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内在质量提升项目”实施所倡导的教育价值取向,使我校的老师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常常去思考:教育到底是什么?如今,在研究项目的推进中,通过课堂中细微琐碎的内心触动的片段,我们似乎有了更多的理解—教育既是孩子在阳光雨露中的成长,也是抹去孩子们心底的阴影;教育是培育你欣赏的伟岸,也是孕育你珍视的平凡,甚至“丑陋”;教育是你经常奋力的引领,也是你偶尔不经意的鼓励;教育就是心灵的感动、思想的震撼,就是黑暗中的一颗小星星……
沉默不语
记得那一次,我给四(2)班上了一节数学课—《魔术纸圈》。一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我问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当一个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发现第一排有个男生低着头在剪纸圈,就走到他身边说:“这位同学,你为什么这么执着,我想采访采访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看得出来,他丝毫没有心理准备,被我叫起来显得有些局促不安。这时我才看清了他的脸:黑黑的,瘦瘦的,眼睛里透露出有些惶恐,眼睛和我对视了一下,头很快就低了下去。接下来他一言不发,课堂气氛显得有些凝重。
我接着问他,“你这么专注地干一件事,是不是有什么想法呀?说一说。”我等了他大约有30秒,他还是没有说话。当时课堂有点冷场。
“你执着地做一件事很值得我们学习,不过看样子你还没想好,是吧?要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他就这样坐下了。
刚一下课,我就听见有个同学在叫我。
“老师,您别走!”我一看,是刚才上课一言不发的那个同学。
“同学,你有事吗?”
“老师,还您剪刀。”
我这时才记起,上课我让学生动手剪纸圈时,发现他没带剪刀,就把自己的剪刀借给他了。
“好!”
“老师,您别走!
“你还有别的事?”
“我想让您看看我剪的纸圈。”
我站在他的旁边,认真地听他说。“一张长方形纸旋转一圈,沿着中心线剪开是这个样子,我当时就在想:如果旋转两圈,再剪开是什么样子呢?我剪开后是这个样子的,您看!”他高高地举起自己做的纸圈让我看。他还是有些不自信的样子,在等待着我的回应。
“孩子,刚才你低头就是在研究这个吗?
“是!”
“刚才上课你为什么一言不发?”
“我,我有些害怕。”
“孩子,你的想法与众不同,咱们班只有你一个人想出了这个想法,有创意!有时间把你这种想法和做法写出来,好吗?”
“嗯!”他一脸肯定。
“我们可以合个影吗?”
他“嗯”了一声,声音有些小。
这节课后,我有很多思考。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的学生学习速度快,有的学生进步慢,但却一直在努力。在一堂课中,有的学生还沉浸在前面知识中,思维没有和老师同步,这是正常的现象。老师需要思考的是:课上是否给足了学生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思维水平不同,有时需要等一等,让教学慢下来,让学生慢慢飞,这才是真实的学习,真实的课堂。
横看成岭侧成峰
李阳(化名)是我所教班级的一个后进生,他经常在课堂上玩弄东西,做小动作,几乎不完成家庭作业,时常被科任老师批评……因不完成家庭作业,我也曾多次在课上批评他。一次因为数学作业没完成,他又被我找来。
“为什么不完成家庭作业?”
他一阵沉默。
我又追问一句,“为什么不完成家庭作业?”
“不为什么!”
“不完成作业,应该有理由呀?”
“就想玩!”
一番“唇枪舌战”之后,他的头转向了一边,小眼睛斜视一边,望也不望我一眼。我的愤怒像被风吹的火苗,“呼”地冒了上来,我使劲抑制住,直视他的眼睛,心里厌烦极了!我停顿了许久,才说:“你走吧。”
某一天的美术课,由于要到班上说点事,我提前2分钟到班上。我看到同学们正在展示用药盒做的火车、船等。悄悄在班后窗看了一会儿,学生表现得很踊跃。我突然发现坐在后面的他眼睛特别亮,溢出一种急于表现的神气来,可又不吵不闹,只是身子在座位上不安地扭来挪去。这少有的安静和认真让我疑惑和吃惊。
当老师宣布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时,他竟然从抽屉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只用泡沫做的船,其他人真是没法比!看得出是用了很大的心思,花了很长的时间认真做的。我张大嘴巴正发呆时,别的同学纷纷上台展示自己的杰作。我凝视着他—他想去,几次起来又坐下,犹豫不决……
不知怎么,一股内疚的潮水将我全身包围—这就是老师经常训斥的他吗?这就是我之前很厌恶的学生吗?此时看来,他是如此的可爱!我情不自禁地轻轻地在窗外叫他:“上去吧!”他回头看我,涨红了的小脸羞涩地笑了。看着他手捧那只泡沫船走上讲台,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中升腾一股幸福而舒坦的暖流。
从那以后,他像脱胎换骨一般,不再是以前那个令老师头疼的孩子。
还记得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衡量一个学生,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是短视的做法,应该多把尺子量人。“多元智能理论”不就是这样孕育而生的吗?
老師,我不愿意当幕后英雄
学校因操场面积有限,课间操时间,一至四年级学生先绕着操场跑跑操,同时五、六年级学生跳长绳,十五分钟后再交换。
一次课间操,四(1)班班主任王老师因故不在场,他们先照常跑操,接下来在固定地点跳长绳。我站在场边帮忙维持秩序,在准备开始跳长绳的时候,班长突然找到我说:“老师,我妈妈说让我跳绳,不让我给同学抡绳。我也不愿意抡绳了。”
这个班的班长从一年级起就擅长跳绳,又因为个子高大,升入四年级后被班主任选为固定抡绳的“种子选手”。
听到她这么说,虽然没讲原因,但我也能猜得出几分。我听后没有对她多说什么,“今天你先跳绳,老师给你抡。”
下课后,我单独找到她,把班上悬挂在墙上的钟表取下来,问她:“你看看!这钟表上面有什么?”
“表面上有玻璃,还有三个指针:时针、分针和秒针。”她回答说。
我把表壳打开,又问她:“这时你看见了什么?”
“齿轮和螺丝!”
“当表的指针不走或走得不准时,别人就会说,‘这表是虚有外表’。”我继续说,“可是怎样才能使它会走,并且走得准确呢?都得靠这些小齿轮和螺丝,还有一些你看不见的零部件。这全是幕后工作,无人喝彩,但却是重要的工作,而且是不能够没有的工作。你先回去想一想。”
周三下午开班会,我参与了班会。老师让体育委员总结最近同学们上操的表现。体育委员首先表扬了同学们站队能够做到快静齐,秩序较好;跳长绳活动中几名同学进步特别快,从一开始不会跳到现在能跳得很好。
这时我发言了:“同学们跳绳的进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说说是什么?”
“还有摇绳的同学摇得好,他们抡得好,我们自然也就跳的顺畅。”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
我趁机说:“那我们是不是应该表扬一下这些‘幕后英雄’呢?”
“是!”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抡绳的四名同学请起立,掌声送给这四名幕后英雄!”
第二天照常跑操、跳绳,我发现班长主动拿起跳绳,给同学们抡了起来,还时不时地给同学加油,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向她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责任编辑:肖佳晓
沉默不语
记得那一次,我给四(2)班上了一节数学课—《魔术纸圈》。一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我问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当一个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发现第一排有个男生低着头在剪纸圈,就走到他身边说:“这位同学,你为什么这么执着,我想采访采访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看得出来,他丝毫没有心理准备,被我叫起来显得有些局促不安。这时我才看清了他的脸:黑黑的,瘦瘦的,眼睛里透露出有些惶恐,眼睛和我对视了一下,头很快就低了下去。接下来他一言不发,课堂气氛显得有些凝重。
我接着问他,“你这么专注地干一件事,是不是有什么想法呀?说一说。”我等了他大约有30秒,他还是没有说话。当时课堂有点冷场。
“你执着地做一件事很值得我们学习,不过看样子你还没想好,是吧?要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他就这样坐下了。
刚一下课,我就听见有个同学在叫我。
“老师,您别走!”我一看,是刚才上课一言不发的那个同学。
“同学,你有事吗?”
“老师,还您剪刀。”
我这时才记起,上课我让学生动手剪纸圈时,发现他没带剪刀,就把自己的剪刀借给他了。
“好!”
“老师,您别走!
“你还有别的事?”
“我想让您看看我剪的纸圈。”
我站在他的旁边,认真地听他说。“一张长方形纸旋转一圈,沿着中心线剪开是这个样子,我当时就在想:如果旋转两圈,再剪开是什么样子呢?我剪开后是这个样子的,您看!”他高高地举起自己做的纸圈让我看。他还是有些不自信的样子,在等待着我的回应。
“孩子,刚才你低头就是在研究这个吗?
“是!”
“刚才上课你为什么一言不发?”
“我,我有些害怕。”
“孩子,你的想法与众不同,咱们班只有你一个人想出了这个想法,有创意!有时间把你这种想法和做法写出来,好吗?”
“嗯!”他一脸肯定。
“我们可以合个影吗?”
他“嗯”了一声,声音有些小。
这节课后,我有很多思考。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的学生学习速度快,有的学生进步慢,但却一直在努力。在一堂课中,有的学生还沉浸在前面知识中,思维没有和老师同步,这是正常的现象。老师需要思考的是:课上是否给足了学生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思维水平不同,有时需要等一等,让教学慢下来,让学生慢慢飞,这才是真实的学习,真实的课堂。
横看成岭侧成峰
李阳(化名)是我所教班级的一个后进生,他经常在课堂上玩弄东西,做小动作,几乎不完成家庭作业,时常被科任老师批评……因不完成家庭作业,我也曾多次在课上批评他。一次因为数学作业没完成,他又被我找来。
“为什么不完成家庭作业?”
他一阵沉默。
我又追问一句,“为什么不完成家庭作业?”
“不为什么!”
“不完成作业,应该有理由呀?”
“就想玩!”
一番“唇枪舌战”之后,他的头转向了一边,小眼睛斜视一边,望也不望我一眼。我的愤怒像被风吹的火苗,“呼”地冒了上来,我使劲抑制住,直视他的眼睛,心里厌烦极了!我停顿了许久,才说:“你走吧。”
某一天的美术课,由于要到班上说点事,我提前2分钟到班上。我看到同学们正在展示用药盒做的火车、船等。悄悄在班后窗看了一会儿,学生表现得很踊跃。我突然发现坐在后面的他眼睛特别亮,溢出一种急于表现的神气来,可又不吵不闹,只是身子在座位上不安地扭来挪去。这少有的安静和认真让我疑惑和吃惊。
当老师宣布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时,他竟然从抽屉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只用泡沫做的船,其他人真是没法比!看得出是用了很大的心思,花了很长的时间认真做的。我张大嘴巴正发呆时,别的同学纷纷上台展示自己的杰作。我凝视着他—他想去,几次起来又坐下,犹豫不决……
不知怎么,一股内疚的潮水将我全身包围—这就是老师经常训斥的他吗?这就是我之前很厌恶的学生吗?此时看来,他是如此的可爱!我情不自禁地轻轻地在窗外叫他:“上去吧!”他回头看我,涨红了的小脸羞涩地笑了。看着他手捧那只泡沫船走上讲台,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中升腾一股幸福而舒坦的暖流。
从那以后,他像脱胎换骨一般,不再是以前那个令老师头疼的孩子。
还记得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衡量一个学生,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是短视的做法,应该多把尺子量人。“多元智能理论”不就是这样孕育而生的吗?
老師,我不愿意当幕后英雄
学校因操场面积有限,课间操时间,一至四年级学生先绕着操场跑跑操,同时五、六年级学生跳长绳,十五分钟后再交换。
一次课间操,四(1)班班主任王老师因故不在场,他们先照常跑操,接下来在固定地点跳长绳。我站在场边帮忙维持秩序,在准备开始跳长绳的时候,班长突然找到我说:“老师,我妈妈说让我跳绳,不让我给同学抡绳。我也不愿意抡绳了。”
这个班的班长从一年级起就擅长跳绳,又因为个子高大,升入四年级后被班主任选为固定抡绳的“种子选手”。
听到她这么说,虽然没讲原因,但我也能猜得出几分。我听后没有对她多说什么,“今天你先跳绳,老师给你抡。”
下课后,我单独找到她,把班上悬挂在墙上的钟表取下来,问她:“你看看!这钟表上面有什么?”
“表面上有玻璃,还有三个指针:时针、分针和秒针。”她回答说。
我把表壳打开,又问她:“这时你看见了什么?”
“齿轮和螺丝!”
“当表的指针不走或走得不准时,别人就会说,‘这表是虚有外表’。”我继续说,“可是怎样才能使它会走,并且走得准确呢?都得靠这些小齿轮和螺丝,还有一些你看不见的零部件。这全是幕后工作,无人喝彩,但却是重要的工作,而且是不能够没有的工作。你先回去想一想。”
周三下午开班会,我参与了班会。老师让体育委员总结最近同学们上操的表现。体育委员首先表扬了同学们站队能够做到快静齐,秩序较好;跳长绳活动中几名同学进步特别快,从一开始不会跳到现在能跳得很好。
这时我发言了:“同学们跳绳的进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说说是什么?”
“还有摇绳的同学摇得好,他们抡得好,我们自然也就跳的顺畅。”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
我趁机说:“那我们是不是应该表扬一下这些‘幕后英雄’呢?”
“是!”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抡绳的四名同学请起立,掌声送给这四名幕后英雄!”
第二天照常跑操、跳绳,我发现班长主动拿起跳绳,给同学们抡了起来,还时不时地给同学加油,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向她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责任编辑:肖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