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课程考试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对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但是,目前高校中的课程考试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经济类课程考试形式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课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课程考试;现状;改进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向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向突破,教育界也在呼吁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实践能力,并提出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注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课程考试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与学的桥梁,承载着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任,但是目前的考试方法没有完成使命,甚至已经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一点对于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多年的我来说深有体会。实际上,考试对学生、家长乃至社会传递着一个信息,那就是什么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好的考试意味着好的教学、好的学习,不科学的考试可能毁掉课程改革的一切努力。因此,如何设计高信度、高效度的课程考试,从而利用考试的权威性和导向性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是我们这些教师们可以努力的方向。
一、问卷调查与统计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改革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他们的互动,没有学生参与的考试改革是空洞的。为此,笔者在学生中进行了考试方式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目前本校课程考试的感受和认识及展望。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三个专业方向的大一、大二、大三年级的本科学生;了解他们对所开设的经济类课程考试的看法。调查题目是19道选择题(16道单选和3道多选);调查方式是不记名的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的统计,我将结果作以下分类:一是超过50%的选项称为“多数人意见”;二是在某道题中没有形成“多数意见”,但系选择,最多的一项称为“倾向性意见”;三是选择最少的一项称为“反对意见”(第11、12、16、20题除外)。这样,调查结果可以归纳为:
(一)多数人意见
(1)对目前采取的考试方式的满意度是一般(63%);
(2)本学院的考试制度对自己的能力培养没多少帮助(55%);
(3)不到考试从不复习所学课程(61%);
(4)期末考试前两周内突击复习,迎接期末考(62%);
(5)平时成绩占30%到50%恰当(54%);
(6)考试后不清楚试题的解答错误出在什么地方(64%);
(7)希望考前任课老师组织学生主要复习的是试卷所涉及的知识(54%);
(8)理论联系实际模块采用“小抄+试卷的考试方式更合理(51%)。
(二)倾向性意见
(1)对考试的看法是只抓考前突击,并对考试抱有侥幸心理(39%);
(2)对考试成绩的认识是中等最重要,不拔尖也不落后(43%);
(3)考试最合适的准备时间是1-2周(40%);
(4)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在考前会感到有点压力(43%);
(5)对传统的考试形式没什么感觉(42%);
(6)理论较强的课程宜采取开卷考试(44%),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宜采取调研报告(28%);
(7)采取闭卷考试和实践操作的考核方式结合最能使分数反映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13%);
(8)认为学生合作完成的实践性课题好,但是太麻烦,一两门课程采取这种方法可以接受,多了就不愿意做了(42%);
(9)自己现拥有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一般(46%);
(10)平时成绩由考勤、课后作业、课堂笔记记录情况三部分构成较合理(5%);
(11)对于考试与能力的关系是低分低能(44%)。
(三)反对性意见
反对性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选项:本学院的考试制度对自己能力的培养有较大帮助;考试能促进我学习的积极性,督促我学习;认为考试成绩很重要,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平时每周花3-5小时预习或复习所学的课程;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在考前没感到压力;不喜欢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太过机械化,不能体现学习水平;学生合作完成的实践性课程流于形式,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实际只有几个人参与而各成员拿的分数是一样的,不公平;认为自己没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占30%以下;考后对自己不明白的题目会问老师;希望任课不需要组织复习,由学生自己进行全面复习。
二、当前高校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
经过分析以上统计结果,本人认为学生和教师可以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用考试的方式考核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是必要的。考试能够对人的知识、能力等进行测量、评价,是甄别人才的一种活动。尽管中国人对分数的膜拜,一度把考试引入歧途,考试的负面影响也渐渐暴露,教育界呼吁改革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改变为分数是尊的评价方式,有些专家还主张取消分数、废除考试制度等,但是,目前还没有找到比考试更好的方法,因而,考试改革的方向是对现有的考试进行改进、完善而不是废弃考试。居于这一点,便为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考试改革的具体方案提供了前提。在此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情况和本人的工作阅历,对当前考试课程存在的问题和看法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对考试的认识存在偏差
通过考试可以发现学生在知识、能力的掌握情况,反映与教学目标偏离状况,促使教师勤奋工作,激励学生努力向学,并可以引导他们的努力方向,这些都是考试的正面功能。然而,问卷中大多学生“不到考试从不复习,备考时间也只有1-2周,只抓考试内容,不求全面掌握,并对考试具有侥幸心理”的考试观,充分说明了当下学生为学分而学习的不良学风广泛存在。其实,考试也是学生的权利,它也反映了教师是否敬业,督促教师应该从考试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目前国内的本科院校内,都很重视期末考试,在学期的中期和各个模块几乎不存在有分量的测试,期末考试一结束就等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对期末试卷也没有安排讲评、对考试进行总结分析,导致学生考后不清楚自己的解答错在哪里,丧失了考试应有的反馈、引导、激励。所以说教师和学生都对考试的认识存在偏差。
(二)考试内容取样不够科学
出题者根据考试目标所确定的“考什么”来决定“用什么考”,考试内容就是解决用什么材料编制试题,解决“考什么”的问题,试题材料的选择必须体现考试目标,不同学科的考试目标是不同的,这就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考试内容。由于考试内容和考试时间的有限性,考试内容不可能覆盖所有的教学内容,这又要求试题的取样有足够的代表性,又能反映各部分内容的认知层次的比重。但是,当前高校课程考试中的内容过多的依赖教材,重点考核书本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偏重对记忆力、共性知识的考核,欠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导致试卷知识面狭窄。而高校是产生知识的地方,在这里应该更多的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学习的能力,教材本身无法适应知识更新的速度。所以现实的考试内容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考试设计不够妥当
完成了试题材料的收集后,再对考试的形式、试题的形式与数量、试题的编排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设计。本人认为,高校目前的考试形式、试题的形式与数量的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具体表现如下:
1.考试形式单一
高校现行课程考试中开卷考试少,闭卷考试多;笔试多,其他考核方式少;以期末考试为主确定成绩多,对教学全过程的综合评价少。这种忽视对操作、演示、半开卷等评价方法的运用,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助长了不良学风的形成。又因为平时成绩比重低,同时又缺乏量化标准,随意性强,使得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临时抱佛脚的现象严重,本次问卷调查中有61%的学生承认不到考试从不复习,39%的学生对考试抱有侥幸心理,这样不仅滋长了浮躁之风和投机心理还扭曲了人格。而仅仅通过期末的一张试卷也很难代表教与学的效果,设置必要的过程考核、实践性考核,合理安排平时成绩的构成,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章节的教学目标安排考试的方式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2.试题形式和题量比重失衡
试题形式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包括选择、填空、判断、简答等,主观题又包括案例分析、论述题和操作题等。一项考试采用哪种试题的形式取决于考试的目的、内容和题型本身的特点。一般来说,客观题涉及的知识面较窄,能够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熟记、理解和判断;而如果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时宜采用主观题的形式。同时,两类试题的题量比重也要与考试目标和内容相适应。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在现行的课程考试中,考试试题以闭卷形式出现的单选和多选、名词解释、判断、简答试题占分值的50%以上,而应用、证明、分析论述和操作性试题偏少。由于客观性试题有标准答案,这种偏客观题的试题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考试的公正,但是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这样的试题注重的是掌握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很多选择题和简答题考的就是记忆力,无需动脑子,这样就加大了学生的记忆压力,考前抄笔记,背笔记的现象也成为自然,挫伤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那些可以给学生探索、创造空间的主观题则被出题者忘却,这又恰恰是高校要培养实践性、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
(四)忽视过程性考核
当前高校的课程总分一般是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平时分一般占30%左右,通常是考勤、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和作业成绩构成,但是,由于教师对平时成绩打分过于随意,对平时成绩没有严格的量化,为了避嫌,使所有学生的平时成绩都很平均,虽然有些教师在学期初把平时成绩说的分量很大,而在期末总成绩中确没有体现,所有也是形同虚设,再加上上文所阐述的考试形式上的弊端,又让那些平时不来上课、不认真写作业的同学通过期末考前突击背诵就可以轻松应付考试。忽视了过程性的考核,可能会加深学生对考试功能的亵渎,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三、对高校课程考试改进的几点建议
一种理想的课程考试应该能全面、有效的实现考试的评价、激励及诊断反馈和导向功能等,那么课程考试改革是否成功关键是看考试的正面功能是否正确、有效的发挥。从这个视角看,我认为当前高校课程考试需要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科学的测试观
从调查结果上看,大多学生平时不预习、复习,考前临时突击考试重点,不求全面掌握的状况也说明了部分教师教学不严谨,把取得好成绩当成是个人谋得高教学评价的手段,学也陷入了为拿学分而学的错误认识中。而事实上,高校课程考试只是检查某一门学科的教学情况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它不仅是评价学生学的情况也反映了教师教的成果,同时也引导教方法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将课程的考核过程化、经常化,才能使学生牢牢的掌握理论知识,引导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
(二)优化考试设计
明确了考试内容后,也就知晓了考试的考点分布,而要将这些得到贯彻则需要优化考试设计,只有严格按照考试内容确定的方向选择合适的考试方法、结合题型的功能安排各种题型的比重,这样的考试设计才能够多方面的考核学生。
1.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采取多元的考试方式
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应该沿袭闭卷的方式,这是由课程的性质和闭卷考试的特点决定的。首先,闭卷考试可以检查出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及对基本概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其次,这些课程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也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所必修的重要课程,决定着能否学好本专业;对于综合性、实践性强的专业课可以采用模拟实验、口试、合作实践、撰写论文等多元考试方式,因为这些方式更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上述这些课程实践性强、信息量庞大,传统的闭卷考试已无法满足学科的要求;对于应用型类课程可以采用撰写调查报告或论文答辩的方式,通过教师提供参考性的选题或者学生自选题目、查阅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或者是论文,最后分组答辩,在场学生和教师针对写作内容进行发问,最后将答辩情况做好记录,进行评分。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试题分配合理化
考试是一种目标性的评价方式,对教学有引导作用,和考试内容一样,试题的题型及其比重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特别的导向作用,它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掌握及运用,关系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能否正常发挥。通过翻阅近几年本校试卷情况看,存在着客观题型偏多、主观性试题偏少,而且考核记忆的多、体现对知识的运用的试题少等不合理的情况,据此,应该合理安排不同性质的试题的比例。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由于在客观题中可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占40%左右的题量,这样学生才能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要减少直来直去的填空题、单选题、问答题的设置;主观题可以发散学生思维,
有利于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的看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题型要占到60%,而其中的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设题较为灵活,它要求学生运用课程和相关理论、方法解决实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容易体现学生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类题型所占的比重可以略大些。由此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较吻合考试内容的诉求,应该提倡。
(三)实行过程考核
目前的课程考试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仅有的平时成绩又是形同虚设,轻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这种考试方式导致了两方面的不良结果,一方面,助长了学生“临时抱佛脚”的不良学风的蔓延,使得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考试舞弊现象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期末考试是总结性的测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无法全面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水平的学生却接受着教师安排的教学进度,有违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课程考试要经常化、过程化,扩大平时成绩的范围和比重。据本次调查统计,有54%的学生认为平时成绩应占总成绩的30%到50%,这说明学生也认识到了平时成绩的重要性,另外,他们倾向于平时成绩由考勤、课后作业、课堂笔记记录情况三部分构成,我认为除了这些传统的项目外,还要加上读书笔记、质疑问题情况和是否提出过新颖的想法等,要求学生学在当下。
通过以上四方面的改进,考试的设计趋于合理化,最后还需要教师对考试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因为考试结果是对教学的反馈,从分析考试结果中获得的信息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可见,课程考试变革贯彻于整个教学中,更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和严格的考试制度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齐瑞国,徐鹏奎.高校课程改革的现状调查与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10,1(1):
104-109.
[2]陶艳丽.我国现行考试管理体制的弊端及其应对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0(3):127-129.
[3]于文森,连榕.考试与评价[M].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受温州大学重点教改课题《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经济类课程考试改革的个案研究》项目资助(课题编号:08jg01A)。
作者简介:林琼慧(1970—),女,浙江温州人,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课程考试;现状;改进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向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向突破,教育界也在呼吁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实践能力,并提出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注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课程考试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与学的桥梁,承载着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任,但是目前的考试方法没有完成使命,甚至已经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一点对于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多年的我来说深有体会。实际上,考试对学生、家长乃至社会传递着一个信息,那就是什么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好的考试意味着好的教学、好的学习,不科学的考试可能毁掉课程改革的一切努力。因此,如何设计高信度、高效度的课程考试,从而利用考试的权威性和导向性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是我们这些教师们可以努力的方向。
一、问卷调查与统计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改革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他们的互动,没有学生参与的考试改革是空洞的。为此,笔者在学生中进行了考试方式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目前本校课程考试的感受和认识及展望。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三个专业方向的大一、大二、大三年级的本科学生;了解他们对所开设的经济类课程考试的看法。调查题目是19道选择题(16道单选和3道多选);调查方式是不记名的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的统计,我将结果作以下分类:一是超过50%的选项称为“多数人意见”;二是在某道题中没有形成“多数意见”,但系选择,最多的一项称为“倾向性意见”;三是选择最少的一项称为“反对意见”(第11、12、16、20题除外)。这样,调查结果可以归纳为:
(一)多数人意见
(1)对目前采取的考试方式的满意度是一般(63%);
(2)本学院的考试制度对自己的能力培养没多少帮助(55%);
(3)不到考试从不复习所学课程(61%);
(4)期末考试前两周内突击复习,迎接期末考(62%);
(5)平时成绩占30%到50%恰当(54%);
(6)考试后不清楚试题的解答错误出在什么地方(64%);
(7)希望考前任课老师组织学生主要复习的是试卷所涉及的知识(54%);
(8)理论联系实际模块采用“小抄+试卷的考试方式更合理(51%)。
(二)倾向性意见
(1)对考试的看法是只抓考前突击,并对考试抱有侥幸心理(39%);
(2)对考试成绩的认识是中等最重要,不拔尖也不落后(43%);
(3)考试最合适的准备时间是1-2周(40%);
(4)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在考前会感到有点压力(43%);
(5)对传统的考试形式没什么感觉(42%);
(6)理论较强的课程宜采取开卷考试(44%),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宜采取调研报告(28%);
(7)采取闭卷考试和实践操作的考核方式结合最能使分数反映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13%);
(8)认为学生合作完成的实践性课题好,但是太麻烦,一两门课程采取这种方法可以接受,多了就不愿意做了(42%);
(9)自己现拥有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一般(46%);
(10)平时成绩由考勤、课后作业、课堂笔记记录情况三部分构成较合理(5%);
(11)对于考试与能力的关系是低分低能(44%)。
(三)反对性意见
反对性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选项:本学院的考试制度对自己能力的培养有较大帮助;考试能促进我学习的积极性,督促我学习;认为考试成绩很重要,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平时每周花3-5小时预习或复习所学的课程;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在考前没感到压力;不喜欢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太过机械化,不能体现学习水平;学生合作完成的实践性课程流于形式,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实际只有几个人参与而各成员拿的分数是一样的,不公平;认为自己没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占30%以下;考后对自己不明白的题目会问老师;希望任课不需要组织复习,由学生自己进行全面复习。
二、当前高校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
经过分析以上统计结果,本人认为学生和教师可以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用考试的方式考核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是必要的。考试能够对人的知识、能力等进行测量、评价,是甄别人才的一种活动。尽管中国人对分数的膜拜,一度把考试引入歧途,考试的负面影响也渐渐暴露,教育界呼吁改革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改变为分数是尊的评价方式,有些专家还主张取消分数、废除考试制度等,但是,目前还没有找到比考试更好的方法,因而,考试改革的方向是对现有的考试进行改进、完善而不是废弃考试。居于这一点,便为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考试改革的具体方案提供了前提。在此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情况和本人的工作阅历,对当前考试课程存在的问题和看法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对考试的认识存在偏差
通过考试可以发现学生在知识、能力的掌握情况,反映与教学目标偏离状况,促使教师勤奋工作,激励学生努力向学,并可以引导他们的努力方向,这些都是考试的正面功能。然而,问卷中大多学生“不到考试从不复习,备考时间也只有1-2周,只抓考试内容,不求全面掌握,并对考试具有侥幸心理”的考试观,充分说明了当下学生为学分而学习的不良学风广泛存在。其实,考试也是学生的权利,它也反映了教师是否敬业,督促教师应该从考试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目前国内的本科院校内,都很重视期末考试,在学期的中期和各个模块几乎不存在有分量的测试,期末考试一结束就等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对期末试卷也没有安排讲评、对考试进行总结分析,导致学生考后不清楚自己的解答错在哪里,丧失了考试应有的反馈、引导、激励。所以说教师和学生都对考试的认识存在偏差。
(二)考试内容取样不够科学
出题者根据考试目标所确定的“考什么”来决定“用什么考”,考试内容就是解决用什么材料编制试题,解决“考什么”的问题,试题材料的选择必须体现考试目标,不同学科的考试目标是不同的,这就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考试内容。由于考试内容和考试时间的有限性,考试内容不可能覆盖所有的教学内容,这又要求试题的取样有足够的代表性,又能反映各部分内容的认知层次的比重。但是,当前高校课程考试中的内容过多的依赖教材,重点考核书本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偏重对记忆力、共性知识的考核,欠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导致试卷知识面狭窄。而高校是产生知识的地方,在这里应该更多的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学习的能力,教材本身无法适应知识更新的速度。所以现实的考试内容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考试设计不够妥当
完成了试题材料的收集后,再对考试的形式、试题的形式与数量、试题的编排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设计。本人认为,高校目前的考试形式、试题的形式与数量的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具体表现如下:
1.考试形式单一
高校现行课程考试中开卷考试少,闭卷考试多;笔试多,其他考核方式少;以期末考试为主确定成绩多,对教学全过程的综合评价少。这种忽视对操作、演示、半开卷等评价方法的运用,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助长了不良学风的形成。又因为平时成绩比重低,同时又缺乏量化标准,随意性强,使得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临时抱佛脚的现象严重,本次问卷调查中有61%的学生承认不到考试从不复习,39%的学生对考试抱有侥幸心理,这样不仅滋长了浮躁之风和投机心理还扭曲了人格。而仅仅通过期末的一张试卷也很难代表教与学的效果,设置必要的过程考核、实践性考核,合理安排平时成绩的构成,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章节的教学目标安排考试的方式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2.试题形式和题量比重失衡
试题形式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包括选择、填空、判断、简答等,主观题又包括案例分析、论述题和操作题等。一项考试采用哪种试题的形式取决于考试的目的、内容和题型本身的特点。一般来说,客观题涉及的知识面较窄,能够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熟记、理解和判断;而如果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时宜采用主观题的形式。同时,两类试题的题量比重也要与考试目标和内容相适应。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在现行的课程考试中,考试试题以闭卷形式出现的单选和多选、名词解释、判断、简答试题占分值的50%以上,而应用、证明、分析论述和操作性试题偏少。由于客观性试题有标准答案,这种偏客观题的试题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考试的公正,但是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这样的试题注重的是掌握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很多选择题和简答题考的就是记忆力,无需动脑子,这样就加大了学生的记忆压力,考前抄笔记,背笔记的现象也成为自然,挫伤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那些可以给学生探索、创造空间的主观题则被出题者忘却,这又恰恰是高校要培养实践性、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
(四)忽视过程性考核
当前高校的课程总分一般是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平时分一般占30%左右,通常是考勤、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和作业成绩构成,但是,由于教师对平时成绩打分过于随意,对平时成绩没有严格的量化,为了避嫌,使所有学生的平时成绩都很平均,虽然有些教师在学期初把平时成绩说的分量很大,而在期末总成绩中确没有体现,所有也是形同虚设,再加上上文所阐述的考试形式上的弊端,又让那些平时不来上课、不认真写作业的同学通过期末考前突击背诵就可以轻松应付考试。忽视了过程性的考核,可能会加深学生对考试功能的亵渎,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三、对高校课程考试改进的几点建议
一种理想的课程考试应该能全面、有效的实现考试的评价、激励及诊断反馈和导向功能等,那么课程考试改革是否成功关键是看考试的正面功能是否正确、有效的发挥。从这个视角看,我认为当前高校课程考试需要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科学的测试观
从调查结果上看,大多学生平时不预习、复习,考前临时突击考试重点,不求全面掌握的状况也说明了部分教师教学不严谨,把取得好成绩当成是个人谋得高教学评价的手段,学也陷入了为拿学分而学的错误认识中。而事实上,高校课程考试只是检查某一门学科的教学情况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它不仅是评价学生学的情况也反映了教师教的成果,同时也引导教方法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将课程的考核过程化、经常化,才能使学生牢牢的掌握理论知识,引导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
(二)优化考试设计
明确了考试内容后,也就知晓了考试的考点分布,而要将这些得到贯彻则需要优化考试设计,只有严格按照考试内容确定的方向选择合适的考试方法、结合题型的功能安排各种题型的比重,这样的考试设计才能够多方面的考核学生。
1.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采取多元的考试方式
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应该沿袭闭卷的方式,这是由课程的性质和闭卷考试的特点决定的。首先,闭卷考试可以检查出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及对基本概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其次,这些课程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也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所必修的重要课程,决定着能否学好本专业;对于综合性、实践性强的专业课可以采用模拟实验、口试、合作实践、撰写论文等多元考试方式,因为这些方式更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上述这些课程实践性强、信息量庞大,传统的闭卷考试已无法满足学科的要求;对于应用型类课程可以采用撰写调查报告或论文答辩的方式,通过教师提供参考性的选题或者学生自选题目、查阅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或者是论文,最后分组答辩,在场学生和教师针对写作内容进行发问,最后将答辩情况做好记录,进行评分。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试题分配合理化
考试是一种目标性的评价方式,对教学有引导作用,和考试内容一样,试题的题型及其比重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特别的导向作用,它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掌握及运用,关系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能否正常发挥。通过翻阅近几年本校试卷情况看,存在着客观题型偏多、主观性试题偏少,而且考核记忆的多、体现对知识的运用的试题少等不合理的情况,据此,应该合理安排不同性质的试题的比例。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由于在客观题中可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占40%左右的题量,这样学生才能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要减少直来直去的填空题、单选题、问答题的设置;主观题可以发散学生思维,
有利于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的看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题型要占到60%,而其中的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设题较为灵活,它要求学生运用课程和相关理论、方法解决实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容易体现学生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类题型所占的比重可以略大些。由此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较吻合考试内容的诉求,应该提倡。
(三)实行过程考核
目前的课程考试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仅有的平时成绩又是形同虚设,轻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这种考试方式导致了两方面的不良结果,一方面,助长了学生“临时抱佛脚”的不良学风的蔓延,使得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考试舞弊现象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期末考试是总结性的测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无法全面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水平的学生却接受着教师安排的教学进度,有违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课程考试要经常化、过程化,扩大平时成绩的范围和比重。据本次调查统计,有54%的学生认为平时成绩应占总成绩的30%到50%,这说明学生也认识到了平时成绩的重要性,另外,他们倾向于平时成绩由考勤、课后作业、课堂笔记记录情况三部分构成,我认为除了这些传统的项目外,还要加上读书笔记、质疑问题情况和是否提出过新颖的想法等,要求学生学在当下。
通过以上四方面的改进,考试的设计趋于合理化,最后还需要教师对考试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因为考试结果是对教学的反馈,从分析考试结果中获得的信息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可见,课程考试变革贯彻于整个教学中,更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和严格的考试制度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齐瑞国,徐鹏奎.高校课程改革的现状调查与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10,1(1):
104-109.
[2]陶艳丽.我国现行考试管理体制的弊端及其应对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0(3):127-129.
[3]于文森,连榕.考试与评价[M].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受温州大学重点教改课题《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经济类课程考试改革的个案研究》项目资助(课题编号:08jg01A)。
作者简介:林琼慧(1970—),女,浙江温州人,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