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

来源 :学理论·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_cli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哈尔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文化立市”战略实施成效显著,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创建“平安哈尔滨”工作成效明显。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如就业压力大、消费指数高等许多矛盾和问题。2008年,哈尔滨市要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注重改善民生,力争让全体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关键词] 哈尔滨市 社会发展 城市 分析预测
  [中国分类]F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8)08-06-06
  
  2007年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继续保持高增长的态势,民主政治建设有效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正式启动,社会形势发展平稳健康,哈尔滨市持续推进城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五个方面确定今后发展方向和任务。2008年哈尔滨市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为全体社会成员带来更多的福祉,让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2007年哈尔滨市社会发展基本状况
  
  1.保持经济增长态势,为“三个适宜”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哈尔滨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已经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00年首次突破千亿大关,2006年又突破2000亿达到20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2003~2006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半年突破千亿元,达到1049亿元,2007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GDP169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7%。全年预计达到2334亿元,同比增长12%左右。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深入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工业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通过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地方财政总收入和财政预算支出逐年增长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安全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撑。2007年1~9月份,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等有关社会公共服务支出等累计76.7亿元,比上年同期平均增长42.6%。
  2.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2007年前三季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18元,同比增长13.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091元,同比增长14.2%。收入增长得益于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技术增加,工资性收入增长,证券、股票、基金等投资性收益增加等。2007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6%,增幅高于上年同期2个百分点。汽车零售额增长26.7%,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22.2%,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48.7%,家用电器类零售额增长20.8%。商品房销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5.9%。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哈尔滨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文化立市”战略实施成效显著
  一是市民精神风貌明显改善。2005年全市上下共同建构起“开放包容、时尚活力、诚信创业、和谐奋进”的哈尔滨城市精神。几年来,哈尔滨城市精神向世界充分展示这座城市无穷的创造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使哈尔滨全体市民对于生产、生活,对于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是学习型社会建设有所创新。通过开展“月读一书”活动,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学习、喜爱读书的良好风尚,使全面振兴中的哈尔滨充满思想的活力、知识的力量和文化的魅力,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创办市民身边的图书馆,创办在市民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图书馆,实现便利阅读、公平阅读,使居民不论身居何处,都能享受到全市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
  三是积极探索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哈尔滨市以创新文化展馆的发展模式为突破口,由政府出政策,甚至出场地和部分资金,引导、扶持社会办文化展馆,走出一条“民办公助”建馆模式:利用城市改造,扶持民间办馆;利用企业改制,引导行业办馆;利用政策导向,倡导社会办馆;利用示范效应,政府参与办馆。
  4.社会建设进程加快,民生问题成为政府工作重点
  哈尔滨市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利民惠民行动得到有效开展。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10项利民行动和20项惠民行动,涉及社会保障、教育卫生、便民服务、宜居环境等四大方面。近年来,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开展的利民惠民行动内容涵盖开发就业岗位、扩大社会保障范围、特困群体救助、城区危房改造、助学、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多方面涉及国计民生的实事。利民惠民行动的落实不仅有组织保障还有机制保障。在每年年初经过市委常委会确定改善民生的利民惠民行动内容和工作目标,把实施利民行动和惠民行动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具有严肃性、权威性、约束性,集中财力物力解决了许多问题。
  5.创建“平安哈尔滨”工作效果明显
  2006年,哈尔滨市社会治安形势继续保持平稳,社会秩序明显好转,市民安全感明显增强。市综治办与市城调队在全市7区(不含松北区)10县(市)随机选取4000名居民,开展“公众安全感”民意调查。调查显示,本市居民对当前社会治安状况认为好的占89.1%,分别比2005和2004年提高0.3个和1个百分点。群众对“创安”知晓率、参与率分别达91.2%、90.6%。市民对“创安”工作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90.9%,分别比2005年和2004年提高2个和4.9个百分点。哈尔滨市社科院社会学所在全市8个城区随机抽取1200名居民进行的社情民意调查显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最希望解决的12项问题中,社会治安问题排在11位,这表明哈尔滨市开展三年的创建“平安哈尔滨”工作取得明显效果,得到大多数市民的认可,进一步说明城市居民对社会治安问题的关注度明显下降,我市社会治安已经初步形成良好的大平安格局。
  6.积极推进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构建良性就业格局
  一是开发公益性岗位成效显著。近几年,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上万人,不仅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而且提高了政府公信力,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2007年1至6月份,全市城镇新就业6.48万人,其中新增就业6.0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61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3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806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10人、金额2027.5万元。
  二是全市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成效显著。随着国家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实施,哈尔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把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作为突破口,在示范社区的带领下,切实解决好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再就业问题,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截至2007年9月份,全市已有116个社区达到了充分就业社区的六条标准,占社区总数的18%,有68%的社区登记失业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率、就业困难人员安置率达到了充分就业社区的标准。
  三是充分利用和开发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截至6月末,劳动预备制度培训8700人,完成企业职工培训2.8万人。2007年1~7月份,全市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2.32万人,创业培训4017人;组织农民工培训20.4万人。
  7.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工作进展明显
  一是加强重点群体的参保工作。养老保险的重点是解决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问题;医疗保险的重点是解决享受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破产、关闭、困难企业未参加医疗保险的退休人员和18岁以下少年儿童参加医疗保险问题;失业保险的重点是医疗卫生等事业单位和城镇私营企业的参保;工伤保险的重点是建筑行业用人单位的农民工参保问题。2007年上半年,全市参加社会保障(不含低保)584.33万人,增长7.8%。其中,养老162.18万人,失业133.05万人,医疗178.5万人,生育51.8万人,工伤58.8万人,同比分别增长4.1%、5.8%、5.6%、26.3%、16.3%。在养老保险中,企业100.18万人,机关事业17.8万人,农村 44.2万人。
  二是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哈尔滨市相继出台了《哈尔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哈尔滨市关于破产、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住院医疗统筹有关问题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贯彻落实国家确定我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城市工作,重点解决城镇困难居民、贫困在校学生、低保家庭成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参保问题。探索降低参保人员的自负比例,更好地满足广大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
  三是社会救助工作顺利进行。上半年,哈尔滨市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取得较大成效。全市共投入城市社会救助金5401万元,其中,为13.5万人发放基本医疗救助金286万元;为19.2万低保户子女免费提供教科书,减免学杂费2000万元;为2.6万低保户提供供暖补贴2075万元;为2776低保户实施住房租金补贴1000万元;支出农村医疗救助金264万元,其中92.1万元资助9.2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二、2007~2008年哈尔滨市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
  
  1.增加收入是哈尔滨市民最关注的社会问题,收入差距问题依然突出
  根据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2006年对哈尔滨市城区8个区1200名市民进行抽样调查,问卷中列举了12个社会问题,要求被访问对象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最希望解决的3个问题,并依据紧迫性和重要性排序,调查结果显示增加收入成为被调查对象首选。哈尔滨市城乡居民收入虽然每年都大幅增加,但哈尔滨市城市居民收入同全国其他城市比较差距明显。据市统计局统计,2007年上半年哈尔滨市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177元,位次为15;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4507元,位次为15。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支付能力,提高居民收入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调查显示哈尔滨市城区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在被调查者中,有296人的月收入低于哈尔滨市区职工最低工资(590元),有532人的收入低于1000元,而2006年2~3月的社会平均工资为1217元。另外,从反映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对比系数看,选取收入最低的20%被调查者,他们的平均收入为748.81元,按从高收入到低收入的顺序选取20%被调查者 ,他们的平均收入为4045.99元,二者之比为0.19,换句话说,高收入者的平均工资是低收入者的5.4倍。由此,不难看出收入差距之大。从被调查对象对我市贫富差距状况评价看,有401人认为很严重,占到33.8%,有615人认为严重,占到51.8%。二者合计85.6%。由于低收入群体,消费水平低,住房条件差,家庭财产少,生活质量差,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差距加大,有潜在引发社会矛盾的土壤,全社会都应关注和对待这类矛盾,采取增加公共财政的投入,促进就业与再就业,扩大社会救助等措施,建立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小康社会。
  2.就业与再就业问题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
  一是就业供需矛盾突出。2005年哈尔滨市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少儿人口规模和比重不断下降,劳动适龄人口迅猛增长,劳动适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意味着哈尔滨市可供劳动力资源的丰富,截至到2006年末,哈尔滨市16岁以上劳动人口比重已达到84.4%。从哈尔滨市劳动供给看,全市每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都在110万人以上,其中每年60~70%需在哈尔滨市城区就业,再加上城镇每年新增的劳动力约10万人需要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等,就业压力较大。
  二是就业结构矛盾。哈尔滨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而一些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亟待提高。新增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差距,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上,出现某些领域的技术工种“招工难”。
  三是困难群体再就业问题。近两年因企业改组改制等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增多,截至2005年底,哈尔滨市累计完成32.8万人国有企业职工下岗与失业并轨。2007年市政府通过《哈尔滨市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确定从2007年起,在哈尔滨市进行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并争取利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大集体改革任务。该项改革将涉及哈尔滨市厂办集体企业668户,厂办集体企业在册职工7.72万人。这一群体就业面临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技能偏弱、家庭困难等诸多问题,是市委市政府开发扩大再就业的重点。
  四是劳动关系不和谐。近两年劳动力价格增长较快,劳动力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劳动雇佣关系的认识逐渐明确,有时导致自我定位过高,很难找到工作。同时雇主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尽量减少用工,降低员工工资和应享有的社会保障。目前,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今后就业政策关注的重点。
  3.社会保障面临新的变化和挑战
  一是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据哈尔滨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75.58万人,占总人口的7.75%,比2000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五年来,全市老年人口增长34.8%,与全市常住人口增长3.6%相比,显示出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因此,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障压力越来越大。同时,高龄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趋势对哈尔滨市的养老社会保障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二是城市化的挑战。由于城市发展空间的不断扩展,哈尔滨市先后两次调整行政区划,市区面积扩大到7086平方公里,是原来的4.3倍。呼兰、松北、哈西、哈东、群力、香坊工业新区、平房工业新区等区域开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一批农村劳动力将无土地依附,新增非农业人口成为社会保险扩面的重点。2006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980.3万人,非农业人口473.2万人,同比增加3.7万人,占总人口的48.3%。《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预计2010年哈尔滨市区总人口1020 97万人,城市化率达到55%,非农业人口561.5万人,预计新增非农业人口88.3万人。
  三是就业形式多样化的挑战。2006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就业格局已发生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灵活就业人员大量增加,传统的以“单位”为主的社会保障体制受到分散化、流动性强的就业方式的挑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成为社会保险扩面工作的重点。随着就业格局的不断调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比例不断扩大,必将影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规模和质量。
  4.消费指数的居高不下,影响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
  2007年最受关注的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不断上涨,连续突破历史高点。哈尔滨市CPI指数从5月份的4.3 开始明显升高,8月份CPI指数达到最高点6.4,9月份CPI指数5.5。
  一是消费物价指数直接影响居民生活成本,受此影响最大的是城乡低保户与生活困难群体。据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对全省2250户城镇居民家庭的调查显示:上半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092元,同比增长15.7%;消费支出3662元,同比增长15.9%。上半年,按照我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5092元计算,因物价上升人均损失了204元。10%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08元,因物价上升,10%低收入居民家庭人均损失97元。因物价上涨,10%低收入居民家庭人均消费多支出了89元,其中91%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长时期消费价格指数增长容易加剧低收入群体的贫困程度,引发社会矛盾。
  二是非消费性支出比例不断增长,增加市民负担。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哈尔滨市城市居民消费继续呈上升态势。1~9月,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6978元,同比增长11.7%。调查显示,受社会保障支出和购房建房支出显著增长的拉动,人均非消费性支出为1798元,同比增长10.5%,占总支出比重的19.7%。哈尔滨市城市居民人均社会保障支出404元,同比增长16.1%;哈尔滨市居民人均购房与建房支出461元,同比增长11.9%;人均归还住房贷款205元,同比增长31.4%。上述社会保障和购房建房支出,再加上教育支出,已经占居民消费支出的很大比例,也会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5.改善城市发展环境,降低管理成本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城市发展环境是城市既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自然条件、地理区位以及人们文化素质与观念等情况的条件和总合。即包括城市发展需要的物质条件和物质基础,即硬环境。更需要政府的服务效率、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市场机制环境等软环境。根据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2006年对哈尔滨市城区8个区1200名市民的抽样调查,此次调查问卷设计的问题主要涉及软环境建设,对我市创业环境的评价等级加权赋分,满意为3分,较满意为2分,不满意为1分,统计得出的均值为1.71,处于不满意与较满意之间,市民对哈尔滨市的创业环境评价不高。从对制约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的选择情况看,有606人选择思想观念问题成为受选人数最多的一项,所占比例为51.1%。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观念的障碍和“瓶颈”不打破,发展的思路就打不开,创新就没有动力。在《2007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政府管理本体竞争力指数综合排名的62个城市,哈尔滨排在57名。其中,政府规划能力水平59名,政府社会凝聚力水平41名,政府执政能力水平47名,政府服务能力水平55名,政府创新能力水平60名。这些数据说明哈尔滨市发展环境与先进城市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发展环境越来越成为刚性发展条件,哈尔滨市急需转变自身形象,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创建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市场机制环境等软环境。
  6.预防和应对城市公共突发事件必须受到高度重视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3000美元区间,是公共安全事故的多发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的相对薄弱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城市公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像我国这样一个处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国家,发生公共危机的可能性更大。哈尔滨市人均GDP2004年突破2000美元,2006年达到2705美元,年均增长13%,预计2007年人均GDP接近或突破3000美元。在“十一五”和更长时期内,哈尔滨市处在基本完成工业化、加快推进城市化过程中。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分类,公共危机事件包括自然灾害类事件、事故灾难类事件、公共卫生类事件、社会安全类事件等四大类。公共危机的发生,不仅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对经济和社会的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破坏,也会引起环境的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引起社会恐慌和社会正常秩序与运转机制瓦解。2005年哈尔滨市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就是环境突发事故引发的公共危机,哈尔滨市的水源遭到严重污染,导致我们这样特大型中心城市全市断水,造成的直接间接损失是巨大的。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许多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而成为风险,原来毫不担心的安全保障有时变得极为脆弱。自然环境如此,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同样,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受到各种冲击,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不得不面对时空范围广、传递速度快、爆发频率高的公共风险。城市的首要功能是必须具备抵抗公共危机的能力,应对公共危机体系建设成为城市管理的重点。
  
  三、2008年哈尔滨市社会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1.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精神,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抉择,哈尔滨市将按照十七大精神,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哈尔滨市具有很好的发展机遇和很强的发展潜力。一是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务院2007年8月正式批复《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并对规划的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划》提出了东北振兴的目标是: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实现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将东北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的保障基地、国家重要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以及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不仅指出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方向,还将有政策支持,资金和项目的投入,哈尔滨市作为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必将从中受益。二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也将为哈尔滨市的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哈尔滨市确定的“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城市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更加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2007年建设“三个适宜”城市工作全面展开,并取得实际效果。
  2.继续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经济进入整体提升阶段
  按照《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哈尔滨市“十一五”开局两年来,保持了哈尔滨市“十五”时期快发展大发展的良好势头,哈尔滨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已经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08年将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预计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08年哈尔滨市将围绕哈尔滨市委全会精神、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及“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继续加快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建设重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哈尔滨市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柱产业带动能力,提高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协调拉动能力,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把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发展经济的突出位置。
  3.完善政府运行机制,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一是明确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政府是服务型政府,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宏观调控和提供公共服务。
  二是加大政府部门间的整合力度。需要解决纵向的管理层次太多导致的有些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使办事程序繁琐等问题。需要解决各部门以各自利益为重导致的分工不合作,配合力度不够问题。需要解决横向的职能交叉导致的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决策、执行、监管与服务体系不分,多重多头执法现象严重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三是加强政府管理主体间的互动。建立政府部门间的互动机制,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增强政府的信息共享功能。营造政府与公众的双向互动关系,公众的要求能真实地反映上来,政府的政策能深入人心,公众有法律规定的方式和渠道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与监督。营造政府与企业的双向互动关系,减少行政干预,同时强化企业对政府行为的评估和监督,确立政府与企业之间在法律基础上的对等关系,确立企业监督政府的法理上的基础,对政府的越权行为,企业应当有权也有途径进行申诉。营造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双向互动关系。政府应把精力集中到提供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区管理等公共服务方面,主动将一些社会能够承担的职能分解出去,交给各种社会民间组织,并从机制上着力营造政府与各种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
  4.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07年9月哈尔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哈尔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正式启动,2008年哈尔滨市文化建设将围绕哈尔滨市确立的文化体制改革目标开展工作。一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将突破体制束缚,文化管理体制将有所创新,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将更加富有效率。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通过建立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文化创新体系等三大体系,构建哈尔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格局。二是文化产业发展进程加快。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具备作为独立产业形态发展的良好基础。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不再一统天下,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代理、广告会展等为主的新兴文化服务业和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相关行业,它们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以及吸纳的就业人员都远远超过核心层文化产业。
  5.社会建设目标明确,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重点
  哈尔滨市2008年改善民生重点工作将围绕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展开,选择适合哈尔滨市市情的具体内容为突破口,各职能部门,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具体事项。一是提高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增强适应社会能力,减少社会成本的改善民生内容。如:教育、就业、创业等。就业问题是国计民生问题,影响到居民的收入、消费支出、生活质量等切身利益,进而影响市民社会心态、影响社会稳定。哈尔滨市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有待加强。在加强就业保障服务、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就业报酬、改善就业条件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加强。二是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生活成本,保障基本生活的改善民生内容。如:增加收入、廉租房建设、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增强经济实力,增加财政支付能力,提高居民收入是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三是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改善民生内容。如:社区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便民设施建设等。城市公共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需求,加快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政府社会建设的重点工作。其中,基层文化设施、卫生医疗设施、健身设施都应逐年提高数量和质量。
  6.生态文明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加快循环型社会建设进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哈尔滨市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文明”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全社会都将采取以减少废弃物、再利用和循环的3R原则为价值取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模式。建设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树立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观。全市倡导适度、合理、健康、文明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形成与生态文明社会相一致的价值观念体系、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建立起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实现的文化、道德、伦理和制度框架等社会价值体系。与循环经济相适应,涵盖组织管理、政策法规、科技创新、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生态文明社会支持体系逐步建立;生态文明贯穿整个生产、销售和消费、使用及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再利用的整个过程;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将贯穿于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当中,并切实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各项政策、立法,以及公众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各个层次当中去。
  
  (责任编辑/安洋)
其他文献
“你为什么要说谎?”似乎每一个幼儿都曾经被家长和老师这样深深地责问过。在幼儿园总是积极主动、性格开朗且颇有礼貌的程程,因为时不时地说谎被贴上了“不诚实、坏孩子”的标签。然而,幼儿说假话真的是不可饶恕的吗?其实不能对此一概而论。说谎是一种普遍存在于3~6岁儿童中的现象,它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也存在不同的性质和类型,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幼儿的说谎现象,深入分析、解密幼儿的真实内心。  案例  故事一:3
期刊
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对幼儿来说,成人习以为常的周围环境对他们却是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他们会用那些与生俱来的探索工具,如眼睛、鼻子、耳朵、嘴、手,不断地看、听、摸,去感受和体验所接触的人、事、物,这就是幼儿了解、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基本的方法和途径。”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他们在动手和动口中感受、体验、探究,从而动脑、入心,丰富经验。  学前儿童正处于感官敏感期,不同的探究活动会调动不同的感官,
期刊
“我不干了,谁能教得了就让谁教吧!”办公室里,雯雯老师一边哭一边向李老师倾诉:“我真的受不了了,这帮孩子太难带了,说什么都不听,我一天天地快要被他们逼疯了……”  这是两年前雯雯刚刚大学毕业来园工作时的一幕。她原本以为幼儿教师每天只需要跟孩子们唱唱跳跳、玩玩闹闹,工作后才发现幼教工作并不像她想的那样轻松,反而情绪消耗极大。其实,正如雯雯老师所感受到的那样,幼儿教师属于高情绪劳动者。我们每天需要面对
期刊
无论是从卫生还是安全角度考虑,我认为都不可以尝。第一,为了让孩子探索,提供的多种液体肯定会盛在不同容器中,容器的洁净程度不能绝对保证。第二,如果可以尝,尝的时候孩子互相交流、互换实验品,都是不卫生的。第三,提供的液体酸碱度不合适会伤到孩子口腔、食道。  所以建议在开展这类活动时,只需要看、闻即可,闻时提供的某些液体也要适当稀释。也可以提供试纸,让孩子体验、感受、发现。教师还要提醒有好奇心想要尝的孩
期刊
一一是个特别聪明、帅气的小男孩,他认识2000多个汉字,26个英文字母,还会100以内的加减法。每次玩桌面玩具时,他就喜欢玩有数字或有英文字母的玩具,然后按它们的正确顺序排列整齐。如果没有字母或者数字类玩具,他就会按照颜色有规律地排列整齐。他这样玩玩具的方法使其他小朋友都跟他玩不到一起去,所以每次玩桌面玩具时他都是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游戏,每次都是一成不变的游戏方法。我跟一一妈妈沟通多次,妈妈说
期刊
随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提出,我国进入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想实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必须在教师专业发展上下功夫。10年前,我园就面临巨大的教师队伍专业化的问题。那时我园成立不久,一线教师的平均年龄仅有20岁,而且77%都是入职仅满一年的见习期教师。班级内部呈现“新带新”的状态,也就是刚工作一年的教师在独立担任班长的同时,还要带领更新的毕业生成长。所以,教师队伍的培养自然成为了
期刊
编者按  支持幼儿做好阅读与书写准备,是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在“儿童早期语言发展与学习”专题栏目中陆续刊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甦研究员及其团队撰写的系列文章。文章内容基于大量心理学研究基础,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幼儿园一线教师介绍儿童前阅读、前书写等能力的发展特点,并提出了中肯的教育建议。  从小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已成为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如何支持和提升
期刊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应“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对启蒙教育阶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园教育阶段是幼儿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敏感期和关键期,此时的文化熏染和教育引领能够奠基人生的精神血脉
期刊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关注个体内在认知过程的学习策略,被认为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Noel Entwistle,1993)。近年来,深度学习已成为全球教育心理学界关注的学习策略,在学前教育领域也受到了关注,研究者们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深度学习进行了探讨。但随着深度学习在幼儿教育一线的推进,幼儿园中的深度学习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如何对幼儿园深度学习进行纠偏以及如何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开展,成为了当前研
期刊
区角游戏计划环节能够支持幼儿充分表达游戏意图,该环节的师幼互动是支持幼儿开展深度游戏的重要基础。但在与幼儿沟通游戏计划时,教师的提问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提问缺乏针对性。在做计划时,有的幼儿游戏意图不明确或过于简单,如果教师不能抓住关键进行提问引导,则无法帮助幼儿聚焦游戏意图,影响幼儿游戏计划的进一步深入。第二,多按预设进行提问。计划环节教师常常会根据幼儿以往的游戏经验或近期的游戏主题等进行预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