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莎士比亚”纪念活动启动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z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为纪念莎士比亚以及他对文化、教育和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英国文化协会和“GREAT英国推广活动” 日前正式启动 “永恒的莎士比亚”在中国的系列纪念活动。据悉,该活动将持续贯穿2016年全年。
  2016年也是中国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为了纪念两位世界级文学大师,中国国家大剧院特别策划“东西对话·戏剧传奇——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系列演出。英国壁虎剧团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也将展开合作,将汤显祖以梦为题的戏剧作品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相结合而成的作品《梦》搬上舞台。
其他文献
一   他在家里已经待了四个星期,而在这四个星期中家里一直笼罩着惶惶不安的气氛。所有人的一言一行都竭力同往常一样,只不过他们没有察觉,自己的说话声压得低低的,眼神愧疚不安。而且,说话时还不时回头往他房间所在的方向看一看。但在他房间对面的另一端,他们走路和说笑的声音很响亮,显得很不自然。但是,当他们偶尔从那几扇白门前经过时——那几扇白门整体从里面反锁着,无声无息,好像门里没有任何活物一样——便把脚
期刊
[摘要]基于《丰乳肥臀》自建了一个动词、名词、形容词的封闭语料库,用话语分析和定量统计的方法分析三种词类的派生词缀和重叠形式。发现,汉语词法携带主观意义,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或情感,态度主观强于情感主观。在主观性表达功能负荷量上,形容词最大,动词最小。研究旨在说明汉语词法表达主观性的功能对文学文本传情达意起着重要作用。自然语言在真实文本主观性上的特征和表达手段的研究,有助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自然语言
期刊
一  有时,萨什卡真想不再去做那些被称之为生活的事情了:不愿早晨用飘着一层薄冰的凉水洗脸,不愿上学,不愿在学校去挨众人的责骂,也不愿让母亲罚他下跪,一跪一个晚上,跪得腰酸浑身痛。但是,因为他才十三岁,不知道人们在不想活下去时都采用什么办法,便只好继续上学,在家下跪。而且他觉得,生活永远也结束不了。再过上一年、两年、三年,他还是得上学,在家下跪。又因为萨什卡生性倔强,胆子也大,他从不逆来顺受,而是对
期刊
[摘要]王威廉是“80后”学院派作家的代表之一。他的创作体现着对文学专业和青年视角两种创作资源的整合,这两种资源共同作用于一种全新的城市经验的书写,让王威廉的作品超越了很多青年作家同侪,具备了回答时代问题的可能。此文即从两种方向的资源整合和具备创新性的城市经验出发,分析王威廉的创作对青年写作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王威廉;城市经验;“80后”写作;成长小说  [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
期刊
安德烈耶夫的《谎言》,与其说是一篇小说,不如说是一则人类的寓言。谎言如蛇,盘踞在人心的某个角落,不时会爬出来,让人快乐或者受伤,甚至致命。就算有些话“表面闪着实话的色泽”,实则也是谎言。人类永远生活在谎言之中,走不出谎言的陷阱。  小说故事情节极为简单:一个男人爱上一个酒吧初次见面的女人,女人不过逢场作戏般对他说“我爱你”,他便深深痴迷,期待和她在一起。舞会结束,女人和另一个男人约会去了,他一个人
期刊
一  蓝樱草这个女人,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也总感觉她很熟悉。老牛打电话让我去看看蓝樱草,我突然就记起有这么一个女人,还是一个年轻的女人。老牛啥也没有说,就说让我去看看。我去看看?我根本不认识她,只是知道她,至于模样,早就模糊了,或许根本就没装到过我的脑子里。  我在哪里见过她呢?一次集体活动上,还是某次“驴友会”上?  你去看看,老牛说,她是我们坛子里的一位朋友。  老牛这么提醒我,我本想说出我的真
期刊
2016年2月底,在河南省作家协会、河南省文学院、河南文艺出版社等联合为奚同发小说集《雀儿问答》举行首发暨赠书仪式的时候,一场韩国顶尖围棋高手李世石与“阿尔法狗”(AlphaGo)之间进行的必将进入历史的系列围棋赛正在吸引着世人广泛的关注。  比赛的结果是李世石以1:4告负。李世石表示,AlphaGo不是无解的高手,是人类可以应对的水平,但AlphaGo的“集中力”确实是人类难以逾越的。  这场围
期刊
白发三千丈,我只留一丈  春风十里,我振臂一呼  早春的镜子  像一截顽固不化的冰  我看见两条软骨头的野柳枝  左一枝,又一枝  向镜子探了探身子  八九的怨愁里就有了雁的影子  河床越来越大  简直就覆盖了整个天空  石头的心肠软了下来  二月的鱼  有了主心骨  给春天一个交代  猴年来了,马月也遥遥在望  窗外天寒地冻,但一切都无法抵御  就像我无法抵御  我期待已久的一次晨勃  不必隐瞒
期刊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那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  年复一年,以为自己会渐渐遗忘故乡,但它反而成为时时牵动我思绪的地方。  村里只住着潘姓的几个户主,显得人烟稀少,由于日子过得贫穷,儿孙成家后大都去外面自立门户。爷爷与叔叔守着几亩薄田,面朝黄土背朝天“修地球”,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  一天农活忙完,屋顶腾起炊烟,我端着粗瓷大碗,借着夕阳的余晖,在青石板上跳来跳去,惹得一群鸡鸭跟着我乱跑。这是一天最快活
期刊
小妹是个不该出生的人。  母亲怀她那年,已经有了两儿两女。在六十年代的北方小城,一个六口之家,加上还要赡养奶奶,仅靠父亲三十几元的工资维持生计,实在是捉襟见肘。母亲不得不打点零工,帮招待所洗卧具补贴家用。那几年恰逢县里修路,我们这些半大的孩子也要到东河滩捡鹅卵石,砸成碎石子卖给施工方,挣点油盐钱和书本费。吃不饱饭,胳膊上自然没有力气,砸石子时握不紧锤子,常常震得虎口开裂,肩膀生疼,有时锤子反弹回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