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前的作文教学真可谓是“老师改得苦,学生看得烦”,老师的精批细改往往事倍功半。新课标要求作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习惯。引导学生自行修改作文充分体现了学生在习作和修改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在习作活动中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大胆尝试,努力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铺就一条阳光大道!
【关键词】作文;兴趣;自改互评;体验成功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曾为批阅作文而头疼,一个班级50余篇文章,要在一周之内进行删、改、添、补,着实让人心衰力竭,因此往往收效甚微。翻开学生的作文本,真可谓是“火烧红莲寺”啊,一篇篇习作被老师修改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可学生却并不领情,对老师的“心血”不重视、不珍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究其原因,无疑是在作文教学的园地里,批改长时期陷入了一种教师孤军奋战的误区。面对这样徒劳无功的作文教学,所有含辛茹苦的一线教师无不为之苦心钻研、探索,渴望着强而有效的新措施的出现。
课改以来,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结合平日的教学实践,我悟出了光教给学生习作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从掌握知识转移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习惯上来,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改互改兴趣,让他们做习作的主角,因此,我在学生已掌握的修改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放手,鼓励学生自改和互改互评的大胆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是我在培养学生“自改互评”能力教改尝试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谈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由易到难,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才能做到最好!因此,只有激发学生的自改兴趣和自改愿望,促使他们自觉地修改,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其作文水平。逐步树立写作信心。
要让他们树立信心自觉修改,可不是件容易事儿。在经历了几次强行修改的失败之后,我悟出凡事开头难,都应从“1”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所以,我静下心来,不再急于求成。
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看看自己的习作内容是否符合题意;书写是否规范,整洁;行款是否正确;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否合理;语句是否通顺连贯;有无错别字。按以上五点要求,指导学生采用朗读法自改一遍。作文写完后,好多学生喜欢边默读边修改,但一般情况下,这种方法不是最佳,因为在默读时速度往往较快,再加上文章是自己写的,对里面的内容比较熟悉,容易把错的地方忽略掉。而朗读则不一样,它的速度相对较慢,要读出字音就须看清字形,因此就能更好地发现一些错误,如语病、漏字、添字、错别字等。继而再读,找出文中有语病的句子,修改病句 ,并尽量运用学过的修辞手法或模仿课文中某些优秀段落的写法为之润色;最后再读改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检查文章的条理、详略的处理等。如有不足,立即补充或修改。对于学生在自改中的点滴进步,哪怕他只是改了几个错别字,替换了几个词语,我都会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体验到自改带来的甜头,掀起他们自改的热情,唤醒学生的心灵。
二、师生共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前每次讲评作文,都是我讲学生听,学生没有直接参与,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兴趣,许多学生趴在桌子上“神游”,一节课下来老师声嘶力竭,学生却毫无收获。课改之后,每次的作文评改课,我都在暂时不公开小作者姓名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仔细聆听,然后说说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好在哪?为什么?哪儿还不够理想,可以怎么改?启发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都能踊跃发言,而且说的头头是道。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人的记叙文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写的文章,用词不够准确生动,更谈不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一听‘铁拐李’,就想起李爷爷来。李爷爷今年六十多岁,他圆圆的脸蛋上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眼中放出智慧的光。由于他纪大了,经常戴着一副老花镜,在夕阳下打羽毛球。”
这段话,小作者在描写人物时,没有注意年龄特点,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还是用写小朋友的“圆圆的脸蛋”和“大大的眼睛”去描写,是不恰当的。再说,“戴着一副老花镜”,肯定视力不太好,怎么可能“炯炯有神”呢?小作者之所以写出来的片段不够准确,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抓住人物的特点,不能够通过人物的年龄、音容笑貌、谈吐举止、服饰打扮等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品格和性格特点。在指导学生修改上述片段的时候,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这段话写的怎么样?可以怎么修改?大家一起来‘出谋划策’好吗?”我一句期待的话语使孩子们脑子飞快的转动,不一会儿小手林立。
“开头写李爷爷六十多岁,却说‘圆圆的脸蛋’,这不恰当,应当改为‘饱经风霜的脸上’。”
“李爷爷经常戴着一副老花镜”,却说有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这也不恰当,可以改为:时常眯起双眼。”
“被称为‘铁拐李’肯定离不开拐杖,怎么会去打羽毛球呢?应当改为:在夕阳下散步”……这时我及时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同学们很聪明,都能当小老师了。老师再念一些作文,看看哪位‘医生’能对症下药”。学生们思维活跃了,每篇文章存在的毛病都被他们发现了,找到了问题所在,就会开动脑筋,认真修改。在这样的环境里,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班级里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喜欢写作的氛围。
三、互评互改,体验成功
互评互改,和同学交换作文,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因为学生对同龄人的作文都具有一种好奇心,都想了解对方的作文写得怎么样。因此,交换互改法往往能产生较好的修改效果。学生用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审视别人的作文,避免了“身在庐山不识真面目”的尷尬。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取长补短,容易激发修改和写作的兴趣,不会像看作文书那样,感到陌生和疏远。但让学生互评互改一定要将优等生与后进生协调搭配,让优等生带动后进生学会自改和互改。同时,学生互改时还需注意两点:一是既要省时又要注意质量。几年的经验告诉我,这需“三遍法”:首遍快速浏览,勾出错字、病句;二遍慢读,从头至尾精批细改,写好眉批;三遍粗看,既检查批改情况,又酝酿批语。二是批改要抓关键,抓重点。就是看中心是否明确,段落是否分明,观点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字体是否工整,标点是否恰当(当然每次作文侧重一两个问题)。
经过多次的修改实践,学生能够准确地记住、深刻地理解、熟练地运用作文评改的一些要求,写作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四、总结引导,全面提升
在学生自改互改作文之后,我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好、中、差三类作文各一篇,或有时采用抽签的形式引起学生重视。先让小作者自己朗读,全班同学认真听,接着让互改的那个同学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然后再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我就这些带有指导性的意见,具体指出好的,好在什么地方;不确切的应该如何完善。特别强调存在的共同性问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仔细分析研究批改过的作文以及批改意见中,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又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尝试实践以来,学生感到自己似乎成了小老师,对作文的态度变得积极主动,特别是学生自下的批语,虽然还显稚嫩,但他们却是读了又读,改了又改。经过循序渐进的作文自改、互改互评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悄悄提高了,原来令人头疼的作文终于有了起色,再加上在互改中我要求学生之间互写鼓励性评语,增强了学生习作的信心,特别是那些以前怕写作文的学生,通过自改、互改训练,他们渐渐学会了一些写作方法,对写作不再望而生畏。
总的来说,引导学生自行修改作文充分体现了学生在习作和修改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在习作活动中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因此,它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切实转变观念,大胆尝试,努力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铺就一条阳光大道!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和家庄镇独店中心小学)
【关键词】作文;兴趣;自改互评;体验成功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曾为批阅作文而头疼,一个班级50余篇文章,要在一周之内进行删、改、添、补,着实让人心衰力竭,因此往往收效甚微。翻开学生的作文本,真可谓是“火烧红莲寺”啊,一篇篇习作被老师修改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可学生却并不领情,对老师的“心血”不重视、不珍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究其原因,无疑是在作文教学的园地里,批改长时期陷入了一种教师孤军奋战的误区。面对这样徒劳无功的作文教学,所有含辛茹苦的一线教师无不为之苦心钻研、探索,渴望着强而有效的新措施的出现。
课改以来,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结合平日的教学实践,我悟出了光教给学生习作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从掌握知识转移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习惯上来,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改互改兴趣,让他们做习作的主角,因此,我在学生已掌握的修改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放手,鼓励学生自改和互改互评的大胆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是我在培养学生“自改互评”能力教改尝试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谈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由易到难,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才能做到最好!因此,只有激发学生的自改兴趣和自改愿望,促使他们自觉地修改,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其作文水平。逐步树立写作信心。
要让他们树立信心自觉修改,可不是件容易事儿。在经历了几次强行修改的失败之后,我悟出凡事开头难,都应从“1”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所以,我静下心来,不再急于求成。
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看看自己的习作内容是否符合题意;书写是否规范,整洁;行款是否正确;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否合理;语句是否通顺连贯;有无错别字。按以上五点要求,指导学生采用朗读法自改一遍。作文写完后,好多学生喜欢边默读边修改,但一般情况下,这种方法不是最佳,因为在默读时速度往往较快,再加上文章是自己写的,对里面的内容比较熟悉,容易把错的地方忽略掉。而朗读则不一样,它的速度相对较慢,要读出字音就须看清字形,因此就能更好地发现一些错误,如语病、漏字、添字、错别字等。继而再读,找出文中有语病的句子,修改病句 ,并尽量运用学过的修辞手法或模仿课文中某些优秀段落的写法为之润色;最后再读改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检查文章的条理、详略的处理等。如有不足,立即补充或修改。对于学生在自改中的点滴进步,哪怕他只是改了几个错别字,替换了几个词语,我都会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体验到自改带来的甜头,掀起他们自改的热情,唤醒学生的心灵。
二、师生共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前每次讲评作文,都是我讲学生听,学生没有直接参与,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兴趣,许多学生趴在桌子上“神游”,一节课下来老师声嘶力竭,学生却毫无收获。课改之后,每次的作文评改课,我都在暂时不公开小作者姓名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仔细聆听,然后说说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好在哪?为什么?哪儿还不够理想,可以怎么改?启发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都能踊跃发言,而且说的头头是道。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人的记叙文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写的文章,用词不够准确生动,更谈不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一听‘铁拐李’,就想起李爷爷来。李爷爷今年六十多岁,他圆圆的脸蛋上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眼中放出智慧的光。由于他纪大了,经常戴着一副老花镜,在夕阳下打羽毛球。”
这段话,小作者在描写人物时,没有注意年龄特点,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还是用写小朋友的“圆圆的脸蛋”和“大大的眼睛”去描写,是不恰当的。再说,“戴着一副老花镜”,肯定视力不太好,怎么可能“炯炯有神”呢?小作者之所以写出来的片段不够准确,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抓住人物的特点,不能够通过人物的年龄、音容笑貌、谈吐举止、服饰打扮等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品格和性格特点。在指导学生修改上述片段的时候,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这段话写的怎么样?可以怎么修改?大家一起来‘出谋划策’好吗?”我一句期待的话语使孩子们脑子飞快的转动,不一会儿小手林立。
“开头写李爷爷六十多岁,却说‘圆圆的脸蛋’,这不恰当,应当改为‘饱经风霜的脸上’。”
“李爷爷经常戴着一副老花镜”,却说有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这也不恰当,可以改为:时常眯起双眼。”
“被称为‘铁拐李’肯定离不开拐杖,怎么会去打羽毛球呢?应当改为:在夕阳下散步”……这时我及时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同学们很聪明,都能当小老师了。老师再念一些作文,看看哪位‘医生’能对症下药”。学生们思维活跃了,每篇文章存在的毛病都被他们发现了,找到了问题所在,就会开动脑筋,认真修改。在这样的环境里,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班级里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喜欢写作的氛围。
三、互评互改,体验成功
互评互改,和同学交换作文,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因为学生对同龄人的作文都具有一种好奇心,都想了解对方的作文写得怎么样。因此,交换互改法往往能产生较好的修改效果。学生用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审视别人的作文,避免了“身在庐山不识真面目”的尷尬。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取长补短,容易激发修改和写作的兴趣,不会像看作文书那样,感到陌生和疏远。但让学生互评互改一定要将优等生与后进生协调搭配,让优等生带动后进生学会自改和互改。同时,学生互改时还需注意两点:一是既要省时又要注意质量。几年的经验告诉我,这需“三遍法”:首遍快速浏览,勾出错字、病句;二遍慢读,从头至尾精批细改,写好眉批;三遍粗看,既检查批改情况,又酝酿批语。二是批改要抓关键,抓重点。就是看中心是否明确,段落是否分明,观点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字体是否工整,标点是否恰当(当然每次作文侧重一两个问题)。
经过多次的修改实践,学生能够准确地记住、深刻地理解、熟练地运用作文评改的一些要求,写作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四、总结引导,全面提升
在学生自改互改作文之后,我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好、中、差三类作文各一篇,或有时采用抽签的形式引起学生重视。先让小作者自己朗读,全班同学认真听,接着让互改的那个同学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然后再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我就这些带有指导性的意见,具体指出好的,好在什么地方;不确切的应该如何完善。特别强调存在的共同性问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仔细分析研究批改过的作文以及批改意见中,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又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尝试实践以来,学生感到自己似乎成了小老师,对作文的态度变得积极主动,特别是学生自下的批语,虽然还显稚嫩,但他们却是读了又读,改了又改。经过循序渐进的作文自改、互改互评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悄悄提高了,原来令人头疼的作文终于有了起色,再加上在互改中我要求学生之间互写鼓励性评语,增强了学生习作的信心,特别是那些以前怕写作文的学生,通过自改、互改训练,他们渐渐学会了一些写作方法,对写作不再望而生畏。
总的来说,引导学生自行修改作文充分体现了学生在习作和修改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在习作活动中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因此,它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切实转变观念,大胆尝试,努力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铺就一条阳光大道!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和家庄镇独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