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重阳节没有被划分为法定节假日,失去了上文所指的“娱乐属性”,所以在和其他节日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渐渐成为了“节日弃儿”。尽管有些地方依旧可以寻得重阳节的影子,但是就全国范围来看,重阳节已经被人们忽视、遗忘。几年前,《南昌日报》曾在闹市对18—30岁的近百位年轻人做了调查,其中有71%的人对重阳节没有多少概念,甚至有个别人表示不知道重阳节。由此可见,“节日的娱乐属性大于文化属性”的观点是正确的。光棍节的出现可以让这个观点站得更稳——娱乐属性不光可以传承节日,甚至还能制造节日。
自古以来,重阳节被赋予了避邪祛秽、庆祝丰收和亲友团聚的功能,而且在这一天人们要登高远行、吃重阳糕、喝菊花酒。因为现代人没有给它戴上“娱乐属性”的帽子,在历史上算得上隆重的重阳节就要一步步沦为“节日弃儿”吗?
归结发生改变的原因,还是因为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中国人对土地的依附渐渐变弱,乡土观点随之淡化——这种改变使得重阳节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它既没有被重视,也没有彻底消失。
没有被重视是因为全国没有形成统一的习俗,就吃菊花糕来说,南方人本来就不习惯“糕”这种食物,况且重阳糕的做法繁琐,个头巨大,如今一个普通的家庭根本无法消化;而茱萸大多生长在江浙一带,所以佩茱萸的习俗很难在北方实现;而放纸鹞只是在广东惠州比较盛行,在北方,这项活动更适合春季来做。
这些原因并没有让重阳节彻底消失于人们视野是因为它带着怀念故乡和故人的性质。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也逐渐开始脱离土地后,工业、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将人们向大城市吸引,“在别处”的生活方式悄然兴起。这注定了未来社会将出现“回不去的故乡”这样的思潮。
《乡关何处》的作者土家野夫曾在一次演讲中论述过“在路上”生活的好处,与此同时,怀念故土和故人也成为了这个时代与重阳节契合的主题。这样看来,重阳节是徒添游子悲伤的时节,也许九月初八还兴致高昂,但九月初九早上突然想起今天是重阳节,再想到自己是王维笔下的“独在异乡的异客”,便抵不住往事的涌动,时过境迁的愁绪便弥漫开来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生活中的人们需要一个这样的节日,去缅怀逝去的岁月,但现实比这还要残酷的是,容不得他们多想就要投入到紧张的工作生活当中。
九月初九,除了是重阳节之外,还被叫做老人节。1989年,中国政府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以此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即便如此,在过去的24年里,老人节的迹象也不明显,在关爱老人、父母方面,还不及舶来的父亲节和母亲节来得热烈。我们不希望这一天被商家炒作,但也应该想到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并不只是这一天的事情,它的存在是提醒人们,善待老人是每个人应该做到的。
重阳节的尴尬在于既没有让人们延续访友集会,增进情感的习俗;又没有完成后来赋予它唤起人们关爱老人的重任。那么《南昌日报》反映出的现象就要进一步加剧吗?
节日是时代的产物,它反映了一个时代里人们的思想和生活的态度,节日的发展与继承也应该相应地顺应时代的发展,这样才能避免节日成为传统的陪葬品。在娱乐属性和文化属性之间徘徊了很久之后,依旧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告诉我们什么才是尊重传统,注重文化的好方式。同一件事物在每个人的心中有不同的样貌,就中秋节来说,有的人想的是月饼,而有的人想的却是嫦娥。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对重阳节的宣传,每个人都有权利知道什么是重阳节,但怎么看待、怎么过节则有不同的选择。我们讨论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已经有很多年了,但在此之前更应该做好如何传播传统文化,尤其是在韩国人虎视眈眈的今天。
九月是个美丽的时节,凉爽正在与炎热的对垒中占据上风,大自然也带来了绿色的更替,让生机勃勃的一切变得成熟又稳重,怪不得古人曾在重阳这天庆祝丰收呢。这样美好的时节,让人忍不住想走出家门,若是能举家出行,路遇熟人,说上一句“过重阳节去”可算得上是为尴尬的重阳节解围了。
自古以来,重阳节被赋予了避邪祛秽、庆祝丰收和亲友团聚的功能,而且在这一天人们要登高远行、吃重阳糕、喝菊花酒。因为现代人没有给它戴上“娱乐属性”的帽子,在历史上算得上隆重的重阳节就要一步步沦为“节日弃儿”吗?
归结发生改变的原因,还是因为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中国人对土地的依附渐渐变弱,乡土观点随之淡化——这种改变使得重阳节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它既没有被重视,也没有彻底消失。
没有被重视是因为全国没有形成统一的习俗,就吃菊花糕来说,南方人本来就不习惯“糕”这种食物,况且重阳糕的做法繁琐,个头巨大,如今一个普通的家庭根本无法消化;而茱萸大多生长在江浙一带,所以佩茱萸的习俗很难在北方实现;而放纸鹞只是在广东惠州比较盛行,在北方,这项活动更适合春季来做。
这些原因并没有让重阳节彻底消失于人们视野是因为它带着怀念故乡和故人的性质。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也逐渐开始脱离土地后,工业、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将人们向大城市吸引,“在别处”的生活方式悄然兴起。这注定了未来社会将出现“回不去的故乡”这样的思潮。
《乡关何处》的作者土家野夫曾在一次演讲中论述过“在路上”生活的好处,与此同时,怀念故土和故人也成为了这个时代与重阳节契合的主题。这样看来,重阳节是徒添游子悲伤的时节,也许九月初八还兴致高昂,但九月初九早上突然想起今天是重阳节,再想到自己是王维笔下的“独在异乡的异客”,便抵不住往事的涌动,时过境迁的愁绪便弥漫开来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生活中的人们需要一个这样的节日,去缅怀逝去的岁月,但现实比这还要残酷的是,容不得他们多想就要投入到紧张的工作生活当中。
九月初九,除了是重阳节之外,还被叫做老人节。1989年,中国政府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以此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即便如此,在过去的24年里,老人节的迹象也不明显,在关爱老人、父母方面,还不及舶来的父亲节和母亲节来得热烈。我们不希望这一天被商家炒作,但也应该想到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并不只是这一天的事情,它的存在是提醒人们,善待老人是每个人应该做到的。
重阳节的尴尬在于既没有让人们延续访友集会,增进情感的习俗;又没有完成后来赋予它唤起人们关爱老人的重任。那么《南昌日报》反映出的现象就要进一步加剧吗?
节日是时代的产物,它反映了一个时代里人们的思想和生活的态度,节日的发展与继承也应该相应地顺应时代的发展,这样才能避免节日成为传统的陪葬品。在娱乐属性和文化属性之间徘徊了很久之后,依旧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告诉我们什么才是尊重传统,注重文化的好方式。同一件事物在每个人的心中有不同的样貌,就中秋节来说,有的人想的是月饼,而有的人想的却是嫦娥。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对重阳节的宣传,每个人都有权利知道什么是重阳节,但怎么看待、怎么过节则有不同的选择。我们讨论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已经有很多年了,但在此之前更应该做好如何传播传统文化,尤其是在韩国人虎视眈眈的今天。
九月是个美丽的时节,凉爽正在与炎热的对垒中占据上风,大自然也带来了绿色的更替,让生机勃勃的一切变得成熟又稳重,怪不得古人曾在重阳这天庆祝丰收呢。这样美好的时节,让人忍不住想走出家门,若是能举家出行,路遇熟人,说上一句“过重阳节去”可算得上是为尴尬的重阳节解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