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子疑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寓言四则》里的一则简短的文言寓言,共43字(不含标点符号),但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故事讲述了一个富人因故丢东西后,预见相同的两个人却遭到不同的对待。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预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的对待,以此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依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教学计划。
一、既定教学计划
在既定教学计划中,我设计了“多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并提示学生从“听意见者角度或积极方面”“从提意见者角度或消极方面”两个角度思考归纳寓意。
在实际教学中,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原先预设的教学重、难点: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学生都能较顺利地解决。说明课文难度可能不大,学生预习得比较充分。正想按既定教学设计结束本文的教学时,不料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我把这则寓言的寓意概括成:应该采纳别人正确的意见,并且马上去做。行不行?”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表看法。大部分学生认为可以,一小部分学生感觉有些不妥,但又说不出所以然。我发现,其实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并不是那么透彻,于是就这个课堂生成的问题及时调整了教学计划。
二、调整后的教学思路
课堂生成的这个问题,实质牵涉到的就是寓意应如何概括的问题,很显然,寓意的概括不能离开文本,若离开文本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就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来说,不能叫寓意,只能称之为启示。因为文本中,并没有告诉我们“要马上去做”,为了让学生明白二者的区别,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提出以下问题:
(一)明确寓意和启示的区别:寓意是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概括寓意必须紧扣文本。文本中有提到的才能概括,没提到的,就不能凭空想象,否则对寓言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启示要求就会更宽松些,可以加入一些体会。
(二)如果要得出这位学生所提出的寓意,那么文章可以怎么改?我让学生当场进行改写寓言的训练。学生改写完后,我选取其中的两篇文章,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例一:宋国有两个富人,天下大雨,两家的围墙都毁坏了。其中一个富人的儿子说:“如果墙不修补,一定会招来小偷。”他邻居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这话两个富人都听见了。一个富人认为说得有道理,立刻找人,把墙修补好了;另一个富人则不以为然。结果,当晚,果然来了小偷,听取了意见的富人家安然无恙,另一个富人却丢失大量钱财。
例二: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围墙被毁坏了。富人的儿子说:“如果墙不修补,小偷一定会来偷东西。”邻家老人也这样说。当天晚上,果然来了小偷,富人家丢失大量钱财。富人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丢失巨额财富,顿时后悔莫及,急忙找了工人来修补围墙,从此,分文未失。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明确寓言与寓意的密切关系。
(三)布置课外作业:自定寓意,编写一则寓言。下一节课交流。从学生课外写作的效果看,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教后反思
(一)课堂教学有既定目标和生成目标,两者都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预先做出周密的安排。“凡事预则立”。为了教学的严谨性,教师每上一节课前,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备课,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这就是既定目标;课堂是变化的、灵活的,有时有一些问题是老师备课时无法事先考虑周全的。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教学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及时对既定教学目标进行修改或调整,这就是生成目标。二者并不矛盾,都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因为有了既定目标,而忽视生成目标,或硬把学生往既定目标上引,为实现既定目标而教学。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动态生成性教学打造理想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注意课堂生成问题的价值。课堂生成的问题往往暴露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一些问题思考的偏差,如上述《智子疑邻》教学中的生成问题,就暴露了学生对如何准确概括寓言的寓意出现的偏差,如果这个生成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就很有价值,教师可以据此进行课堂教学程序的调整,使之更有针对性,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因为教学能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教学过程应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的参与,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为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他们才能多发表见解,教师才有可能从他们的发言中,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出现偏差的情况,课堂生成才成为可能。否则,教师就永远按既定目标上课,永远发现不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学失去互动,失去针对性,失去活力,成为一潭死水。
(四)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了带有普遍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就应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果断地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智子疑邻》教学过程中,应针对课堂生成的问题,所采取的三个措施应该说是有效的,通过明确区别、因势利导、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加深学生对如何准确概括寓言寓意的印象。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会学有所得。
《智子疑邻》是一篇老课文,上了不止一次,都没有给我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但这节课的教学给了我不少启发,让我更明白课堂生成问题的价值。
一、既定教学计划
在既定教学计划中,我设计了“多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并提示学生从“听意见者角度或积极方面”“从提意见者角度或消极方面”两个角度思考归纳寓意。
在实际教学中,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原先预设的教学重、难点: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学生都能较顺利地解决。说明课文难度可能不大,学生预习得比较充分。正想按既定教学设计结束本文的教学时,不料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我把这则寓言的寓意概括成:应该采纳别人正确的意见,并且马上去做。行不行?”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表看法。大部分学生认为可以,一小部分学生感觉有些不妥,但又说不出所以然。我发现,其实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并不是那么透彻,于是就这个课堂生成的问题及时调整了教学计划。
二、调整后的教学思路
课堂生成的这个问题,实质牵涉到的就是寓意应如何概括的问题,很显然,寓意的概括不能离开文本,若离开文本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就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来说,不能叫寓意,只能称之为启示。因为文本中,并没有告诉我们“要马上去做”,为了让学生明白二者的区别,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提出以下问题:
(一)明确寓意和启示的区别:寓意是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概括寓意必须紧扣文本。文本中有提到的才能概括,没提到的,就不能凭空想象,否则对寓言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启示要求就会更宽松些,可以加入一些体会。
(二)如果要得出这位学生所提出的寓意,那么文章可以怎么改?我让学生当场进行改写寓言的训练。学生改写完后,我选取其中的两篇文章,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例一:宋国有两个富人,天下大雨,两家的围墙都毁坏了。其中一个富人的儿子说:“如果墙不修补,一定会招来小偷。”他邻居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这话两个富人都听见了。一个富人认为说得有道理,立刻找人,把墙修补好了;另一个富人则不以为然。结果,当晚,果然来了小偷,听取了意见的富人家安然无恙,另一个富人却丢失大量钱财。
例二: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围墙被毁坏了。富人的儿子说:“如果墙不修补,小偷一定会来偷东西。”邻家老人也这样说。当天晚上,果然来了小偷,富人家丢失大量钱财。富人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丢失巨额财富,顿时后悔莫及,急忙找了工人来修补围墙,从此,分文未失。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明确寓言与寓意的密切关系。
(三)布置课外作业:自定寓意,编写一则寓言。下一节课交流。从学生课外写作的效果看,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教后反思
(一)课堂教学有既定目标和生成目标,两者都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预先做出周密的安排。“凡事预则立”。为了教学的严谨性,教师每上一节课前,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备课,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这就是既定目标;课堂是变化的、灵活的,有时有一些问题是老师备课时无法事先考虑周全的。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教学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及时对既定教学目标进行修改或调整,这就是生成目标。二者并不矛盾,都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因为有了既定目标,而忽视生成目标,或硬把学生往既定目标上引,为实现既定目标而教学。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动态生成性教学打造理想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注意课堂生成问题的价值。课堂生成的问题往往暴露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一些问题思考的偏差,如上述《智子疑邻》教学中的生成问题,就暴露了学生对如何准确概括寓言的寓意出现的偏差,如果这个生成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就很有价值,教师可以据此进行课堂教学程序的调整,使之更有针对性,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因为教学能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教学过程应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的参与,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为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他们才能多发表见解,教师才有可能从他们的发言中,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出现偏差的情况,课堂生成才成为可能。否则,教师就永远按既定目标上课,永远发现不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学失去互动,失去针对性,失去活力,成为一潭死水。
(四)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了带有普遍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就应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果断地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智子疑邻》教学过程中,应针对课堂生成的问题,所采取的三个措施应该说是有效的,通过明确区别、因势利导、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加深学生对如何准确概括寓言寓意的印象。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会学有所得。
《智子疑邻》是一篇老课文,上了不止一次,都没有给我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但这节课的教学给了我不少启发,让我更明白课堂生成问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