意。审题不清,不能“入乎其内”,也就难以立意,写作时便会跑题、离题。为此,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诗经·大雅》:“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表明人们对美好安定的生活向往已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党和国家必须于2020年达成的奋斗目标。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请你根据自己家庭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事实或者你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写一篇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
期刊
厨子也分派别,北派的爱乱炖,肉夹馍羊肉汤,大快朵颐;南派的爱羹汤,虾饺皇生煎包,细嚼慢咽。祖父非南亦非北,待我笑问他时,祖父捻须:“我做菜淡淡乎乎,与别个不同,就叫‘清汤派’吧!”我不甚明白,也许祖父拿手的小葱排骨,就是那个“清汤”。于是每每祖父问及想吃什么,我便用家乡话嚷道:“您的‘清汤’好吃得紧!”  祖父并不是从清汤排骨发家的。有一回电视上的名厨教做菜,祖父一拍胸脯:“小师弟上电视了。”我于
期刊
在电影《孔子》开始和结束的画面中,白发苍苍的孔子坐在阶前,手捧书简喟然长叹,感慨自己波澜壮阔而又悲凄孤独的一生……这个镜头让我潸然泪下。“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他早已知晓失败的结局,但他依然勇于担当匡扶天下的责任而不言放弃,依然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有着怎样心智的人才能做到啊!  我突然想起了堂吉诃德,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是堂吉诃德般的理想主义者。堂吉诃德秉持当时西班牙社会正在土崩瓦解的骑士精神,不
期刊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等8人共和国勋章。“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些为共和国鞠躬尽瘁者闪亮的名字,共和国永远都不会忘记。  于敏:报国心皎洁  于敏,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为了严守国家机密,他在28年的时间里对妻子也守口如瓶。一天,他与妻子同乘一辆公共汽车下班回家,妻子惊诧地问他现在在哪里、干什么工作,他始终没有正面回答。他居功不自傲,不赞成被人称
期刊
【新闻素材】  2019年秋,地处南京,有“药界清华”之称的中国药科大学在五个试点教室、图书馆和实验楼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  该校图书与信息中心主任许建真向《澎湃新闻》透露,该系统将帮助教师检查学生出勤率,并监控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当你进入教室的那一刻,摄像头就会全程跟踪,监控你低头多长时间,你是在玩手机,还是在打瞌睡,或者看小说。过去,一些学生就是出个勤,然后就逃课,或者让其他同学代替自己听
期刊
不管怎么说,命运是在自己手里的。  ——村上春樹  陈眉公集《小窗幽记》,泄天地之秘籍,撷经史之菁华,语带烟霞,韵谐金石,醒世持世,一字不落言筌。纵然无法过得陈继儒先生“带雨有时种竹,关门无事锄花;拈笔闲删旧句,汲泉几试新茶”这般闲适恬静的生活,我仍被其随笔中精炼而极具美感的文字深深打动。合卷细细品味,更是能体会到其中真意。  醒,清醒的醒。首篇名曰“集醒”。  《集醒篇》中对于天命之描写,让我不
期刊
很多学生的作文要么描写不具体,要么描写单一,单调无味,缺乏立体感和感染力。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学生观察的维度单一,缺乏写作的时空意识。为帮助学生突破这一写作“瓶颈”,笔者运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在拓展写作时空方面开展了一些教学实践活动。  一、树立时空意识,拓宽写作之路  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建立在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基础之上,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基本属性,一者体现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期刊
2019年5月16日,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这无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缺失和遗憾,引发各大外媒纷纷发文悼念,并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他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的那些经典作品历久弥新,被世人称赞和铭记。上世纪20年代,贝聿铭在心里播下了“建筑”这颗种子。1948年,他走出学术的象牙塔,与纽约市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联手,为心中的那粒种子找到了最适合的土壤和基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