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的贯彻落实,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活跃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这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音乐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有效导入,激情焕发
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犹如序曲的“引子”,富有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人情境的任务。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有效导入,激情焕发。例如,在一次全市公开课《鼓声传情》的导入部分结合了现场的氛围,我是这样说的:“今天教室里来了许多客人(听课老师),可有一位客人特别调皮,躲在这(教师指着讲台上用布遮住的腰鼓)不肯出来,你们猜猜它是谁呀?”一句简单的问话立即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而后让学生从感觉、触觉、视觉等方面全方位感受鼓的魅力,不由自主地产生想学习的念头。这种导人设计直观生动,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下一环节的教学作了有效的铺垫。
二、有效提问,画龙点睛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可见,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提出的问题应该经过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我们来看两个教学片段:听《苗岭的早晨》两遍,一遍由口笛独奏,一遍由小提琴独奏。设计意图:区分口笛和小提琴的音色。
提问方式一。师:“这是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你能听出它们区别在哪儿吗?”
提问方式二。师:“这首乐曲由不同乐器演奏出来,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提问方式一”中,教师所提问题实在让学生难以回答,因为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关注老师播放一首乐曲会要求我们干什么?而不会太关注乐曲本身,或者学生在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时,他们往往注意到乐曲的区别,对于乐器音色的区别学生即使能够意识到,也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提问显然费时无效。而第二种提问方式,教师从学生的感受体验人手,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说出了两种乐器音色的不同,这样不仅使学生区分两种乐器不同的音色并表达出来,而且由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在头脑中回忆分析两种不同乐器在演奏这首乐曲时的区别。
三、有效互动,水到渠成
课堂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课堂,有教学者和学习者的课堂才是完整的课堂。课堂也绝不是单纯的你讲我听的课堂,只有教学者和学习者共同参与的课堂才是完美的课堂。有效互动能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如教学《我的家乡日喀则》一课时,在穿着上,我身着美丽的藏族服饰,佩带特色的藏饰;在角色上,整节课我化身藏族导游卓玛,带着学生一块走进西藏,观风景,唱藏歌,着藏服,跳锅庄,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渐入佳境,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有效合作,感受过程
合作学习由于其在丰富课堂交往方式、扩展信息交流维度、培养沟通协作素养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受到了新课程教学方式的眷注与青睐。但如何让合作学习变得有效,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以《鼓声传情》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鼓为主线,让学生观看鼓表演,了解鼓文化,学会敲击鼓,体会鼓声情,让鼓声传情,从而使学生爱上鼓文化并通过小组合作利用自己制作的鼓完成鼓的“对话”(即鼓声传情)。第一节课的前面四个环节都进行的特别顺利,到了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我让学生们自由组合,进行合作创编鼓的“对话”,于是乎课堂好一片热闹景象。但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中并不是袖手旁观,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的问題,及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作了以下调整:在合作前我根据学生情况合理分小组,每一小组都安排一个符合各组特长的“小能手”担任组长,而且还很神秘地给了每一组一份“鼓林秘籍”(上面写着一定的情境,如万马奔腾、翩翩起舞等)之后每个小组都能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规定情境的节奏创编和排练,而我也巡回于小组之间进行引导。这次的合作学习很有效,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五、有效开放,星火燎原
音乐课上,学生往往敢于对教材说不,敢于对老师说不。同一种练习,总是有多种答案出现;同一首歌曲,总是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条节奏,总是有不同的敲击方法。在《音的强弱》教学中,老师问学生:“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有强有弱的声音,你能找一找吗?”有学生说打雷的声音是很强的。有学生说下小雨的声音是很弱的,沙沙沙。还有学生说妈妈发脾气的声音是很强的。老师的权利永远最“小”。音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你说这段音乐让你想到松涛阵阵,我说这段音乐让我想到海浪声声。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减少课堂无效教学时间的花费,潜心钻研,勇于探索,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真实、有效。
一、有效导入,激情焕发
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犹如序曲的“引子”,富有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人情境的任务。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有效导入,激情焕发。例如,在一次全市公开课《鼓声传情》的导入部分结合了现场的氛围,我是这样说的:“今天教室里来了许多客人(听课老师),可有一位客人特别调皮,躲在这(教师指着讲台上用布遮住的腰鼓)不肯出来,你们猜猜它是谁呀?”一句简单的问话立即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而后让学生从感觉、触觉、视觉等方面全方位感受鼓的魅力,不由自主地产生想学习的念头。这种导人设计直观生动,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下一环节的教学作了有效的铺垫。
二、有效提问,画龙点睛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可见,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提出的问题应该经过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我们来看两个教学片段:听《苗岭的早晨》两遍,一遍由口笛独奏,一遍由小提琴独奏。设计意图:区分口笛和小提琴的音色。
提问方式一。师:“这是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你能听出它们区别在哪儿吗?”
提问方式二。师:“这首乐曲由不同乐器演奏出来,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提问方式一”中,教师所提问题实在让学生难以回答,因为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关注老师播放一首乐曲会要求我们干什么?而不会太关注乐曲本身,或者学生在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时,他们往往注意到乐曲的区别,对于乐器音色的区别学生即使能够意识到,也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提问显然费时无效。而第二种提问方式,教师从学生的感受体验人手,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说出了两种乐器音色的不同,这样不仅使学生区分两种乐器不同的音色并表达出来,而且由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在头脑中回忆分析两种不同乐器在演奏这首乐曲时的区别。
三、有效互动,水到渠成
课堂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课堂,有教学者和学习者的课堂才是完整的课堂。课堂也绝不是单纯的你讲我听的课堂,只有教学者和学习者共同参与的课堂才是完美的课堂。有效互动能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如教学《我的家乡日喀则》一课时,在穿着上,我身着美丽的藏族服饰,佩带特色的藏饰;在角色上,整节课我化身藏族导游卓玛,带着学生一块走进西藏,观风景,唱藏歌,着藏服,跳锅庄,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渐入佳境,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有效合作,感受过程
合作学习由于其在丰富课堂交往方式、扩展信息交流维度、培养沟通协作素养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受到了新课程教学方式的眷注与青睐。但如何让合作学习变得有效,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以《鼓声传情》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鼓为主线,让学生观看鼓表演,了解鼓文化,学会敲击鼓,体会鼓声情,让鼓声传情,从而使学生爱上鼓文化并通过小组合作利用自己制作的鼓完成鼓的“对话”(即鼓声传情)。第一节课的前面四个环节都进行的特别顺利,到了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我让学生们自由组合,进行合作创编鼓的“对话”,于是乎课堂好一片热闹景象。但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中并不是袖手旁观,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的问題,及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作了以下调整:在合作前我根据学生情况合理分小组,每一小组都安排一个符合各组特长的“小能手”担任组长,而且还很神秘地给了每一组一份“鼓林秘籍”(上面写着一定的情境,如万马奔腾、翩翩起舞等)之后每个小组都能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规定情境的节奏创编和排练,而我也巡回于小组之间进行引导。这次的合作学习很有效,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五、有效开放,星火燎原
音乐课上,学生往往敢于对教材说不,敢于对老师说不。同一种练习,总是有多种答案出现;同一首歌曲,总是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条节奏,总是有不同的敲击方法。在《音的强弱》教学中,老师问学生:“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有强有弱的声音,你能找一找吗?”有学生说打雷的声音是很强的。有学生说下小雨的声音是很弱的,沙沙沙。还有学生说妈妈发脾气的声音是很强的。老师的权利永远最“小”。音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你说这段音乐让你想到松涛阵阵,我说这段音乐让我想到海浪声声。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减少课堂无效教学时间的花费,潜心钻研,勇于探索,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真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