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武汉素有“千湖之城”的称号,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武汉市而言,湖泊的开发及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负外部性的效应尤为突出,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负面影响愈发显现。本文从武汉市具体的湖泊现状出发,参考国外日内瓦湖及国内西湖的开发经验,为武汉湖泊发展提供参考意见,推动武汉城市、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湖泊经济;外部性;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2-0011-02
1前言
在经济学领域关于外部性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定义:“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须补偿的收益的情形。”另一种是兰德尔的定义:外部性是用来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低效率现象;也就是某些效益被给予,或某些成本被强加给没有参加这一决策的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所谓外部效应就是某经济主体的福利函数的自变量中包含了他人的行为,而该经济主体又没有向他人提供报酬或索取补偿。即:Fj=Fj(X1j,X2j,…,Xnj,Xmk)j≠k。这里,j 和k是指不同的个人(或厂商),Fj为j的效益函数,Xi(i=1,2,…,n,m)是指经济活动。函数式表示,某个经济主体Fj 的福利除受到他自己所控制的经济活动Xi 的影响外,同时也受到另外一个人k 所控制的某一经济活动Xm 的影响,也就是存在外部效应。
上述两种不同的定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即一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他人的福祉,却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获得回报,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
武汉市内数百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遍布三镇,水域面积占全市面积的1/4,城市湖泊面积居全国之首。其中东湖有中国最大的城市内陆湖之称。然而在长期城市化的影响下,武汉湖泊的正外部性在逐渐减小,负外部性逐渐加大,对武汉市的整体发展带来一定阻力,本文以武汉市湖泊为研究对象,采用外部性的方法对武汉湖泊利用进行分析,以期望促进武汉市湖泊经济的合理化、科学化发展,减小外部不经济现象。
2武汉市湖泊的现状
2.1武汉市湖泊利用的正外部性
(1)武汉市水资源丰富,供水量巨大。武汉市年降水量达1300mm左右,全市地表水总量约7900亿m3,供水量约42亿m3,其中湖泊供水量占50%。全市工业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的45%,农业用水量占38%,生活用水量占17%。由此可见湖泊对武汉市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保障作用。
(2)武汉市湖泊众多,部分市区现存湖泊修建成公园、湖泊环境作用凸显。像紫阳湖公园、后襄河公园、竹叶海公园等都是围绕湖泊建造而成的,一方面保护了湖泊免受污染破坏的诟病,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外部经济作用明显。
2.2武汉市湖泊利用的负外部性
(1)武汉市重工业发达,排污量大的企业众多,城区湖泊污染严重。据调查武钢、青化等六家企业污水排放量占到了全市总量的45%以上,湖泊污染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如东湖、南湖等。因此武汉市湖泊呈现总量多,水域面积大,但是多数城内湖泊污染严重的现象。
(2)武汉市湖泊水资源利用量大,但存在利用方式粗放,严重浪费现象。武汉市每年浪费的水资源有1.6亿m3之多,数量惊人。一些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耗水量大,市政管道建设改造迟缓,漏水量大。
(3)大量城市湖泊的消亡和萎缩,百湖之都已名不副实。武汉市在20世纪50年代,共有湖泊218个,总面积达到879km2。然而,目前武汉中心城区湖泊数已锐减至38个;近30年,武汉市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km2;近10年,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面积由原来的9万余亩缩减到8万余亩。
(4)武汉市湖泊的生态作用遭到严重破坏。武汉市大部分湖泊与长江或汉江及其支流相通,曾具有涵养水源、调蓄洪峰、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功能,然而随着武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湖泊周边已被商业化开发,湖泊湿地面积不断被蚕食,围垦开塘现象严重,水域面积逐渐缩小,水质逐渐变差,自然功能也已部分丧失。
3原因探讨
湖泊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在开发及利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很明显的负外部性,当地政府及开发商过度利用,忽视了当地的社会资源及环境,即经济主体的私人开发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因而该经济主体的生产量或消费量就超过了社会所能接受的最佳数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3.1历史原因
武汉市水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20世纪50年代武汉市湖泊的面积达1581km2 ,到20世纪80年代,湖泊面积已缩减为874km2 ,仅1972年一次填占青菱湖,便使其面积减少240多亩。众所周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武汉市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的时期。此时间段填湖造地和围湖造地现象严重,虽然当时促进经济发展,但却给之后的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弊端,负外部性一直困扰着武汉的发展。
3.2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武汉的城市发展也很迅速。随着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城市面积扩大,需要更多的城市建筑用地,于是一些城市湖泊水域经政府审批同意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其中主要包括城市道路、市政设施和公园配套设施等。另一方面是因为商业的不断发展,土地逐渐成为昂贵的商品,于是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大规模填湖造陆,并从中获得丰厚的利润。
3.3管理不力
一方面是资金投入不足。新中国成立之初,几乎没有对湖泊保护和污染治理进行投入。到了20世纪 80 年代开始采取一些措施,但投入资金的数量和速度远远赶不上实际的需要和污染的速度,由此问题日甚一日。另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对填湖行为的处罚过低,不论面积大小,最高罚款限额为5万元,而填一亩湖的土地可卖到几十万元,巨大的利益驱动和低廉的填湖代价,让填湖行为屡禁不止。同时,对于湖泊的治理没有明确管理机构,发现问题后出现无人管理或者相互推诿的现象。 4国外湖泊外部性治理
日内瓦湖(Lake Geneva)跨瑞士与法国,是阿尔卑斯湖群中最大的一个。日内瓦城依托日内瓦湖经济发展迅速,湖泊正外部性作用巨大。由于傍湖优势,该城大力发展银行业、会议和展览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日内瓦湖旅游吸引物包括:冬季滑雪项目;美食与葡萄酒;文化与遗产;国际大型会展;休闲体育运动。城市旅游吸引物包括:自然类(城市风光),人文类(国际组织机构、教堂、博物馆、国际会展)等。
由于日内瓦城的第三产业较为发达,整个旅游业发展的氛围较好,正外部性作用凸显,政府也注重对日内瓦湖的治理保护,尽量减小负外部效应的发生。同时,作为众多国际组织所在地及公约签署地,人文环境氛围浓郁,坐落在阿尔卑斯山麓,自然环境优美。这些减小了湖泊污染或富营养化情况的发生,促进城市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了湖泊经济的兴起。总之,城市的发展带动了旅游的发展,同时,旅游的繁荣也使得第三产业的结构更加均衡。就发展模式而言,形成了“以城扬湖,以湖优城,城湖交融,城湖并进”的良性发展模式。
5国内湖泊外部性治理
西湖位于杭州城西,三面环山,东面濒临市区,是一个湖泊型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现已被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而杭州作为区域中心,经济发达,其中旅游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在2010年高达21.63%。在这其中西湖景区对杭州旅游业的贡献巨大,西湖景区接待游客的数量在2008年达到全市总接待量的35%。杭州西湖公园景点的免费开放,引发了各地游客到杭州旅游的热潮。不但赴杭的游客人数大幅增加,而且逗留时间也不断延长,综合花销持续增加,带动了景区乃至杭州市宾馆、餐饮、交通、零售、会展、通信等行业的迅速发展。统计表明,2010年杭州旅游接待国内游客6304.89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137.7%;实现旅游总收入1025.7 亿元,比2002年增长248.4%。
杭州市对于西湖的开发主要是充分利用湖泊的正外部性,免费开放湖泊景区,吸引大量游客进行消费,从而增加旅游创收。
6对策建议
(1)严格落实湖泊湖长制,控制保护湖区“三线”的界定及标示。政府应贯彻实施城市湖泊管理方法,及时进行监督和预防,充分发挥制度作用,加大处罚力度,减少外部不经济。
(2)对市区各湖泊进行合理分类,对不同湖泊进行梯级治理。一是对于轻度破坏湖泊进行湖底清淤,防止第二次污染,充分利用湖泊生态系统的正外部性使其自动恢复。二是对于中度破坏的湖泊,进行人工干预治理和自然回复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引清补水,调整渔业结构,如南湖为封闭型湖泊,需引入清水,重建水生植物,以改善水体质量;另一方面重建水生动植物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发挥自然生态的正外部性。三是对于重度污染的湖泊,进行全方位的人为强制干预治理。严格限制周边污水排放,对水质进行隔离净化,建立污染防护带等,减少负外部性的影响。
(3)明确湖泊的合理开发及利用行为,对于维护湖泊环境,保障湖泊区域及水质的行为进行税收减免等政策性支持,如开展湖泊养殖业,湖泊观光旅游业,开展各具特色的湿地公园等行为。对于填湖造田、填湖造路等行为以高额的税收进行限制,特别是对日益猖獗的开发房地产等行为,减小城市化造成的负外部效应。
(4)以湖泊为中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湖泊城市应借鉴国内外城市湖泊经济开发利用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开发自己的城市湖泊发展模式,合理利用湖泊外部性作用,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笑平,雷定安论外部性理论的内涵及意义[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吕明红基于国内外湖泊旅游发展案例的城湖联动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论,2012(17).
[3]曾康霖试论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J].金融研究,2005(4).
[4]廖志伟,沙洲洲社群合作治理——武汉市湖泊治理的新思路[J].中国商界,2010(6).
[5]沈剑飞,张学江外部性视角下的产业和谐发展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6]汪长青,吴永红,刘剑彤武汉城市湖泊水环境现状及综合治理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
[7]国先翠武汉市城市湖泊生态旅游潜力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8]王凤珍城市湖泊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以武汉市城市湖泊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关键词]湖泊经济;外部性;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2-0011-02
1前言
在经济学领域关于外部性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定义:“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须补偿的收益的情形。”另一种是兰德尔的定义:外部性是用来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低效率现象;也就是某些效益被给予,或某些成本被强加给没有参加这一决策的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所谓外部效应就是某经济主体的福利函数的自变量中包含了他人的行为,而该经济主体又没有向他人提供报酬或索取补偿。即:Fj=Fj(X1j,X2j,…,Xnj,Xmk)j≠k。这里,j 和k是指不同的个人(或厂商),Fj为j的效益函数,Xi(i=1,2,…,n,m)是指经济活动。函数式表示,某个经济主体Fj 的福利除受到他自己所控制的经济活动Xi 的影响外,同时也受到另外一个人k 所控制的某一经济活动Xm 的影响,也就是存在外部效应。
上述两种不同的定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即一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他人的福祉,却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获得回报,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
武汉市内数百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遍布三镇,水域面积占全市面积的1/4,城市湖泊面积居全国之首。其中东湖有中国最大的城市内陆湖之称。然而在长期城市化的影响下,武汉湖泊的正外部性在逐渐减小,负外部性逐渐加大,对武汉市的整体发展带来一定阻力,本文以武汉市湖泊为研究对象,采用外部性的方法对武汉湖泊利用进行分析,以期望促进武汉市湖泊经济的合理化、科学化发展,减小外部不经济现象。
2武汉市湖泊的现状
2.1武汉市湖泊利用的正外部性
(1)武汉市水资源丰富,供水量巨大。武汉市年降水量达1300mm左右,全市地表水总量约7900亿m3,供水量约42亿m3,其中湖泊供水量占50%。全市工业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的45%,农业用水量占38%,生活用水量占17%。由此可见湖泊对武汉市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保障作用。
(2)武汉市湖泊众多,部分市区现存湖泊修建成公园、湖泊环境作用凸显。像紫阳湖公园、后襄河公园、竹叶海公园等都是围绕湖泊建造而成的,一方面保护了湖泊免受污染破坏的诟病,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外部经济作用明显。
2.2武汉市湖泊利用的负外部性
(1)武汉市重工业发达,排污量大的企业众多,城区湖泊污染严重。据调查武钢、青化等六家企业污水排放量占到了全市总量的45%以上,湖泊污染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如东湖、南湖等。因此武汉市湖泊呈现总量多,水域面积大,但是多数城内湖泊污染严重的现象。
(2)武汉市湖泊水资源利用量大,但存在利用方式粗放,严重浪费现象。武汉市每年浪费的水资源有1.6亿m3之多,数量惊人。一些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耗水量大,市政管道建设改造迟缓,漏水量大。
(3)大量城市湖泊的消亡和萎缩,百湖之都已名不副实。武汉市在20世纪50年代,共有湖泊218个,总面积达到879km2。然而,目前武汉中心城区湖泊数已锐减至38个;近30年,武汉市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km2;近10年,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面积由原来的9万余亩缩减到8万余亩。
(4)武汉市湖泊的生态作用遭到严重破坏。武汉市大部分湖泊与长江或汉江及其支流相通,曾具有涵养水源、调蓄洪峰、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功能,然而随着武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湖泊周边已被商业化开发,湖泊湿地面积不断被蚕食,围垦开塘现象严重,水域面积逐渐缩小,水质逐渐变差,自然功能也已部分丧失。
3原因探讨
湖泊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在开发及利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很明显的负外部性,当地政府及开发商过度利用,忽视了当地的社会资源及环境,即经济主体的私人开发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因而该经济主体的生产量或消费量就超过了社会所能接受的最佳数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3.1历史原因
武汉市水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20世纪50年代武汉市湖泊的面积达1581km2 ,到20世纪80年代,湖泊面积已缩减为874km2 ,仅1972年一次填占青菱湖,便使其面积减少240多亩。众所周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武汉市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的时期。此时间段填湖造地和围湖造地现象严重,虽然当时促进经济发展,但却给之后的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弊端,负外部性一直困扰着武汉的发展。
3.2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武汉的城市发展也很迅速。随着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城市面积扩大,需要更多的城市建筑用地,于是一些城市湖泊水域经政府审批同意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其中主要包括城市道路、市政设施和公园配套设施等。另一方面是因为商业的不断发展,土地逐渐成为昂贵的商品,于是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大规模填湖造陆,并从中获得丰厚的利润。
3.3管理不力
一方面是资金投入不足。新中国成立之初,几乎没有对湖泊保护和污染治理进行投入。到了20世纪 80 年代开始采取一些措施,但投入资金的数量和速度远远赶不上实际的需要和污染的速度,由此问题日甚一日。另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对填湖行为的处罚过低,不论面积大小,最高罚款限额为5万元,而填一亩湖的土地可卖到几十万元,巨大的利益驱动和低廉的填湖代价,让填湖行为屡禁不止。同时,对于湖泊的治理没有明确管理机构,发现问题后出现无人管理或者相互推诿的现象。 4国外湖泊外部性治理
日内瓦湖(Lake Geneva)跨瑞士与法国,是阿尔卑斯湖群中最大的一个。日内瓦城依托日内瓦湖经济发展迅速,湖泊正外部性作用巨大。由于傍湖优势,该城大力发展银行业、会议和展览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日内瓦湖旅游吸引物包括:冬季滑雪项目;美食与葡萄酒;文化与遗产;国际大型会展;休闲体育运动。城市旅游吸引物包括:自然类(城市风光),人文类(国际组织机构、教堂、博物馆、国际会展)等。
由于日内瓦城的第三产业较为发达,整个旅游业发展的氛围较好,正外部性作用凸显,政府也注重对日内瓦湖的治理保护,尽量减小负外部效应的发生。同时,作为众多国际组织所在地及公约签署地,人文环境氛围浓郁,坐落在阿尔卑斯山麓,自然环境优美。这些减小了湖泊污染或富营养化情况的发生,促进城市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了湖泊经济的兴起。总之,城市的发展带动了旅游的发展,同时,旅游的繁荣也使得第三产业的结构更加均衡。就发展模式而言,形成了“以城扬湖,以湖优城,城湖交融,城湖并进”的良性发展模式。
5国内湖泊外部性治理
西湖位于杭州城西,三面环山,东面濒临市区,是一个湖泊型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现已被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而杭州作为区域中心,经济发达,其中旅游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在2010年高达21.63%。在这其中西湖景区对杭州旅游业的贡献巨大,西湖景区接待游客的数量在2008年达到全市总接待量的35%。杭州西湖公园景点的免费开放,引发了各地游客到杭州旅游的热潮。不但赴杭的游客人数大幅增加,而且逗留时间也不断延长,综合花销持续增加,带动了景区乃至杭州市宾馆、餐饮、交通、零售、会展、通信等行业的迅速发展。统计表明,2010年杭州旅游接待国内游客6304.89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137.7%;实现旅游总收入1025.7 亿元,比2002年增长248.4%。
杭州市对于西湖的开发主要是充分利用湖泊的正外部性,免费开放湖泊景区,吸引大量游客进行消费,从而增加旅游创收。
6对策建议
(1)严格落实湖泊湖长制,控制保护湖区“三线”的界定及标示。政府应贯彻实施城市湖泊管理方法,及时进行监督和预防,充分发挥制度作用,加大处罚力度,减少外部不经济。
(2)对市区各湖泊进行合理分类,对不同湖泊进行梯级治理。一是对于轻度破坏湖泊进行湖底清淤,防止第二次污染,充分利用湖泊生态系统的正外部性使其自动恢复。二是对于中度破坏的湖泊,进行人工干预治理和自然回复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引清补水,调整渔业结构,如南湖为封闭型湖泊,需引入清水,重建水生植物,以改善水体质量;另一方面重建水生动植物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发挥自然生态的正外部性。三是对于重度污染的湖泊,进行全方位的人为强制干预治理。严格限制周边污水排放,对水质进行隔离净化,建立污染防护带等,减少负外部性的影响。
(3)明确湖泊的合理开发及利用行为,对于维护湖泊环境,保障湖泊区域及水质的行为进行税收减免等政策性支持,如开展湖泊养殖业,湖泊观光旅游业,开展各具特色的湿地公园等行为。对于填湖造田、填湖造路等行为以高额的税收进行限制,特别是对日益猖獗的开发房地产等行为,减小城市化造成的负外部效应。
(4)以湖泊为中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湖泊城市应借鉴国内外城市湖泊经济开发利用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开发自己的城市湖泊发展模式,合理利用湖泊外部性作用,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笑平,雷定安论外部性理论的内涵及意义[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吕明红基于国内外湖泊旅游发展案例的城湖联动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论,2012(17).
[3]曾康霖试论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J].金融研究,2005(4).
[4]廖志伟,沙洲洲社群合作治理——武汉市湖泊治理的新思路[J].中国商界,2010(6).
[5]沈剑飞,张学江外部性视角下的产业和谐发展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6]汪长青,吴永红,刘剑彤武汉城市湖泊水环境现状及综合治理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
[7]国先翠武汉市城市湖泊生态旅游潜力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8]王凤珍城市湖泊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以武汉市城市湖泊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