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p71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在阿城的《棋王》笔下,王一生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作为人类,我们对于物质需要的追求。食物,是生存的第一步,也是生存的根本。随着欲望的满足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甚至会渐渐演变,上升为一种精神层面的寄托与信仰。
  关键词:吃;生存;物质;本能;热爱
  “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中国很早进入农耕时代,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人口相对较少,历史上天灾人祸频繁,使老百姓不得不对温饱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西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生存需要为最低级的需要。设想,作为假如如果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那么毋庸置疑,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我们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变得不重要。所做的一切最终都是为了获得食物,进而生存下去。只有当人从生存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
  食物,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人类才能进行各项活动,因此食物成为了人类生存的根本。而 “吃”这一行为,是满足人类生物化、物质化需求的途径。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行为,甚至成为一种生存目的,一种生存信仰,上升到一种精神层面的心灵寄托。
  阿城在《棋王》中有很大的篇幅是用来写各种各样的“吃”,写各种吃饭的情景。小说开头处王一生说到,“我他妈要谁送,去的是有饭吃的地方,闹得这么哭哭啼啼。”他迥异于同时代的其他知青,把生存看为己任。他不是为了革命理想,也不是为了避免被迫害而去的,而是因为有吃的——一个非常务实的目的,就是这么简单又现实的生存需求驱使他去插队落户。
  王一生在贫穷与饥饿的底层囚牢中挣扎,更是粗暴地支配着肉体专注于“吃”,试图通过食物这个武器,来实现自己对生存的强烈欲望和渴求。在小说中写到“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食指抹进嘴里……他对于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也不剩,真有点惨无人道。” 他对于食物是敬畏的,那种凶猛又小心翼翼的“猥琐”吃相似乎是他被贫穷折磨后的生存危机下形成的条件反射,只能是怪饥饿时代滋生了他的畸形行为。
  其实透过“吃”本身这一行为,不难发现其中深刻表现出王一生对于生命的虔诚和热爱。他将自己的生存寄托在“吃”上,他喜欢的“吃”不是邦斯的那种“吃”,也不是杰克·伦敦的那种“吃”,他对“吃”的目的就是能够活下来。生存是第一要义,没有人能够脱离正常的物质需求,关键是王一生在一种平凡的生活状态中凝聚着某些形而上的、超越世俗的东西,那就是他于吃无争,不苛求麦乳精、油多,只要顿顿饱就是福。现当代作家中也有不少写“吃”,如周作人、汪曾棋等,记得梁实秋有一篇文章《吃相》,他也是用那种很热烈的笔法描写了那些下里巴人怎样吃饭,烘托出他们对生命的一种热烈。这一类人都是在演绎最本色,最原始状态下的生命。“吃”不是简单把食物塞到嘴里,填饱肚子就好,每一次用力“吃”的背后,都蕴藏着对生存、生活喷薄的激情,积蓄雄浑的力量。在“吃”这个动作下,能窥见到对于生命的态度,对于生活的感悟,珍惜现有的幸福,吃得饱就是幸福的生活,吃得俗却也吃得快乐。无论是对于吃的东西的极低的要求,还是对于食物的极端的节约,这些人挣扎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为了“生”而“生”,为了“吃”而“吃”。
  阿城自言:“我是一个非常实际的人、非常人世的人,没有出世的时候。”他写作只是为了抽烟,为了伏天的时候能让妻子出去玩一次,能让儿子吃一点凉东西。他期望还原的是更为平实的生活原态。“吃”延伸为写作,生存上升为生活,在这之中,阿城追求的实际上是一种自然朴素的生活状态,简单、平凡、实际的人生。
  正如阿城所追求的,其笔下的王一生的一身也是如此。生存意识在物质面前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吃”这一行为有着具有重要的指向引导作用。民以食為天,温饱是最原始的生存需求,也是不可抗拒的物质诱惑,是生存之本。当温饱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对生命的虔诚和热烈也同时散发出来。生命本来就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生命的真谛亦在于我们对于我们所拥有的珍惜,而不是一味的奢求那些得不到的事物。像王一生那样,他对于自己悲苦的身世没有抱怨,对于脚卵吃的燕窝也只有惊奇,没吃过蟹肉也不觉得沮丧。生命于他有太多的苦难和不公,但是我们看到的他始终是淡然地吃着能填饱肚子足以的东西。他虽然人卑微,吃得也卑微,但却骄傲地生存着,这份灵魂的寄托给予了“吃”更高的内涵。
  “吃”,不与谁争,以平实的心态回归生命的本真,热爱生命。
  参考文献:
  [1]《棋王》(阿城《中华中篇小说百年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棋王》:最本色的生命书写[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
其他文献
摘要:影片《生命之树》运用独特的电影拍摄技巧,构画了一副具有诗意韵味的画面,充分表达导演泰伦斯·马里克对生命方式的两种更深层次的思考——自然、圣洁。巧妙的渲染了人生活当中的真、善、美,令这部影片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生命真谛; 自然;圣洁;艺术价值  电影《生命之树》讲述了生活在美国上世纪50年代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家里有三个儿子,其中影片主要以大儿子杰克的个人成长历程为主线,通过杰克对
期刊
我平常很少看纪录片。但成为台湾纪录片影史以来拍摄成本最高的电影花费近三年时间、累积400小时直升机飞行时数以全程航拍鸟瞰视角拍摄和入围台湾电影金马奖的肯定,身为台湾人,有必要一看。  在电影开始五分钟左右,我就已经感受到深深的震憾:从雄伟的崇山峻岭,到越过大山背后忽然出现的清澈碧蓝的海和绿油油的农田;从中央山脉到大霸尖山,从水漾森林到清水断崖,从垦丁南湾到三仙台的灯塔,从山到海,台湾的美一览无余。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可靠的、不可靠的叙述和可靠和不可靠叙述之间的互逆来分析鲁迅的小说,并分别以《孤独者》、《阿Q正传》、《伤逝》为例,从而来体会鲁迅作品中的娴熟的叙事手法,以及在高超的叙事形式背后的深藏的思想情感。  关键词:叙述;可靠性;鲁迅小说  可靠性,也即可信性,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布斯教授在其理论著作《小说修辞学》上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当叙事者为作品的思想规范辩护或接近这一准则行动时,我把这样的
期刊
摘要:《玩偶之家》中的娜拉美丽、善良、纯真,在经受多次现实社会打击后终于认清自己长期所处的“玩偶”地位。她渴望成为一个拥有独立思想、人格的人,不甘于继续做丈夫的“玩偶”。娜拉决绝的出走唤醒了广大女性沉睡的个人意识,这在当时沉闷的男权社会里犹如晴天霹雳。本文通过解析娜拉觉醒、出走的过程,探讨其行为对于女性主义意识觉醒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玩偶;觉醒;独立;女性主义  丹麦著名剧作家易卜生,思想敏锐
期刊
摘要:美国著名女作家夏洛特﹒波金斯﹒吉尔曼所创作短篇《黄色壁纸》是其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作品。小说讲述了一位受制于男权社会的女性最终撕开黄色墙纸、重获自由,揭示了女性身份的成功演变。该小说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是女性主义的的标疆之作。  关键词:女性身份;演变;夏洛特﹒波金斯﹒吉尔曼;《黄色壁纸》  夏洛特﹒波金斯﹒吉尔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1860-1935)是
期刊
摘要:女性形象几乎贯穿了沈从文的全部作品,通过作品可以确信无疑的是沈从文是一个十分善于书写女性形象的现代作家,而他笔下所构建的“湘西世界”的少女形象则是其创作中的一颗耀眼之星,其中形象展现出的美与悲色彩显得清新明丽且使人印象深刻。本文以《边城》中翠翠形象为例,分析以翠翠形象为代表的一类湘西世界少女美与悲的生命颂歌。  关键词:沈从文;翠翠;形象美;悲剧意蕴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倾其心血创作出的独
期刊
摘要:哈代是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世纪之交英国农村出现的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的剧烈变化,还融合了他本人的生活经历和主观思想。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他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所蕴含的乡土意识、悲剧意识和宗教意识来解读哈代的创作理念,以探究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具有恒久艺术魅力的根源所在。  关键词: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乡土;悲剧;宗教;创作意识  托马斯·哈
期刊
摘要:不同国家的作者在塑造某国形象之时总是深深打上本国的印记。同一国家的人民形象的不同受到了作者自身文化背景、认知态度以及文学主张等影响。本文以鲁迅跟赛珍珠笔下的中国人形象为例,借助比较文学中的形象学来探讨在不同语境之下中国人的形象有何异同。  关键词:跨文化;中国人;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中涉及到对异国形象的分析。对某一异国形象的阐述并不是简单的复制性的描绘,而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描绘,通过这
期刊
摘要: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文学思潮中的经典作品,包含了对男权体制的颠覆,最主要的是渗透了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镜子”是贯穿全文的重要意象,每次出现都有不同的内涵。通过对“镜子”及其内涵的解读,结合拉康的镜像理论,可以梳理出完整的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  关键词:镜子;女性;自我意识  上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文学盛行一时,涌现出众多“离经叛道”的女性作家和作品,林白和她在《花城》上发
期刊
摘要:青春里的死亡是小说《挪威的森林》的一个挥之不去的主题,死亡仿佛一层阴影笼罩在青春时光的上空。村上春树试图用一种超越现实的笔触来表达一种现实的感情——真实青春里的爱情。  关键词:青春;死亡;物哀;虚幻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最开始为中国读者所知的书,一直被划归为青春小说范畴。“青春”其实是村上小说里挥之不去的母题。这和村上春树自己本人的情结也有关系,他一生活得像一个老男孩,剪干净的头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