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回忆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03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末,在经过了两次高考失利后,我伴随着百万知青回城的洪流,从故乡沭阳来到连云港建筑公司,当了一名建筑工人。
  曾经拿锄头、镰刀的手变成了拿瓦刀、泥抹的手,我心有不甘,怨天尤人,但只能面对现实。提起建筑工地,人们自然想起水泥和砖瓦沙石,工人下班时是一身泥灰,又脏又累。有人说建筑工人“远看像要饭,近看是瓦匠”,很多人会望而却步,社会上也有“好儿不当泥瓦匠”的偏见,认为“只有没有关系、没有文化的人才去砌墙、和灰”。误解和偏见,像两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一时忐忑不安,无心工作。
  上大学、当作家的美好梦想与建筑工人的残酷现实,使我夜不能寐,辗转难眠,是做生活中的强者,还是做生活中的弱者?我经常在干与不干中纠结,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失了方向,为找不到人生的捷径而苦闷。一个星期天,我到秋生哥哥家倾诉自己怀才不遇的烦恼,埋怨社会的不公。秋生哥哥当时在团市委工作,社会关系广泛,我想通过他的社会关系,为我调一份理想的工作。可他说:“只有没有出息的人,没有没出息的工作。事在人为,是金子埋在哪里都会闪闪发光。你自己的路还要靠自己走,我帮不了你。年轻人光有梦想是不够的,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梦想成真。怨天尤人,光说不干,只会虚度年华,事与愿违。你应该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扬长避短,用写作去开拓自强的道路,用高考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我比你早到连云港七八年,刚到港务局工作时干装卸工,一百多斤的大包一天背扛下来累得腰酸腿疼,精疲力竭。说实话,我也曾想托关系走后门,调一个体面的工作,可都没有成功。我从此丢掉幻想,埋头苦干,从装卸工到港务局团干部,再到团市委工作,我的成长之路洒满了拼搏的汗水。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梦想也不可能一夜成真……”秋生哥哥的谆谆教诲,既合情合理,又催人奋进,为我在人生之路徘徊中指明了方向。我开始拜师学艺,从砌砖要领到抹灰技术,都能够用心钻研,不怕脏累,为建设一幢幢高楼大厦添砖加瓦,出力流汗。工作之余,笔耕不辍,二百多篇稿件陆续被省市新闻单位采用,为提高公司社会知名度和承揽工程任务能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公司领导唯才是举,调我到机关做人事宣传报道工作,实现了从工人到机关管理人员的历史性转变。秋生哥哥在为我高兴的同时,又及时告诫我“要戒骄戒躁,准备参加高考。国家现在已经进入了‘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时代,你的高中学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国家急需千百万的专业人才……”我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报名参加了江苏电大迎考复习班。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克服饥饿、拥挤、雨雪等困难,下班后坚持从港区到市区听辅导课,往返七十多里路,晚上十点再从市区返回港区,雨雪无阻。机会从来都是给有准备的人,高考成绩揭晓时我榜上有名。经过三年的苦学,我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文凭,成为公司一百多名知青中考上大学的幸运者。公司后来多次精简人员,而我这个人地两生的外地人,因为有了大专学历而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经受了考验,也为我今后事业有成打下了坚实的专业文化基础。
  秋生哥哥在工作上对我要求严格,激励我勇于进取。在生活上对我关怀备至,有困难时则及时相助,不图回报。1989年女儿上幼儿园,按时接送就成了我们无法回避的突出问题。当时公司在港区,家在市区,我早出晚归,难以兼顾。妻子又上三班,无法按时接送孩子。而我母亲早已去世多年,岳母尚未退休。我无心工作,心急如焚,多次找领导要求调回新浦,领导说:“你们都想调回市区照顾家庭,我都理解。可公司的工作谁来干?调动的事门都没有。”调动工作之难,难于上青天。我心急如焚,一筹莫展,也只能和其他同志一样在工作与孩子之间选择了前者。秋生哥哥当时在市委组织部干部科工作,他负责全市县处级干部的考察任免工作,千头万绪,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加点。1990年3月的一个星期天上午,我向秋生哥哥反映了我的实际困难,秋生哥哥听完后说会想想办法。我当时认为他不过说说而已,没抱太大希望。可他在百忙之中两次悄悄到公司主管部门为我调回市区奔走。一周后公司领导主动批准了我的调动手续,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
  经过多年的打拼,我开始有点儿功成名就,工作应付自如,事业渐入佳境。先后走上了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的领导岗位,获得了高级职称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光荣称号。权力、荣誉、待遇,一切来得太快,让我有点儿应接不暇,措手不及,开始有点儿骄傲,狂妄自大,锋芒毕露。秋生哥哥发现后,多次教导我“满招损,谦受益”,要我低调做人,不要张扬;要廉洁奉公,不要以权谋私……秋生哥哥的教诲,使我在狂妄中自省,在骄傲中清醒。
  1997年,秋生哥哥拟调到某工业公司任党委副书记。从年龄、资历、学历、能力来看,他只要到市领导那里据理力争,市领导也可能将他安排在县区任副职,但他放弃了。秋生哥哥上任后,经常深入企业车间班组调查研究,围绕改革抓党建,党建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成绩斐然,受到市里有关部门的好评。他和公司领导既分工又合作,紧密配合,对维护所在工业公司国企改革的稳定局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一心为公,积劳成疾,直肠癌悄然来到了他的身上。经过治疗病情好转后,秋生哥哥还带病坚持工作。2002年春,他的病情加重,剧烈疼痛靠杜冷丁麻醉,可他还心系党建……
  2003年2月23日,病魔无情地夺去了秋生哥哥48岁的年轻生命。他短暂的人生是光彩的,可他待人真诚的人格魅力又是永恒的。他既是一名优秀的党务干部,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男人,他的文章写作、书法、音乐都有很高的造诣。秋生哥哥对我的兄弟情谊像阳光,传播着关爱,给我以拼搏的动力;它放射着真情,让我在旷野中也不感到孤独。秋生哥哥是我的良师益友,困惑时,他给我指明方向;困难时,他给我以帮助;挫折时,他给我以力量;成功时,他给我警示。他的教诲语重心长,言简意赅,常常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他似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的人生之路。
  十三年来,总想为秋生哥哥写点儿什么,可每次提笔都不知从何写起,任何言辞都不足以表达我对秋生哥哥永远的回忆。
  责任编辑:刘高亮
其他文献
如风的岁月拂遍了额头的青丝,鬓角华发早生,鱼尾纹也肆无忌惮地爬上了眉梢。“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如同钟表上慢慢移动的时针,在丝毫感觉不到移动之际,自己一下子就被塞进了不惑的年轮。日子的年轮让我与纯真无邪的少年时代,与激情如火的青春岁月渐行渐远,而滞留在生命里的每一份记忆,且吟且行,在悠远漫漫的尘世路上默然成卷。  俗话说得好:“万事可望,难忘者铭心一段;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我非
期刊
初登泰山,眼前的一切都是新鲜的。9月1日这天,我坐上上山的公交车,沿着盘山的水泥道一路攀升,满目青翠,郁郁葱葱,置身在林海之中,新鲜的空气带着山野的清香挤进车内,使我兴奋不已。  大约过了半小时,我乘坐的公交车到达中天门的停车场,仿佛来到了人间仙境,既新奇又陌生。高处云雾缭绕,峰峦半露半掩,电缆车在空中穿行;低处绿海茫茫,松柏叠翠。举目平视,众多游客竟无一人与我相识,男女老幼面带笑容踏着石板,登上
期刊
久居山里没有见过海的人们,时常会把森林里的涛声同大海的涛声相比。也时常会因为能够听到松涛声而自豪,山里人想象中的大海不过是一潭水中溅起的几道波纹罢了。而山中的波涛那才叫壮观,一浪胜过一浪的绿色波涛总会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读冰心老人的散文《说几句爱海的话》时心里总有些不服气,老人家是在海边长大的,所以对海有所偏爱。要不也不会只说爱海的话,不去赞美大山。  今年七月,我们这些在大山里生活工作的防火
期刊
我在乡村生长二十年,读书进城四十年。六十岁退休后,我又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乡村。  四十年的岁月,给我的乡村带来了巨变,已变得面目全非,变得几近难辨。那个在我心中珍藏了几十年的乡村何在?  那个水盈山黛、屋宇古朴、民风清淳、田园稻香、阡陌相连、鸡鸣犬应、绿合村寨、拱桥小镇、石板老街、叮当铁铺、纸扇伞店、狮灯茶戏、牛屋水车、茶亭牌坊的乡村何在?  当我行进在乡村,一条条水泥路像树的枝、网的目,向乡村各
期刊
去年5月间,正是莺飞草长的时节,我有幸陪同全国知名作家们走进闽南石狮蚶江古寨,数百年来,一直摆放在古渡头的那座石亭,是为“分巡兴泉道曾樱政绩突击,抗倭奇功,后皇恩浩荡,‘再借’巡视海道”一事而立。亭中“再借亭”三个大字和记叙的碑文,由明末书法大家张瑞图书写,一时引起作家们的极大兴趣。  张瑞图,字长公,又字无画,号二水,别号果亭山人、白毫庵主。生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二月,死于崇祯十四年(16
期刊
二十年一觉模具梦!不知不觉在塑料模具这个行业打滚了二十年,其间的梦泪、血汗、苦痛、离合、风雨、云烟,常令我这个老朽思接千载,感慨良多!  记得当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国有企业做工程师时,一茶一报,日子过得滋润油滑。可是有一天,一位刚从东莞打工回来的老师傅对我说:“小鬼,这里不适合你混!你应该到更需要你的地方去。塑料模具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百废待举,你到珠三角去吧,为中国模具的发展出一把力!”  经过一
期刊
父亲走了,那个凄清的深秋,在我们极力挽留了五年之后走了。  在最初的那几年,靠着那些遗物,维系我们和父亲的联系。在父亲还没有走之前,那杆猎枪似乎就成了“遗物”,忙于为父亲治病,家里人早就淡忘了它。没有淡忘的可能就是我,作为一个男孩子,天生对枪具有喜爱之性。况且,那支枪给我带来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那回忆里有不尽的美味,对于孩子,还有比美味更有诱惑的吗?那漂亮的野鸡,肥硕的野兔,还有祸害庄稼的獾子……
期刊
二舅舅去世的时候,母亲带着我去外婆家的四合院,跪在那棺材前磕了三个头。然后,母亲领我叫了二舅母,二舅母答了声“旋儿乖乖”。就是这次,我头一回记住二舅母:矮矮的个儿头,慈祥善良的面容,梳一只扁团大的鬏,穿一身中式青布衣裤,束一条青布印花围裙,穿一双尖尖小小的布鞋。至今记得,我好奇的目光盯着那双小脚注视了好久。  二舅舅去世后,二舅母生活无着落了。母亲领她去了一回居委会主任家,递上申请,说了很多拜托的
期刊
霍山县“安徽省红色区域纪念园”内的英烈墙上,镌刻着一个闪光的名字———查茂德。  1931年,热血少年查茂德加入了红军队伍,同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任二纵五旅副旅长。一次,查茂德在前沿阵地指挥作战时,不幸中弹牺牲。  大战前夕,查茂德从笔记本上撕下五页纸,给妻子张喜如写了一封信:喜如妹:  我俩要短期分开了。
期刊
在陇中几乎每个村子都有戏台,逢年过节,村民们便甩掉锄头,放下犁杠,草帽换上了纱帽,粗罗换上了锦衣,百姓变成了卿相,吼一声秦腔,以解心中之块垒,演一台大戏,以庆五谷之丰登。  三五人千军万马,六七步万水千山。秦腔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有其特定的表演形式,唱念做舞打,生旦净末丑,各行其道,各有千秋。但陇中人善于推陈出新,旧瓶子装新酒。村人唱戏随心所欲,不拘一格,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依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