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与崇拜是支撑起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两根坚实基柱,它们互为表里,共同塑造了中国人心中的无数美好愿景。然而,自古至今,中国人都相信,只有将期望说给一个实在物象听,它才会变为现实。正因如此,月亮才在中国人无限遐想与天体崇拜的协同作用下,登上了民族共同情感体验的最高峰。若说它可以作为我们这个古老国度几千年来所有情感的归结点,似乎也并不为过。
中国人的拜月信仰由来已久,久远到人们几乎忘记了追溯源头,只知道它作为黑暗中一道永远柔和的光芒,为古往今来的晚归人照亮回家的路。所以,人们会对月亮产生莫名其妙的亲切感,若是细细品味,这种亲切感并不是无根可循,它或者就联结着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无数神话传说与哲学体系,而成为我们的情感载体。
若说到与月相关的上古神话,我想每个人都会提起一个象征美丽的名字——嫦娥。她代表了男人对美丽女人的永恒追逐,和女人对永不凋零的美貌的永恒期待。《山海经》、《搜神记》,众多神话经典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讲述着嫦娥的故事。
当然,一个神话传说可以跨越历史流传不息,靠的绝不只是一个美丽女人,它背后必然隐含着足以影响世代中国人的哲学理念与民族文化归属。嫦娥的长生不死,桂树的伤疤愈合,都从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中国人对生命无止的强烈渴望。除此之外,昏黄的月晕,周期的盈缺,都使我们的祖先在无法科学解释其成因的前提下,将神秘感无限放大,又借着寂静无声的夜晚,将它烘托得充满智慧与神力。
在望月成风的古时,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月亮中看出了生命的循环,亦看出了时空合一的宇宙观。当一件事物在任何人眼里都无差别时,那么它是属于全世界的普通物,而当一件事物在不同大洲、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地域、村庄都有着不同意义时,它便成为了具有归属性的特殊物,月亮显然属于后者。你心里可以有一个月球,可以有一个中国的月亮,甚至可以有一个自己的月亮,它极其包容,绝不会跟你计较这些。
其实,纵观历史,中国人是有月亮情结的,这种情结直接关乎文化,以文字、图画为表象,以安静平和、无为无伤为精神内核,曾经被文人骚客疯狂地表达。在他们的笔下,月亮里有座冰冷的广寒宫,终日寂寥,而美丽的嫦娥、活泼的玉兔以及不停砍伐桂树的吴刚则成了广寒宫里唯一的生气。于是,诗人们开始用凄美的笔触不厌其烦地描摹这个仙境,让它越发遥不可及。可它平和不争的性格,却始终未曾改变。朱光潜曾说:“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国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细想便愈发觉得在理。
对于月亮,如果中国人止步于仰望,那么中华文明史或许早就出现了断层,不过善于幻想与探索的祖先并没有满足于遥遥相望,而是用尽智慧表达飞天的愿望。直到“嫦娥一号”顺利升空,中国人终于实现了奔月的梦想。在梦想的路上,“嫦娥”总能越走越远,从一号到四号,中国在航天事业上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突破,如今,嫦娥五号T1(探路星)也即将走在月之路上。
由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发现之旅·红木、中华文化促进会木作文化工作委员会、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共同主办的圆梦中华——“中华木作·中国探月”太空发现之旅活动已经启动。
自古以来,传统文化都只甘心于默默歌咏,却很少有勇气真正上青天揽明月,它一直以含蓄内敛的形象力求淡出人们关注的视线。可“局外人”永远没有最真切的情感,是爱是痛都显得不那么痛快。在经历了几百个世纪的沉默以后,木作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终于克服了文人易“眩晕”的毛病,勇敢地登上了嫦娥五号,要牵着她的手漫步在月之路上。
不知在登月的途中,这些木精灵们又会和嫦娥耳语些什么悄悄话呢?
中国人的拜月信仰由来已久,久远到人们几乎忘记了追溯源头,只知道它作为黑暗中一道永远柔和的光芒,为古往今来的晚归人照亮回家的路。所以,人们会对月亮产生莫名其妙的亲切感,若是细细品味,这种亲切感并不是无根可循,它或者就联结着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无数神话传说与哲学体系,而成为我们的情感载体。
若说到与月相关的上古神话,我想每个人都会提起一个象征美丽的名字——嫦娥。她代表了男人对美丽女人的永恒追逐,和女人对永不凋零的美貌的永恒期待。《山海经》、《搜神记》,众多神话经典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讲述着嫦娥的故事。
当然,一个神话传说可以跨越历史流传不息,靠的绝不只是一个美丽女人,它背后必然隐含着足以影响世代中国人的哲学理念与民族文化归属。嫦娥的长生不死,桂树的伤疤愈合,都从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中国人对生命无止的强烈渴望。除此之外,昏黄的月晕,周期的盈缺,都使我们的祖先在无法科学解释其成因的前提下,将神秘感无限放大,又借着寂静无声的夜晚,将它烘托得充满智慧与神力。
在望月成风的古时,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月亮中看出了生命的循环,亦看出了时空合一的宇宙观。当一件事物在任何人眼里都无差别时,那么它是属于全世界的普通物,而当一件事物在不同大洲、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地域、村庄都有着不同意义时,它便成为了具有归属性的特殊物,月亮显然属于后者。你心里可以有一个月球,可以有一个中国的月亮,甚至可以有一个自己的月亮,它极其包容,绝不会跟你计较这些。
其实,纵观历史,中国人是有月亮情结的,这种情结直接关乎文化,以文字、图画为表象,以安静平和、无为无伤为精神内核,曾经被文人骚客疯狂地表达。在他们的笔下,月亮里有座冰冷的广寒宫,终日寂寥,而美丽的嫦娥、活泼的玉兔以及不停砍伐桂树的吴刚则成了广寒宫里唯一的生气。于是,诗人们开始用凄美的笔触不厌其烦地描摹这个仙境,让它越发遥不可及。可它平和不争的性格,却始终未曾改变。朱光潜曾说:“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国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细想便愈发觉得在理。
对于月亮,如果中国人止步于仰望,那么中华文明史或许早就出现了断层,不过善于幻想与探索的祖先并没有满足于遥遥相望,而是用尽智慧表达飞天的愿望。直到“嫦娥一号”顺利升空,中国人终于实现了奔月的梦想。在梦想的路上,“嫦娥”总能越走越远,从一号到四号,中国在航天事业上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突破,如今,嫦娥五号T1(探路星)也即将走在月之路上。
由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发现之旅·红木、中华文化促进会木作文化工作委员会、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共同主办的圆梦中华——“中华木作·中国探月”太空发现之旅活动已经启动。
自古以来,传统文化都只甘心于默默歌咏,却很少有勇气真正上青天揽明月,它一直以含蓄内敛的形象力求淡出人们关注的视线。可“局外人”永远没有最真切的情感,是爱是痛都显得不那么痛快。在经历了几百个世纪的沉默以后,木作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终于克服了文人易“眩晕”的毛病,勇敢地登上了嫦娥五号,要牵着她的手漫步在月之路上。
不知在登月的途中,这些木精灵们又会和嫦娥耳语些什么悄悄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