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已成为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选择学校发展定位的基本共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整个高校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视野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因此,加强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思考已成为高校管理系统中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现状;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0-0105-01
1 当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整个应用型本科高校总体的战略目标,它需要高校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形成合力。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之间还有许多不协调的地方,具体体现在:①管理意识较强,服务意识较差。很多教师只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培育,只教书而没有育人,很多辅导员由于忙于行政性事务或学生的日常事务的管理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②学生管理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不高。由于从事学生管理工作者事务多、责任重,加上待遇与同等的教师相比相对较差,政治待遇偏低,致使许多学生管理人员或离职或中途转岗,没有形成一支稳定的学生管理队伍,其管理水平很难得到提高。③很多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亟待提高。由于很多学生管理人员是半路出家的,较少有经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加上他们平时工作繁忙,较少有时间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整体理论水平低,而缺乏系统理论指导的学生管理工作很难有创新和发展,整体后劲不足。④学校对学生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整体配备人员欠缺。目前,在高校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学生管理工作是交不了课的老师才从事的工作,什么样的人员都可以做,把学生管理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加上部分高校的领导对学生管理工作重视不够,使得很多地方高校学生和辅导员的师生比例失调,远远要低于教育部16号文件和24号令所要求的辅导员与学生比1;200的指标。⑤辅导员自身定位不准确,职责不清。很多学校或院系把辅导员看作是一般的办公室办事人员,把很多行政性的事务交给他们来处理,致使许多辅导员感到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什么事也没有做,真正用来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太少了。
2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思考
2.1 转变学生管理观念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以学生为中心,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鉴于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诉求,转变传统管理观念,变“管理型”管理为“服务型”管理。
第一,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把握学生价值取向,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高校学生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各方面影响,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传统的灌输与引导式管理方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学生,整齐划一的标准无法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应实施有差异的管理,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第二,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如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参与创新发明等,充实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内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自身道德境界,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
第三,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学生管理工作不是走形式、走过场,而是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工作以学生为中心,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动态,务实求效,对学生遇到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给予解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老师的关怀。
2.2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不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唯一路径,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培养是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实现的。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不仅体现在专業知识的传授,而是综合素质的养成,是德、智、体、美的有机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人才应用性、职业型的培养,但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教育。学生管理工作不但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高校应利用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自身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现专业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2.3 转变学生管理方式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内容繁杂、任务重,普遍认为管理学生就是要保证学生安全稳定、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以往经验的积累来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目标,停留在“管”的层面,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形成系统性的有效管理,要与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动态、自身成长特点、行为处事方式,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变学生“被动式”接受管理为“主动式”参与管理。通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建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发展规划,为学生提供互动性教育环境,在浓郁的人文气氛中接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心理健康等教育。
2.4 转变学生管理模式
培养有特色、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培养与就业目标实现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
高校大学生个性鲜明呈现多样化发展,但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就是会做人、会办事、掌握生存技能。目前国内就业出现所谓“用工荒”的现实,并不是国家、用人单位吸纳不了众多的高校毕业生,而是高校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相脱节。因此,转变学生管理模式,转“松散型”为“目标型”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路径。传统“松散型”学生管理管理只注重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是一种事后问题解决的管理模式。“目标型”学生管理是利用目标管理体系,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和体验学生管理工作过程,实现入口和出口相统一。具体操作如下:
2.4.1 适应期
对于刚进大学的大一新生,帮助其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符合学生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同时配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让学生实现从高中学习生活到大学学习生活的平稳过渡,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形成合理的大学生活习惯。
2.4.2 调整期
度过大一调整期之后,二年级学生往往在生活上已经适应大学生活,但在学习方面,由于专业课程难度提升,学习压力骤然上升。此时要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明确学习方向,从学校制度层面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不能让学生感觉到大学生活就是吃、喝、玩、乐。学生自身规划目标的实现是要通过辛勤努力的学习来实现的,通过各种体验式教学,提。
2.4.3 思索期
进入大三学期,大部分学生才真正有意识的思索什么是大学生活自己的目标方向如何选择针对不同的学生,辅导员应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思想动态,做好督促与引导工作,针对不同目标的学生实施个性化辅导,同时实施目标管理检查工作,对学生前两年表现给予综合评价,帮助学生查找问题、调整方向,激励学生为实现目标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孔繁敏.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
[1] 王玉萍.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现状;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0-0105-01
1 当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整个应用型本科高校总体的战略目标,它需要高校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形成合力。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之间还有许多不协调的地方,具体体现在:①管理意识较强,服务意识较差。很多教师只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培育,只教书而没有育人,很多辅导员由于忙于行政性事务或学生的日常事务的管理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②学生管理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不高。由于从事学生管理工作者事务多、责任重,加上待遇与同等的教师相比相对较差,政治待遇偏低,致使许多学生管理人员或离职或中途转岗,没有形成一支稳定的学生管理队伍,其管理水平很难得到提高。③很多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亟待提高。由于很多学生管理人员是半路出家的,较少有经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加上他们平时工作繁忙,较少有时间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整体理论水平低,而缺乏系统理论指导的学生管理工作很难有创新和发展,整体后劲不足。④学校对学生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整体配备人员欠缺。目前,在高校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学生管理工作是交不了课的老师才从事的工作,什么样的人员都可以做,把学生管理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加上部分高校的领导对学生管理工作重视不够,使得很多地方高校学生和辅导员的师生比例失调,远远要低于教育部16号文件和24号令所要求的辅导员与学生比1;200的指标。⑤辅导员自身定位不准确,职责不清。很多学校或院系把辅导员看作是一般的办公室办事人员,把很多行政性的事务交给他们来处理,致使许多辅导员感到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什么事也没有做,真正用来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太少了。
2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思考
2.1 转变学生管理观念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以学生为中心,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鉴于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诉求,转变传统管理观念,变“管理型”管理为“服务型”管理。
第一,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把握学生价值取向,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高校学生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各方面影响,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传统的灌输与引导式管理方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学生,整齐划一的标准无法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应实施有差异的管理,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第二,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如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参与创新发明等,充实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内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自身道德境界,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
第三,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学生管理工作不是走形式、走过场,而是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工作以学生为中心,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动态,务实求效,对学生遇到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给予解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老师的关怀。
2.2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不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唯一路径,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培养是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实现的。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不仅体现在专業知识的传授,而是综合素质的养成,是德、智、体、美的有机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人才应用性、职业型的培养,但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教育。学生管理工作不但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高校应利用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自身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现专业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2.3 转变学生管理方式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内容繁杂、任务重,普遍认为管理学生就是要保证学生安全稳定、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以往经验的积累来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目标,停留在“管”的层面,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形成系统性的有效管理,要与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动态、自身成长特点、行为处事方式,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变学生“被动式”接受管理为“主动式”参与管理。通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建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发展规划,为学生提供互动性教育环境,在浓郁的人文气氛中接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心理健康等教育。
2.4 转变学生管理模式
培养有特色、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培养与就业目标实现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
高校大学生个性鲜明呈现多样化发展,但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就是会做人、会办事、掌握生存技能。目前国内就业出现所谓“用工荒”的现实,并不是国家、用人单位吸纳不了众多的高校毕业生,而是高校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相脱节。因此,转变学生管理模式,转“松散型”为“目标型”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路径。传统“松散型”学生管理管理只注重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是一种事后问题解决的管理模式。“目标型”学生管理是利用目标管理体系,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和体验学生管理工作过程,实现入口和出口相统一。具体操作如下:
2.4.1 适应期
对于刚进大学的大一新生,帮助其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符合学生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同时配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让学生实现从高中学习生活到大学学习生活的平稳过渡,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形成合理的大学生活习惯。
2.4.2 调整期
度过大一调整期之后,二年级学生往往在生活上已经适应大学生活,但在学习方面,由于专业课程难度提升,学习压力骤然上升。此时要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明确学习方向,从学校制度层面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不能让学生感觉到大学生活就是吃、喝、玩、乐。学生自身规划目标的实现是要通过辛勤努力的学习来实现的,通过各种体验式教学,提。
2.4.3 思索期
进入大三学期,大部分学生才真正有意识的思索什么是大学生活自己的目标方向如何选择针对不同的学生,辅导员应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思想动态,做好督促与引导工作,针对不同目标的学生实施个性化辅导,同时实施目标管理检查工作,对学生前两年表现给予综合评价,帮助学生查找问题、调整方向,激励学生为实现目标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孔繁敏.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
[1] 王玉萍.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