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学生作文成绩直接影响了其语文成绩。《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然而,我们面临的现状却是:学生怕作文,教师怕判文。
上周,笔者所带的班级写了本学期第一篇作文《人生需要多回头》,本人发现存在的问题很多,构思不够新颖,选材落入俗套,语言贫乏而空洞。这样的作文显然不符合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古人云:“文贵新”,“文如观山不喜平””文若春华贵出新,大凡创作出“角度新巧、立意新奇、用语清新”的作文过程,总少不了创新思维的参与。可见,作文的本质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会有朝气,有活力,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才会给人更多的感染力。成功的作文教学是培养和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极佳途径。作为教师要努力用创新精神指导自己的工作,指导学生写作创新。那么怎样才能让作文创新突围?
1 角度新
角度新就是自己的观点要与众不同。不能人云亦云。这是衡量作文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比如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绿色生活》,对于这个题目,很多考生首先想到的是要注意环保,这样理解固然不错,但大家都这样写的话,作文就太庸常了,对于作文,我们要拒绝平庸。其实,“绿色”二字充满象征意味,可以理解为“有生机、美好、健康、安全、和谐、协调”等等,由此,不难理解,命题包含物质和精神多个层面内涵,可以解读为“充满生机的生活、美满幸福的生活、健康向上的生活、诗意盎然的生活、内心平衡和谐的生活、与他人与外界与自然万物协调共处互惠惠利的生活、物我合一的生活”,等等。由此可见,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着眼,搜寻多种可能性,从多方面探讨答案的思维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写作时,只有多角度思考,才能写出新意。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各种类型作文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指导学生根据《滥竽充数》的故事多角度构思立意,可要求学生从不同人物的角度进行构想:可以从南郭先生冒充内行终露马脚的角度,阐明“凡事不能弄虚作假,应当具备真才实学”的道理;可以就南郭先生最后逃之夭夭的角度,阐述“南郭先生没有勇气正视现实,逃走可耻,但他头脑清醒,逃之却有自知之明”的见解;并可以从齐宣王爱听合奏的角度,陈述“必须端掉大锅饭,彻底铲除滋生滥竽充数现象的土壤”的主张;还可以从齐湣王一一听之及乐师与南郭先生安处无事的角度,分别论述“对人才逐个考核,量才而用,是可贵的”和“对社会上不正当的人际关系,要勇于揭露”的观点。角度有别,立意各异,学生在多角度构思中,能增强创新思维意识,锻炼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表达自己新颖的、独特的见解。
2 选材新
著名作家浩然说“别人没看到的,你看到了,这是新;别人看到了,没有想到,你看到了又想到了,这是新;别人看到、想到了,但没写到,你看到想到又写到了,这还是新。”所以,想要使文章生动感人,就要注意观察生活,从现实中获得时代气息浓郁、生动鲜活的材料,然后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此外,扩大阅读量,广泛积累材料,并把积累的材料加以归类、整合,这样才能为自己的选材新颖打开方便之门,写作文的时侯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古人所说的“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试想如果学生心中空无一物又如何进行选材呢?那只好拼凑或者“克隆”了。所以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材料是教师作文指导的一个重要任务。我想材料的获取不外两种方法,一是直接从生活中来,比如,现在学校举办了多个社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材料,课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家交流、合作,课后整理,综合,日积月累,学生的作文定会言之有物,二是间接地通过大量阅读书籍和看媒体来获取材料,学生的生活机械,单调,缺乏社会经验,所以仅仅让学生观察生活是很难获取好素材的,这样,教师就应该推荐一些好的阅读材料给学生,让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充分“消化和吸收”。当然,这对广大的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教师自己本人必需博览群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善于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对一些包括教材在内的耳熟能详的旧材料,要引导学生推陈出新,化旧为新,善于挖掘和发现其新价值,想人之所未想,用人之所未用,使老材料能证明新观点,解决新问题。同充满时代气息、切合社会现实的新颖材料相比,这也是一种新颖,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新颖,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立意新
“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的“有无高下”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文章“帅”胜则文胜,“帅”败则文败,因此立意上我们必须做到准确到位,抓住材料或话题的主旨,选取最佳角度,往深处挖掘。不仅要做到立意“深”,而且要做到立意“新”,要“言人所未言”,写出的文章才会成为“领异标新二月花”。这种新颖独到,必须符合常情,根植现实而又有所超越的,它并不是违反生活逻辑的“瞎说”。
例如,很多人往往会把“健康与残疾”看成对立的,而著名作家周国平先生却在身体健康中看到心理的残疾,在残疾的身体中看到健康的人性。甚至,有的时候,明显的残疾反而提供了一个机会,就是觉悟外在生命的不可预见性,从而更加关注内在修养与生命。再如,面对“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精心培养着校园里的幼苗”,这样的语句时不能思维定势,我们可以想到园丁用铁丝拉扣为幼苗造型,老师按自己的意志左右学生;也可以想到园丁随意剪裁废枝废叶,教师只关注优等生,放弃所谓的差生、后进生;或者由园丁的整齐划一,想到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等等。
总之,“文章切忌随人后”,也不能“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挣个保险分、及格分。作为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引导学生努力追求立意的“深’与”新”,并有意识地进行立意的创新性思维训练,这样的话,学生才能从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出发,寻找新颖的角度去开掘事物的特点,探求事物的本质。提炼出正确、深刻、新颖的主题来。这样的文章才会有独到的见解,具有个性化,吸引读者的眼球,且让读者能从文章中得到启迪、受到震动、悟到真谛。 4 构思新
高中生的作文一般是800字左右,篇幅比较短小,要想让文章言简意赅,并且与众不同,大放奇彩,就必须在构思上下功夫。构思是指导学生审题、立意、选材、定体等一系列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同样的题材,因构思之精巧,就会千姿百态,各领风骚。同是《水龙吟》,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迥异,同是《乡愁》,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作品各有千秋。构思无定法,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不能过于精细,更不能用条条框框束缚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带着“铁镣”去写作。有些老师喜欢让学生列提纲,这固然不易走题,但笔者认为,这对学生的构思创新有一定影响。对于谋篇布局构思,教师完全不必赘言,一切让学生自己放手去写。
当然,放手让学生写,不代表漫无边际,瞎写乱写。古人写作讲究的是:起承转合;现代人讲究的则是:新奇巧合。在外事外物外理外据的使用上既要与自己表达的中心浑然一体,又要在谋篇布局上给人新奇巧妙的感觉。这就要学生使用一定的技巧,比如,在写作散文的时候,学生可以:一、一唱三叹,这种方法既可以强化主旨,也便于抒情;二、引用化用,写作文时如果能恰当地引用、化用诗词名句,不仅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也可以平添几分诗情画意,增强感染力;三、长短并用,变化多样的语言,是散文优美与否的重要标准;四、排比句式,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气势,更能集中地表情达意,还能增加文章的建筑美,使得文章情感浓烈,韵味隽永,等等。做到这些,作文的形式和内容就会水乳交融,既让读者赏心悦目,又让其心灵为之一颤。
5 语言新
语言的新颖,就是要有特色、有个性,能吸引人地眼球,让人眼前一亮,欲罢不能;读后又口有余香,回味无穷。这样的语言,就是从作文中奔涌出来的生命情思,这样的语言别具韵味。然而,目前学生作文中的语言却是苍白、干巴,晦涩,没有光泽,没有韵味,没有气派,没有内涵,让人读如嚼蜡,痛苦不堪。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每个中学语文教师的头等大事,这个难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不过,掌握一些技巧,也许会使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多给文章添加一些“小品式幽默”《阿Q正传》中,对于阿Q的癞疮疤,未庄的闲人们是这样说的,“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而阿Q的反应却是“你还不配。”“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了”。这段文字生动的表现了阿Q气急败坏的形象,也道出了他无坚不摧的法宝——精神胜利法。黄庭坚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确,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用幽默的语言写生活,诉真情,定会让文章大放异彩。此外,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用修辞,如比喻、夸张、拟人等等;也要善于运用名人名言,并能合理地想象和推理,这会让文章平添几分光彩。同时,我们应谨记:文章必须言之有物,不能“华而不实”,外表华丽而没有内涵会让人觉得庸俗和浅薄。为此,学生要在创造“内涵的文采”上下功夫,努力写出“华而又实”的语言。
综上所述,作文的创新之路漫漫而遥远,要想得心应手,我们平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多一点观察,多一点发现,多一点思考,把那些虽细小但有冲击力、虽平凡但有启发性的人与事及时记下来,丰富其作文宝库,并鼓励学生大胆使用一些技巧,告别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模式化作文,写出充满感性、理性的好文章来。
上周,笔者所带的班级写了本学期第一篇作文《人生需要多回头》,本人发现存在的问题很多,构思不够新颖,选材落入俗套,语言贫乏而空洞。这样的作文显然不符合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古人云:“文贵新”,“文如观山不喜平””文若春华贵出新,大凡创作出“角度新巧、立意新奇、用语清新”的作文过程,总少不了创新思维的参与。可见,作文的本质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会有朝气,有活力,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才会给人更多的感染力。成功的作文教学是培养和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极佳途径。作为教师要努力用创新精神指导自己的工作,指导学生写作创新。那么怎样才能让作文创新突围?
1 角度新
角度新就是自己的观点要与众不同。不能人云亦云。这是衡量作文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比如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绿色生活》,对于这个题目,很多考生首先想到的是要注意环保,这样理解固然不错,但大家都这样写的话,作文就太庸常了,对于作文,我们要拒绝平庸。其实,“绿色”二字充满象征意味,可以理解为“有生机、美好、健康、安全、和谐、协调”等等,由此,不难理解,命题包含物质和精神多个层面内涵,可以解读为“充满生机的生活、美满幸福的生活、健康向上的生活、诗意盎然的生活、内心平衡和谐的生活、与他人与外界与自然万物协调共处互惠惠利的生活、物我合一的生活”,等等。由此可见,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着眼,搜寻多种可能性,从多方面探讨答案的思维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写作时,只有多角度思考,才能写出新意。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各种类型作文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指导学生根据《滥竽充数》的故事多角度构思立意,可要求学生从不同人物的角度进行构想:可以从南郭先生冒充内行终露马脚的角度,阐明“凡事不能弄虚作假,应当具备真才实学”的道理;可以就南郭先生最后逃之夭夭的角度,阐述“南郭先生没有勇气正视现实,逃走可耻,但他头脑清醒,逃之却有自知之明”的见解;并可以从齐宣王爱听合奏的角度,陈述“必须端掉大锅饭,彻底铲除滋生滥竽充数现象的土壤”的主张;还可以从齐湣王一一听之及乐师与南郭先生安处无事的角度,分别论述“对人才逐个考核,量才而用,是可贵的”和“对社会上不正当的人际关系,要勇于揭露”的观点。角度有别,立意各异,学生在多角度构思中,能增强创新思维意识,锻炼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表达自己新颖的、独特的见解。
2 选材新
著名作家浩然说“别人没看到的,你看到了,这是新;别人看到了,没有想到,你看到了又想到了,这是新;别人看到、想到了,但没写到,你看到想到又写到了,这还是新。”所以,想要使文章生动感人,就要注意观察生活,从现实中获得时代气息浓郁、生动鲜活的材料,然后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此外,扩大阅读量,广泛积累材料,并把积累的材料加以归类、整合,这样才能为自己的选材新颖打开方便之门,写作文的时侯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古人所说的“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试想如果学生心中空无一物又如何进行选材呢?那只好拼凑或者“克隆”了。所以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材料是教师作文指导的一个重要任务。我想材料的获取不外两种方法,一是直接从生活中来,比如,现在学校举办了多个社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材料,课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家交流、合作,课后整理,综合,日积月累,学生的作文定会言之有物,二是间接地通过大量阅读书籍和看媒体来获取材料,学生的生活机械,单调,缺乏社会经验,所以仅仅让学生观察生活是很难获取好素材的,这样,教师就应该推荐一些好的阅读材料给学生,让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充分“消化和吸收”。当然,这对广大的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教师自己本人必需博览群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善于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对一些包括教材在内的耳熟能详的旧材料,要引导学生推陈出新,化旧为新,善于挖掘和发现其新价值,想人之所未想,用人之所未用,使老材料能证明新观点,解决新问题。同充满时代气息、切合社会现实的新颖材料相比,这也是一种新颖,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新颖,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立意新
“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的“有无高下”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文章“帅”胜则文胜,“帅”败则文败,因此立意上我们必须做到准确到位,抓住材料或话题的主旨,选取最佳角度,往深处挖掘。不仅要做到立意“深”,而且要做到立意“新”,要“言人所未言”,写出的文章才会成为“领异标新二月花”。这种新颖独到,必须符合常情,根植现实而又有所超越的,它并不是违反生活逻辑的“瞎说”。
例如,很多人往往会把“健康与残疾”看成对立的,而著名作家周国平先生却在身体健康中看到心理的残疾,在残疾的身体中看到健康的人性。甚至,有的时候,明显的残疾反而提供了一个机会,就是觉悟外在生命的不可预见性,从而更加关注内在修养与生命。再如,面对“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精心培养着校园里的幼苗”,这样的语句时不能思维定势,我们可以想到园丁用铁丝拉扣为幼苗造型,老师按自己的意志左右学生;也可以想到园丁随意剪裁废枝废叶,教师只关注优等生,放弃所谓的差生、后进生;或者由园丁的整齐划一,想到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等等。
总之,“文章切忌随人后”,也不能“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挣个保险分、及格分。作为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引导学生努力追求立意的“深’与”新”,并有意识地进行立意的创新性思维训练,这样的话,学生才能从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出发,寻找新颖的角度去开掘事物的特点,探求事物的本质。提炼出正确、深刻、新颖的主题来。这样的文章才会有独到的见解,具有个性化,吸引读者的眼球,且让读者能从文章中得到启迪、受到震动、悟到真谛。 4 构思新
高中生的作文一般是800字左右,篇幅比较短小,要想让文章言简意赅,并且与众不同,大放奇彩,就必须在构思上下功夫。构思是指导学生审题、立意、选材、定体等一系列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同样的题材,因构思之精巧,就会千姿百态,各领风骚。同是《水龙吟》,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迥异,同是《乡愁》,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作品各有千秋。构思无定法,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不能过于精细,更不能用条条框框束缚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带着“铁镣”去写作。有些老师喜欢让学生列提纲,这固然不易走题,但笔者认为,这对学生的构思创新有一定影响。对于谋篇布局构思,教师完全不必赘言,一切让学生自己放手去写。
当然,放手让学生写,不代表漫无边际,瞎写乱写。古人写作讲究的是:起承转合;现代人讲究的则是:新奇巧合。在外事外物外理外据的使用上既要与自己表达的中心浑然一体,又要在谋篇布局上给人新奇巧妙的感觉。这就要学生使用一定的技巧,比如,在写作散文的时候,学生可以:一、一唱三叹,这种方法既可以强化主旨,也便于抒情;二、引用化用,写作文时如果能恰当地引用、化用诗词名句,不仅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也可以平添几分诗情画意,增强感染力;三、长短并用,变化多样的语言,是散文优美与否的重要标准;四、排比句式,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气势,更能集中地表情达意,还能增加文章的建筑美,使得文章情感浓烈,韵味隽永,等等。做到这些,作文的形式和内容就会水乳交融,既让读者赏心悦目,又让其心灵为之一颤。
5 语言新
语言的新颖,就是要有特色、有个性,能吸引人地眼球,让人眼前一亮,欲罢不能;读后又口有余香,回味无穷。这样的语言,就是从作文中奔涌出来的生命情思,这样的语言别具韵味。然而,目前学生作文中的语言却是苍白、干巴,晦涩,没有光泽,没有韵味,没有气派,没有内涵,让人读如嚼蜡,痛苦不堪。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每个中学语文教师的头等大事,这个难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不过,掌握一些技巧,也许会使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多给文章添加一些“小品式幽默”《阿Q正传》中,对于阿Q的癞疮疤,未庄的闲人们是这样说的,“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而阿Q的反应却是“你还不配。”“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了”。这段文字生动的表现了阿Q气急败坏的形象,也道出了他无坚不摧的法宝——精神胜利法。黄庭坚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确,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用幽默的语言写生活,诉真情,定会让文章大放异彩。此外,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用修辞,如比喻、夸张、拟人等等;也要善于运用名人名言,并能合理地想象和推理,这会让文章平添几分光彩。同时,我们应谨记:文章必须言之有物,不能“华而不实”,外表华丽而没有内涵会让人觉得庸俗和浅薄。为此,学生要在创造“内涵的文采”上下功夫,努力写出“华而又实”的语言。
综上所述,作文的创新之路漫漫而遥远,要想得心应手,我们平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多一点观察,多一点发现,多一点思考,把那些虽细小但有冲击力、虽平凡但有启发性的人与事及时记下来,丰富其作文宝库,并鼓励学生大胆使用一些技巧,告别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模式化作文,写出充满感性、理性的好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