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文:对中国教育和科技的不了情

来源 :华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k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科学来说,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中国的年轻科学家首先要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
  
  “对所从事的研究一定要有兴奋感。激情很重要,再加一点才干,就是锦上添花。”
  
  中国的大学生很聪明
  
  虽然朱棣文不会说中文,但是他对中国的感情并不仅仅局限于对祖籍的留恋,更表现在他对中国科技事业的热情和对中国教育及人才培养的关心。早在1998年,朱棣文就成为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且经常访问中国,促成了多项合作。
  朱棣文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名誉教授,在朱棣文的影响下,上海交通大学在中国率先成立了一个Bio-X生命科学中心,这里聚集了许多颇有才华的年轻科学家,朱棣文受邀担任了中心的名誉主任。
  他认为中国的大学生们都很聪明,但不要感到满足,不要就此停步。即使一个小问题也要试着找到几种解决方案。“对所从事的研究一定要有兴奋感。激情很重要,再加一点才干,就是锦上添花。”他说。面对中国大学生,朱棣文说:“要说有什么不足,可能是你们比较恭敬、崇拜权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批判性地思考,要敢于怀疑前人,像那个刚进哈佛就对校长说‘我跟踪了几年您的数据,我发现它们有错’的一年级新生那样。人脑不是容器,不是往里填东西,而是要不断问自己:这东西——也许是家长要求的,也许是老师塞给你的——它对我有意义吗?这是我成长的体会。”对于每一个中国年轻学子,朱棣文建议,要能够专注于一件事,而这件事可以是任何事,超过个人的舒适、意愿,有一股源源不绝的热情推动、探索,但却不是打发时间式的专注于某些事情。“特别是青年学子最好要有一个梦想,然后努力追求,对于在乎的事情,尽力达到。”
  对于中国的教育,朱棣文说,科学,还必须融入文化,需要透过文化的辅助,才能发挥科学的精神。许多家长也许对子女喜爱音乐、体育活动有偏见,认为对于往后的学习或未来发展,没有任何帮助。但事实上,这些活动都有助于科学方面的思考。
  朱棣文建议年轻家长,可以适时鼓励子女读书或在寄望的领域发展,但千万不要施与过多的压力。设定较高的标准,一方面是求好心切,但另一方面也许会造成反效果。因为并不是每个学子都对研究科学、学术领域,或成为一名学者感到有兴趣。朱棣文介绍说,在美国的许多大学,中国学生都是最优秀的。他们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而这些方面美国学生要强很多,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成就。“包括我们的高校,也应多与企业接触。高校不应仅是传授知识、培育人才的地方,也应是哺育知识型企业的场所。美国好多高校的教授和学生就在公司兼职。”
  对于留学美国的中国学子的帮助,朱棣文从来都是无私的。曾经有几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搞“希望工程北美爱心活动”,找到在美国的华裔百人会,朱棣文得知后第一个捐了款。曾经有一位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在斯坦福研究高温超导,别的学校要用高薪挖他,朱棣文为了他的研究事业,亲自找他谈心,说:“你不要走,我去找学校,让他们给你涨薪水,肯定涨得比你要去的学校高,如果不够,我把我的薪水拿出来。”这个研究生相当感动,最后留了下来。
  
  中国人和西方人有同等的创造力
  
  1997年取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朱棣文,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后,第五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的科学家。事实上,海外华人在国际科学研究领域上均取得超卓成绩,但究竟何时,中国的科研单位,才能真真正正冒起一位诺贝尔新星?朱棣文认为,中国采取与跨国企业结策略性联盟发展科技的做法,方向正确,而中国更应透过此方法引进技术,发展自己的知识产权;朱棣文又向有意问鼎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授予锦囊,要得到诺贝尔奖有两个条件,一是要聪明、二是要靠运气。
  朱棣文所指的诺贝尔得奖条件,当然不是单单的“一命、二运、三风水”。他解释说,除了聪明外,运气对取得诺贝尔奖亦是十分重要。但要运气降临,科学家便要有先进的技术开发,有了技术后,再思考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上的突破,进而获得发明的成果。
  其实,中国人在国际科学研究的领域已占有重要席位;反而,高科技商业发展上,却罕有中国人能成为国际性跨国企业的总裁主管及领导阶层。
  朱棣文认为,不值得为此情况担心,无疑,成熟的跨国企业中,华人担当管理层的比例较低。但是在统计的五百强企业,新兴企业占的比重日益增加,当中,不少新兴企业均是由华人创办或出任總裁。中国发展高新技术,除了靠本身的力量外,引进外资进行技术转移是较为快捷的方法。朱棣文说,发展高科技对中国未来的繁荣很重要;朱棣文指出,中国发展高新产业不光是要解决资金的问题,人才培训、技术人员对高新技术的态度也十分重要。中国目前与跨国企业以合作伙伴的形式,组成策略性联盟,中国可藉此吸取外国技术。他认为,最重要是透过与外国企业合作,中国最终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朱棣文说,在科学这一领域,中国人和西方人有着同等的创造力。目前的中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朱棣文相信,到了一定阶段,国家对科研会有更多的投入,中国的科技及工业基础会随着经济发展而迅速提高。他十分愿意在这些领域,特别是发展科技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他说:“中国的建设,不单是要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重要的是要超越。” 朱棣文说,中国最宝贵的资产是人,中国人勤奋而善良。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有很多优秀的传统。对中国而言,未来的发展走向是很重要的事。“我认为目前很多方面的发展都在往正确、好的方向走。对科学来说,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中国的年轻科学家首先要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获诺贝尔奖的是很好的科学家,没获奖的可能是更好的科学家。不应为获奖而学科学,要对科学作贡献。”
  朱棣文就是以他的实际行动和精辟的言论,表达了一个海外华人科学家对中国的科技进步与教育发展的热切希望和真诚帮助,而从中流露出的正是他那一腔深厚浓重的中华情。
其他文献
2月11日至15日,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大公报(香港)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国粹油画艺术精品展”在香港展览中心开展。这是继去年11月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首次展出后的第二站。  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发来贺电称,中华文化是联系两岸三地同胞及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此次展出,必將进一步促进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为弘扬民族精神、推动中华文化的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高祀仁、副主
期刊
他出生在一个拥有12位博士和教授的科技世家,却上了一所美国的“普通大学”。  他的兄弟拥有6个高等学位,他却只有一个,但是他拿到了诺贝尔奖。  他既可以在厨房里烧一手好菜,也可以成为美国能源部的领导者。  他不会说中文,但是他说自己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他就是美国新任能源部长、诺贝尔奖获得者、全世界最著名的华人之一——朱棣文!    朱棣文  祖籍中国江苏太仓  1948年2月28日出生在
期刊
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让你自由寻找那些对你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把人脑当成一个容器,往里填东西。    “我家里都是成功得可怕的人,哥哥和弟弟加起来有6个高等学历,而我只有一个。不过我后来得了诺贝尔奖,就差不多打平了!”    科技世家一门豪杰    朱棣文祖籍江苏太仓,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为土生土长的第二代华裔。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43年留美就读麻省理工学院,
期刊
在父母的眼中:“有子荣获诺贝尔奖,当然非常开心,更重要的是,他替中国人争了光。”在家乡人的眼中,在美国土生土长的朱棣文,其实很传统、很中国。    “母校”珍藏他的英文墨宝    在太仓经济开发区,有一所朱棣文小学。这是太仓市第一所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学校。现任校长龚雪萍介绍,朱棣文小学前身是太仓市新区小学,1999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为了表达家乡人民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朱棣文的尊敬,也为了激
期刊
达沃斯见证了中国这30年从落后到富强,从封闭到开放的发展过程。而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每一个重要过程中,达沃斯成为了中国与世界进行对话与沟通的桥梁。    1979年,一群中国人出现在瑞士的达沃斯小镇上。他们身着统一的哔叽中山装,上衣的口袋中插着钢笔,神情严肃。這支由79名部级官员组成的代表团来自刚打开国门不久的中国。对于达沃斯论坛而言,他们是陌生的。对于中国人而言,在中断与欧美30多年的联系后,他们
期刊
一名华裔,何以成为美国能源部长的“完美人选”,并被誉为奥巴马能源改革的希望?    朱棣文很早就强调解决气候变暖问题的急迫性,认为投资能源科技研究是对抗气候变暖的有效手段,同时支持大力发展“碳中和”、可再生能源,因此,他当然应该在我们的榜单有一席之地。另外,美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耗最多的国家,作为美国能源部的掌门人,朱棣文肯定会成为2009年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日前评选
期刊
朱棣文已经站在世界转变的十字路口,也站在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制高点,我们为他加油,也对他抱有最高的期待,愿朱棣文成功。    这是一个对北美华人和美国、世界都十分重要的任命,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被美国总统当选人奥巴马正式任命为能源部长。我们绝对不能只从政治正确的角度来看朱棣文的任命,因为布什政府有劳工部长赵小兰,奥巴马政府就有能源部长朱棣文,以显示奥巴马对其他少数族裔的重视,以实现执政
期刊
由全国台联主办的“中国国粹油画艺术精品展”引起了两岸三地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国台联会长梁国扬在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全国台联是台湾同胞在大陆的同乡会组织。自1981年成立起,就一直致力于两岸的文化交流,并且通过利用社会力量,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出了一种新的交流模式,这不仅开创了历史,更成为一种品牌。    借外力创交流新模式    费翔、苏芮、文章等台湾歌星的大陆演出,最初都经由全国台联牵线搭桥帮
期刊
中国武术技巧与武术文化作为一种华人文化现象已经渗透到了每个华人的灵魂深处,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的支撑。    2009年年初,一部名为《叶问》的电影突然在贺岁片大战中杀出重围,一举跃居票房前列。影片讲述了一代咏春拳大师叶问先生,在国破家亡的抗战时期,不畏强敌、舍身取义,用高超的武术拯救手足同胞,捍卫民族尊严,感悟武学之道的故事。《叶问》用武术中优雅的拳术“套路”体现了“柔弱胜刚强”的习武之道,
期刊
导演组给他的时限是6分半钟,结果他超出了整整两分钟。    刘谦  祖籍江西九江  1976年6月25日出生于台湾高雄  1988年获大卫·科波菲尔颁发全台湾少儿魔术比赛冠军  1998年“Formosa International Magic Convention”世界魔术大会最佳创意奖  1998年获美国魔术师协会日本分会颁发特别奖及招聘状  2000年大阪“International Mag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