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影像也是一种语言,同样具有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功能。新闻影像语言作为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层次的表意作用。本文从新闻影像语言的审美性入手,研究了新闻影像语言的分类、意义表达和表达方式,试图探究新闻影像语言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新闻影像;语言;意义;真实
影像在新闻中的呈现形式不外乎静态的图片影像和动态的视频影像。当影像成为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必然承担了重要的表述功能,即成为影像语言。新闻影像语言的把握能力如何,对于其价值的实现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新闻影像语言的审美意义
毋庸置疑,新闻语言的真实性是第一位,不容丝毫的更改或技术修饰,真实性是新闻影像具有美学价值的根本,也是本文的讨论基础。诚然,新闻影像注重的是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事件,但由此而对其时效性过于强调,则将弱化新闻影像的功效。新闻事件有对人类文明、某些国家影响至深的大事件,也有仅为某一领域、某一时空范围的人们所关心的小事件。显然,两者的时效性和历史效力是全然不同的。要凸显新闻事件的重大性,岂止涉及拍摄手法!换言之,新闻影像的审美性赋予其价值取向和历久不衰的震撼力。
的确,很多新闻报道只是为了告知人们,这个世界上发生了什么。这样的新闻图片,只具备传递其中新闻信息的功能,转眼间便被人们遗忘了。用传统相机还是数码相机拍摄,没什么分别,甚至也可用手机来捕捉、记录这样的瞬间。然而,有些新闻图片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还会引起你的感叹、愤慨和喜怒哀乐等情感关怀。无论拍摄者出于怎样的动机,这样的新闻摄影图片对受众的影响颇为深刻,也往往为人们称许。在互联网、电视和报刊各种媒介提供大量新闻影像,人们对信息应接不暇的时代,仅仅依靠新闻本身的社会价值来吸引受众,那是远远不够的,真正能让人多加关注甚而回味无穷的新闻影像,必须具备审美性。优秀的新闻影像,应该既能传达新闻事件本身,又能传递其审美功能,激起人们的思考、共鸣、感触和取舍等,从而兼具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对异地他日的同类新闻事件仍有借鉴作用。
二、新闻影像语言的意义表达
新闻影像是一种语言,它也有着自己的语言法则。在电视新闻中,画面既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表达出新闻事件的中心和主题,同时它也可以作为解说词的辅助语言将新闻事件表达得更加明确真实。新闻影像的价值就在于意义的表达。新闻影像语言的意义表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新闻影像语言必须具有典型性
所谓典型性,就要求编辑者多方位利用画面这种独特的语言向受众表达新闻事件的内容,并且能够利用画面来突出新闻的主题。同样的一个事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当确定一个新闻的主题后,新闻影像就应该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编排。新闻画面应该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选择那些在典型环境当中的典型场景和典型人物的活动,而决不可以脱离事件的主题,随意捕捉。
2、新闻影像语言必须满足观众的欲知要求
新闻影像可以传递真实可信的信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新闻记者所编辑的新闻画面应该尽力满足受众对于新闻事件欲知的要求,并且通过真事或人的画面。感染观众使其信服。这一点需要编辑者注意两方面:
一是注意到观众的视觉心理。每一个新闻事件,都会有着它的看点。编辑者应该利用新闻影像着重突出表现这一看点,来满足人们的视觉心理。同时新闻影像的再现性可以将已经发生过的事件过程重复表现出来,这样也可以满足人们的欲知心理。
二是注意到画面的节奏变化。不同的事件它的发生进程与节奏各不相同。如果用同样的画面节奏来表达不同的事件,就会让受众感觉到事件报道的不够完整详细。也就是说,不能满足观众的欲知心理。在这一方面就要求编辑者合理运用新闻影像的运动性。比如说,在编辑重大会议的新闻时,新闻的画面就要平稳舒缓,画面的景别宜长不宜短,这样就能够表达出大会庄重与严肃的气氛。而在报道一些突发性事件时,电视新闻画面的节奏就要与事件的发展进程相匹配。
3、新闻影像语言必须具有逻辑性
事件发展有着自己的逻辑顺序,这就要求编辑者在编排新闻影像时要遵循事件的逻辑进程,合理利用画面表现出事件的发生始末。首先,新闻影像遵循新闻事件的逻辑顺序可以充分体现新闻的真实感,增加新闻的可信度。其次,新闻影像遵循新闻事件的逻辑顺序可以充分丰富新闻的内容,让报道更加详细。如果编辑者在编排画面时过于随意,造成时空转换混乱,所编排的画面与事件发生的过程不相符,一则可让观众有虚假的印象,二则也可以让观众感到事件报道的不够清晰。
三、新闻影像语言的表达方式
新闻影像的可贵之处,在于画面形象所传达的视觉信息可被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读者通读,新闻影像的魅力,在于用画面语言与读者进行心灵对话,新闻影像作品的力量,在于用丰富的画面语言向人们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新闻影像语言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体积上营造画面语言
体积大小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当一大一小两个不同对象同时出现在一个场合形成视觉反差时,这两个被圈在一个特定空间的被摄体就成了人们眼前的一个“世界”,人们会全神贯注地打量他们(她们、它们、他与它),探究各自的“来头”,从其特定的语态和情感表征上领略两者相遇的故事。这种影像如果各具特色,两者相约而至或者不约而同,本身就构成新闻情趣和特别的故事情节。这种体积上的大小反差,也就等于采用了“大小对比”的画面语言表达方式。我们可利用人与人的体积的差别,人与物的体积差别,物种之间的体积差别进行对比。任何一种被摄体经过对比都能增强形象表现力。
2、在高度上营造画面语言
高与低的变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态现象,世界正因为有了高低反差与联系才显得生动而富有戏剧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高低同构不是普遍现象,尤其两者同时出现在一个空间能够生发新闻意境者更少。当其高低同构的情景显现时,有人意识到了他们(它们)的存在,有人则视而不见。作为摄影人则需要对其认知,并有意识通过镜头焦距和物距把握将其圈定在特定空间内,完成从生活形象向画面形象转换的过程,也就给画面注入了视觉语言。从摄影学角度讲,高低变化就是“高低对比”,这种摄影表达方式可产生三种功效:
其一,高低对比能强化形象性,使新闻形象更具视觉冲击力;
其二,经过对比,两者的形象特色更加鲜明,更加引人注目,可以把人带到画面的境界之中;
其三,两者的反差与呼应具有偶然性,但却又戏剧般地构成因果关系,这时,两者的神情和仪态都成为画面语索,在其相互交织中构成可视、能够让人们心灵感知的新闻语言。
3、利用藏露关系营造画面语言
所谓藏与露,是摄影者在新闻现场通过对新闻事物的观察,发现最有形象特色、最能体现因果关系、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能引发人的想象力的某一局部场呈现的具有形象性、新闻性、思想性、典型性的客观事物,面对这一事物,摄影师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尊严,采取尊重的态度。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不干预事物发展的进程,而是通过方向选择、高度选择、时间选择、空间选择来主动把握新闻现场,力求把照片画面拍精炼,拍出思想深度。
4、利用影像的呼应关系营造画面语言
在物质世界中,物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其中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之分。用新闻眼光看,直接联系者未必都是新闻,间接联系者未必不能构成新闻。问题的关键在于视觉的碰撞(或呼应)是否碰出了新闻情趣,碰出了精神火花。当一物体和另一物体进入高度和谐状态时,其事物本身就具备视觉分量和精神含量。此时需要摄影人作出敏锐感应,并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通过视角选择、光线选择和时机把握,把一切与主题相关的视觉符号收入镜头。这个过程是利用“和谐表意”法编织画面语言的过程。
高度和谐的情景,无论从视觉上还是从精神层面上,都是一种美感。人与人需要和谐,国家之间需要和谐,自然界需要和谐,人与自然也需要和谐,任何一种和谐的本身都存在着新闻由头,都可以讲述一个清新而耐人寻味的故事。面对这种新闻情景,摄影人无须添枝加叶,无须用艺术手段夸张,只是需要“确认”和“利用”,选择一个最具形象表现力的画面形式,捕捉精彩瞬间。
关键词:新闻影像;语言;意义;真实
影像在新闻中的呈现形式不外乎静态的图片影像和动态的视频影像。当影像成为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必然承担了重要的表述功能,即成为影像语言。新闻影像语言的把握能力如何,对于其价值的实现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新闻影像语言的审美意义
毋庸置疑,新闻语言的真实性是第一位,不容丝毫的更改或技术修饰,真实性是新闻影像具有美学价值的根本,也是本文的讨论基础。诚然,新闻影像注重的是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事件,但由此而对其时效性过于强调,则将弱化新闻影像的功效。新闻事件有对人类文明、某些国家影响至深的大事件,也有仅为某一领域、某一时空范围的人们所关心的小事件。显然,两者的时效性和历史效力是全然不同的。要凸显新闻事件的重大性,岂止涉及拍摄手法!换言之,新闻影像的审美性赋予其价值取向和历久不衰的震撼力。
的确,很多新闻报道只是为了告知人们,这个世界上发生了什么。这样的新闻图片,只具备传递其中新闻信息的功能,转眼间便被人们遗忘了。用传统相机还是数码相机拍摄,没什么分别,甚至也可用手机来捕捉、记录这样的瞬间。然而,有些新闻图片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还会引起你的感叹、愤慨和喜怒哀乐等情感关怀。无论拍摄者出于怎样的动机,这样的新闻摄影图片对受众的影响颇为深刻,也往往为人们称许。在互联网、电视和报刊各种媒介提供大量新闻影像,人们对信息应接不暇的时代,仅仅依靠新闻本身的社会价值来吸引受众,那是远远不够的,真正能让人多加关注甚而回味无穷的新闻影像,必须具备审美性。优秀的新闻影像,应该既能传达新闻事件本身,又能传递其审美功能,激起人们的思考、共鸣、感触和取舍等,从而兼具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对异地他日的同类新闻事件仍有借鉴作用。
二、新闻影像语言的意义表达
新闻影像是一种语言,它也有着自己的语言法则。在电视新闻中,画面既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表达出新闻事件的中心和主题,同时它也可以作为解说词的辅助语言将新闻事件表达得更加明确真实。新闻影像的价值就在于意义的表达。新闻影像语言的意义表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新闻影像语言必须具有典型性
所谓典型性,就要求编辑者多方位利用画面这种独特的语言向受众表达新闻事件的内容,并且能够利用画面来突出新闻的主题。同样的一个事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当确定一个新闻的主题后,新闻影像就应该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编排。新闻画面应该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选择那些在典型环境当中的典型场景和典型人物的活动,而决不可以脱离事件的主题,随意捕捉。
2、新闻影像语言必须满足观众的欲知要求
新闻影像可以传递真实可信的信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新闻记者所编辑的新闻画面应该尽力满足受众对于新闻事件欲知的要求,并且通过真事或人的画面。感染观众使其信服。这一点需要编辑者注意两方面:
一是注意到观众的视觉心理。每一个新闻事件,都会有着它的看点。编辑者应该利用新闻影像着重突出表现这一看点,来满足人们的视觉心理。同时新闻影像的再现性可以将已经发生过的事件过程重复表现出来,这样也可以满足人们的欲知心理。
二是注意到画面的节奏变化。不同的事件它的发生进程与节奏各不相同。如果用同样的画面节奏来表达不同的事件,就会让受众感觉到事件报道的不够完整详细。也就是说,不能满足观众的欲知心理。在这一方面就要求编辑者合理运用新闻影像的运动性。比如说,在编辑重大会议的新闻时,新闻的画面就要平稳舒缓,画面的景别宜长不宜短,这样就能够表达出大会庄重与严肃的气氛。而在报道一些突发性事件时,电视新闻画面的节奏就要与事件的发展进程相匹配。
3、新闻影像语言必须具有逻辑性
事件发展有着自己的逻辑顺序,这就要求编辑者在编排新闻影像时要遵循事件的逻辑进程,合理利用画面表现出事件的发生始末。首先,新闻影像遵循新闻事件的逻辑顺序可以充分体现新闻的真实感,增加新闻的可信度。其次,新闻影像遵循新闻事件的逻辑顺序可以充分丰富新闻的内容,让报道更加详细。如果编辑者在编排画面时过于随意,造成时空转换混乱,所编排的画面与事件发生的过程不相符,一则可让观众有虚假的印象,二则也可以让观众感到事件报道的不够清晰。
三、新闻影像语言的表达方式
新闻影像的可贵之处,在于画面形象所传达的视觉信息可被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读者通读,新闻影像的魅力,在于用画面语言与读者进行心灵对话,新闻影像作品的力量,在于用丰富的画面语言向人们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新闻影像语言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体积上营造画面语言
体积大小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当一大一小两个不同对象同时出现在一个场合形成视觉反差时,这两个被圈在一个特定空间的被摄体就成了人们眼前的一个“世界”,人们会全神贯注地打量他们(她们、它们、他与它),探究各自的“来头”,从其特定的语态和情感表征上领略两者相遇的故事。这种影像如果各具特色,两者相约而至或者不约而同,本身就构成新闻情趣和特别的故事情节。这种体积上的大小反差,也就等于采用了“大小对比”的画面语言表达方式。我们可利用人与人的体积的差别,人与物的体积差别,物种之间的体积差别进行对比。任何一种被摄体经过对比都能增强形象表现力。
2、在高度上营造画面语言
高与低的变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态现象,世界正因为有了高低反差与联系才显得生动而富有戏剧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高低同构不是普遍现象,尤其两者同时出现在一个空间能够生发新闻意境者更少。当其高低同构的情景显现时,有人意识到了他们(它们)的存在,有人则视而不见。作为摄影人则需要对其认知,并有意识通过镜头焦距和物距把握将其圈定在特定空间内,完成从生活形象向画面形象转换的过程,也就给画面注入了视觉语言。从摄影学角度讲,高低变化就是“高低对比”,这种摄影表达方式可产生三种功效:
其一,高低对比能强化形象性,使新闻形象更具视觉冲击力;
其二,经过对比,两者的形象特色更加鲜明,更加引人注目,可以把人带到画面的境界之中;
其三,两者的反差与呼应具有偶然性,但却又戏剧般地构成因果关系,这时,两者的神情和仪态都成为画面语索,在其相互交织中构成可视、能够让人们心灵感知的新闻语言。
3、利用藏露关系营造画面语言
所谓藏与露,是摄影者在新闻现场通过对新闻事物的观察,发现最有形象特色、最能体现因果关系、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能引发人的想象力的某一局部场呈现的具有形象性、新闻性、思想性、典型性的客观事物,面对这一事物,摄影师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尊严,采取尊重的态度。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不干预事物发展的进程,而是通过方向选择、高度选择、时间选择、空间选择来主动把握新闻现场,力求把照片画面拍精炼,拍出思想深度。
4、利用影像的呼应关系营造画面语言
在物质世界中,物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其中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之分。用新闻眼光看,直接联系者未必都是新闻,间接联系者未必不能构成新闻。问题的关键在于视觉的碰撞(或呼应)是否碰出了新闻情趣,碰出了精神火花。当一物体和另一物体进入高度和谐状态时,其事物本身就具备视觉分量和精神含量。此时需要摄影人作出敏锐感应,并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通过视角选择、光线选择和时机把握,把一切与主题相关的视觉符号收入镜头。这个过程是利用“和谐表意”法编织画面语言的过程。
高度和谐的情景,无论从视觉上还是从精神层面上,都是一种美感。人与人需要和谐,国家之间需要和谐,自然界需要和谐,人与自然也需要和谐,任何一种和谐的本身都存在着新闻由头,都可以讲述一个清新而耐人寻味的故事。面对这种新闻情景,摄影人无须添枝加叶,无须用艺术手段夸张,只是需要“确认”和“利用”,选择一个最具形象表现力的画面形式,捕捉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