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来源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除了自身发展的因素外,主要来源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尤其重要。
1.自身因素。处在一个身心各方面不断发展的年龄,学生的心理容易出现多种问题。学生生理上的逐渐成熟使其想要获得一种成人感,但其心理发展缓慢仍处于半成熟状态,这种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容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另外,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追求独特自我、逆反心理较强、抗挫折能力弱、情绪易波动等特点使其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2.家庭教育。儿童的一些心理问题很多是来源于家庭教育,许多家庭只关注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把学习成绩好视作重要目标,过度严格的要求给孩子带来压力,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缺少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使孩子在上学后遇到困难、挫折甚至是来自于同学的歧视。对孩子独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缺少培养而导致少数学生遇到课业困难自杀的情况,是家庭和学校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
3.学校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因而容易因为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心理问题。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过高的成绩要求容易给学生带来压力,如果对于学生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够给予及时的发现、引导和矫正,容易导致学生厌学逃学、网络成瘾甚至是犯罪、自杀等严重不良后果。近年来,自杀现象在学生群体中屡见不鲜,调查显示,自杀成为此类人群的首位死因,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差别对待会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批评和斥责的语气会让学生感到被歧视,无法建立自信并在成绩上取得进步。近年来,学校中学生间的欺负行为时有发生,受伤害最大的往往都是瘦小或者是家庭困难的学生,其心理上遭受的伤害很难被发现和平复。
4.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容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大众媒体、社会青年等等。媒体中的攻击、暴力、炫富等不良行为以及社会青年的不良诱导,容易致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春期学生的叛逆心理较强,他们在遇到来自家庭父母的斥责之后,很容易产生对抗心理,经常逃学,当其受误导在社会青年群体中找到归属感之后,便会努力展示自己,最终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家长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因为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家长还要适当引导孩子与人接触,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3.对孩子的夸奖不要过分。如果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的虚荣心不断增加。
4.家长与孩子相处时,情绪上要保持冷静。切勿对孩子喜怒无常。千万不要心情好的时候孩子要星星要月亮也答应,可等到生气时马上就对孩子乱喊乱骂,这样会造成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的性格。
5.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他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并且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也会受到影响,以后家长的意见和告诫孩子就不会听从了。
6.家长不可在孩子的同龄人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对孩子的自信心造成打击,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对孩子的自尊心有很大的伤害,最终导致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
7.家长要尊重孩子,应避免产生成绩第一的想法,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而应逐渐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点。同时也要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在学校中与同学和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学校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导者,应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班级的教育和管理中,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矫正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摸索出正确恰当的教育方法,积极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达到对学习的多元化理解,而不是只认学生的学习成绩,应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境。
2.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应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全校师生中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向学生传授不良情绪的调节方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明辨是非,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3.教师要将期望效应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不能仅将关注放在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而应统一对待所有学生,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应多寻找其闪亮点并给予帮助和鼓励。
4.教师在工作中对学生应细心观察,便于及时发现异常并得到解决,对于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甚至是被其他同学结伙欺负的同学,应耐心给以帮助,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应耐心引导,避免过多的斥责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家长或学校的责任。由于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因而教师应该在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下,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并有效预防和治疗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除了自身发展的因素外,主要来源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尤其重要。
1.自身因素。处在一个身心各方面不断发展的年龄,学生的心理容易出现多种问题。学生生理上的逐渐成熟使其想要获得一种成人感,但其心理发展缓慢仍处于半成熟状态,这种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容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另外,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追求独特自我、逆反心理较强、抗挫折能力弱、情绪易波动等特点使其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2.家庭教育。儿童的一些心理问题很多是来源于家庭教育,许多家庭只关注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把学习成绩好视作重要目标,过度严格的要求给孩子带来压力,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缺少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使孩子在上学后遇到困难、挫折甚至是来自于同学的歧视。对孩子独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缺少培养而导致少数学生遇到课业困难自杀的情况,是家庭和学校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
3.学校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因而容易因为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心理问题。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过高的成绩要求容易给学生带来压力,如果对于学生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够给予及时的发现、引导和矫正,容易导致学生厌学逃学、网络成瘾甚至是犯罪、自杀等严重不良后果。近年来,自杀现象在学生群体中屡见不鲜,调查显示,自杀成为此类人群的首位死因,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差别对待会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批评和斥责的语气会让学生感到被歧视,无法建立自信并在成绩上取得进步。近年来,学校中学生间的欺负行为时有发生,受伤害最大的往往都是瘦小或者是家庭困难的学生,其心理上遭受的伤害很难被发现和平复。
4.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容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大众媒体、社会青年等等。媒体中的攻击、暴力、炫富等不良行为以及社会青年的不良诱导,容易致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春期学生的叛逆心理较强,他们在遇到来自家庭父母的斥责之后,很容易产生对抗心理,经常逃学,当其受误导在社会青年群体中找到归属感之后,便会努力展示自己,最终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家长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因为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家长还要适当引导孩子与人接触,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3.对孩子的夸奖不要过分。如果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的虚荣心不断增加。
4.家长与孩子相处时,情绪上要保持冷静。切勿对孩子喜怒无常。千万不要心情好的时候孩子要星星要月亮也答应,可等到生气时马上就对孩子乱喊乱骂,这样会造成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的性格。
5.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他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并且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也会受到影响,以后家长的意见和告诫孩子就不会听从了。
6.家长不可在孩子的同龄人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对孩子的自信心造成打击,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对孩子的自尊心有很大的伤害,最终导致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
7.家长要尊重孩子,应避免产生成绩第一的想法,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而应逐渐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点。同时也要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在学校中与同学和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学校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导者,应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班级的教育和管理中,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矫正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摸索出正确恰当的教育方法,积极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达到对学习的多元化理解,而不是只认学生的学习成绩,应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境。
2.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应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全校师生中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向学生传授不良情绪的调节方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明辨是非,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3.教师要将期望效应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不能仅将关注放在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而应统一对待所有学生,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应多寻找其闪亮点并给予帮助和鼓励。
4.教师在工作中对学生应细心观察,便于及时发现异常并得到解决,对于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甚至是被其他同学结伙欺负的同学,应耐心给以帮助,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应耐心引导,避免过多的斥责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家长或学校的责任。由于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因而教师应该在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下,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并有效预防和治疗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