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导学”即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探索求新。本文通过阐述问题导学与学生生命感悟、思考质疑、实践活动的关联,进一步研究如何利用问题导学教学策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实效,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有效性参考。
关键词:问题导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个教学问题设计得好,可以将学生置身于矛盾冲突中,引起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进一步讲,一个有深度的教学问题,如同一条主轴,将教材知识要点串联为一条主线,凸显学生的主导地位,从而引发学生合作探究,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是教研工作的一个永恒话题,作为“灵魂工程师”,教师应该一步步探析“问题导学”的教育本质,凝聚智慧去变革,才能创造具有实效性的语文教学课堂。
为语文教学与生命感悟搭桥
语言与生命休戚相关,也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因为有了语言的存在,所以人们才能够更好地思考,更加理智地生活。正是有了人类才会有语言的存在,语言的存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前行。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是人们通过生命行为与活动而升华的思想感悟。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性。而问题导学,可以突破语文课堂的局限性,搭建生活桥梁,通过设计与学生生活经历相似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
例如,《但愿人长久》一课,写的是苏轼的故事。他的词风格豪迈,不拘一格,其超然脱俗的人生姿态,更是值得后人歌颂。苏轼与苏辙兄弟感情深厚,然而总是长久别离,就算中秋佳节也无法团聚。苏轼由此而心生思念之情,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萎靡不振,而是从中领悟出世间万物的真谛。所以,这才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绝句。教学时,教师注重让学生传承这种豁达的精神,设计问题情景,提升学生对生命的领悟。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苏轼的感情变化的线索,你从中领悟到了哪些人生哲理呢?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先是心绪不宁,心中充满着离愁别恨,将一股“愁”化为“怨”,然而生性豁达的他,从月亮的皎洁与美好中悟出生命真谛,最终得到宽慰。
问题导学,引导学生感悟文学作品中的人生真理,促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命的启迪与思想的教育,从而帮助学生体悟生命与做人的道理。
为语文教学与思考质疑搭桥
问题导学,是一门教学艺术,巧设问题,可以更好地导学,导学得当,可以促使学生思考。设计质疑性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学生由此而独立思索,勇于质疑,展开思维联想,建立联系,唯物辨析,从而对语文作品有了新的发现,提出个人独特的观点与见解。更可喜的是,学生从中可以产生创新意识,并创作出别具一格的文学作品。
例如,《桂花雨》这一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对美丽童年中飘荡着浓郁香味的桂花雨的回忆,传递了“我”对故乡的深厚之情。本文最后一句话,母亲认为,别处的桂花没有故乡小院里的桂花香。教师可以在这里设计一个疑问:桂花的香味难道也会不一样吗,难道是母亲说错了?其实,一方面,是杭州多山,使得其味更浓;另一方面,家乡小院的那一段经历,是母亲生命的重要回忆。由此而不难推断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质疑中,也会发现:原来这种写作手法也可以传递生命中深厚的感情。
擅于发现文学作品中的问题,深度分析,给予学生一个思路,促使学生不断探索求学,这样才会令学生不停地进步。学生也由此而形成勤于思考,开拓创新的意识。
为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搭桥
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是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挖掘学生潜能,健全学生人格的必经之路。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将学生置身于多元化的情景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自习能力。不仅如此,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接受心灵洗礼,提升了语言鉴赏水平,并由此而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生理念。而语文实践活动的展开,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学生的探讨与表演显得漫无目的。针对此,问题导学,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目的性探索与交流,或者是促使学生更具针对性地展开各种朗读与角色扮演活动,进一步培养富有文学修养的学生。
例如,《生命的壮歌》,非常感人肺腑,这一篇课文告诉人们:弱小的生命,一旦濒临绝境,也能够创造生命奇迹,谱写一曲悲壮之歌。为此,教师利用“关注生命,珍惜生命”这个话题,组织演讲比赛。但是这个话题非常广泛,学生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采用问题导学,设计这样的问题情景:为什么微不足道,甚至我们平时都可以随便践踏的蚂蚁,却可以创造生命奇迹?普通的劳动人民,他们的生命价值就好比蜡烛,燃烧自己,点亮他人。
问题导学,搭桥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由此,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再漫无目的,而是顺导而學,逐步提高个人的文学修养,提升个人的文学创造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丽.“问题导学型”课堂建构:小学语文学本教学变革[J].华夏教师,2018(27).
[2]张志峰.小学语文翻转课堂中问题导学策略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7(22).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门港新区实验学校小学部)
关键词:问题导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个教学问题设计得好,可以将学生置身于矛盾冲突中,引起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进一步讲,一个有深度的教学问题,如同一条主轴,将教材知识要点串联为一条主线,凸显学生的主导地位,从而引发学生合作探究,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是教研工作的一个永恒话题,作为“灵魂工程师”,教师应该一步步探析“问题导学”的教育本质,凝聚智慧去变革,才能创造具有实效性的语文教学课堂。
为语文教学与生命感悟搭桥
语言与生命休戚相关,也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因为有了语言的存在,所以人们才能够更好地思考,更加理智地生活。正是有了人类才会有语言的存在,语言的存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前行。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是人们通过生命行为与活动而升华的思想感悟。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性。而问题导学,可以突破语文课堂的局限性,搭建生活桥梁,通过设计与学生生活经历相似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
例如,《但愿人长久》一课,写的是苏轼的故事。他的词风格豪迈,不拘一格,其超然脱俗的人生姿态,更是值得后人歌颂。苏轼与苏辙兄弟感情深厚,然而总是长久别离,就算中秋佳节也无法团聚。苏轼由此而心生思念之情,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萎靡不振,而是从中领悟出世间万物的真谛。所以,这才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绝句。教学时,教师注重让学生传承这种豁达的精神,设计问题情景,提升学生对生命的领悟。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苏轼的感情变化的线索,你从中领悟到了哪些人生哲理呢?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先是心绪不宁,心中充满着离愁别恨,将一股“愁”化为“怨”,然而生性豁达的他,从月亮的皎洁与美好中悟出生命真谛,最终得到宽慰。
问题导学,引导学生感悟文学作品中的人生真理,促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命的启迪与思想的教育,从而帮助学生体悟生命与做人的道理。
为语文教学与思考质疑搭桥
问题导学,是一门教学艺术,巧设问题,可以更好地导学,导学得当,可以促使学生思考。设计质疑性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学生由此而独立思索,勇于质疑,展开思维联想,建立联系,唯物辨析,从而对语文作品有了新的发现,提出个人独特的观点与见解。更可喜的是,学生从中可以产生创新意识,并创作出别具一格的文学作品。
例如,《桂花雨》这一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对美丽童年中飘荡着浓郁香味的桂花雨的回忆,传递了“我”对故乡的深厚之情。本文最后一句话,母亲认为,别处的桂花没有故乡小院里的桂花香。教师可以在这里设计一个疑问:桂花的香味难道也会不一样吗,难道是母亲说错了?其实,一方面,是杭州多山,使得其味更浓;另一方面,家乡小院的那一段经历,是母亲生命的重要回忆。由此而不难推断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质疑中,也会发现:原来这种写作手法也可以传递生命中深厚的感情。
擅于发现文学作品中的问题,深度分析,给予学生一个思路,促使学生不断探索求学,这样才会令学生不停地进步。学生也由此而形成勤于思考,开拓创新的意识。
为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搭桥
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是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挖掘学生潜能,健全学生人格的必经之路。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将学生置身于多元化的情景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自习能力。不仅如此,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接受心灵洗礼,提升了语言鉴赏水平,并由此而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生理念。而语文实践活动的展开,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学生的探讨与表演显得漫无目的。针对此,问题导学,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目的性探索与交流,或者是促使学生更具针对性地展开各种朗读与角色扮演活动,进一步培养富有文学修养的学生。
例如,《生命的壮歌》,非常感人肺腑,这一篇课文告诉人们:弱小的生命,一旦濒临绝境,也能够创造生命奇迹,谱写一曲悲壮之歌。为此,教师利用“关注生命,珍惜生命”这个话题,组织演讲比赛。但是这个话题非常广泛,学生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采用问题导学,设计这样的问题情景:为什么微不足道,甚至我们平时都可以随便践踏的蚂蚁,却可以创造生命奇迹?普通的劳动人民,他们的生命价值就好比蜡烛,燃烧自己,点亮他人。
问题导学,搭桥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由此,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再漫无目的,而是顺导而學,逐步提高个人的文学修养,提升个人的文学创造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丽.“问题导学型”课堂建构:小学语文学本教学变革[J].华夏教师,2018(27).
[2]张志峰.小学语文翻转课堂中问题导学策略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7(22).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门港新区实验学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