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外国劳工冒名投票、计票时反对党领先地区突发停电……丑闻和混乱没能阻挡反对党得票率超出执政党的政治风向,但执政党,却依然笑到了最后。
5月8日,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八达灵再也市,格拉纳再也体育馆。
从下午六点多开始,天空就一直飘着细雨,但体育馆外车辆依然排成长龙。能容纳5万人的体育馆内座无虚席,草地上也挤满了撑着伞或穿着雨衣的人。无论是观众席上,还是场地内,绝大多数人穿着黑衣。
这场名为“人民力量、圣洁力量”的集会,主办方声称有约20万人参加。集会开始时,有一段有趣的插曲,主持人问台下民众:“台下有雪兰莪人吗?”
台下高声回应:“有!”
主持人又问:“有柔佛人吗?”
“有!”
“有孟加拉国人吗?”
台下发出狂笑。主持人笑着补充说:“大家别责怪孟加拉国人,他们也是被利用的。”
主持人之所以提到孟加拉国人,是因为反对派指责,当局将来自孟加拉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劳工变成“临时选民”,并空运他们到关键选区去投票。
变天的一线希望
5月5日举行的这次马来西亚大选(第13届下议院选举),从去年起就一直受到马来西亚各界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认为很有可能在这个一党执政半个世纪的国家实现“变天”。
当地有个政治笑话:在美国你知道什么时候大选,但不知道谁会当选;在马来西亚,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大选,但知道谁会当选。位于东南亚中心的马来西亚,自1957年独立以来就由巫统主导的联盟(后改名国民阵线)执政,并长期垄断国会2/3以上的席位。直到上一届(2008)年大选前,三大主要反对党——民主行动党、回教党(后改名伊斯兰党)和人民公正党——达成合作协议,取得意外胜利,首次打破了国民阵线(国阵)的垄断地位,并夺取五个州的政权。此后三党正式组成“人民联盟”(民联),和国阵对抗。
民联的声势在近年来不断高涨,使得执政的阿都拉政府心有忌惮,迟迟不敢宣布大选日期,一直拖到议会任期届满最后期限(4月30日)。
可能“变天”的希望使得选民的热情空前高涨。大批在国外居住的选民乘坐飞机返国投票,投票日前夕,从新加坡到马来西亚的飞机、火车、大巴都爆满。这些返乡投票的人中包括许多中国人熟悉的艺人,比如品冠、光良、曹格、梁静茹、张栋梁等。
5月5日投票结束,不出所料,投票率创下历史新高——近80%。同样不出所料的是,民联得票近51%,超过国阵的47%。
但是让反对党失望的是,虽然得票过半,民联的席位只有89席;国阵则有133席,依然保持执政地位。在地方上,民联执政的州则从四个减少到了三个。
本来,5日晚上,民联领导人安华就抢先宣布获胜,并呼吁国阵不要“窃走”胜利。但在6日凌晨,选委会宣布国阵获得过半席位。在吉隆坡的国阵竞选总部,爆发出阵阵欢呼。另一边,许多支持民联的选民,包括梁静茹等明星,都将社交网站头像换成黑色,以表达失望和不满。
这种反对党“赢了选票却输了议席”的结果,既在期望之外也在意料之中。意料之中的是,执政当局把反对党领先的选区合并,而执政党占优的选区分割——来引致有利于自己的结果。比如在雪兰莪州,人口最多的选区是最小选区人口的四倍,同样只产生一个议席,全国范围内这个差距更大,而大部分小选区都是国阵获胜。
此外,马来西亚的媒体长期以来控制在亲政府阵营手中,在竞选中难说立场公正。比如,5月8日的集会在许多海外媒体上了头版,但本地的七大报章却无一家登上头版,许多甚至完全没有报道。因此,反对派不得不利用互联网作为竞选的主战场。
而让民联支持者失望和不满的是,选举过程中爆出的许多令人疑惑之处:除了接送外劳投票,有人指控部分选区出现投票人数多于当地选民数的“幽灵现象”,有反对派领先的票站在点票过程中忽然停电,还有人发现用来防止重复投票的不退色墨水居然很容易洗退……
不过,监督大选的独立机构——民主及经济事务研究所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认为,这次大选结果整体上还是有公信力的。但人民联盟和民间组织干净选举联盟则表示不承认大选结果,将持续进行抗议,5月8日的集会还只是第一波。
马来西亚海啸还是华人海啸
从执政党角度看,即使没有舞弊传闻,虽然保住了执政地位,毕竟得票落后,并非值得炫耀的胜利。许多国阵的官员都将此归咎于华人选民的倒戈,比如在选区落败的马六甲州首席部长莫哈末阿里就说,华人“不懂感恩”;首相纳吉也称“华人政治海啸”是导致国阵“惨胜”的主因。
但反对党则反驳这种看法。在8日的集会上,公正党领袖安华就说,这不只是华人的斗争,也不是一个州的斗争,而是全体人民的斗争。马来人为主的伊斯兰党署理主席末沙布则说,5月5日发生的是“马来西亚人海啸”。“民联里有多元种族的领袖,大家支持所有领导人。”
确实,无论是从网路上,还是在竞选集会现场观察,许多积极参与反对派竞选的都是华人。但问题是,2008年大选中,由于从执政党分裂的安华组建人民公正党,和在穆斯林中有深厚基础的回教党结盟,国阵就已经在马来人中失去了多数支持,只是靠着华人选票的多数才维持了政权。这次大选,详细的支持率虽然尚未公布,但是从选区来看,在许多马来人占多数的选区,执政党同样失败,支持反对党的不仅是华人,还有城市居民、年轻人、中产阶级……
另一方面,占人口1/4的华人确实是民联得票冲高的主要动力。以华人为主体的民主行动党这次就一举成为国会的第二大党,而国阵中代表华人的马华公会则惨败,可能无法参加内阁。但这与其说是华人倒戈,更可能的解释是以前不关注政治的华人从冷漠变成热情。
很长一段时期,由于当局采取马来优先的政策,族群在马来西亚政治中极其敏感,大部分华人对本来就对高压的政治都避之唯恐不及,而歧视华人的新经济政策也让许多华人选择移民国外。但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更敢于表达自己的诉求,变天的希望更增加了华人对政治的参与度。
这次大选的结果,让许多熟悉马来西亚历史的人联想到了1969年的大选。确实,时隔34年的两次大选有很大相似:执政联盟(当时的联盟,现在的国阵)同样得票未过半(也是有史以来仅有的两次),但获得了多数议席;民主行动党(当时还是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分支)同样在华人选民中击溃了马华公会。
只是,1969年大选后反对党的庆祝集会演变为族群之间的冲突,即著名的“513骚乱”,结果造成196人死亡(其中绝大多数为华人),数百人受伤,近万人被捕,是马来西亚建国后最严重的社会冲突,并间接导致了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当时的政府将冲突归为不同族群经济上的不平等,从而采取了极富争议性的新经济政策,在市场份额、资源分配、从政机会、教育名额等各个方面用行政手段提高马来人地位。
时隔34年,反对党已经不满足于选票的多数,更渴望终结国阵56年的统治。不过也许值得欣慰的是,当年的骚乱情形,似乎不会再现。虽然如有学者说的,一两只燕子并不代表春天,但最寒冷的冬天毕竟还是远去了。
5月8日,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八达灵再也市,格拉纳再也体育馆。
从下午六点多开始,天空就一直飘着细雨,但体育馆外车辆依然排成长龙。能容纳5万人的体育馆内座无虚席,草地上也挤满了撑着伞或穿着雨衣的人。无论是观众席上,还是场地内,绝大多数人穿着黑衣。
这场名为“人民力量、圣洁力量”的集会,主办方声称有约20万人参加。集会开始时,有一段有趣的插曲,主持人问台下民众:“台下有雪兰莪人吗?”
台下高声回应:“有!”
主持人又问:“有柔佛人吗?”
“有!”
“有孟加拉国人吗?”
台下发出狂笑。主持人笑着补充说:“大家别责怪孟加拉国人,他们也是被利用的。”
主持人之所以提到孟加拉国人,是因为反对派指责,当局将来自孟加拉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劳工变成“临时选民”,并空运他们到关键选区去投票。
变天的一线希望
5月5日举行的这次马来西亚大选(第13届下议院选举),从去年起就一直受到马来西亚各界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认为很有可能在这个一党执政半个世纪的国家实现“变天”。
当地有个政治笑话:在美国你知道什么时候大选,但不知道谁会当选;在马来西亚,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大选,但知道谁会当选。位于东南亚中心的马来西亚,自1957年独立以来就由巫统主导的联盟(后改名国民阵线)执政,并长期垄断国会2/3以上的席位。直到上一届(2008)年大选前,三大主要反对党——民主行动党、回教党(后改名伊斯兰党)和人民公正党——达成合作协议,取得意外胜利,首次打破了国民阵线(国阵)的垄断地位,并夺取五个州的政权。此后三党正式组成“人民联盟”(民联),和国阵对抗。
民联的声势在近年来不断高涨,使得执政的阿都拉政府心有忌惮,迟迟不敢宣布大选日期,一直拖到议会任期届满最后期限(4月30日)。
可能“变天”的希望使得选民的热情空前高涨。大批在国外居住的选民乘坐飞机返国投票,投票日前夕,从新加坡到马来西亚的飞机、火车、大巴都爆满。这些返乡投票的人中包括许多中国人熟悉的艺人,比如品冠、光良、曹格、梁静茹、张栋梁等。
5月5日投票结束,不出所料,投票率创下历史新高——近80%。同样不出所料的是,民联得票近51%,超过国阵的47%。
但是让反对党失望的是,虽然得票过半,民联的席位只有89席;国阵则有133席,依然保持执政地位。在地方上,民联执政的州则从四个减少到了三个。
本来,5日晚上,民联领导人安华就抢先宣布获胜,并呼吁国阵不要“窃走”胜利。但在6日凌晨,选委会宣布国阵获得过半席位。在吉隆坡的国阵竞选总部,爆发出阵阵欢呼。另一边,许多支持民联的选民,包括梁静茹等明星,都将社交网站头像换成黑色,以表达失望和不满。
这种反对党“赢了选票却输了议席”的结果,既在期望之外也在意料之中。意料之中的是,执政当局把反对党领先的选区合并,而执政党占优的选区分割——来引致有利于自己的结果。比如在雪兰莪州,人口最多的选区是最小选区人口的四倍,同样只产生一个议席,全国范围内这个差距更大,而大部分小选区都是国阵获胜。
此外,马来西亚的媒体长期以来控制在亲政府阵营手中,在竞选中难说立场公正。比如,5月8日的集会在许多海外媒体上了头版,但本地的七大报章却无一家登上头版,许多甚至完全没有报道。因此,反对派不得不利用互联网作为竞选的主战场。
而让民联支持者失望和不满的是,选举过程中爆出的许多令人疑惑之处:除了接送外劳投票,有人指控部分选区出现投票人数多于当地选民数的“幽灵现象”,有反对派领先的票站在点票过程中忽然停电,还有人发现用来防止重复投票的不退色墨水居然很容易洗退……
不过,监督大选的独立机构——民主及经济事务研究所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认为,这次大选结果整体上还是有公信力的。但人民联盟和民间组织干净选举联盟则表示不承认大选结果,将持续进行抗议,5月8日的集会还只是第一波。
马来西亚海啸还是华人海啸
从执政党角度看,即使没有舞弊传闻,虽然保住了执政地位,毕竟得票落后,并非值得炫耀的胜利。许多国阵的官员都将此归咎于华人选民的倒戈,比如在选区落败的马六甲州首席部长莫哈末阿里就说,华人“不懂感恩”;首相纳吉也称“华人政治海啸”是导致国阵“惨胜”的主因。
但反对党则反驳这种看法。在8日的集会上,公正党领袖安华就说,这不只是华人的斗争,也不是一个州的斗争,而是全体人民的斗争。马来人为主的伊斯兰党署理主席末沙布则说,5月5日发生的是“马来西亚人海啸”。“民联里有多元种族的领袖,大家支持所有领导人。”
确实,无论是从网路上,还是在竞选集会现场观察,许多积极参与反对派竞选的都是华人。但问题是,2008年大选中,由于从执政党分裂的安华组建人民公正党,和在穆斯林中有深厚基础的回教党结盟,国阵就已经在马来人中失去了多数支持,只是靠着华人选票的多数才维持了政权。这次大选,详细的支持率虽然尚未公布,但是从选区来看,在许多马来人占多数的选区,执政党同样失败,支持反对党的不仅是华人,还有城市居民、年轻人、中产阶级……
另一方面,占人口1/4的华人确实是民联得票冲高的主要动力。以华人为主体的民主行动党这次就一举成为国会的第二大党,而国阵中代表华人的马华公会则惨败,可能无法参加内阁。但这与其说是华人倒戈,更可能的解释是以前不关注政治的华人从冷漠变成热情。
很长一段时期,由于当局采取马来优先的政策,族群在马来西亚政治中极其敏感,大部分华人对本来就对高压的政治都避之唯恐不及,而歧视华人的新经济政策也让许多华人选择移民国外。但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更敢于表达自己的诉求,变天的希望更增加了华人对政治的参与度。
这次大选的结果,让许多熟悉马来西亚历史的人联想到了1969年的大选。确实,时隔34年的两次大选有很大相似:执政联盟(当时的联盟,现在的国阵)同样得票未过半(也是有史以来仅有的两次),但获得了多数议席;民主行动党(当时还是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分支)同样在华人选民中击溃了马华公会。
只是,1969年大选后反对党的庆祝集会演变为族群之间的冲突,即著名的“513骚乱”,结果造成196人死亡(其中绝大多数为华人),数百人受伤,近万人被捕,是马来西亚建国后最严重的社会冲突,并间接导致了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当时的政府将冲突归为不同族群经济上的不平等,从而采取了极富争议性的新经济政策,在市场份额、资源分配、从政机会、教育名额等各个方面用行政手段提高马来人地位。
时隔34年,反对党已经不满足于选票的多数,更渴望终结国阵56年的统治。不过也许值得欣慰的是,当年的骚乱情形,似乎不会再现。虽然如有学者说的,一两只燕子并不代表春天,但最寒冷的冬天毕竟还是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