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经常遇到一些看似学生故意实则不会的问题。教师应该降低眼界,换位思考,分析症结,对症下药,避免无效批评,强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中化学实验 降低眼界 换位思考
作为高考理综化学部分的重点内容,化学实验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高中化学实验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操作的要点,关注实验的安全性等事项外,还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学生故意实则不会的问题。此时,教师常常会看不顺、忍不住发脾气,进而严肃批评学生,但收效甚微,学生仍然屡教不改。究其原因,其实是教师没有发现其症结所在,没有对症下药所致。以下我就这方面谈谈看法。
一、研究现象,把控问题
在高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用“倾倒法”往试管中加液体是一个很简单、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基本操作。在操作中教师会发现一个问题,很多学生“喜欢”倒很多(半试管甚至更多)试剂。遇到这个问题时,教师总认为是学生不懂节约药品,有时还幽默地强调“国家还不富裕,请节约药品”,希望学生引起重视,但效果甚微。直到教师再三强调,接着站在学生旁边看着他倒试剂,学生还没能有效控制试剂的取用量时,教师才恍然大悟:学生不是故意浪费药品,而是无法“心到眼到手到,双手协调配合”地控制倒取用量。
类似的问题还有:有的学生做实验时左顾右盼,迟迟不肯动手;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药品时,大手大脚,浪费严重;清洗滴管、试管时,马马虎虎,弄破仪器;滴加浓硫酸、氢氧化钠等强腐蚀性的试剂时会将滴管伸入试管;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糊里糊涂,不顾导管长短,随意连接;分液漏斗的旋塞随手就开,砝码随手就拿;做完实验就匆匆离开,桌面还一片狼藉,没有清理,等等。
二、追根溯源,仔细分析
面对这些可气又可笑、看似学生应付了事或嘻嘻哈哈对待实验的问题,我们不妨追根溯源地分析,从而发现,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学生缺乏训练导致操作不熟练。现在很多学校受升学压力或办学条件限制,学生分组实验开设率不高,有的演示实验少做(抑或只看看视频,或认为利用课件讲解更方便,更不用说学生动手),一些偏僻、条件较差的学校根本不做实验。当然,存在教师思想观念问题(认为有的实验太简单不必做,说说即可,重讲解轻演示,复杂的又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做;认为做不做实验与提高化学成绩没有必然联系等),导致学生接触仪器、药品的机会很少,对其性能、用法、注意事项自然不熟悉。没办法像某书法家说的“有事没事要经常把玩把玩毛笔,届时写起字来就胸有成竹、手到擒来了”一样,轻松操作,如意把控。
其次是实验操作的相关要点多不能面面兼顾。每次实验用到的仪器、药品多,每一件(种)仪器(药品)的使用需要注意的事项多,学生不熟练,就会顾此失彼,丢三落四。如倒液体药品时,眼睛看到了,手却配合不来,或手控制好了,眼睛却兼顾不了试管,结果就很难倒取一定量的液体药品;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学生弄不清楚“长进短出”还是“短进长出”的本质,看不到空气出口与相对密度的关系,只能随意连接。只有学生自己弄清这样操作的原因,在仪器的使用上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做到多方兼顾,心到眼到手到。
再次是学生对化学仪器、药品心存敬畏而担忧出错。化学仪器多为玻璃制品,易碎还会伤人,不少药品有毒或腐蚀性强,不少实验要加热或反应激烈发光放热等原因,导致学生做起实验就怕,担心出错、受伤甚至被教师批评,如清洗酸碱滴定管时,本来就小心翼翼,将滴管套在水龙头下接水,拧开水龙头时,因为水流太大吓一跳,急于躲开,一扭就将滴定管弄破了,所以学生一说到实验,能免则免,敬而远之。
最后,学生平时养成粗心大意、马虎应付的习惯。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舍得花钱在孩子身上,有浪费现象时不给予纠正,更别说责怪,所以学生浪费药品就顺理成章;在家里父母细心呵护,事事包办,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务活几乎没做,动手能力差,仪器整理、卫生保洁意识薄弱,更不用说兼顾各种操作细节、兼顾周围同学的安全、实验后的仪器清洗和整理。
三、正确对待,有效解决
以上列出了几种学生做实验时存在不足的原因,有客观条件限制和学生主观因素,接下来就是如何正确对待、有效解决。虽然可以从改善做实验的条件、改变学生习惯等方面入手,但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师。比如学生“左顾右盼,迟迟不肯动手”是因为实验前没有预习,不知道“要做什么实验,用什么仪器和药品,取用的顺序是什么,需要注意哪些事项,观察哪些现象”。学生做实验时肯定手足无措,慌乱不知其所以为,只能边看书或边看同学做,一步跟一步,做完仍然浑浑噩噩。对待这样的问题,教师如果仅仅从表面上看,则必将忽略其症结是没有预习,而且很容易看不顺眼,甚至激起怒气,接下来必定是狠狠地批评、教育学生。这样不仅会拉远与学生的距离,还会导致恶性循环,使学生对化学越来越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如果只看表面现象就采取行动,只是治标不能治本。那么,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呢?教师要从两个方面努力。
首先,教师要降低眼界。教师不仅在知识上有高度,而且有丰富的经验,实验时自然是顺手拈来,看问题时难免高高在上,分析问题时面面俱到。结果,教师就会想当然地认为实验简单,学生一定懂,而不是耐心地加以指导、透彻分析;总是戴着挑刺的眼光看待问题,重点就在学生的错处而不是为什么会错;采取的行动就是劈头盖脸地一通批评,而不是静下心来,用理解的心态,对其行为动机、行为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从出错的根源上分析。只有教师降低眼界了,才能心平气和,才能纠正学生的错误,和学生一起做好实验。可见降低眼界地看待问题,必定会事半功倍,进而有效解决问题。
其次,教师要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要教师学着做学生,将自己设想成一个学生,与学生实现心理换位。对学生来说,知识上知道得不多、不全;技能不强、不熟;性格上有些调皮和稚气。尽管如此,他们却一心想要做好实验。教师要沉下心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出错,是主观意愿还是客观条件限制。只有知道学生是怎么想的,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指导和改进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成功地与学生角色转换,重新看待同样的问题,往往就会有更大、更新的发现。化学学科的体系严密,对思维的逻辑性要求很强,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心理换位策略,就能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让学生认为“教师讲的或教师给予的正是我需要的”,就像教师与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一样,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真正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做实验在所难免,学生实验出错也是屡见不鲜的。只要教师降低眼界,换位思考,多从学生的角度分析根源,找出症结,认真对待,对症下药,就定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彭栋才.换位思考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四川省雷波中学.
关键词: 高中化学实验 降低眼界 换位思考
作为高考理综化学部分的重点内容,化学实验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高中化学实验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操作的要点,关注实验的安全性等事项外,还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学生故意实则不会的问题。此时,教师常常会看不顺、忍不住发脾气,进而严肃批评学生,但收效甚微,学生仍然屡教不改。究其原因,其实是教师没有发现其症结所在,没有对症下药所致。以下我就这方面谈谈看法。
一、研究现象,把控问题
在高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用“倾倒法”往试管中加液体是一个很简单、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基本操作。在操作中教师会发现一个问题,很多学生“喜欢”倒很多(半试管甚至更多)试剂。遇到这个问题时,教师总认为是学生不懂节约药品,有时还幽默地强调“国家还不富裕,请节约药品”,希望学生引起重视,但效果甚微。直到教师再三强调,接着站在学生旁边看着他倒试剂,学生还没能有效控制试剂的取用量时,教师才恍然大悟:学生不是故意浪费药品,而是无法“心到眼到手到,双手协调配合”地控制倒取用量。
类似的问题还有:有的学生做实验时左顾右盼,迟迟不肯动手;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药品时,大手大脚,浪费严重;清洗滴管、试管时,马马虎虎,弄破仪器;滴加浓硫酸、氢氧化钠等强腐蚀性的试剂时会将滴管伸入试管;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糊里糊涂,不顾导管长短,随意连接;分液漏斗的旋塞随手就开,砝码随手就拿;做完实验就匆匆离开,桌面还一片狼藉,没有清理,等等。
二、追根溯源,仔细分析
面对这些可气又可笑、看似学生应付了事或嘻嘻哈哈对待实验的问题,我们不妨追根溯源地分析,从而发现,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学生缺乏训练导致操作不熟练。现在很多学校受升学压力或办学条件限制,学生分组实验开设率不高,有的演示实验少做(抑或只看看视频,或认为利用课件讲解更方便,更不用说学生动手),一些偏僻、条件较差的学校根本不做实验。当然,存在教师思想观念问题(认为有的实验太简单不必做,说说即可,重讲解轻演示,复杂的又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做;认为做不做实验与提高化学成绩没有必然联系等),导致学生接触仪器、药品的机会很少,对其性能、用法、注意事项自然不熟悉。没办法像某书法家说的“有事没事要经常把玩把玩毛笔,届时写起字来就胸有成竹、手到擒来了”一样,轻松操作,如意把控。
其次是实验操作的相关要点多不能面面兼顾。每次实验用到的仪器、药品多,每一件(种)仪器(药品)的使用需要注意的事项多,学生不熟练,就会顾此失彼,丢三落四。如倒液体药品时,眼睛看到了,手却配合不来,或手控制好了,眼睛却兼顾不了试管,结果就很难倒取一定量的液体药品;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学生弄不清楚“长进短出”还是“短进长出”的本质,看不到空气出口与相对密度的关系,只能随意连接。只有学生自己弄清这样操作的原因,在仪器的使用上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做到多方兼顾,心到眼到手到。
再次是学生对化学仪器、药品心存敬畏而担忧出错。化学仪器多为玻璃制品,易碎还会伤人,不少药品有毒或腐蚀性强,不少实验要加热或反应激烈发光放热等原因,导致学生做起实验就怕,担心出错、受伤甚至被教师批评,如清洗酸碱滴定管时,本来就小心翼翼,将滴管套在水龙头下接水,拧开水龙头时,因为水流太大吓一跳,急于躲开,一扭就将滴定管弄破了,所以学生一说到实验,能免则免,敬而远之。
最后,学生平时养成粗心大意、马虎应付的习惯。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舍得花钱在孩子身上,有浪费现象时不给予纠正,更别说责怪,所以学生浪费药品就顺理成章;在家里父母细心呵护,事事包办,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务活几乎没做,动手能力差,仪器整理、卫生保洁意识薄弱,更不用说兼顾各种操作细节、兼顾周围同学的安全、实验后的仪器清洗和整理。
三、正确对待,有效解决
以上列出了几种学生做实验时存在不足的原因,有客观条件限制和学生主观因素,接下来就是如何正确对待、有效解决。虽然可以从改善做实验的条件、改变学生习惯等方面入手,但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师。比如学生“左顾右盼,迟迟不肯动手”是因为实验前没有预习,不知道“要做什么实验,用什么仪器和药品,取用的顺序是什么,需要注意哪些事项,观察哪些现象”。学生做实验时肯定手足无措,慌乱不知其所以为,只能边看书或边看同学做,一步跟一步,做完仍然浑浑噩噩。对待这样的问题,教师如果仅仅从表面上看,则必将忽略其症结是没有预习,而且很容易看不顺眼,甚至激起怒气,接下来必定是狠狠地批评、教育学生。这样不仅会拉远与学生的距离,还会导致恶性循环,使学生对化学越来越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如果只看表面现象就采取行动,只是治标不能治本。那么,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呢?教师要从两个方面努力。
首先,教师要降低眼界。教师不仅在知识上有高度,而且有丰富的经验,实验时自然是顺手拈来,看问题时难免高高在上,分析问题时面面俱到。结果,教师就会想当然地认为实验简单,学生一定懂,而不是耐心地加以指导、透彻分析;总是戴着挑刺的眼光看待问题,重点就在学生的错处而不是为什么会错;采取的行动就是劈头盖脸地一通批评,而不是静下心来,用理解的心态,对其行为动机、行为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从出错的根源上分析。只有教师降低眼界了,才能心平气和,才能纠正学生的错误,和学生一起做好实验。可见降低眼界地看待问题,必定会事半功倍,进而有效解决问题。
其次,教师要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要教师学着做学生,将自己设想成一个学生,与学生实现心理换位。对学生来说,知识上知道得不多、不全;技能不强、不熟;性格上有些调皮和稚气。尽管如此,他们却一心想要做好实验。教师要沉下心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出错,是主观意愿还是客观条件限制。只有知道学生是怎么想的,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指导和改进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成功地与学生角色转换,重新看待同样的问题,往往就会有更大、更新的发现。化学学科的体系严密,对思维的逻辑性要求很强,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心理换位策略,就能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让学生认为“教师讲的或教师给予的正是我需要的”,就像教师与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一样,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真正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做实验在所难免,学生实验出错也是屡见不鲜的。只要教师降低眼界,换位思考,多从学生的角度分析根源,找出症结,认真对待,对症下药,就定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彭栋才.换位思考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四川省雷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